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的职业性格》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认识你的职业性格-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顺便提一句:如果你对市场营销有兴趣,并认为适合你的职业方向,那么,我的意见是:
  (1)35岁之前,你最好去“做销售,琢磨市场”,而不要真的去做市场,比如什么策划、市场战略、广告策划等等,最好都不要过早介入,因为你还缺乏那样的感性积累,也缺乏那样的眼界。那样的职业生涯,更可能使你成为一个眼高手低的人,一个没有实战经验却口若悬河的“大师”。人一旦成了这样的“大师”,基本上在职业生涯中就报废了。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为什么要了解职业性格?(24)
(2)35岁之后,你最好去“做市场,指导别人的销售”。道理请见对林先生的个案分析。
  当然,这35岁,只是大体的说法。
  人的行为作派、人的职业适应性,确实都是有年龄之别的。地产商冯仑之前写了一本书叫《野蛮生长》,强调了针对不同的年龄特征来激发组织结构中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问题。他认为,在中国,老年人用道德激励容易奏效,而对年轻人来说,金钱激励则更为重要。冯仑在他们公司客户投诉资料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60岁以上的人喜欢用阶级斗争的方法处理问题,比如发表演讲、聚会、贴大字报等等;30岁上下的人最会算账,他们喜欢通过法律途径,打官司、要钱、要实际好处;而40岁到50岁之间这一拨人,除了打官司、打架等暴力方式还会常常派上用场,甚至找黑社会来跟你搞定。代际不同,特点不同。
  地域文化性格差异
  区域文化差异确实是存在的,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人对区域文化性格过于看重,甚至到了产生普遍地域歧视的地步了,比如一些地区的人对河南人的普遍歧视等等。这种偏见甚至影响到了许多企业和一些领导者的用人决策。
  地域文化差异确实导致了不同地区的人某些不相同的办事风格,体现在职业上,也同样成为面貌各异的职业性格。人们常用一些特定的形容词来表达某地域的人特有的性格,比如说东北人“豪爽”、上海人“精明”、北京人“大气”或“牛气”、西北人“粗犷”、江南人“文气”等等,虽然东北人并非真的个个豪爽,江南人决非个个文气。就一个村庄里头,还既有肝胆侠义之士,也有下作卑鄙之徒,何况一个“东北”或“江南”?但应该承认,不同的地域,由于不同的地理条件、民俗文化也即民风,确实会沉淀并体现在个人身上,这些特征也成为职业性格的一个方面。
  我们凭借日常的经验,确实可以观察到,同一个地方的人,在对待同一事件的态度与方式上,往往会采取相同或相近的方式。一些地方的年轻男子,如果发生争执,很容易采取暴力措施,而我在上海多年,却从未见过两个上海人因为发生争执而动过武的,倒是经常见到他们以我所无法理解的极大耐心,跟对方唾沫星子吵上足足半天,哪怕是兜头贴脸的紧逼对方了,谁也不会像东北大汉或是出一百单八将的山东人那样擂起拳头。有人说,这是因为上海建埠以来就是个商业世界,真正的上海人,是没有靠暴力论输赢的传统的;也有人说,上海是中国城市化发育得最充分的地区,所以上海人凡事都决不轻易诉诸武力。也许他们都是对的。
  一些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就相当在意应聘者的籍贯——不论他是否承认,有的甚至将对区域性格的认真对待,演化成为可怕的地域歧视。前些年,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就几乎是公开地对河南籍人士表示歧视态度,原因据说是河南个别地方造假严重、骗子横行。这样的地域歧视,就是将某些群体特征当作一个性格标签,硬生生贴在这一地区所有个人身上。事实上,即使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小村庄里,人的性格也决非“千部一腔,千人一面”,慷慨者有之,铁公鸡有之,既有勇士,也有懦夫,更何况整整一个省的人,岂能用一个标签简单地一贴了之?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