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地狱,永远地泡在污水里。在《失乐园》里,撒旦不向男人低头,但是却奉承夏娃。乔治·克拉布(George Crabbe)神父的微型史诗《奉承的诞生》将奉承的父亲判定为贫穷,而母亲是狡诈。他说,奉承是诗人“最好的奖励和灵感的源泉”(规则56)。
《列那狐在狮王诺贝尔的朝堂上》,作者瓦尔特·克兰(Walter Crane),这是在列那狐的形象中经常引用的场景。
奉承者是全世界永恒的喜剧人物。在特伦斯(Terence)的《阉人》(Eunuch)中,他创造了杰纳托(Gnatho),一个旧式的奉承者的形象,他把自己训练得逆来顺受。西奥佛雷特斯(Theophrastus)的《人物》(Characters)中,其二号人物是“奉承者”。米南德(Menander)为古希腊推出了《奉承者》,普劳图斯(Plautus)为罗马共和国创造了一个奉承者,而查尔斯·麦克林(Charles Macklin)创造的佩迪纳克斯·迈克斯高芬(Pertinax MacSycophant)娱乐了乔治三世(George III)统治下的伦敦。文学在教授奉承方面比手把手教要快得多,而且花费也低很多。
动物寓言是奉承的一大特色。在补哩那婆多罗(Purnabhadra)的《五卷书》(Panchatantra)里,虎狼达马纳卡(Damanaka)说他从《摩诃婆罗多》(Mahābhārata)里领悟到了“为官的全部职责”,并且总结道:
重担压不垮强者;
对于有胆识的人来说没有漫漫的路途;
博学多才的人周游列国;
对于奉承者来说没有陌生人。
伊索、巴布里乌斯(Babrius)、费德鲁斯(Phaedrus)、玛丽·德·法兰西(Marie de France)、盖伊(Gay)、莱辛(Lessing)、诺斯科特(Northcote)、弗洛里安(Florian)和拉·封丹的动物寓言生动描绘的奉承的狐狸,以及老狐狸列那狐(Reynard)(也叫Reynke de Vos、Reinecke Fuchs等)的生动形象,自从(至少是)10世纪以来,一直都是广为流传的反英雄形象。狮王的动物廷臣们受到警告说:“你们自己一定要万分小心,因为列那狐诡计多端,非常清楚怎样掩饰、奉承以及背叛;他拥有一张大网把您和其他动物一道捕获,勿需花费太多的精力进行判断,就会遭到最高生命智慧的愚弄和嘲笑。”歌德的一篇改写的散文更是让列那狐声名大噪,而且这篇散文被译成了多种语言。列那狐这位最能干的廷臣喜欢待在家里,远离朝廷,因为那里的对手拉帮结伙,危机四伏。
自己是最大奉承者(7)
规则30:奉承者拉帮结伙。
奉承者组成高效的团队;爱意正浓的情侣和各种朋友圈子通过在各种聚会和会议上相互奉承而相互支持。蒙特斯庞(Montespan)夫人通过凡尔赛的各种沙龙聚会,把她的兄弟姐妹安插到了很多非常关键的位置上。拉罗什富科选择了第一人称复数代词贯穿于他的整部《箴言》中,比如在箴言152,“要是我们不奉承我们自己,那么来自他人的奉承就不会伤害到我们”,以及箴言192,“当我们的罪恶逃离我们,我们奉承自己说我们正在远离罪恶”。他所使用的“我们”是真正意义上的我们,而不仅仅只是跳到了一个更高的泛指层面,当然确实也包括了这层意思。《箴言》以在萨伯尔(Sablé)夫人的沙龙上玩的一个游戏开篇,在这个叫做箴言的游戏里,每个参与者通过相互间交流格言并批驳格言来取悦对方。作品的第一阶段“或多或少是拉罗什富科、萨伯尔夫人以及雅克·艾斯普瑞特(Jacques Esprit)之间的合作”。拉罗什富科对自爱的调查得到来自他人之爱的支持。
规则31:奉承寻求两情相悦。那些渴求经常性奉承的灵魂催生出了对聚会以及加入各种俱乐部的需求。依波利特·丹纳(Hippolyte Taine)描写了一位俱乐部成员:“在他眼里,公众的概念似乎是200人;他对他们的意见完全没有抗衡,而在他们的信仰——这当然也是他的信仰——以外的每一个信仰都是荒唐的甚至有罪的。另外,他通过坚持不懈的布道——其实就是奉承话——发现,他是爱国的、睿智的、高尚的,对这一点他完全没有任何疑虑,因为就在他被接收进这个俱乐部之前,他的公民道德的水准就已经经过验证了。”我们从这里闻到了嫉妒的酸楚味道,这无论怎么说都是不公正的:一群携手共进的奉承者更有生存下来的机会,而且能够比那些独行侠式的奉承者做出更多的好事。让我们重复一下拉罗什富科的说法:“如果没有虚荣陪伴,美德也不可能走得太远。”
