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流-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能因为婚姻的漫长就去拒绝婚姻,不能因为道路坎坷就不去走路。
  李东生在TCL出海五年后盘点得失说:“跨国并购尽管给TCL带来了暂时的困难,但这条道路无疑是正确的,世界上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是国际化的企业,TCL在国际化战略中受到的挫折是国际化大公司的必经之路。”“如果没有跨国并购,TCL的彩电业务也许还在产业链条的最低端;如果没有跨国并购,去年的TCL通讯早就像其他手机同行那样被彻底洗出市场;如果没有跨国并购,TCL也许无法渡过眼前最严峻的金融危机。”
  附:中国化工的海外并购之道
  2006年,中国化工集团一举并购3家海外企业,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经典案例,中国化工集团走到了全球化工新材料主导者的强势位置,集团总经理任建新本人也被外界称为中国化工行业的“并购之王”。

第五章 突围之路(11)
2005年10月19日,任建新率团出访欧洲,签署了蓝星全资收购法国安迪苏(Adisseo)公司100%股权的正式协议。2006年1月17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蓝星正式完成对法国安迪苏集团的交割——安迪苏公司是全球唯一一家能够同时生产固体和液体两种蛋氨酸产品的公司,拥有792项技术专利和世界最先进的蛋氨酸生产技术。2004年,它成为蛋氨酸领域全球第二大生产商,市场份额占全球29%。
  蛋氨酸是我国化工领域多年攻关未果的项目,而且之前国内企业花费17亿元引进的蛋氨酸生产设备也因为工程问题无法解决,处于报废状态。蛋氨酸在中国每年至少有10万吨的需求量,是关系到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产品。完成对安迪苏的收购后,任建新马上启动了一个建设计划,利用安迪苏全球领先的生产专利技术,在国内新建一套世界级规模蛋氨酸装置,也就是正在前期设计阶段的天津14万吨/年蛋氨酸项目。
  2006年4月,任建新再次出手,收购了澳大利亚凯诺斯(Qenos)公司。作为澳大利亚最大的聚乙烯生产商,凯诺斯年生产能力为乙烯50万吨、聚合物50万吨,产品占澳洲市场的70%以上。
  这次并购,让中国化工集团以最短的时间、较低的成本获得了国外乙烯及相关资源,为发展化工新材料奠定了原料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凯诺斯乙烯工厂的并购,中国化工集团间接而巧妙地利用了澳大利亚的上游油气配套资源。而同样的规模,如果国内建乙烯项目,至少需要500万吨炼油、150万吨石油作为原料配套,投资成本较高。
  随后的2006年10月,中国化工收购了罗地亚(Rhodia)公司的有机硅和硫化物业务。有机硅是罗地亚重要业务之一,目前年产22万吨,规模在全球有机硅市场名列第五,拥有6%的全球有机硅产品市场份额,其生产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拥有3000多个产品、500项专利。
  并购罗地亚后,中国化工集团有机硅生产能力迅速进入全球前三名。同时,罗地亚有机硅深加工技术、全球*络、强大的研发能力和优秀的管理团队,使中国化工集团在全球保持技术领先和竞争优势。
  目前,中国化工拥有4家海外企业,全球*络完备,共有15个生产基地、7个研发中心,在法国、英国、美国、西班牙、加拿大、巴西、印度、新加坡等140个国家和地区有分支机构。
  任建新把国际并购定位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顺应产业转移潮流,分享新兴市场机遇”,他认为,“收购不仅得到专利技术,扩大了市场,而且得到人才,这就比单独买技术或者自己开发先进效应要大得多”。
  任建新提出的国际并购原则是“买得来、管得了、干得好、拿得进、退得出、卖得高”。“买得来”是把握时机,以最低成本成功地实施并购;“管得了”是通过科学预算和规范治理结构,实现对海外企业战略、业务方向和高级管理层的领导力;“干得好”是依靠职业经理人改善运营,持续增长;“拿得进”是发挥产能、市场、技术、管理的协同效应,加快国内的产业升级,降低海外企业成本;“退得出”与“卖得高”不是要把我们优秀的海外企业出售,而是通过海内外的整合与互补,在引进战略投资与资本市场融资时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
  任建新认为,并购双方整合的成功“主要是靠文化融合,学习、尊重企业所在国的文化。并购不能有占领军的心态,而要站在被并购企业管理人员和职工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相互平等,赢得对方的理解和尊重,确保并购后的人员稳定、业务稳定”。
