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抱怨的智慧》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不抱怨的智慧-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统在得克萨斯州有一个农场,里面有许多树。于是我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总统先生,有一次我有幸参观了你的农场,发现里面长着许多大树,有些已经枯死了。我想您一定需要一把斧头。眼下我这里正好有一把非常适合砍伐枯树的斧头,如果您有兴趣的话,请按这封信上的地址给予回复。’后来,他就给我汇来了买斧头的钱。”
  曾经有记者这样问过布鲁金斯学会的负责人:26年的时间里,学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推销员,也造就了数以百计的百万富翁。难道说他们的能力真的不如乔治·赫伯特吗?为什么不把金靴奖发给他们?换言之,布鲁金斯学会不公平。对此,该负责人回答道:“这只金靴子之所以没有授予其他的学员,是因为我们一直想寻找这么一个人,这个人不因有人说某一目标不能实现就放弃,不因某件事情难以办到而失去自信。”
  在乔治·赫伯特成功之前,布鲁金斯学会的每一个会员都有机会赢得金靴奖,这就是公平!当乔治·赫伯特将那把斧头成功地推销给布什总统后,他就赢得了金靴奖,这也是公平!与此同时,他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这样一个哲理:很多我们自认为难以做到的事情,并不见得真的难以做到;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自信和积极的进取心,有些事情才愈发显得难以做到。人类的通病,就是轻而易举地将某些事情用“不可能”简单化,这也是成功路上的最大障碍,如果不能打破这种精神牢笼,把对梦想的憧憬化成奋斗的动力,这辈子你可能真的与成功无缘了。
  所以,每一个成功路上的竞赛者都应该立即为自己制订一个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并用热切的渴望、积极的行动去实现它,而不是一味地去抱怨世界的不公。因为世事没有绝对的公平,一味地追求公平只会让人心理失衡;一味地为了公平而争斗,只会让我们舍本逐末,失去更多。更何况,又有谁会在意一个失败者的抱怨呢?
  再看一个不公平的故事:
  大学毕业后,柳玫去一家公司应聘信息员职位,一路上过关斩将,终于到了老板面试这一关。谁知那位老板只是和她简单地交谈了几句,看了看她的简历,就说:“对不起,我们不能录用你——你连自己的简历都保管不好,我们怎么放心把工作交给你呢?”
  原来早上临出发时,柳玫走得急,一不小心碰翻了茶杯,溅湿了简历,再重做一份已经来不及了,她只好带着那份留有水渍、皱巴巴的简历前来应聘,谁知问题就出在了这上面。
  这能怪谁呢?回家后,柳玫没有丝毫抱怨,没有埋怨那个老板小题大做,她只是非常认真地用钢笔抄写了一份简历,并给那家公司的老板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贵公司是我心仪已久的单位。您对我的近乎苛刻的要求,正反映了贵公司在管理上的认真与严谨,精益求精,这也是贵公司长久以来保持兴旺发达之所在。我一定铭记您的教诲,在今后的工作中尽心尽责,一丝不苟。”柳玫发自肺腑的话语,详略得当的简历,以及娟秀清丽的笔迹,让对方眼睛一亮,当即打电话通知她第二天来公司报到。
  柳玫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她在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后,首先想到的不是抱怨老板的不近人情,而是立刻采取补救措施,为自己制造新的机会。因此,不要抱怨你受到的不公平对待,“存在就是合理的”,你所受到的待遇是有它“存在”的背景、条件和原因的。一个失败的人,自身肯定会有欠缺的地方。与其抱怨别人,不如改变自己,你自己改变了,一切都有可能改观。
  所以说,世界上永远没有绝对的公平或不公平。如果不能摘下个人感情的有色眼镜,保持端正的心态,用潇洒豁达的人生态度去生活,那么你将永远找不到公平,永远活在抱怨的天空下。更何况,公平不公平对每个人来说真的那么重要吗?我们真的需要那些所谓的公平吗?谁都无法否认,在很多时候,公平不公平其实并不重要。让人们耿耿于怀、愤愤不平的所谓公平,不过是人们进行争斗的借口,或者说是“抱怨症”患者的偶尔发作而已。
  

抱怨者习惯为失败找借口
居里夫人曾经说过:“失败者总是找借口,成功者永远找方法。”这里所说的借口,无疑是抱怨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在失败面前,人们总能找出种种借口,编织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掩饰自己的懦弱、错误和无能。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总是充斥着这样那样的借口和抱怨:
  “这个客户太难伺候了,我真无奈!”
  “要是给我换个搭档,事情早就成了!”
  “全世界都在闹金融危机,怎么能怪我呢?”
