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斌调查:中国黑马富豪浮沉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杨斌调查:中国黑马富豪浮沉录-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样断断续续的访问进行到下午4:30左右。杨斌起身了,向记者发出了命令式的邀请:“走,看看我们的工地去!”
杨斌自己开车,开的是一辆高大的TOYOTA吉普。等在楼下一同上车的,是当时杨斌的左膀右臂——上市公司欧亚农业()的副总裁兼财务总监阎闯。
阎闯坐后排,记者坐在副驾驶的位置。杨斌开玩笑:“你待遇不错啊,这是我第一次给别人开车。”
座谈式的采访显然是不可能了,坐在车上,记者自然也无法笔记,只能手中抓着一台小型的采访机,随问随录,录下的都是只言片语。何况,杨斌要经常停车,对正在作业的工人们进行现场指示。
这时候,记者真的要庆幸此前3个多月中对杨斌及欧亚公司所做的大量“功课”。因为,杨斌的谈话既不会按照逻辑向你完整地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更不会花功夫完整地向你解释他的理念。
采访只能变成了按照记者的理解对杨斌经历和财富的印证。记者的问题只能类似于这样提:“你在国外的分支机构是有15个吗?”“在国内投资的分公司是有13个吗?”或者问:“你为什么要将其他公司卖掉,全部收缩到沈阳来?”
杨斌的回答同样都是只言片语。他说:“这是我回国7年来第一次接受采访。中国有句俗话,枪打出头鸟啊。”
当记者问到1999年从四川“欧亚农业”()退出的原因时,杨斌突然说:“你对我满了解嘛!”
是啊,3个月的“功课”岂能白做?“我都关注你3个月了。”记者说。
“那件事情你不要写,”杨斌显得很严肃,不过他还是回答记者,“当时的政策不允许外资投资国内上市公司,我是第一大股东,却不能做董事长。后来我要建设荷兰村,董事会不认同我的理念,我就只好退出。”
联系以后与杨斌的接触以及外界对杨斌的报道,杨斌讲话的“没有逻辑”是值得推敲的:第一,如果杨斌真的思维没有逻辑,这当然要归咎于他的修养;第二,如果杨斌可以讲得很清晰却故意东一句西一句,就只能是说明他想隐瞒一些事情了。事实上,在记者之后看杨斌接受的一些电视访问中,他是可以很清晰、严密地阐述他的经营理念的。
这此杨斌视察工地用了一个半小时。过程中,阎闯发言不多,只是回答杨斌的一些关于公司的事务性的问题。杨斌说:“小王你要好好写一写我们阎总啊,他为荷兰村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下午6:00左右,杨斌的车开回了办公室。安排工作人员向记者提供一些荷兰村的介绍材料之后,杨斌亲自递给记者两份材料,一份材料写的是《赤子情怀——记沈阳市荷兰村创造人杨斌》(详见附文3),而另一份则是杨斌的个人简历。正是这两份材料,一份非常张扬的突显着杨斌的“功绩”,另一份则给记者后来分析杨斌的经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记者注意到,这两份材料是杨斌从他的办公桌后自己拿出来的。一位身价百亿的富豪,为什么宣传自己的材料都要自己保管?这样的细节令记者当时就感到好奇。
杨斌是这样解释的:“我们这些企业家,挣钱其实已经不是最重要的,最高
兴的事情就是亲眼看着自己创造的东西一点点建起来。所以,我和我们公司这么多年来一直不怎么宣传自己。”
直到后来杨斌出事,记者对比由公安部门出具的杨斌简历,上述疑问才得到解答:在杨斌的简历和事迹中,存在着太多的模糊点,如果外界一一核实,不难发现其中的秘密。所以,杨斌的低调有道理。 
                  
 附文3:赤子情怀
 ——记沈阳荷兰村创造人杨斌
(本文由杨斌本人向记者提供)
沈阳。城北于洪区北陵乡。个叫小韩屯的地方。
许多年前,这里一片荒芜。远离都市,杂草丛生。
这是一片沉默的土地。然而,它将洽谈室不同凡响。它在等待着一次刻骨铭心的砺炼、等待着一次耕耘……
它在等待一个人……一个叫杨斌的人!
