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疼痛!这是身体求救的信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小心疼痛!这是身体求救的信号-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然后,我又告诉她一个锻炼肩部的方法——“甩胳膊画圆圈”。怎么做呢?就是每天坚持甩动胳膊,从甩小圆圈开始,每天根据自己的承受量,甩个几十、几百次,注意量力而行即可。顺时针方向甩完了,就改逆时针方向甩,感觉胳膊酸了、疼了,就停下来。这个方法很简单,走路、看电视都能做,不耽误干别的。

    大约一个月后,有一天儿子回来跟我说,他的数学老师要请我吃饭。我说为什么呀?儿子说,老师让他转告我,她的肩周炎已经不痛了,我听了自然也非常高兴。

    在我们中医上,肩周炎属于“痹症”的范畴,多因受风寒湿邪侵袭,致使经脉痹阻或跌打损伤,致使瘀血留内,气血不畅,经筋作用失常而引发本病。这么说,大家可能理解起来有点困难。我打个比方吧,肩周炎其实就是一块冰,这块冰放在你的肩膀上,把那里的气血及各种营养物质都冻住了,这些东西前行后退都不成,就堵在那儿了。中医说痛是怎么来的?不通则痛嘛,通了自然就不痛了。所以,要想让这里不痛,就得把那块冰化掉。

    有人说,那我吃止痛药也能止疼,用得着这么麻烦吗?吃止痛药当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但有个问题:止痛药只能暂时抑制疼痛,可它不能融化“冰块”,不能治本呀!咱们常说的“药劲儿”过去了,它不还继续疼吗?疼了你再继续吃止痛药,过后再疼,再吃恶性循环了吧?

    所以,我的这个“画圆圈”的方法肯定要比吃止痛药更有效,也更安全。我们知道,动则生阳。人一运动起来,体内的阳气就会生发,冰块也就随之融化了。这个方法治疗肩周炎的原理,其实就是让体内的阳气把你肩膀处的冰块融化掉。冰化了,气血及各种营养物质也就能再继续往前走了,疼痛也自然就消失了。

    为什么针、灸就能止痛

    有些患者,当出现头痛、腹痛、腰腿疼痛时,首先想到的是吃止痛药。但也有一些患者,担心止痛药有副作用,所以出现疼痛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找个中医针、灸去。

    针灸是中医治病的一种常用方法,大家应该有所了解,知道中医针灸就是通过针刺患者身上的穴位,达到治病的目的。针灸的功效很多,而镇痛止痛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那么,大家知道针灸止痛的原理是什么吗?为什么在身上扎几根针,就能起到比止痛药还好的止痛效果呢?

    中医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中有两部著作,一部叫《素问》,另一部叫《灵枢》。两部著作共有81篇,《素问》中主要是一些中医学的理论,其中有许多是研究针灸的内容;而《灵枢》也叫《针经》,是一部完全研究针灸的著作。所以说,整部《黄帝内经》,有一多半的内容都是讲针灸的。

    研究针灸,自然就离不开穴位。我们人体经络表面有362个针刺点,也就是穴位。这些点可以平衡和存储身体内流动的气。这里所说的“气”,跟我们平时呼吸的气体是不太一样的,它是一种在经脉中运行的、看不见的能量。当身体某部位出现疼痛时,我们给某些对应的穴位施针,通过经络传导的作用,便可调整机体内气的运行,“制其神,令气易行”,气行则血行,气血通畅则痛除。比如,你有牙痛,来找我针、灸,我就在合谷穴上给你施针;你有心绞痛,我就取内关施针;你胃痛难忍,我就取足三里施针

    中医上认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脏腑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或瘀滞不行,或产生逆乱,或气机升降失常等气血运行障碍的病理改变,都会引起疼痛,即“不通则痛”的病机。打个最简单的比方吧,一根水管里有了淤泥,水流肯定不会通畅,而且还可能完全被里面的淤泥堵住,干脆不流动了。“流水不腐”,只有常流动的水才不会发臭,时刻保持新鲜、有活力,不生细菌。如果这个水不流了,堵在管子里的某个地方,那么这里的水肯定就会发霉、发臭,滋生细菌。

    而针灸就是在经络的循行路线上取穴,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及经络的传导调节作用,调节人体内的气、血、津液、神经、免疫、脏腑等功能,改善病变部位的气血运行状态,从而改善病痛部位的营养状态,恢复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的效果,令脏腑恢复到相对的阴阳平衡状态,即所谓的“通则不痛”、“荣则不痛”。