  ……
  这些都是失败者的声音。表面看来,他们似乎很有道理,借口背后却隐藏着他们对困难的妥协和对生活的迷惘。很多人甚至会在事情开始之前就为日后的失败准备下借口或理由,以免到时候自己受不了打击。应该承认,这是一种不错的养心术,但是由此造成的消极影响和严重后果,却是所有人都不愿意接受的。
  因此比尔·盖茨说,一个善于为失败准备借口的人,无论怎么掩饰,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懦夫!翻开历史,看看身边,哪个成功人士没有经历过失败?重要的是面对失败,你还有没有从头再来的勇气。人生如梦,成功则是一个不断失败而最终胜利的游戏,与其怨天尤人,哭天抢地,何不鼓起勇气,向命运回击?否则,成功将与你无缘,失败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生而为人,同样是人,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没什么可抱怨的,也没什么可遗憾的,更不必为了失败而丧气!经历了寒冬的洗礼,必然是春回大地!
  在英伦三岛,有人可能没有听说过莎士比亚,但他肯定听说过“霍布戴尔香肠”。10年前,霍布戴尔先生在曼彻斯特一所小学“工作”——负责看门、拖地板、擦黑板、整理桌椅等,报酬是每周5英镑,他的工作平凡而又充实。
  可是后来,老校长退休,新校长约翰逊上任,为加强管理,他建立了新的考勤制度,要求每个教职工早晚都要在考勤簿上签名。大字不识的霍布戴尔不会签名,只好回家。
  失业的霍布戴尔到处求职,但是有谁需要一个不识字的人呢?多次碰壁之后,他想,也许我应该找一份不需要识字的工作。正巧,隔壁卖香肠的琼斯太太去世了,家人工作太忙,准备转让香肠店。霍布戴尔便用自己打工攒下的积蓄,盘下了香肠店,由于他服务热情、童叟无欺,香肠店的生意越做越好。霍布戴尔抓住时机,大做广告,广开分店。
  最“疯狂”的时候,霍布戴尔请来了电影公司,将自己的事迹拍成了电影——《一种香肠的诞生》,在英国各家电影院轮回放映,并雇用飞机在空中做广告。很快,“霍布戴尔香肠”就誉满大不列颠,同时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一位记者在采访时问他:“霍布戴尔先生,您没有受过教育,但是您获得了成功。您设想一下,如果您会读和写,您将干什么呢?”
  “或许还在那所小学校当看门人,一个星期收入5英镑。”霍布戴尔笑着回答。
  霍布戴尔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世人:生活真的很公平,它可以让人意志消沉,也可以让人百炼成钢,关键就看你是怎样的一个人。命运也真的很公平,在关闭一扇命运之门时,上苍必定会为我们留一扇希望之窗。与其死守着那扇紧闭的大门怨天尤人,何不转过身来,尽快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扇窗呢?
  另一方面,霍布戴尔的事迹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生存没有绝境,走出门去,外面就是一片蓝天。只是有时候,潜力和成功是被逼出来的。所以,遭遇困难和挫折时,我们不应该一味地怨天尤人,因为等待你的,可能是一片更宽广的天地。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肯不肯“逼迫”自己。学历不等于能力,知识也不见得绝对改变命运,只有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才有可能走向成功,创造奇迹。
  就像哲人所说的那样——你只能成为你头脑中的你。要想赚大钱,创大业,做大事,必须敢想敢为,百折不回。古人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身边的成功人士则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成功并不难,就怕你没有成功的信念。只有树雄心、立壮志,有了崇高的目标,就会产生进取心,才能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想都不敢想,做都不肯做,难道天上真的会掉馅饼吗?
  反之,失败则根源于那些不自觉地让自己产生失败意念的人身上。不穷不富,一日三餐,稍有存款,时有欠债,无疑是大部分人的“正常”生活写照。这是为什么呢?很大原因就在于人们穷惯了,也失败惯了,往往自我设限,把自己定义为穷人或失败者,过于安贫乐道。事实证明,一个人老认为自己是失败者,就不会有追求成功的意识和行动。受此影响,他们只能做失败者,一如下面这个故事中的老人。
  有一位老人退休后觉得很不适应,就在家门口摆了一个烤香肠的摊子。虽然摊子很小,但由于他家恰好处在热闹的街口,因此每天都能收入一二百元。
  老人有个儿子,在大学学的是历史和经济,可谓博古通今,人送外号“无所不知先生”。
  暑假回家时,儿子看到老爸的摊子上挂着大批的香肠,非常吃惊:“老爸,难道你没听说现在金融危机很严重吗?你批发这么多香肠,不怕卖不完坏掉?”