  现在中国化工开始把这些技术转移至国内,如安迪苏的蛋氨酸项目和罗地亚的有机硅深加工产品技术,这在中国还是空白。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六章 百年一遇的机会(1)
一、“金融核弹”的引爆
  科学杂志文章在说明核武器的巨大杀伤力时,常作如此表述:核武器爆炸时,能够对环境产生一波接一波的持续打击和破坏,有效范围之内的生物将无一幸免——先是 “光辐射”,爆炸所产生的高温让3公里范围内的地壳表面都完全熔化;随后是“冲击波”,所到之处可让装甲车、大楼等一切物体灰飞烟灭;再过后是“核辐射”,爆炸所放射出的γ射线和中子流,让躲过前两轮打击的幸存生物体的细胞即刻变异而死亡;核辐射过后还有放射性污染、核电磁脉冲等。这些破坏作用如同波涛冲岸一样,一波接着一波,让卷入其中的万物逃无可逃。
  本轮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正在全球范围内肆虐蔓延。它的威力之巨大,如同一颗被引爆的核弹,对美国和世界经济进行着一波又一波的冲击——雷曼、美林这样的巨人瞬时灰飞烟灭,房地美、房利美等次贷机构陷入危机,华尔街的百年金融基业几乎毁于一旦。而美国强大的工业经济体系在巨大的冲击波中也横遭破坏,通用、福特、克莱斯勒这些工业航母成了汹涌波涛中飘摇的小舟,随时有覆灭之虞。
  谁都不清楚未来这些“核弹”在未来还会有什么再释放出来,也没有谁敢保证自己会在这场危机中安然无恙。危机让欧美各国的政府都严阵以待,犹如面对一场新的世界大战,砸下天文数字的钞票来堆筑自己的经济防线。
  在此简单分析一下这颗“金融核弹”的冲击力构成:
  “金融核弹”的第一层冲击波,就是“次贷风波”的产生。次贷风波是由“次级抵押贷款”所引起,它也是引发本次金融危机最直接的导火索。
  次级抵押贷款,是指美国金融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购房人提供的按揭贷款。由于前几年美国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减税政策,美国的住房消费需求在政策利好的刺激下迅速增长,住房市场的高度繁荣引致了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迅速发展。但从2004年开始,美联储开始大幅提升利率,在两年时间内连续加息17次,从而大大地增加了购房者的还款负担,房地产市场开始大幅降温,很多通过次级贷款的购房人开始违约,这导致一些放贷机构遭受严重损失甚至破产,逐步就演化成为一场“次贷风波”。
  由“次级抵押贷款”所引发的“次贷风波”构成了对美国经济的第一轮打击和破坏,但这只是刚刚开始。
  “金融核弹”的第二层冲击波,是滥用“金融创新”所致的损失。金融创新在本轮经济危机中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它是华尔街的金融机构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把“次级贷款”渐次转化为一组全新的金融衍生产品,如MBS(抵押贷款支持证券)、CDO(债务抵押债券)、CDS(信用违约掉期)等衍生品。
  金融机构在为购房人提供了次级贷款后,就通过华尔街的包装高手们——投资银行、评级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对次级贷款进行了证券化,转变为MBS;又经过创新改装变成了CDO;再经过保险公司的赔付包装,又成为了CDS……
  由于在这一过程中,质量很差、风险很高的次级房贷在经过华尔街的完美包装后,已是丑小鸭变天鹅,成为一种看上去风险很低、投资价值又不菲的“优质债券”,于是吸引到众多人的追捧——当一个垃圾品的外面裹上层层的美丽包装纸后,市场已被它的绚烂外表所迷惑,已经没有人,甚至包括始作俑者在内的人都搞不清它的价值到底几许!包括养老基金、教育基金、理财产品,甚至银行等在内的各类机构都加入了投资队伍,次贷的风险开始被层层放大。当危机来临时,链条上的所有人都陷入了劫数。

第六章 百年一遇的机会(2)
这是“核弹”产生的第三层冲击波,它已经把美国经济冲得七零八落——据有人估算,仅次贷衍生出的CDS,损失就高达3~5万亿美元!但这还不是全部,还有更大的危险在后面。
  “金融核弹”的第四层冲击波,是“对冲基金”遭受重创。全球对冲基金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投资群体,据统计,截至2008年初全球对冲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已达万亿美元,庞大的对冲基金在本轮危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冲基金是高风险、高收益的运作机制,它是次级房贷这种有风险资产的最理想投资人选。它们在投资中运用资金杠杆,以1元的自有资金进行10元的交易,极度扩张了投资风险。同时,对冲基金在运作上基本处于黑箱状态,金融监管当局和投资者对基金内部的运营情况所知甚少,缺少有效监管,这使得对冲基金成为次级债券投资中的最大牺牲者,大批基金在危机中倒闭清盘。据索罗斯估算,在本轮危机中,对冲基金的缩水量超过三分之二。而对冲基金的破产又把投资对冲基金的各大投行也拉下马。