    由于针灸的神奇效果,现代医学对针灸也有了全面的研究,并对针灸止痛提出了全新的认识。现代研究认为,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除了有痛觉中枢之外,在中枢的各级水平上还有“痛觉调制系统”,可以抑制痛觉向中枢神经传递。当在穴位上针、灸时,针刺信号进入中枢系统后,可激发从脊髓、脑干到大脑各层次许多神经元的活动,激活机体自身的镇痛系统,令人体内的镇痛物质如5…羟色胺、乙酰胆碱、内源性吗啡物质等分泌增加,从而产生明显的镇痛效果。
第18节。
    比如,我们在临床上常见的头痛、胃痛、胁痛、腹痛、腰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痛经、手术后疼痛等,都可以利用针灸来实现镇痛的目的。而且,利用针灸来止痛,不但没有长时间服用止痛药引发的副作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治标”又“治本”的目的。

    利用针灸良好的镇痛作用,针刺麻醉近年来也逐渐发展起来,主要是根据手术部位、手术病症等,按循经取穴、辩证取穴和局部取穴的原则进行针刺,达到麻醉镇痛的作用。但这并非起到完全麻醉的作用,而是通过针刺某些穴位,提高了人体的痛阈,增加机体对疼痛的耐受力,降低疼痛的敏感性。在你的肚子上割个口子,你也感觉不到疼,那么手术自然也就能顺利进行了。__

    这种麻醉方式不需要像平时医生给患者做手术那样,要先打麻醉药,只需在患者身上某些穴位施针后,让患者进入麻醉状态,起到代替麻药的作用,减少麻药给机体带来的一些副作用。

    另外,它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让患者在清醒的情况下做手术,有利于患者与医生的配合,减轻手术后的一些并发症,促进伤口愈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1972年访华时,对这一技术非常惊叹,并把这一技术带回美国,风行一时。

    2006年的时候,上海的一所医院就利用针刺麻醉技术进行了一例心脏手术。一位29岁的女患者,患有先天性的心脏重度肺动脉瓣狭窄,右心室进入肺动脉的血管只能开启1/4,致使心功能衰竭。在这之前的4个月,她曾出现脑部脓肿和左侧偏瘫,接受了开颅手术。医生考虑到患者刚在脑部动过大手术,针刺麻醉可不用或少用麻药,也无需气管插管,手术创面小,且术后不用监护、恢复快,还能帮患者省下不少钱。因此在征得患者的同意下,主刀医生除准备心脏手术必备的体外循环装置与常规用量约1/10的镇痛药外,只对患者的3对穴位施行了6根银针和一台协助维持针灸适当震颤频率和强度的电麻仪,然后便顺利地完成了开胸矫治手术,为患者减轻了不少痛苦。由此也可以看出,针灸止痛的效果是多么的好!如果你感到身上哪里疼了,还在大把大把地吃止痛药,我建议你,真不如到医院找中医扎几针来得痛快。

    放下止痛药,开启人体的天然“药库”

    现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有一句话:“能治疗疼痛者为神医。”神医是不易企及的,这说明治疗疼痛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疼痛是由大脑来感受的。来自身体各处的疼痛信号,通过脊髓传入大脑,最后到达大脑皮层,人们才能感到疼痛。而一种疼痛通常又会诱发新的疼痛,比如,你本来觉得肩膀疼,如果忍着不管,或者每次疼的时候就吃点止痛药,那么疼痛就会渐渐扩散到背部、手腕、脖子,甚至会引起头痛。很多朋友应该都体验过,本来只是无需在意的小病小痛,等你注意到时,它可能已经发展成很严重的大问题了。

    一旦疼痛加剧,就会引起局部的神经紧张,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变差。肌肉、神经的血液循环恶化会引发什么后果呢?简单地说,会引起肌肉和神经的营养不良,肌肉僵硬酸痛。大家应该有过这种感觉:当你身体的某个部位疼痛难忍时,那里的肌肉就会变得很紧绷,稍微碰一下,疼得更厉害。同时,造成疼痛的物质也会因血液循环差而得不到清洗,长时间滞留在这个部位,致使发痛物质不断蓄积,疼痛不断扩大,最后甚至可能发展到全身都感觉疼痛、不舒服。

    出现疼痛,忍着不治,疼痛就会逐渐扩大、加重,这种情况在医学上被称为“疼痛的恶性循环”;吃止痛药,治标不治本,副作用大。到底该怎么办呢?