对朋友的奉承减轻了对自我奉承的需要,而且应该还会进一步减少这种需要。如果自我奉承不能保留在您自己的心里,它那纤细的皮肤就将像气球一样膨胀。
规则32:当自我奉承暴露在公众的视野里,就变成了狂妄。
西塞罗由于公开赞扬自己,永远破坏了他对别人的赞扬,也毁掉了自己的名声。迄今为止,最好的办法是与至爱亲朋相互奉承,并以此提升各自的品味和技巧。
从反面看,奉承话不再是过去那样的形式(规则94)。散布世界各地的人类早就该为自己物种的优越而倍感自豪。只有人类拥有火、伸到外太空的触角、浓缩铀、薪水以及假期。虽然我们有着如此高的优越感,然而我们却又是如此的愚拙,甚至我们那些最伟大的思想都要经过几个世纪才能够被领悟。亿万富翁鄙视劳苦大众。百万富翁仍然支持所谓优等民族的说法。有些骄傲的人类,最终明白了他们的恶习造成了浪费、污染以及物种的灭绝,而搁置改革去奉承他们自己,说找到了征服自然的新方法。
从好的一面看,奉承引以为傲的过去是可以恢复的,而且它的那些锈迹斑斑的古老规则仍然在运行。有些虔诚的被吹捧得很厉害的笨蛋总是会时不时地站出来抨击奉承,一遍又一遍,永无止境,期望能因此而获得赞誉。您可能已经不下千次地听到过这种说法,但是这对您有什么好处呢?最好弄清迄今为止奉承是怎样横扫千军、含沙射影,最好保护好您自己远离它的影响,最好认清奉承成瘾以及戒断的症状。最好坦率地奉承您自己,而不是屈从于那些甜蜜的谎言。
奉承这种请求的艺术,是一种非常珍贵的遗产,值得通过一场战斗去防止它的流失,而且这场战斗应该是一场聪明的战斗。这本小册子希望能够通过将奉承恢复到它在宫廷、议事厅、卧室以及会议室中本来应该占有的位置上,将少数几个聪明的读者从狭隘的利益和短视的收益中转化过来。拉罗什富科相信,“寄希望于万人皆醉我独醒是最愚不可及的事情”。
所以,还是经常回想一下您自己,像您希望的那样。
为什么奉承?(1)
在这个四分五裂的社会里,人们的热情是唯一真正的力量,权力属于知道怎样进行奉承的政党。
——依波利特·丹纳
为什么奉承?为了抚慰、结盟、鼓励、改善、讨好、激励、安抚、游戏,而且最重要的是为了愉悦。在一个权力就是一切的世界里,奉承是一种专业的工具,应该与信心和其他阴谋计划一起共同使用。“压制奉承的傻瓜永远别奢望一个无赖会奉承他,”罗杰·莱斯特兰奇爵士在1692年这样写道。“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所喜欢的非奉承莫属。”乔治·莱特(George Wright)在1792年补充道。40年之后,巴尔扎克满怀深情地说,“这个两足的生灵总是认为那些奉承他的热情、关心他的仇恨或者服务他的恋情的事情是真实的:逻辑就来自于这里。”
伊拉兹马斯(Era*us),这位最聪明的人文主义者,为奉承做出了最大限度的辩护,折射出了理性的光辉:
有一种奉承是完全有害的,很多背信弃义的人在嘲弄中使用它,以便击垮他们的那些不幸的受害人。但是我所采用的这种形式,源自于一种内心朴实的美好情感,而且远比那些作为其反面的尖酸刻薄——贺拉斯(Horace)称为粗暴且令人不快的蛮横无理——更加接近于能够被看成一种美德。我的这种形式提振了沮丧的精神、安慰了悲伤的心情、唤起了那些冷漠的情感、激发了那些麻木的情绪、让病人开心、限制那些刚愎自用的人、让有情人相聚并终成眷属。它可以吸引儿童去学习字母、让老年人心情愉快,而且以一种不会让人觉得受到了冒犯而进行赞美的方式为君王们提供建议和忠告。总结起来说,它使每一个人对他自己更加喜爱,并且这还是幸福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这一刻,我不说奉承在您的思维缜密的雄辩中起到了多么重大的作用,也不提它在巫术中所起到的更大作用,而在诗歌中所起到的作用则是最大的,只是简单总结一下说,奉承是一种让所有的人类之间的关系充满甜蜜,变得有滋有味的东西。
为什么要奉承?就是为了甜蜜和有滋有味!一个能够很好地进行奉承的人就更能够进行赞美。
规则33:奉承是赞美的学校。
被介绍给一位大人物是一件痛苦的尴尬事,因为害怕讲出大人物已经听过上千次的陈词滥调的奉承话而使自己变得结结巴巴。寂寞的尼采悲叹现代奉承的贫乏:“今天没有人知道怎样用智慧来表达尊崇和奉承;这导致了可笑的情况,在人们必须表示尊崇(比如对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或者艺术家)的时候,只能借用那些来自最深情感的、表达忠诚和荣誉的庄重的语言——没有尴尬、缺乏智慧和优雅。所以,人们在公共场合以及礼节性的会面中似乎表现得前所未有的笨拙,但是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就会变得更加脆弱和好面子。”一名能力卓著的奉承者毫不畏惧这样奉承。
