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J论道--音乐广播主持的理论与实践》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DJ论道--音乐广播主持的理论与实践-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个人的心情。  我喜欢单薇。或许现在再听她的节目是无法忍受的,但是她陪伴了我整整两个学期,就像是一位老朋友,无时不在的赶走异乡客的孤独。  (二)电台情歌——《飞一般音乐空间》  大二的时候,宿舍里新搬来一位女生,她介绍我听江苏文艺台,于是,必然的,知道了吴继宏,其实是在知道张艺之后。吴先前在江苏音乐台主持过《897音乐网》,后来,张艺代播时我正巧收到,才知道吴的存在,她俩的声音很像的。  当时,吴经常在节目中穿插自己的一些点评,才气四溢。也许是节目特点决定,从她那里,我开始知道一些歌坛的阑珊人物,如黄莺莺、郑华娟、黄小琥、陈珊妮等。每天我都守在FM975,等待着飞一般听觉体验的来临。吴的节目每天都在不同的栏目,记得星期一是《微风往事》,还有《黄金海岸》、《周末碟市》。她的一些片头语特别吸引我,席慕容的诗,还有一些歌词,后来都曾做过我的说明档和签名档。  吴说她很少放罗大佑的歌,我有一次听到时说是已隔了3年之久了,不知道是为何。然而,也有一些重复很多的,有一首她特别喜欢的郑华娟的好像名为《漂泊的心停泊在基隆港》放了挺多次的,好像道出了她的心情。我想这可能是她钟爱郑的缘故吧。  (三)电台情歌——《乐人谷》  谈起吴继宏,或许,你也会想到李强,他们的节目原来都是8点档的,风格也相似,无形中形成了竞争,很多时候为难的还是听众。  李强是南大毕业的,多半有一种亲切感。他说话的声音有点特别,读起信来特认真。这是他给我的最大的印象。  感觉李强一直以来把《乐人谷》当作是一种艺术,《音乐工厂》、《听歌人手记》都是我很喜欢的栏目。李强曾为齐豫、林忆莲、齐秦等做过专题,介绍过百佳国语唱片,还谈了自己心目中的十佳专集,每一次都很完美,值得全部录下来作珍藏。是有这样的发烧听众,每次必录,还不断给他提建议,关于专题主角的挑选,送他一些珍藏的磁带CD。而我只能作一个普通的听众,只是用心参与。想想要是每位听众都热情似火,李强也会忙疯的。  曾经有一次,南京几大电台投票评选最受欢迎的节目,《乐人谷》排在了前三,这应该不是偶然。  (四)电台情歌——流行歌曲现在时之大卫VS谢阳  大二时才接触大卫,他和谢阳的节目都在午间12点至13点。  大卫是蓝色的,他的声音有着忧郁和感伤,却从不低迷。《大卫的私房歌》不一定流行,但绝对好听。室友们都一致喜欢大卫,于是,每天准时收听,追随流行,又品位经典,仿佛大家都很懂音乐似的,那种心情现在想来好笑。见过大卫,发型很酷,算是DJ中很帅的吧,但反而让我觉得他的形象不适合他的声音了。  大三时,我开始喜欢谢阳的节目了,绝对阳光。一开始,觉得谢阳的节目里很少有他自己的特色,只是点歌罢了,而后来,正是由此,我开始喜欢谢阳。听大卫的声音觉得他很平静,没有半点波澜,每天都是。而谢阳的声音绝对可以用一个词形容——洋溢,不只是热情,他让我觉得他每天很快乐,并将之“洒泼到四方”,而烦恼被隔离在直播室玻璃之外。本来,娱乐节目里就没必要夹杂一丝感伤,纯粹的听音乐,不用在意歌中隐含的失落,而竭力去感受音乐带来的轻松与欢愉,够了。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典型案例(3)
(五)电台情歌——《周末大放送》  李婵主持《感性音乐时间》的时候,我还不能接受她的声音,总怀疑她是如何通过面试的,她是我有史以来听过声音最有“特点”的DJ之一。  喜欢《周末大放送》不知始于何时,现在已成了我最喜欢的节目了,周末有空时,一定收听,而少听一次又无大碍,适合现在的我。  点歌节目快成为我的最爱了,特别是坏心情的时候。吴继宏和张艺的节目听多了,难免感伤,以致心烦。李婵喜欢在节目里唠叨,对点歌的听众亲切热情,关心备至,有时还会和听众在电波里聊一聊,毫无点唱机的感觉。有时会在节目中说她感冒了病了,却不会带来病了的气氛,就像邻家姐姐的感觉。有时候,唐僧比祥林嫂可爱得多。  记得前年的“五一”,在浦口,面临专业的选择,又逢头疼病突犯,整天呆在宿舍,又不能做任何事情,每天中午听李婵的节目,特别是周末两天,两小时的点歌节目,是唯一能让我暂忘烦恼的良药。和室友们一起努力打热线,至今仍记忆犹新。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只有与听众互动才能完成现代广播