    最好的办法,我认为既不是忍着,也不是吃止痛药,而是利用我们身体的天然“药库”,通过健康、自然的疗法来止痛、治病。

    什么是天然“药库”?就是我们身上的经络。人体的经络主要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其中,十二经脉是以阴阳来表明属性的。凡是与脏相连属,循行在肢体内侧的经脉,就叫阴经;凡是与腑相连属,循行在肢体外侧的经脉,就叫阳经。《灵枢海论》中说:“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枝节。”这句话就概括地说明了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同时,根据内脏的性质和循行位置,又分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和足三阴经、足三阳经。

    人体有心、肝、脾、肺、肾五脏,有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六腑。五脏六腑加起来共11个脏腑,因心为“君主之官”,是“君主”、“皇帝”,不能直接受邪,所以古人就又加了一个脏,叫“心包”,让它“代君受邪”。这样一来,原来的五脏就变成了六脏,正好与六腑同十二经脉组成一一对应的关系。六脏属阴,六腑属阳,故手足三阴经对应六脏,手足三阳经对应六腑。

    弄清了十二经脉的组成,我们对十二经脉也就有了整体的认识。具体说来,这十二经脉的名称为: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阙阴心包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阙阴肝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十二经脉图见64…75页图)。

    知道了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我们在治疗与五脏六腑相关的病症时,就可直接选取隶属于该脏或该腑经脉上的穴位来针、灸、按摩、艾灸、拔罐等,这叫循经取穴。比如你肝火旺,心情不好,我就可以在你的肝经上选穴,如期门,太冲等。

    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之外的八条经脉,不直接属于脏腑,而是“别道奇行”,包括督脉、任脉(任、督二脉见76、77页图)、冲脉、带脉、阳跷脉、阴跷脉、阳维脉、阴维脉。因异于十二正经,故称“奇经”。它们与十二经脉纵横交互,主要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溢蓄、调节的作用。

    中医将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合称为十四经,十四经上都有自己的穴位,我们把这些穴位称为“经穴”,而将没有归入十四经的穴位称“经外奇穴”。此外,人体上还有一些压痛点,这些压痛点被称为“阿是穴”,这个我们在后面会具体讲到。人体的穴位就分为这3种。

    穴位种类虽然只有3种,但穴位的数量可不少,人体上共有穴位达400多个。可别小看了这些小小的穴位,它们可是人体天然的大药,有些更是天然的止痛药。

    在中医上,我们认为对于疼痛治疗的原则主要有3个,分别为:消除病因、阻断神经的疼痛传导和提高痛阈。怎么理解呢?消除病因应该很好明白了,就是去除病根,比如你阑尾炎犯了,肚子疼,那就把阑尾炎割掉,肚子自然也就不疼了。阻断神经的疼痛传导,就是把传导疼痛的神经通路给挡住或掐断了,比如现在西医在治疗三叉神经痛时,就会把那根传递疼痛的神经给切断了,让疼痛不能传递,疼痛也就“就此打住”了。提高痛阈,痛阈是啥?就是我们身体可认知的最低疼痛体验。简单地说,各种会引起疼痛的刺激,在其刺激强度非常微弱时,人是感觉不到疼痛的。只有当刺激达到一定强度,才能感觉疼痛。比如,有蚊子叮你一下,有时你可能根本感觉不到疼痛,但被马蜂蜇一下,你肯定马上就知道疼。一些止痛药、麻醉药等,就是通过提高人体的痛阈值,改善你对疼痛的反应,达到止痛效果的。

    不过,我们要讲的实现这三个原则的方法,既不是吃止痛药,更不是做手术,而是通过自然疗法来刺激我们身体的穴位,如针灸、按摩、推拿、艾灸、拔罐、贴敷等,从而达到减轻疼痛的感觉和反应,改善血液循环,特别是局部小血管功能和微血管循环,解除骨骼肌或平滑肌痉挛,改善神经营养,恢复正常的神经功能,改善全身或主要脏器的功能状态及进行精神心理治疗等。

    有研究表明,刺激我们身体上的某些穴位,可促使中枢神经系统的许多部位释放出如5…羟色胺、内啡肽、强啡肽等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有什么作用呢?它们的作用可大了,但最有用的,就是能加速致炎、致痛物质的清除,从而产生镇痛效应。另外还有研究显示,当刺激身体上的相应穴位几秒钟后,核磁共振成像扫描显示受试者大脑中特定区域的血流就会逐渐减少。当血液减少时,大脑就不会再“努力工作”,因此也能让大脑特定区域镇静下来,以达到镇痛的效果。

    总之,利用好我们身体内的天然“药库”,学会运用简单的自然疗法来替代服用止痛药,不但能达到安全、有效的止痛作用,还能通过刺激穴位,达到日常养生保健的作用,可谓是一举两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