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的能力走出危机,自救成功。世界上目前3000强的大企业相当多数都经历过从危机中拯救企业这样的事情。比如说,摩根集团、克莱斯勒、美国联合航空公司、日本三菱集团、泰国正大集团等等。早年的李嘉诚成功挽救了他的塑料花厂,才有了今天的事业。当时李嘉诚也面临银行停贷追债、供应商追款要钱、商家不给新的订单等等问题,这个困难要是发生在不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必死无疑,几乎是全面的危机。香港是一个成熟的商业社会,遇到危机的时候,债权人以及债务人还是能够站在商业利益的核心立场,找到最佳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一点是李嘉诚当时能够成功自救他的企业的社会环境背景。
中国目前不同,企业出了问题,债权人主要是从政治与单位责任的立场出发看问题,让企业死大家都没有责任。所以,你发现国内的企业似乎只有两类:要不就是好企业,包装得很好,一点问题也没有;要不就是企业一旦陷入危机,很快就崩溃。
。。
政府部门不应当对国企实行特惠
民企一有问题就找亲朋好友,托关系,找后门,希望有白武士出现。而国企一旦出问题,首先不是考虑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几乎大部分的国企这个时候唯一的出路就是向政府部门求助,政府部门动用行政力量,出面协调关系,解决问题。而一般情况下,政府部门是非常乐意扮演家长角色,来帮助这些企业解决问题的,好像这是一种政治义务。民企的待遇则完全不同,政府部门帮助民企可能还会引起一定的政治上的间接责任问题。事实上,政府部门通过行政手段来帮助国有企业解决问题,其实是对市场不公的一种行为,非常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因为你是动用社会大众的资源来帮助一部分企业。这是一种特惠。
王巍:即使很多号称在市场经济中打磨多年的企业家,一到困难的时候还是回去找组织,这是国有企业的脆弱性。
范棣: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如果他的政府关系不那么强的话,风险就很大。所以,没有一个民营企业是不搞好与管理部门的关系的。
王巍:刚才你提的案例一样,如果当年靠搞定人起步发家,现在他就要孤注一掷继续搞定人。他不会在企业自救上做文章,更愿意在人脉和社会资源上做文章。正如危急关头才能看清人的本质一样,只有到崩盘的时候,才能体现企业家真正的本色。
。。
自救的第一原则:确定止损点
范棣:1990年的时候,我在美国炒期货,拿了5000美元做本金,第一个星期赚了3000美元,第二个星期倒输了1000美元,第三个星期输了4000美元。不到一个月,5000美元全部输光。后来想捞回来,就把身上仅有的5000美元储蓄又扔了进去,一个星期内就赔光了。后来,又向朋友借了15000美金,想把赔掉的本金捞回来,结果三个星期内血本无归。一共输了25000美金。那个时候我还在读书,后来用了两年的时间才还掉了个人借款。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赌博也好,经营企业也罢,其实面临的风险以及降低风险的原则是很相似的,就是要懂得确定止损点。
什么是止损点呢?止损点就是你必须罢手或者停止游戏的时刻。这个原则最重要的一点是: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如果向后看,你总想如何挽回过去的损失;向前看,最重要的就不是挽回损失,而是如何制止继续损失,因为损失的已经过去了。止损点原则的重要意义在于告诉人们,停止损失最重要的是不再计算过去已经损失了的东西。
当一个企业处于极度危机或者崩溃边缘的时候,对一个企业家来说,最重要的处理危机的原则是确定企业风险的止损点。也就是说,必须要清楚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停止试图挽回损失的所有努力,而集中精力向前看。在很多的企业危机案例中,我们看到有一个比较一致的现象,就是很多企业家不愿意承认已经形成的失败,总是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手段、各种门路,试图挽回过去的损失,实际效果并不如愿,绝大多数情况下则是适得其反。