  老人没上过学,老实巴交了一辈子,觉得儿子到底是念过书的人,眼光和见识就是不一样。于是从第二天开始,逐渐减少了进货量。卖香肠的时候,由于反复想着儿子说过经济不景气的话,也不愿意吆喝了,烤香肠时也不那么用心了。
  就这样,随着老人自身的改变,来摊子上吃香肠的人逐渐少了,老人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减少进货量。到后来,来吃香肠的人越来越少,这个小本生意渐渐地入不敷出了。老人感慨地说:“唉!上学真是有用处啊!这金融危机真是越来越严重了!”
  “态度决定一切”,天道必定酬勤!然而生活中,又有几人能懂?更多的时候,人们是在攀比、抱怨、懊恼、失意……而一味地为自己叫屈,整日牢骚满腹,只会让我们在怨天尤人中自惭形秽,从而自绝于成功。
  所以,不要再抱怨世事浮沉、人生无常,也许那恰恰是我们的机会;更不要在失败中沉沦,自己把自己打败。请坚信——只要心中充满阳光,鲜花终究会开满生活的大地。成功,必定属于那些从不抱怨、永不认输的人。
  

走出虚荣的死胡同
客观地说,虚荣心并非一无是处,它是一种追求表面上的荣耀或光彩的心理,或者说是人们对表扬或赞美的渴求。我们经常说某人爱慕虚荣,不过是说他很看重表面的东西,而不注重内在的修养。这种心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我们的心灵力量,促使我们去达到预期目的。
  但是,如果一个人的虚荣心过度泛滥,甚至达到某种变态的程度,这个人便会形成不务实的浮夸思想,轻则得不偿失,重则身败名裂,当然也少不了对他人、对社会、对老天的抱怨。所以,我们应该把握住虚荣的尺度,否则走进了虚荣的死胡同,可就很难掉头了。
  可以肯定,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点爱慕虚荣的心理,男人注重面子、名誉、地位、票子、车子,女人则注重衣着、容貌、老公、房子、孩子,即使是我们一度认为天真纯洁的孩子们,也未能幸免于虚荣心的俘虏,让我们看看下面这个发人深省的小故事吧:
  2007年年底,山东《新商报》、《长河晨刊》等多家媒体披露,家住山东德州某社区的7岁小男孩肖辉(化名),在某小学上一年级,虚荣心极强。肖辉的母亲告诉记者:“我每次送孩子上学,刚到学校大门口外面的小拐角时,他就不让我进去了,生怕同学老师看见我。后来他二姑一来我们家,他就黏住他二姑,一会儿给洗苹果,一会儿又给扒香蕉,还把自己的玩具拿给他二姑玩。看得出,他是在千方百计地讨好他二姑,因为他希望他二姑能够开车送他上学。”
  “后来,他二姑就开车送了他一次。谁知那次以后,他就再也不许我和他爸爸接送了,还跟同学们介绍说送他的‘姑姑’是自己的‘妈妈’,以前来送自己的‘妈妈’,不过是家里雇来的‘保姆’!”
  “说起来,这也不怪孩子,他的同学家里七成都有私家车。我们实在是太穷了。”最后,肖辉的母亲颇有些自惭形秽地说。
  问题出在哪里?《新商报》的记者一语道破——正是家长们在面对孩子时不自然地表现出来的由于没有优越条件而自惭形秽的畸形虚荣心理,才使我们的孩子受了虚荣心的传染,变得一个比一个市侩。古有“认贼作父”,今有“认姑作母”,但这又怎么能怪我们的孩子呢?
  不难看出,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虚荣心其实是世人对名和利的过分追求。虽然它貌似注重荣誉感,实际上却是对道德荣誉的背叛。好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总有人能不为所动。在他们身上,我们或许可以找到早已迷失的自我。
  法国电影明星洛依德开着一辆法拉利跑车进入了一家检修站,一个女工接待了他。
  这是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她的美貌让洛依德心猿意马,她灵巧的双手更让人一看就知道她不是普通的花瓶女。唯一让他不太满意的是——整个巴黎都知道他——大名鼎鼎的影帝,这个女孩子却没有丝毫的惊讶和兴奋。
  “您喜欢看电影吗?”洛依德试探着问她。
  “当然喜欢,我是个影迷。”女工手脚麻利,很快检修完毕:“您可以开走了,先生。”
  “小姐,您可以陪我兜兜风吗?”洛依德恋恋不舍。
  “不!我还有工作。”对方居然拒绝了他。
  “这同样是您的工作。”洛依德可是个情场高手,怎能轻易放弃?他笑笑说:“您修的车,最好亲自检查一下。”
  “好吧,是您开还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