1987年,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告别了祖国、告别了故乡,从中国的南京来到了欧洲大陆的荷兰,开始了自己的留学生涯。他叫杨斌,生于1963年,按照古老的中国民俗,他属兔,以草为食。在此之前,他也许不知道,其实荷兰是一个以花草闻名开世的国度,而他自己,也将与花草为伴,开始其毕生的努力。
杨斌五岁就成了孤儿,一直跟随祖母长大。家里很穷,年迈的奶奶没有工作。靠在街边摆茶水摊来维持家计,杯水车薪,因此,常常要靠亲属来接济生活。没有玩具,没有漂亮的新衣服,没有被父母领去玩耍的欢乐。杨斌说,他小的时候,最怕听到的一句话说是:他是一个没有父母的孩子,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杨斌都会很难过。他曾经说过:18岁之前,他什么苦都吃过。童年和少年留给杨斌的记忆充满了苦难与艰辛。因此,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成了他与生俱来的理想。而苦难与艰辛更构筑了他坚韧的性格。让他走过的每一个脚印都踏实而清晰。
在莱顿的城市,就是在那里,他第一次看到了富裕的农民和兴旺的绿色农业、鲜花农业;看到了风所未见的耕作方式,看到了令他赞叹的规模化、产业化的高度现代化的现代农业。苤顿是个农业城市,周边的农民大都富有,家庭的人均收已经到了25万美元。最典型的是每家每户都是开着宝马、奔驰等名车,生活十分富足。几年的留学生活,杨斌和周围的许多农民有了很深的交往,他诧异地感到,荷兰的农民和中国的农民是两个概念:在中国说这个人是农民,一个是土,一个是穷的意思;可在茶兰,农民第一是有产阶级,第二是非常有钱的人。这感觉给了杨斌强烈的冲击。他想要是中国的农民也能这样那该多好啊!那时候,他还不知道,他偶然的一个闪念,成就了他不远的将来。
荷兰是发达的农业国家,蔬菜、花卉、奶制品及肉类加工等产业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产品的总出口额达70亿美元,在世界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中占有较大的份额。荷兰供应着欧洲两亿人口的蔬菜,被称为〃欧洲的菜篮〃。杨斌从来没有看到过如此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农业,还是学生的他暗下决心,渴望着有一天能把荷兰的农业技术引进祖国,为祖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一点努力,一占微薄的贡献。
和许多留学生一样,杨斌开始了半工半读的勤工俭学生活。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东欧解体,市场逐渐开放,杨斌敏锐地动察了其中所蕴含的商机,开始往来于中国和欧洲腹地,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荷兰、波兰、捷克、俄罗斯……棉制品、纺织品、成衣……
杨斌是聪明的,他好象天生具有商人的秉性与才干,短短的两三年时间,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不仅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总资产也直线上升为数千万美元,二十多岁的杨斌成了荷兰欧亚集团董事长。很快,他从简单的易货贸易中收手,开始了实业投资的第二次创业,而特色农业成了他选择的第一个突破口。几年以后,杨斌的实力一天天壮大起来,成为子公司与###络遍布全球的农业与花卉业巨子,据有关方面的市场调查数据,中国花卉市场70%的鲜花都是杨斌引进的。
1994年,杨斌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放弃了荷兰安逸的生活,毅然回到了祖国,面向中国内地进行投资。他先后在沈阳、大连、成都、长春等地建设了大型析温室与冷库公司,并在北京创办了全国最大的花卉超市……莱顿超市。在多年的投资与开展业务过程中,他几乎走遍了全国所有的省份,看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与此同时,他也看到了中国农业经济的不足,许多地区也引进了技术设备,建立了农业园区,可普遍是小规模园区、分散式的经营,远远达不到农业现代化的标准。杨斌知道,在茶兰,出口额在20亿元的农业现代化集团多达四百多家,正是这些农业集团的大规模产业化经营构成了荷兰农业长盛不衰的基础。把这些大集团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带到中国来,最好的办法是学习或借鉴他们的经营模式,在中国也建立一个大规模、完整的农业示范基地,给中国农业提供一个现代化的样本,成为萦绕在杨斌脑海里的一个宏伟的构想。
也许就是在这时,一个伟大的蓝图开始浮出了海面……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公元2000年9月20日,沈阳市大二环路上一向偏僻的小韩屯,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节日,天空中彩球飘舞,地面上花园锦簇,荷兰村,一个美丽与诗意的所在,终于撩开了自己神秘的面纱,向世人绽放了瑰丽的笑容——一个大型的国际性盛会。首届中国(沈阳)国际农业博览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从1998年开始,杨斌在小韩顿屯6000多亩的土地上,以精妙的构思,巧夺天工的建造,完成了一个堪称奇迹的创造。荷兰村,一个农业和旅游业完美结合的典范,一个集高科技农业产业、旅游产业以及相关配套服务设施于一体的大型园区,展现在人们面前。它的规划与建筑所体现出的雍容气度,让每一走近她的人情不自禁的惊喜和赞叹,这里所有的建筑、园林都展现出优美常有的荷兰风情。蓝天、碧草、白云、清风;洁白的吊桥、巨大的风车……伴着绿草与大片大片盛开的鲜艳的郁金香。园区内精巧地排列着优美的哥特式建筑,典雅的乡村别墅;大大小小的风车随处可见,还有纵横蜿蜒的园内河渠、欧洲中世纪的雕塑、古老的路灯、门徽、甚至落地长窗厚重的白色窗纱也充满韵味地招展着——一个如诗如画的人间仙境……