我有一个朋友,企业不大,经营状况良好,在银行的信用状况也非常好。在最近的一次宏观调控中,他有一笔贷款在续期的时候银行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主要原因是主管贷款的那个行长是新来的,并不太了解情况,所以他提出了一些疑问,第一次审贷会未批准这个企业的贷款申请。本来通过银行正常渠道多花一个月的时间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这个企业家心里很着急,摸不透银行是怎么回事,于是他就托人去做那个行长的工作,前后共有十几个人从不同的渠道跟那个行长说情。这一下子反倒使那个行长警觉了起来,内心非常反感,又搞不清企业这样做有什么背景,因而就坚决不同意这笔贷款,以致造成一个经营状况相当良好的企业莫名其妙地出现了资金断流的危机。其他银行也纷纷跟着对该企业紧缩贷款,把这个企业彻底推到了停产待工的边缘。这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一个企业家必须懂得如何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停下来,让损失过去,不再继续纠缠在与历史的斗争中,让失败不再继续。
自救的第二原则:减法原则
王巍:很多企业只懂得做加法,不懂得做减法。一个企业不管多大多强,都需要懂得什么时候做加法,什么时候做减法。
范棣:动物界有壮烈的舍身自救、壮士断臂的行为。蜥蜴在遇到袭击、被困无法脱身时,会自断其尾,用牺牲自己身体一部分的办法逃离威胁。为了保全生命,必要的牺牲有时是不可避免的。一个较典型的企业案例就是泰国的正大集团。在亚洲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正大集团通过做企业资产的减法,减肥瘦身,壮士断臂,挽救了濒临崩溃的企业。事后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明说,发生危机的时候四处求救,想把多年苦心经营的最赚钱的核心业务保留下来,但是没有人帮忙,最后只能靠自救,壮士断臂,卖掉了最好的核心业务,留下了青山。
很多企业总是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才会想起做减法,其实那个时候已经太晚了。不能等到企业不行了、工资都发不出的时候,才想起变卖资产,开始启动套现的计划,必须要有一定的提前量。这方面民企与国企大不一样,民企没有后台,只能靠自救,所以必须更加注重减法的原则。而国企多少都有政府的帮忙,一般情况下,不到万不得已国企是不会主动做减法的,这关系到政绩问题。
txt小说上传分享
国企比民企更难自救
王巍:民营企业在崩溃中将丧失自己的全部所有,因此它一定要自救,坚持到最后一刻。但国有企业不一样,稍有挫折,就会有向组织上缴械投降的打算。本来这个企业就不是我的,我是为了完成政府的委托。只要政府能拉一把,我能全身而退,一切都无所谓。他根本不是企业家,他还是把自己当成国家干部,他没有真正把企业作为安身立命的基地,而仅仅作为一种升迁的跳板。
中国企业寿命很短,处理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都不是按照市场的方式。企业重组,市场采用并购的方式;政府则叫“关停并转”,根据管理权限进行政治经济利益的再分配。企业再有生命力,对不起,现在该我管了。江山轮流坐,你干企业干得挺好,对不起,你到点了。好事不能都你来,咱们也得换换。一句话就可以结束几十年的心血与宝贵的管理经验。因此,国企负责人缺乏斗志也是可以理解的。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突然一纸命令就闪电式地调换岗位,这种状况下作为一个企业负责人如何能坚守职业精神呢?
范棣: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在典型的计划经济中,政府是下棋的人,企业是政府的一个棋子。在纯粹的市场经济中,情况就不是这样,企业和企业下棋,政府顶多当一个裁判,规则是大家事先定好的,政府只能根据定好的规则来评判。但在市场经济仍不完善的时候,政府的作用远远超过了一个裁判的作用。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湖北金天集团事件。这个企业的董事长陈远豪在几年内把一个年亏损几百万元的棉纺国企改造成一个年盈利2000万元的企业,但是因为地方利益得罪了当时的市委书记——后来被证实是大贪官的张二江。市里就通过官方渠道借机把陈远豪免了职,还抓了起来。第二年张二江因为贪污大案被抓了起来。他一手制造的陈远豪冤案应该马上平反了吧?可是没人过问,陈远豪两年后才被宣判无罪释放,金天集团这时也已经垮台了。陈远豪仍然想救这个破产的企业,但是当地政府部门就是不恢复陈的职位,陈远豪只能含泪远走他乡,应聘到伊莱克斯苏州分公司出任总经理。临行时他感慨地表示,他是这个地方出生的人,背井离乡是他极不愿意做的事情,只要市里说一句话,他可以不计前嫌回来重新带领企业重创辉煌。但是,地方政府不给他机会,他只能远走他乡,壮志难酬。