中国的传媒长期以来扮演着党的“喉舌”角色,承担的是向受众进行宣传的任务,在党性原则和市场原则之间明显地向“对上负责”倾斜,受众意识较为薄弱。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传媒的市场化转向,媒介的服务功能、娱乐功能和监督功能被逐步认识,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得以彰显。80年代末,始于珠江经济台的全国广播电台直播式、大板块节目的播出形式的变革,让受众第一次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完成一次广播节目的播出。当时,几乎每家电台都开播了热线电话,听众可拨打电话参与节目的话题讨论,采访某位走进直播室的嘉宾,在夜间谈话节目中倾诉,为亲朋好友点歌……  北京音乐台开播之际有一档《幸运之星》的娱乐节目。在每天中午播出之时,曾经造成北京电话局512局和515局的瘫痪。据测试,同一时间,大约有15000个电话同时拨打北京音乐台的热线。可见热线电话节目的受欢迎程度。  广播变得不再高高在上,成为报纸、杂志、电视台等同样处于改革进程中与受众贴得最近的媒介。可以说,稍后报纸的舆情监督、电视的观众参与,都从广播与听众的互动中得到启示。  今天,从传播学的视境来看,广播对受众的关注是暗合了市场驱动新闻学的原理的。约翰·麦克马纳斯说:“为了多出售一些广告版面和时间,向受众提供一些能够吸引他们的内容,以保持和获得受众。当然,提供什么样的内容是由来自读者和观众的反馈决定了。”注重与听众的互动,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受众数字最大化。  不过,注重受众、强化互动,应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的共同天职。但是,于音乐广播而言,与听众之间的有效互动,似乎更为突出。在当今的受传环境下,只有与听众进行有效互动,才算是完成了广播的传播过程。  朱立元的《接受美学》和张凤铸的《中国广播文艺学》,都对广播中听众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用他们的理论框架来观照中国的音乐广播,会生触类旁通之感。他们的理论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从“作品”这一概念看听众的地位和作用  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只有当听众以音乐的方式去倾听音乐节目时,音乐广播节目才能作为真正完整的音乐作品而存在,才获得现实的艺术生命。音乐广播作为艺术品种,只有对能够通过听觉来欣赏他们的审美感知来说才有意义。听众的欣赏活动将音乐广播不同于其他艺术活动的潜在特质臻于实现。  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也就是说,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自为地存在着那样对我存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  从创作流程看听众的地位和作用  听众的接受活动将反馈到创作活动中去,起到刺激、补充甚至指导创作活动的作用。大量的听众收听情况调查、听众心理研究,从来就是广播工作决策的重要内容。音乐广播作为一种运动状态而存在,创作者、节目本身及听众,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就音乐广播的存在方式来说,三个环节中最重要的还是听众。广播作为一种极为大众化的传播媒介,节目的审美效果,除了靠DJ的音乐素质、文学修养和技术熟练程度,还要靠听众的检验。音乐广播创作中的一切努力都只能为了一个目标——符合听觉艺术的审美特性,创造良好的听觉审美效果。  从“艺术生产”的角度看听众的地位和作用  音乐广播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也就是一种社会交流过程。马克思曾为我们总结过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听众于音乐广播节目的创作互为目的、互为动力、互相创造出对方。音乐广播节目的创作在于满足、指导、培养听众的审美需要与审美能力,而同时听众的需要与审美力又在规范、指引、培养着DJ们的创作方向与艺术素质,二者相互作用,最终成了独特的艺术品类——音乐广播节目。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互动的方式
