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连线-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易斯今后将要遇见的一长串出版人和投资人也不会对此感兴趣。     
  凯泽有许多不成形的贪婪想法,他利用杂志来做资本家的图谋也没有明言。地下室的气氛有些紧张,他们坐在廉价木门锯出来的桌子旁,听简一个劲地甩电话,每次被拒绝就用英语臭骂一通。看起来可供大家打嘴仗的弹药很多。不过,即便是关系最融洽的时候,路易斯也没能说服凯泽。他拼命解释《电词》不是一个玩具、业余爱好、廉价搭售品、小型商贸杂志,读者也不只是那些腰带皮夹里挎着计算器的家伙,《电词》描绘了正在他眼前发生的变化,它是通向这个划时代的转变的工具,但凯泽什么也不相信。     
  《电词》的发行量从来没有超过1。5万册。当莫里斯·凯泽在1990年5月关闭杂志时,路易斯把他的行头搬到一个借来的公寓里,凭借凯泽在供货商那里的信誉又印了一期杂志。这期杂志的封面写着一行大字:“投资这本杂志吧!”在编辑手记中,路易斯称:“在36个月、历经两个发行人之后,《电词》独立了。”但它并不独立,也再没出过下一期。凯泽对路易斯提起诉讼,要他赔偿最后一期的费用。他说自己并未授权出版,还要求查封这个前雇员的银行账户。路易斯和简提起反诉,要求获得《电词》这一名称的所有权,要求发放简做广告工作的薪水,但凯泽一直拖欠着没给。     
  路易斯在Wilhelminastraat有间无电梯的公寓房,简和他蜗居在一起,这房子一个月的租金大约是150美元。前门打开就到了那间狭窄的卧室,走几步就到了公寓的后墙,当然,放一张床还是有地方的。这可不是简所想象的幸福,但路易斯却不觉得。     
  “这和过去差不多嘛,”他对她说,“一家人在一起,男耕女织的那种。”       
  “那个年代他们没有别的选择。”简答道。     
  但路易斯是个斗士,所以简也不会放弃。她打了几百个电话寻找新的支持者,在他郁闷甚至愤怒时,她始终保持乐观的笑容,一次又一次拿起电话。他们分享着同志般的亲密,这种有些傻气的相互依恋最终熬成了爱情。     
  当然简也非常沮丧,现在他们没有办公室,没有收入,也没有人为那一长串账单付账。每挪一次窝都得靠朋友帮忙,这些人的好心差不多都要超出极限了。不过,他俩坚信事情很快就会有进展,这信念如同随身的福祉,这信念也让他们有理由赢得朋友的帮助。       
虹桥门户网。  
第12节:朝圣(1)       
  第三章 朝圣     
  路易斯和简回到纽约,他们希望在美国创办一本新杂志……一个月又一个月,银行里的资金渐渐花光,他们一次次寻找天使投资人,一次次失败……幸运的是,他们陷身其中的城市却有着从悲伤走向成功的传奇历史。     
  冬天到了,这两个寄居阿姆斯特丹的人却只能骑车代步。冰冷的雨水渗透他们的衣服,窗台上的裂缝爬满了棕色的苔藓。有一年简的脚趾肿得特别厉害,她都没法穿鞋。荷兰人管这个叫冻脚趾,也就是冻疮。路易斯和简回到纽约时,人们以为他们是从潮湿欧洲逃出来的难民。他们希望在美国创办一本新杂志,但不知从何开始。过去的熟人都以怜悯或调侃的心态谈论他俩的悲惨遭遇。     
  迈克尔·沃尔夫(Michal Wolff)是路易斯联系过的几个主要人物之一。一提到鲁珀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这种所谓的传媒大亨,沃尔夫往往是冷嘲热讽的口气。他给路易斯提供了许多帮助,他非常同情路易斯的遭遇。在某个时段,相当有限的时间里,沃尔夫甚至对路易斯有了好感。不过,他最厌恶的,却是人们把他的名字和一个笨拙的前嬉皮士联系到一起,这个嬉皮士曾拿着一本关于“破解大脑”的小册子在纽约四处招摇。他也不愿看到这样的传闻:某某和著名街头小报发行人有合作关系。     
  沃尔夫对纽约的媒体精英了如指掌,这个志向远大的家伙以一种心照不宣的口吻和他人分享圈子里的流言蜚语。日后路易斯向其他有权有势的杂志专家寻求帮助时,他得到的反应和沃尔夫的态度没有两样。沃尔夫认为,路易斯的想法根本没有价值。     
