《中国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流-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上。公司在90年代中期推出的大屏幕彩电,凭借着比日本彩电低2/3的价格,在国内市场中卖得火爆异常,独占鳌头。到本世纪初,TCL集团的销售总额已超过200亿元,成为中国家电市场的龙头企业之一。

第五章 突围之路(3)
而联想此时也是顺风顺水,它利用营造民族品牌的氛围和低价的市场策略,逐渐超越了在中国市场上称霸的国外品牌电脑。它所推出的“中国第一款经济型电脑”,比跨国公司品牌便宜了40%~50%,这让联想的市场份额接连上升,最后登上了中国“最受消费者喜爱的品牌”第一名的位置。
  2。 瓶颈口的火拼
  进入新的世纪后,中国的制造业已逐渐成熟,各行业中都有诸侯割据、群雄争霸等剧目的上演,整个的中国制造业厮杀声震天,成为一片红海。“价格战”是许多行业领头羊最惯用、也最锋利的武器。
  这种贴身肉搏的战法,在初期的确取得很大成效,最直接的一个收获,就是把国外品牌基本打出了中国市场,国内的一般消费品市场已基本被中国企业所垄断;同时它也打出了“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大量中国产品开始远渡重洋,摆到了国外市场柜台上。
  但打到后期,价格战法就变成伤人伤己,各行业一轮又一轮的频繁降价,一次次地压缩着企业的利润空间,到最后都难以为继。犹如在寒冬中比赛*服,大家只是在比拼体力,看谁能坚持到最后。这也几乎成为了制造业企业普遍患上的一种“中国病”,恶性竞争让行业内的所有企业最后都伤痕累累。
  对TCL而言,此刻也完全陷入了价格战的泥潭。当年它靠发动价格战赶跑了日本彩电,但国内还有比TCL打得更狠的——长虹在倪润峰的带领下,仅凭借频频“降价”这一招,就在很长时间内位居中国彩电业的霸主。2002年前后,平板电视在中国进入了高速增长期,国内企业再次大打价格战,一年时间就把零售价拉下50%。
  在家电业陷入价格战无利可图的时候,*通信市场开始空前繁荣,李东生抓住了手机市场这块新蛋糕及时切入。在没有任何核心技术优势的情况下,TCL凭一款“宝石手机”在全国城镇市场上打开销路,获得了空前成功。而在这之后不久,手机业再度重现当年发生在彩电、空调等行业的价格厮杀的战局,仅仅两三年后,没有任何技术开发能力的国产手机很快又陷入整体无利可图的泥潭。到2004年, TCL手机的销量和利润以年平均50%的速度下滑,之前所得的10多亿元利润全数吐出。
  非但家电业中TCL如此,IT业中的联想此刻也在惆怅之中。自从联想凭借着“经济型电脑”的价格优势在与国外品牌电脑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占据了市场头把交椅之后,公司的日子就没有轻松过。联想后面的方正、长城、同方,乃至众多中小电脑厂商蜂拥而起,用联想当年对付国外品牌的办法来对付联想,以比联想更低的价格蚕食着联想的电脑市场份额。
  此时的联想也试图凭借多元化业务的方式走出一条新路——开始投资互联网领域,期间曾投资上亿元创办了FM365和新东方教育在线,花3亿元收购了赢时通网站40%的股份,并与李泽楷的盈科数码动力合作开发宽带电脑。但随着网络泡沫破灭,联想在互联网产业的数亿元投入全数打了水漂。
  那么,既然中国的企业都明白,降价是一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招数,为什么大家还要使用这种办法来自相残杀?这是因为,中国企业除此以外再无其他招式可用,这是中国制造业的“命门”所在,各个行业中的中国企业几乎都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第五章 突围之路(4)
根据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肖知兴教授的计算,在TCL的业务主战场彩电业务中,平板电视的面板占到成本的60%至70%,机芯占到成本的10%,而这些核心元器件都需要从日、韩和台湾地区的公司购买。也就是说,中国企业的价格战只能在约20%的空间内进行,这对中国企业来说已经没有多少余地,这也是中国平板电视不赚钱的原因。
  而在TCL的另一主战场手机业务中,在国产手机最兴盛的时候,就有专家预测它们将难以逃脱失败的宿命。中国90%的手机制造商,其机型和核心模块都是从韩国和日本引进口,80%的厂家选择了最快捷的直接贴牌。跟跨国品牌相比,中国国产手机的平均返修率要高一倍,有些品牌的返修率甚至高达40%。这也是导致中国手机厂商最后纷纷出局的根本原因。