为什么奉承?(2)
奉承对于内部事务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斯坦格尔引证说亨利·基辛格“对理查德·尼克松冷酷无情而且虚情假意地溜须拍马”。基辛格解释说:“尼克松的喜好取决于与那些强人的偏执达成默契的准备情况。新闻界的阴谋、权势集团的敌意、乔治敦传统的傲慢浮夸,是尼克松谈话中亘古不变的特点。”当尼克松口无遮拦说了过分话的时候,基辛格会说:“是的,总统先生,您的分析绝对正确,而且当然是非常深刻的。”
成功的外交家是奉承专家。麦考雷(Macaulay)描绘了大使的职责:
不是以一种矜持的态度和模棱两可的方式征询他所代表的那些高官,他要做的是闯入到他所出使的那个宫廷里的所有阴谋中,去发现奉承以及操纵君王的宠臣,还要控制这名宠臣的侍从的所有弱点。他要去奉承女主人并贿赂神父,去称颂或者祈祷,欢笑或者哭泣,让自己去适应每一次反复无常,摆平每一次怀疑,重视每一丁点暗示,做所有的事,观察和忍受所有的事。
由于奉承可能被滥用,所有的奉承者都受到了怀疑,但这并不是奉承者的错。这是一种技艺、一种工具,与讲话是一种工具的情况完全一样,一点不多一点不少;这种工具可以用来建设也可以用来破坏。出于安全的考虑,在第6章中对它的危险性做了安全的隔离;您到达那里的时候,您就会被接种上疫苗。但是,我们做事情要分清轻重缓急,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弄清楚奉承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奉承适合于首次碰面的场合。对于这种情况来说,介绍是比较理想的做法。“能碰到您是我的荣幸!您的名字真是如雷贯耳。”友善的精心考虑过的奉承加快了从熟人到朋友再到密友的转换速度。
规则34:奉承能让您交到朋友。
新友谊的新鲜之处由于对朋友所有美德的兴趣而更加熠熠生辉。奉承诱使各种美德层出不穷,以便对话和交流可以继续保持下去。在各种格言蜂拥而至的时候,莎士比亚说得很平直:“友谊之中存在奉承。”
规则35:小心翼翼的奉承表达出了一份关爱。
普鲁塔克认识到,奉承“将自己混入到了每一种情绪、每一个时刻、每一个需求和习惯之中,因此很难把它从友谊之中隔离开来。”在查尔斯·兰姆(Charles Lamb)给科勒律治(Coleridge)的一系列鼓励的信件中,称呼他是“一位像密尔顿(Milton)一样写无韵诗的人。现在,这是一种雅致的奉承,一种间接的奉承。”兰姆奉承自己去考虑这种雅致,而黑体的间接则直接将眼球引向了他想强调的地方。托尔斯泰也写道“雅致的奉承”在友谊中普遍存在,“雅致的奉承与自负手拉手,而且包括在一种默认的假设之中,这种假设是某人和某人的知音是世界上唯一清楚其他人的所有愚行,以及自己思想的睿智和深奥之处的人。”托尔斯泰说得很刺耳:亲密无间的朋友可以分享他们之间那种至高无上的感觉,甚至为此弹冠相庆。这个民族为自己感到骄傲,因为他们是一个民族。
为什么奉承?(3)
规则36:从友谊中学来的奉承手段可以化敌为友。
侮辱引发战争;奉承偏好和平(可怕的例外将另做说明)。久经沙场的将军亚西比德(Alcibiades)很善于让对手放松警惕。“没有任何反对可以阻止,也没有哪种本性可以逃避亚西比德的魅力,他的日常生活和平常的谈话中充满了优雅。甚至那些害怕、仇恨他的人都能在他的周围和他出现的场合感觉到少见的而且非常迷人的魅力。因此,尽管提沙费尔尼斯(Tissaphernes)在其他方面可以说是仇恨希腊人的波斯人中最积极的一位,但还是在双方相互的奉承中被亚西比德的奉承所折服,完全彻底地缴械投降。”类似地,参议员马流斯·维鲁斯(Martius Verus)竭力施展“一种有关他所有的所作所为的高质量的魅力,一种在平复了所有人的烦恼和愤怒的同时更进一步地激发了他们希望的魅力。他深谙把奉承、送礼和招待拿出来摆到桌面上最合适的时机……他明白无误地向这些野蛮人表明,他的友谊比敌意更值得争取。”
暴君和奉承者之间的高度相关,那些穷酸的道德家们把他们看成是一丘之貉。这对奉承者来说其实是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