  沃尔夫和路易斯的第一次会面纯粹出于好心帮忙。1988年,在Ink切断对《语言技术》的支持后,路易斯从一个朋友那里得到了沃尔夫的电话号码。没准沃尔夫可以给他一些建议呢?沃尔夫同意见面,而且他对杂志业也有些认识。沃尔夫的父亲一直在广告界工作,他妻子是Ziff…Davis这个领先的计算机杂志的出版人的内部法律顾问。当然,与其说沃尔夫像ZD杂志同仁,倒不如说,沃尔夫的职业经历和气质更像路易斯。和路易斯一样,他曾是一个作家,后来成了创业者。他也在寻求商业上的第一次成功,而且他想办一本成功的杂志。1986年,沃尔夫曾经想把《国家讽刺》(National Lampoon)买过来,不过由于钱不够,这个想法最终搁浅。     
  两人在纽约上西区(Upper West Side)的一间酒吧里见面。沃尔夫觉得路易斯的形象让人困惑。如果说他是一个辍学青年,年纪又太大。如果说他是一个波西米亚人,他却又关心商业。他的空想色彩太浓,似乎不适合严肃的工作。他关于杂志的那些想法,说明这人完全不懂计算机出版业的现实。美国的计算机杂志给读者提供许多确凿事实。但路易斯对硬件、软件评测之类东西根本不感兴趣。他声称,自己正在对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一群人讲述有关新社会的故事。沃尔夫就当这是痴人说梦。沃尔夫模模糊糊感到一种同志情谊,但他对路易斯的超凡魅力仍然具备免疫力。见多识广的他,曾从远处观察过许多真正强势的纽约人,他的心思早已放在那些人身上。最后的结果,当然是路易斯和沃尔夫握手道别。     
  那是两年前的事情,1990年路易斯回到美国。沃尔夫接到他打来的电话时很不高兴。他努力搜寻合适的词句,想把这个不速之客打发走。不幸的是,路易斯身上有种奇怪的特质,可以抵挡这种披着礼貌外衣的拒绝。沃尔夫从来没有碰到过如此沉静、又如此急切地想要展现自己的人。好像他能够提供的任何建议都是宝贵的营养,可以让路易斯免于死亡。最后,沃尔夫给了他一些媒体圈人士的电话号码,作为不得不打断这次会面的一个补偿。在路易斯走后,沃尔夫为自己刚才的举动发愁。“那些人见到路易斯后,会怎么看待我这个介绍人呢?”     
  后来,路易斯的成功让沃尔夫大梦初醒,他也创建了一家互联网公司,后来这公司破产了。沃尔夫用银行账户里的最后一笔钱给自己开了一张支票,并在一本有趣的、名为《燃烧速度》(Burn Rate)的书中直刺真相,把他的合作者挖苦了一把。不过,那次与路易斯见面时,沃尔夫还没那么愤世嫉俗,他仍在琢磨如何赢得商业人士的信任。他当时身着阿玛尼夹克。而路易斯和平常一样,穿着牛仔裤,背着背包,脚蹬过时的绿条纹白色运动鞋。他的衣着和声音一样,看不出什么希望和未来。“路易斯想要进入计算机杂志业,”沃尔夫后来说,“但从他身上看不到半点迹象。”         
。←虫←工←桥书←吧←  
第13节:朝圣(2)       
  约翰·普朗奇特也被打发走了。这有点出人意料,路易斯让他去旧金山。真是一趟让人兴奋的差事。过去这么多年,两人一直保持接触。路易斯不断演进的计划激发了约翰的想象力。约翰有时候会把自己随意设计的一些东西给路易斯看看,或者往他们在阿姆斯特丹的公寓发些传真,提些建议。约翰在欧洲有任务时,会在路易斯的公司待上好几个小时。他们把当地阅报栏里的新闻扫一遍,给自己注入每一件新鲜事儿。1989年,路易斯和简参加了约翰和巴巴拉·库尔(Barbara Kuhr)的婚礼,新娘也是一个设计师,后来成为约翰的事业伴侣。     
  “总有一天,我们要一起做一份杂志。”路易斯告诉巴巴拉和约翰。     
  “嗯。好啊。”约翰回答。这并不表示他同意。当路易斯对约翰说点什么话题时,约翰的反应是吸一口气,他那已经很宽的胸膛会更宽一点;他还会展一展眉,那已经够阔的脸会更开阔一点。然后他缓缓地吐出一句话,“好啊”。这话只表示他拒绝发表自己的意见。可是,路易斯往往会把这种讽刺语气当作赞同。他的失败赋予他某种奇特的力量,可以抵御各种反对。     
  当《电词》的最后一期到达读者手中时,路易斯邀请约翰在西海岸的MacWorld大会上与他会合。在那里,约翰可以近距离观察数字化革命。MacWorld是一个计算机交易展销会,但却有种狂热的宗教气氛。1991年1月,成千上万初出茅庐的创业者,在旧金山莫斯肯中心(Moscone Center)的大厅里穿梭,手里拿着三寸磁盘,里面装着商业计划书和演示版产品。这一场景已成为这一新兴产业的标志。关于技术忠诚度,存在许多争论,人们称之为“宗教辩论”。这个短语虽然有些讽刺意味,但辩论中的热情的确可与宗教狂热相提并论。展销会期间的一天早晨,约翰和路易斯坐在一个有地毯的阳台上,冲着展示大厅。