  在联想的主业务战场内也是如此,一台PC的零部件中,从芯片到硬盘,从显卡到声卡,主要的“板、卡、条”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美、日、韩以及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地的企业手中。当联想工厂把这些部件组装到一起,贴上联想的标志放到市场上后,产品标签上的价格浮动空间已经非常小了,因为隔壁柜台上和联想电脑相同配置的一台其他品牌的电脑,可能在配件组装价格基础上一分钱不加地向外出货。
  “贸—工—技”的发展道路看起来并没有错,但走起来却远不那么容易。犹如爬山,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从“贸”向“工”爬的这一段很容易,大家都爬了上来,来到了半山腰;但由“工”向“技”这一段的攀爬却难如登天——中国企业开发的技术,要么是对西方已经淘汰了的旧技术的模仿,这当然可以无成本取得;要么就是付费使用西方的新技术,企业实际只做个简单的拼装工作,这就是“中国制造”的全部奥秘。于是,所有的中国企业现在都集中在半山腰的“生产制造”平台上,再往上是技术的瓶颈口,尽管所有的企业都渴望继续能向上攀爬,以便取得在技术上的突破,但绝大多数的企业又只能停在原地,望天兴叹。
  由于“贸—工”这一段的路并没什么难度,因而爬上来的中国企业也越来越多。当所有的企业都挤在半山腰的一个平台上,大家谁也再爬不上去,而平台上已人满为患时,就只好展开火拼,以求自保,“降价”是所有人都在使用的招式。但战争并无胜者,即使把别的人挤下平台,马上又会有新的后来者加入进来,不断蚕食先来者的地盘,然后再比拼体力,频频向对方发出攻击。
  此时,所有的人都盼望有所突破——从价格战的红海中突围,走出去,到国外去寻找新技术,开辟新市场!TCL的李东生在做如是想,海尔的张瑞敏在做如是想,联想的柳传志也在如是想。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已经是箭在弦上。
  三、突围之路
  1。 石破天惊的开始
  中国企业 “走出去” 的方式,用柳传志的话说,有两种路线:一种是海尔路线,一种是联想路线。前者就是在东道主国设立新的企业,也称“绿地投资”,海尔多采取这种方式在目标国新设家电制造企业;第二种就是跨国并购方式,直接去收购目标公司的股权或资产,联想与TCL都选择了这种方式。这两种方式各有侧重,也各有优势。对中国的制造业企业而言,如果“走出去”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开辟新市场,而且是为了获得新技术,获得国外的品牌和渠道,就会采用跨国并购办法。这种方式可以加快市场进入的速度,利用国外原有企业的运作系统、经营条件和各种资源加速企业的发展。 。 想看书来

第五章 突围之路(5)
2003年,李东生启动了旨在进行跨国并购的“龙虎计划”。TCL先是收购了美国一家生产DVD播放机和录像机的公司Go…Video(高威达),继而买下德国一家濒临破产的彩电公司施耐德。2004年1月29日,TCL与全球电子消费产品巨子法国汤姆逊集团签订成立TCL—汤姆逊电子有限公司的合同,新的合资公司年销彩电1800万台,成为全球最大的彩电供应商;仅仅半年后的8月31日,TCL又宣布与阿尔卡特共同组建排名世界第七、中国第一的TCL—阿尔卡特手机公司。
  按照李东生的设想,在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后,TCL将不仅获得在欧洲市场的渠道和品牌,而且可以获得汤姆逊的海外工厂以及CRT电视和DLP背投电视的大量专利,这可以让TCL绕开欧美市场的关税和专利壁垒。同时李东生也判断CRT电视仍将是未来市场的主流,而DLP技术甚至会比LCD更有前途。
  TCL对阿尔卡特手机业务的收购也是一个看起来不错的搭配:当时TCL的手机年产量为900万台,市场全部集中在国内,而阿尔卡特的销量是1200万台,其中90%的市场是在国外,二者的结合是完美的互补。李东生当时也确信,尽管阿尔卡特当时处于亏损状态,但通过TCL的成本控制模式完全可以扭亏为盈。
  如此大手笔的举动,也让TCL即刻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李东生被美国《时代周刊》和CNN评为“2004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25名商界领袖”,接着又被中央电视台评为2004年的“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在中央电视台颁奖仪式上,李东生慷慨陈词:“TCL要成为中国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没有敢于成为先烈的勇气,就不可能成为先驱!”
