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与现代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金融与现代化-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行的总储备金却大幅度增加。这是因为,当银行持有的资产组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不良债权时,他们需要有足够的流动性以应付可能发生的储户   挤兑。
  图2  国内信贷增长
  资料来源:有关政府当局、CEIC
  银行问题使中国人民银行大幅度下调利率非常困难。一方面,存款利率大幅度下调可能会引发大规模的提款,从而威胁到银行的正常运作,甚至生存。另一方面,降低贷款利率会减少银行的利差和利润率,从而使银行的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正是由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银行体系脆弱性的限制,中国人民银行在放宽货币政策时显得裹足不前。也恰恰是出于对银行体系问题的担心,在1998年以来中国政府始终将财政政策作为刺激内需以维持增长的主要工具。
  对真实经济的影响
  在中国,银行是最重要的金融中介,也是工商业最主要的资金提供者。因而,银行体系的脆弱将会对实体经济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经历了亚洲经济危机的外部冲击和国有企业重组所带来的内需不振。为了走出困境,中国本应采取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刺激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然而,银行体系的脆弱无疑大大增加了此任务的难度,最终导致信贷条件紧缩,实际利率升高。
  信用紧缩  不管是自愿还是被迫,处于困境中的银行都不得不紧缩信贷,收缩其负债平衡表。自1998年初以来,中国的银行迫于政府的压力开始清理不良债权,提高其贷款组合的质量。其结果是,信贷条件出现反周期的紧缩。很多分析家宣称,有关综合数字表明,国内的信贷额仍然在以每年14%~16%的速度增长,因而信贷条件并没有紧缩。但是在笔者看来,这些数字具有很大的误导性。的确,银行仍然在向大型国有企业和政府牵头的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贷款,但大量的调查显示,中小企业(如乡镇企业和其他私有企业等)所获得的贷款却在不断减少。这种趋势无疑令人担忧,因为中国最富有活力和潜力的部门承受了信贷紧缩的全部压力。这不仅削弱了政府短期刺激政策的效果,而且还与中国总体改革目标相悖。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中国的银行改革:一次新的长征(3)
实际利率飙升  因银行问题引起的信用紧缩也增加了中国经济中通货紧缩的压力。但同时,名义利率的调整却受到了限制。这主要是出于利差缩小和可能发生挤提两个方面的考虑,因为二者之中的任何一个都会给银行体系带来更大的压力。结果,实际利率爬升至历史的最高点,不仅抑制了私人消费,而且加重了借款者偿付债务的负担,1993—1999年的实际利率如图3所示。
  近期,中国的实体经济活动有所放慢,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正在进行中的国有企业改革造成了暂时性需求不振,而信用紧缩和实际利率飙升无疑将使情形进一步恶化。
  图3  中国的实际利率(1993—1999)
  注:Real 1…year working capital lending rate——一年期流动资本贷款实际利率;
  Real 1…year time deposit rate——一年期定期存款实际利率;
  ——per annum(每年)。
  资料来源:CEIC
  对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影响
  中国银行体系的问题引起了人们对人民币汇率稳定性的担心。一些学术机构研究表明,在银行危机与汇率危机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 。然而,就中国的情况来看,银行问题却不见得会对国际收支与汇率产生很大的冲击,原因如下:
  第一,中国银行体系不良贷款率由国内存款支撑,而不是依靠离岸拆借,这不同于泰国或韩国危机前的情况。截至1998年底,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中国金融机构持有的外币净资产达到1 812亿美元(如果将中央银行排除在外,所有存款金融机构所持有的外币净资产总计达240亿美元)。银行部门较低的对外负债率是防止银行体系问题扩散、波及外汇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处于财务困境的中国国有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国内银行而不是外国银行进行杠杆融资的。因此,不同于亚洲金融危机前泰国和韩国的企业,负债率很高的中国国有企业并无压力必须买入美元以偿还外债,尤其是偿还即将到期的短期外债。高负债的本国企业大量购入外汇偿还到期外债,往往是导致货币贬值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中国银行体系重组所需的高额成本很可能会由政府预算来负担。政府仍然有余地通过在国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的方式来筹集资金,而不必大幅度增加主权外债。
  第四,公众对银行的信心往往依赖于银行的资产质量状况。在中国,目前还没有看到公众信心严重动摇的迹象。资本外逃问题显然值得关注,但因为中国尚未开放资本账户,所以这一问题并不足以冲击汇率制度。
  最后,人们往往忽视了中国是一个大陆型经济体,它不同于一个小型开放经济体。因而,国内金融领域或其他方面的经济问题并不会必然直接地和快速地影响到汇率,也不必非通过调整汇率来解决不可。