王巍:相当多的企业放弃自救而导致了崩溃,但更多的企业是因为社会各种环境使自救无法启动而崩溃。一旦企业出现问题,传媒恶意炒作、银行釜底抽薪、公检法介入等等因素都会破坏正常的重组环境。特别是监管部门为避免本身的责任而过早接管危机企业,更是近年来不断发生的事件。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企业圈养VS企业放养
范棣:鸡可以圈养,也可以放养。企业也是一样。如果政府给一个企业很多的保护和政策优惠,这个企业就是圈养的。反之,一个企业若只能靠自己在市场中自由竞争而生存,这个企业就是放养的。相应地也有两种企业家:圈养的企业家和放养的企业家。
当不同企业遇到危机的时候,它们自救的策略、方法、条件是不一样的。对大部分国企来说,是政府主动来帮助企业家,来救企业。过去,政府帮助企业有各种方法:比如,协调银行关系,协调法院关系,缓解债务危机;优先安排企业上市融资的机会;政府主导企业之间合并,通过拉郎配来重组企业;优先安排市场方面的准入或者进行变相的财政补贴;等等。政府利用手中的配置社会资源的权力来拯救国企,我认为,这是很值得商榷的事情。凭什么一些企业可以得到照顾,而另一些得不到呢?资源是属于社会的,属于全民的,不是简单地属于国家或者政府的。比如,老百姓把钱存到银行,而政府利用权力把钱贷给指定的企业,这就值得反省。
关键的问题还在于,在这种方式下圈养的企业失去了市场竞争能力,为了保护这些企业,另外一些企业就要为之付出额外的成本。
王巍:这个问题很好。市场经济中,企业有生有死。计划经济中,企业却只有生没有死。我们往往不给有前景的民营企业自救的条件和机会,同时又不给已经破产的国有企业正常走向死亡的机会。许多国有企业已经在技术和产品上没有发展的空间,是不良资产了,但我们却无法宣布它的死亡,而让它成为恐龙一样的庞然大物,不断吸取社会的稀缺资源去浪费。该生的不能生,该死的不能死。没有吐故纳新的空间,也就不会有市场经济的未来。
银行是公众的
王巍:本来银行是社会公共产品,银行是吸收社会的钱,它不是政府的政策银行,而是整个社会的储蓄银行。几十年前所有的企业和银行都是政府的,银行只给国有企业贷款,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今天中国已经走向多种所有制结构的市场经济,如果银行仅仅为国有企业服务,对其他所有制企业采取歧视的政策,这是非常不公平的。如果整个救援体制缺乏公正性,会鼓励社会中高成本、低效率的企业继续维持,而优秀企业事实上就被剥夺了,这一定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唯成分论下的急救室与太平间
范棣:打一个比方来说,政府开了两个场所,一个是急救室,一个是太平间。企业遇到危机,面临崩溃的威胁了,怎么办呢?如果是国企,就把你送到急救室,打点强心针、输液、开刀等等。如果是民企,先把你送到太平间,让你自生生灭,如果你自己能跑出来也可以。本来一些企业救一救是能够活过来的,送到太平间,就彻底死了。国企大部分都是经常要到医院里看看病的。民企一旦出了事情,就等同进了太平间,出来比较难。
在中国,企业唯成分论仍然存在。这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恐怕已经灭绝了。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国企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是一个非常有限的概念,是一个完全与市场相对立的概念。国企的存在仅仅是因为市场中有一些领域是不赚钱的,但却是必需的,所以需要政府以补贴或者亏本经营的方式来加以补充。但在中国,大多数国企是一个垄断的概念,在经济上往往受到政府的惠顾。
王巍:而且你什么事也没有,还给你送了五个氧气瓶,你更什么事都办不了了。处理危机的机制的不公正,或者说是一种有效性的缺失,实际上会加速整个市场秩序的崩溃。可以说,社会处理危机机制上的歧视会加速企业崩溃。
保护国企能够缩小贫富差距吗
范棣:有一种奇怪的观念认为,保护国企或者说国企的存在能够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因为国企的分配制度更加平均化,利益分配上是国家大头、集体中头、个人小头。这是需要国企、保护国企的一个重要理由。实际情况却完全相反。
在已经存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受到特殊照顾的国企越多,社会的贫富差距就会越大。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一部分企业员工的收入是按照市场原则制定的,而另一部分企业员工的收入是按照行政原则制定的,那么市场收入的定价一定高于行政定价,从长期看,两者的差距一定会不断加大。国企的员工慢慢会沦为社会最低收入阶层,使得国企只能留下一些低端的人才。这会使得社会问题更加复杂化,国企效率更低,政府的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