他们旁边还有两个人:兰迪·斯迪克罗德(Randy Stickrod),《电脑图形世界》(puter Graphics World)的前出版人,和吉姆·费力西(Jim Felici),《出版》(Publish!)的常务主编。两人都是《电词》杂志的忠实读者,尽管这本杂志的存续时间很短。和迈克尔·沃尔夫不同,两人都不认为路易斯是一个幻想狂。如果说那个周末出现在旧金山商业圈的竞争者,有百分之五十是幻想狂,那么路易斯显然比他们更可靠。毕竟,他已经让一个杂志持续运转了三年。现在路易斯说,他想让他的杂志出现在美国,但内容更丰富、外观更漂亮,而且更受人欢迎。约翰·普朗奇特将担任美术设计。     
  听到这个想法,兰迪·斯迪克罗德立即表示看好。他已在西海岸工作多年,认识了一大帮有钱的投资者,或者叫天使。天使投资人会签出数万甚至数十万美元的个人支票,帮创业者成立公司。当然,他们不是慈善家。对一笔天使投资而言,4年或5年获得1000%的回报,通常是比较合理的。而且,天使投资有些不可思议的功能,他们能把一些即生即灭的思维火花变成实在的东西,比如公司地址、印有抬头的信笺、电话、员工——这是一个持续存在的企业的原材料。     
  在这种志趣相投的气氛中,四个人说话的神态好像他们已经是合作伙伴。那个周末路易斯在城市里闲逛时找到了一幢完美的维多利亚时代风格的房子,他已经憧憬着在那里和简、约翰以及巴巴拉一起生活和工作。因为当时路易斯和简在美国都没有工作,也没有任何可以查到的信用记录,所以路易斯只得把租房合同交给约翰,要他填写和签字。约翰有点犹豫,因为路易斯那直瞪瞪的眼神让他心情不安。路易斯决定租下这房子,没有任何迟疑,他解释为什么约翰必须签字也很干脆。这都是约翰从没见过的。而约翰和巴巴拉一直在考虑如何离开纽约。他们在银行里的钱,足够为远离曼哈顿的一幢房子支付定金。约翰不想在金钱方面和路易斯、简有什么瓜葛。“不管做什么,”他对妻子说,“我们不能让他们的手伸到我们的定金上来。”     
  路易斯离开MacWorld大会回到荷兰,准备打点行囊搬回美国。约翰·普朗奇特通过传真和电话与他一直保持联络,两人琢磨着为杂志取个什么名字。开始他们准备把新杂志叫DigIt,这个词既可以发音成“数码”(digit),表达电脑的意思;也可以发音成“挖掘它”(dig it),表示杂志内容是突然发现的、有趣而时髦的现象。简认为DigIt这名字太滑稽了,她更喜欢自己的提议:连线(Wired)。约翰开始并不信服,后来当他意识到《连线》这一名称的命令口吻(连上线吧!get wired)具有强大效力时,他也同意了这个提议。     
  为了输送资金,路易斯和简从一个反正统文化的长发商人那里寻求帮助,这人叫艾卡特·翁增(Eckart Wintzen),曾是《电词》的广告客户。路易斯对翁增开门见山地说,他要去美国办一本杂志,需要现金。透过那窄框的、发着光晕的眼镜,这个荷兰企业家盯着路易斯,说了一大通道理。他说,尽管投资一本新杂志符合他把自己的技术咨询公司多元化的取向,但他预测,如果他参与杂志出版的话,有可能会丢掉更重要的事情,那么他将不得不再造公司结构,这意味着他不得不斩断和路易斯的生意。翁增说,为了将这个痛苦的过程缩短,他宁愿一开始就不投资。         
◇欢◇迎◇访◇问◇。◇  
第14节:朝圣(3)       
  但另一方面,由于他读过《电词》,看重这本杂志,他们需要的钱也不是太多,翁增提出,他给路易斯和简提供一部分资金,让他们把第一期先做起来。他不想在他们的公司中占有任何股份。     
  他给的钱,相当于在第一期杂志上登广告的预付款,外加几千册杂志,当作发给客户的促销品。如果第一期按计划出版的话,他会提供第二笔资金,数目和第一笔一样。踌躇再三,翁增最后给了他们45000荷兰盾,大概相当于两万美元。这笔钱到手后,路易斯和简飞往纽约。路上他们在伦敦停留,路易斯买了一套深蓝色的杰尼亚(Ermenegildo Zegna)套装。他希望穿上这套衣服,自己就像一个生意人了。他们也让亲朋好友知道,他们已经上路了。     
  但他们选择的却是一个痛苦的时间点。当时纽约出版界正处于一种神经过敏的状态。随海湾战争而来的金融低迷,尽管时间很短,很快就被人遗忘,却使得广告客户严格限制广告方面的开销。这意味着繁荣的杂志将会萎缩,正在挣扎的杂志将会死亡。1989年有500多本杂志上市,只有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