现代科技的昌明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提供了很多方式,而时刻与高新科技保持步调一致的音乐广播也获得了更多可以选择的互动手段。从与节目播出的时间步调上来看,音乐广播节目的互动大致可分为两种:同步互动和异步互动。  同步互动  (1)热线电话。节目一边运行,互动一边展开。听众拨通电台的热线号码,便可参与到节目之中;点歌、讨论话题、反映舆情、深夜倾诉、参与采访,内容可涉猎音乐广播的各种节目类型。其优势在于:及时、新鲜、有说服力;其劣势在于:DJ较难掌控参与电话的节奏,表达不清或者没有代表性的电话会对其他听众的收听情绪产生波动,甚至DJ对电话的内容无法过滤。好在现在不少电台已使用延时器,宁愿用听众收听与实际播出时的6秒的时间差,换取节目的安全播出。  (2)请听众进直播室。此种方式能避免热线电话可能产生的失控状况,并对其他听众产生“连带”的心理效果:我有兴趣也可以走进直播室。但如果走进直播室的听众选择的话题无趣,或口齿不清、表达不顺,会对节目的播出效果大打折扣。  (3)见面会。DJ与VJ的区别,显然在于一个出声,一个露脸,有人便认为DJ的神秘感是广播人弥足珍贵的财富。而事实上,在一个注意力经济时代,DJ“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古朴存在,已经遥不可及了。在必要时,DJ需要走出直播室,与听众面对面的互动。这是提升DJ美誉度和知名度的最好方式。但见面会之类近距离的人际沟通,需要DJ待人接物的得体、遇到突发情况的机变。  (4)调查座谈会。这是较为传统的互动方式,邀请一些听众与DJ座谈,调查听众对节目的听后感,对DJ主持风格的评价,甚至一些电台据听众座谈会发布收听率调查报告。此种方式比较正式,但耗时耗力,现今已不多用。  异步互动  (1)来信。这是人类最古老的交往方式之一,但对音乐广播而言,却是最稳妥的互动方式。它可以让听众字斟句酌,主题集中,文字也较为畅达;DJ在选用时较易实施把关人的作用,对来信进行编辑处理。唯一不足是时效性稍弱。  (2)网络BBS。与来信相比,在DJ主持的节目的网络BBS中发帖进行参与,可以更加便捷、迅速。同时,来信如果不经DJ处理,便没有了阅读功效,但BBS中的发言,即便被DJ忽略,也会有被其他网民阅读的可能,并形成公开、畅达的讨论。  (3)短信。短信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已让传播学者们惊呼:“第五媒体到来了!”在2003年非典盛行之时,在传统媒体一致失语的情况下,短信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力量。在音乐广播中,借助SP商开发短信业务,已成为不少音乐广播新的经济增长点。利用短信互动,DJ同样可施展把关人之作用,把不适合公开播出的参与内容拒之门外。但由于一条短信本身字长不超过70字,因此,以短信进行的互动会使节目的节奏明显加快,互动内容较少回味余地。    

名人访谈节目
名人访谈节目,顾名思义,是指DJ在直播室对音乐界的知名人士就某些话题所进行的谈话类节目。时间长度依据节目状态从30分钟至60分钟不等,并根据节目的需要辅以听众的参与、音乐作品的欣赏等不同的表现手段。  从系统论的视境来考察音乐广播,将会发现它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特征的动态系统。它由音乐家创作的音乐作品、DJ的主持、听众的反馈、广播传音、发送、传输等要素有序结构而成。音乐广播节目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音乐广播节目这个系统中的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对DJ而言,采访、写作、编辑、制作、播出,各司其职,但环环相扣,且不可或缺。强调某一环节重要过其余,多少显得书生气。但是,因为集上述诸多环节于一体,其名人的轰动效应、纪实性的传播方式、还原真实话语的传播追求,对DJ业务素养的要求更苛刻、更全方位,尤其是采访、写作与编辑的三重控制,使得名人访谈节目成为最考DJ功力的节目类型。    

主持人的心理塑造(1)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名人访谈节目是在DJ和被访名人之间,在他们与听众之间进行的一种交流。这种节目形式运用得好,可以提高节目的收听率,调动听众的参与,塑造良好的DJ形象。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不少名人访谈节目离预计的传播效果差距甚远,被访名人不来情绪,听众听来味同嚼蜡,DJ自己也疲累不堪。究其原因多种多样,但关键一点是DJ常常忽略了心理塑造。  “实践证明,任何形式的访谈都吸收了许多世纪以来人类交际的经验,包括:交谈、倾听他人诉说、为心理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