  就在TCL风风火火地进行高调并购的时候,联想的海外并购也在不声不响中按部就班地进行。联想的目标并购对象是全球最大的IT公司——IBM的全部PC业务。
  “2004年12月8日将成为联想人一个伟大的日子,也必将成为中国企业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这是当天联想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和联想集团CEO杨元庆联合发出的致联想职工一封信中的一句话。就在这一天,一个称为“石破天惊的消息” 被媒体广为报道:中国内地最大、全球排名第八的电脑公司联想集团,宣布斥资亿美元整体收购IBM的PC业务。
  这次并购涉及的资产涵盖了IBM的所有笔记本、台式电脑业务及相关业务,电脑的品牌及相关专利,以及相应的客户、分销、经销和直销渠道,还包括IBM的一个生产厂和两个研发中心。这让联想不但获得IBM这个“蓝色巨人”、“人类计算机技术的发明者与领跑者”在个人电脑领域的全部知识产权,而且也取得了在世界行业市场中享有最高美誉度的“IBM”和“Think”品牌的五年使用权。
  并购后,联想的销售额一举扩大了4倍,之前联想的PC总销售额为30亿美元,而并购后联想的销售规模达到120亿美元,PC出货量达到1190万台,成为仅次于DELL和HP的全球第三大PC厂商。
  并购也使得联想获得了IBM在全球的销售渠道。此前联想只有大约3%的收入来自于国外,而且主要是东南亚国家;并购后,联想的销售网络遍布全球160个国家和地区!
  柳传志后来说:“1985年初,我第一次参加IBM的PC代理商会议,端坐在最后一排,怀着科技人员刚刚下海的心情,紧张而兴奋,这是一个新事业的开始。20年后,也就是2004年底,我代表联想集团,在收购IBM全球PC业务的文件上签字,感受到全中国乃至世界目光的注视,同样让我感到紧张和兴奋。这是联想两代人梦想的实现,同时又是一个新的事业的开始。”

第五章 突围之路(6)
2。 先烈与先驱
  尽管TCL与联想发起的跨国并购行动有太多相似之处:二者同为国内行业市场中的领军者,并购对象都是国际市场中具有领导地位的跨国公司,并购都获得了产品的知识产权、销售渠道、品牌使用权等中国企业所亟须的要素,甚至二者实施并购的时间也前后相去不远——但并购后,TCL与联想却走出了一波完全不同的行情。
  TCL在并购后不久就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挫折。家电市场发展方向并没有按照李东生的预期运行,由于李东生对市场的前瞻性判断失误,导致TCL并购后的业务状况急转直下。
  2005年以后,LCD(液晶投影机)技术开始成为世界彩电市场主流。而TCL则把自己的技术和渠道资源全部投在了CRT(三枪投影机)和DLP(数字投影机)技术上,也就是说,TCL在市场博弈中判断错了行情,把“宝”押错了位置,这就让TCL的彩电业务在随后的日子里承受了极大损失。
  祸不单行,此时TCL的通讯业务也出现了问题,当时中国通讯制造业中低价“山寨机”也开始了崛起,加上国产手机发展初期一些不规范的操作方式,导致国产手机产生了整体性的信誉危机,TCL手机与其他国产品牌一样,在2004年下半年开始全线溃退。
  到2005年和2006年,TCL两大合资公司的总亏损已超过了45亿元,为渡过难关,TCL不得不壮士断腕,相继出售旗下的国际电工、低压电器、电脑科技以求自保。此时的市场对TCL评判已极为悲观,多数人认为李东生已面临他职业生涯的滑铁卢。
  为了在市场中生存下来,李东生开始忍痛对企业动刀,大刀阔斧地对公司业务与人事进行大幅度调整,如同那只在悬崖上筑巢的老鹰,为了新生命的延续,它不得不把自己老化的“趾甲”和“羽毛”全部除掉,然后在痛苦的忍耐中等待着新羽毛的长成。
  此时的李东生也面临着他事业上的最低谷,他从2004年中国评选的“年度最受关注企业家”的称号,变为两年后被《福布斯》杂志评选的“年度最差中国企业家”。
  联想在实施国际化并购后,却有着与TCL势同*的不同感受。并购之后,联想为了实现企业间的有效整合,解决可能存在的文化冲突问题,少帅杨元庆制定了“坦诚、尊重、妥协”的三原则,对IBM抱着研究、学习的态度,采用双品牌、双市场的战术来保持过渡期的稳定,而并不急于改造。此外,联想还把公司总部搬到了全球IT业最发达的美国。
  尽管“蛇吞象”式的并购耗时耗力,让联想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盈利有所下降,但不久就开始全面回升。在收购IBM的PC全球业务一年后,联想就迎来了业务的艳阳天:2006—2007财年,联想综合营业额达146亿美元,年同比增长10%。联想个人电脑销量年同比增长12%,集团的全年毛利率达创纪录的14%。而到2007—2008财年,全年销售额更是上升17%,达到164亿美元,全年净利润为亿美元,上升2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