  这还没有结束。“核弹”还有第五层、第六层,乃至后续更多的冲击波——金融系统在受到重创后,丧失了为实体经济“泵血”的功能,美国的实体企业开始“失血”,企业出现资金流断裂,随之发生经营困难,于是实施减产、大规模裁员等措施,当大量企业都开始这样做以求自保时,整体国民经济开始衰退,社会中的更多问题也随之涌现出来,金融危机就逐步过渡到了经济危机。
  而纵观世界发展史可以知道,每一次全球性的危机都是一次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重新调整的契机,犹如自然环境强烈变化所导致的物种更迭一样,每一次大的变故之后,总会有旧的主宰力量逐渐式微乃至消亡,又会有新的品类诞生到逐渐壮大。没有这种变化,恐龙不会灭绝,人类也不会出现。
  经济危机也是如此。英、美、德、日这些发达国家,乃至荷兰、西班牙等欧洲早期强国在历史上的市场地位变迁,都能找出背后的危机推手的影子。
  现在来看,“金融核弹”已经被美国“次贷”导火索所引爆,它对美国经济的巨大破坏力已显现出来,并在继续加大,世界其他各国也逐渐被裹挟进去。对中国来说,现在最迫切需要弄清的是:它对中国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否会对全球产业链的重新调整带来新机遇?是否会对改变中国目前所处的困局有所帮助?甚至它是否会改变这个世界的秩序?这些对中国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但要弄明白以上这些问题,还须首先弄清楚一些更基础性的问题,比如危机为什么会发生?还会持续多久?为什么会先从美国爆发出来等。这就需要首先来探究此次金融危机的源头——美国的华尔街与美国经济之间的关系。
  二、“墙街”与“主街”——华尔街与美国经济的关
  系探究
  1。 美国经济的“主街”
  美国的金融风暴,是从“主街”华尔街刮起的。
  如果仅从形式构成上看,华尔街并没有什么太特别的地方——它只是一个由众多经纪机构汇聚而形成的地方,这条街上驻扎的机构多数都是经纪人——broker,它源于14世纪的法语,意为“把一桶酒分成一杯杯卖出的人”,这个词很好地表达了早期经纪人的工作性质,他们不过是一些掮客而已。从形式上看,这条街与那些由IT公司汇聚形成的“电子一条街”、茶商汇聚成的“茶叶街”,乃至古董商汇聚成的“古玩街”并无太大差别。 。。

第六章 百年一遇的机会(3)
但这条街却被称为是一个“帝国”——金融帝国,由此来表达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作为美国乃至世界的金融中心,华尔街的一举一动都被全世界所关注,正是这里的一只“次贷蝴蝶”扇动了一下翅膀,才会在全球刮起一场灾难性的金融风暴。
  Wall Street是“墙街”的意思,最早是因为荷兰殖民者为抗击英国部队从陆上的进攻而在这里建起一道防御墙,由此而得名;过去它还有另外一层的意思——次要的、非主流的市场领域。美国在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是农业社会,当时的华府对金融业发展始终抱有轻视态度,他们认为只有制造业的发展才是美国经济的“主街”(main street),金融业只是一条“墙街”( wall street)而已。
  但事情的发展却让那些对金融业嗤之以鼻的人都大跌眼镜,华尔街在日后整个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它就像连接在美国经济肌体上的一个血泵,源源不断地为美国经济发展输送着所需的资金血液,为美国发展成为工业强国及后来登上新的世界霸主宝座立下汗马之功。
  一部美国的经济发展史,也是一部华尔街金融家们的运作史。美国之所以能在20世纪以后取代英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成为了世界新霸主,与华尔街的支撑是分不开的,应该看到,美国所实现的历次“优美转身”——从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强国,从制造业立国转变为高科技立国,每次“转身”的背后都有金融体系的支撑:早期运输业的发展需要资金,没有华尔街的支持,伊利运河可能连开挖一米河道的资金都筹措不到;近代制造业的发展也需要资金,生产钢铁、汽车、军火的钱都不是从空中飘下来,而是从华尔街筹到的;现代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更需要资金,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