随着荷兰村的声名远播,这里吸引了无数关注的目光。朝鲜国家领导人金正日通过大使馆找到了杨斌,在参观了荷兰村的温室以后,非常感兴趣,并邀请杨斌去朝鲜访问,希望他能将这种生产模式和现代化的农业介绍到朝鲜去。为此金正日特批了150多公顷的地用于和杨斌的合作,杨斌也因此受到了总统级的礼遇。
澳大利亚总理霍克和欧共体的领导人奇桑特以及日本的前首相海布俊树都曾到过这里。他们共同赞赏荷兰村移植了一种整体的现代化农业经营理念,把古老的中国农业发展和欧洲的先进文化与技术做了有效的嫁接。因此,荷兰村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企业行为本身。霍克说:“来的人可能不知道有个沈阳,但一定会知道荷兰村”。
一个十三年的梦,圆了……
荷兰村的建设已经在国际、国内产生广泛的影响。在当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荷兰村将建设成立中国北方一颗璀灿的明珠,成为东北亚地区最大的庄旅游、观光的胜地。在这里,人们可能进行各种休闲、商务活动、可以享受世界各地的风味小吃、购买到来自世界各地的顶级消费品并深入体会完完全整整的荷兰风情。作为中国乃至全亚洲最大的高科技农业园区,这里将汇萃世界各地的农业企业,集科研、开发、生产和技术推广于一本,通过典型示范作用,加速全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农业产业化的步伐,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的腾飞做出巨大的贡献。
1999年,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视察了荷兰村,他对杨斌和荷兰村的建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说:“这就是中国的第二次农业革命。第一次是安徽的凤阳,土地年产承包责任制,第二次革命就是现代农业的革命”。
2001年9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亲临荷兰村视察,也对荷兰村的总体规划项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要求要抓好这个项目为农业现代代建设带来质的飞跃。
在荷兰村园区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建筑,它就是荷兰国际博览中心,这座被大家俗称为“火车站”的四层哥特式建筑,它的外貌与比例都是严格按照荷兰阿姆斯特丹火车站建成的,许多人都在为这座建筑雄伟的外观与金碧辉煌的内部装饰所倾倒,可人们却不知道,建这座国际博览中心,还含有杨斌的另一层用意。愿来,荷兰阿姆斯特丹火车站建于十九世纪后叶,而建楼用的款项,却是来自于清政府的“庚子赔款”,这是中华民族用鲜血洗刷不尽的耻辱,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无法平复的伤痕,杨斌说:他并不是单纯为了模仿而建造的,在它们的更深处,其实有一个更严肃的含义,那就是“勿忘为耻”!
如今“阿姆斯特丹火车站”就矗立在美丽的荷兰村园区,它将和我们一起,见证一段创造未来的历史。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人有能力建设好自己的家园。
400多年前,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原产于中国的郁金香,被大漠里颠簸的驼队带到了阿拉伯,又辗转传到了荷兰,并在荷兰生根开花,大放异彩。如今,一个叫杨斌的中国后裔,创造性地建设了美丽的荷兰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
让我们祝愿并记住这一切吧,记住杨斌,记住在中国沈阳,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她的名字——“荷——兰——村”! 
                  
 7。“黑马”亮相
 记者通宵写出的稿件在2001年10月29日见报。随同《21世纪经济报道》当期的“福布斯中国100富豪”策划一起,杨斌的名字迅速引起传媒界的高度注视。虽然本报当时的报道仅仅描画了杨斌正面的轮廓,但是从当时的背景来看,报道是客观的、让人解气的——
结束采访,已经是10月25日的下午6:00左右。总部报纸签版的时间是26日(星期五)中午,这意味着,记者要在明天一早交稿,而写稿的时间只能是25日的通宵。
赶紧赶回宾馆,跟编辑部简单汇报,保证明天一早交稿,然后上街,简单地吃点晚饭,赶紧沿街找寻写稿的目的地——网吧。
在《21世纪经济报道》创业的初期,像记者这样在网吧中写稿的情况并不稀奇。当时,我们的记者并不是每人都配备手提电脑,而编辑部催稿的电话往往又十万火急,要知道,写好财经新闻的深度报道并不是几个小时就能搞掂的事,所以,当时,出差的记者在当地网吧中通宵写稿在本报是很正常的事。
已经不记得是沈阳市什么位置的一家网吧内,年轻的男女“网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