  简而言之,在中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与货币贬值之间的联系并不明显。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人民币才能够在过去两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中保持稳定,而不是像多数人所预测的那样发生大幅度贬值。
  国家财政对银行重组负担的承受力
  中国已开始着手解决银行坏账问题,但预计不良贷款的最终回收率会很低,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法律体系还很薄弱,资本市场也仍然稚嫩。因此,银行体系重组的高额成本最终会不可避免地落到政府身上。
  由于难以准确估计银行体系不良债权在某一时期的特定比率、峰值、最终回收率以及银行需要注入的资金等,所以,在银行体系改革之初就事先评估其对国家财政状况的长期影响,颇为困难。

中国的银行改革:一次新的长征(4)
另外,中国未来利率走势和GDP增长前景的不确定性也严重制约了我们的判断分析。利率和GDP增长率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银行体系健康状况的影响,成为内生变量。银行体系的脆弱可能会导致信贷紧缩和实际利率升高,从而使实际GDP的增长率低于潜在的增长率。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愈慢,银行体系重组的代价也将会愈昂贵。
  本文对银行体系重组所需付出成本的模拟分析基于三种不同的假设包括(见表4):可能出现的、最理想的和最差的三种情况。下面分别说明这三种情况会对国家财政状况带来什么影响。
  可能出现的情况  不良债权比例峰值达40%,贷款回收率为30%,GDP增长率接近于潜在增长率,实际利率渐趋下降。
  最差的情况  不良债权比例峰值达50%,贷款回收率为15%(接近于广国投破产后的估计资产回收率),GDP增长率大大低于潜在增长率(5%),实际利率保持在历史的最高水平上。
  最理想的情况  不良债权比例峰值达30%,贷款回收率为50%(达到国际平均水平),GDP增长率接近或高于潜在增长率,实际利率快速下降。
  表4 对银行业重组成本的估计
  不同假设情况
  (银行体系注资所需资本,本币计值,10亿) 最理想 可能情况 最差
  资本/储备弥补损失
  股权(10亿) 661  661  661
  贷款损失储备(10亿) 82  82  82
  总计(10亿) 743  743  743
  备注:贷款损失准备率(%)
  备注:贷款储备/总贷款(%)    
  备注:股权/总贷款(%)
  总贷款,毛额(10亿) 9 083  9 083  9 083
  X 高峰期不良贷款比率(%) 30  40  50
  = 总不良贷款  2 725  3 633  4 542
  X 假设的不良贷款损失率(%) 50  70  85
  估计的贷款损失(10亿) 1 362 2 543  3 860
  1.扣除不良贷款损失后的资本盈余(赤字) (619) (1 800) (3 117)
  相当于以10亿美元计值 () () ()
  资本盈余/赤字占GDP(%) …7 …20 …35
  达到最低资本充足率所需注资 — — —
  总贷款,去除贷款损失储备金 9 001  9 001  9 001
  要求的资本充足率(贷款的8% ) 720  720  720
  减:现存的盈余资本 — — —
  2.等于:需要的新资本 450  450  450
  (本币计值,10亿)
  总注资成本(1+2) 1 069  2 250  3 567
  (美元计值,10亿) 43
  占GDP比重
  从表5和表6中可以看出,上述三种情形下银行体系重组的预计成本。毫无疑问,在最差的情况中,银行体系重组的成本最高。我们的模拟分析结果显示,即使在可能出现的情况下,银行体系重组的成本也高达22 500亿人民币或2 720亿美元,占中国1999年名义GDP的。
  表5 中国银行重组和公共债务动态变化(假设成本在一年之内出现)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1.可能情况
  银行重组成本(人民币10亿元) 2 250
  总负债/GDP(%)
  备注:
  实际利率(%)
  实际GDP增长(%)
  2.最好情况
  银行重组成本(人民币10亿元) 1 069
  总负债/GDP(%) 5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中国的银行改革:一次新的长征(5)
备注:
  实际利率(%)
  实际GDP增长(%)
  3.最坏情况
  银行重组成本(人民币10亿元) 3 567
  总负债/GDP(%) 7
  备注:
  实际利率(%)
  实际GDP增长(%)
  注:假设在所有情况下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1美元兑元人民币。
  表6 中国的银行重组和公共债务动态变化(假设成本在1999—2008年间均匀分布)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1.可能情况
  银行重组成本(人民币10亿元) 225 225 225 225 225 225 225 225 225 225
  续表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总负债/GDP(%) 4
  备注:
  实际利率(%)
  实际GDP增长(%)
  2.最好情况
  银行重组成本(人民币10亿元) 107 107 107 107 107 107 107 107 107 107
  总负债/GDP(%) 2
  备注:
  实际利率(%)
  实际GDP增长(%)
  3.最坏情况
  银行重组成本(人民币10亿元) 357 357 357 357 357 357 357 357 357 357
  总负债/GDP(%) 3
  备注:
  实际利率(%)
  实际GDP增长(%)
  注:假设在所有情况下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1美元兑元人民币。
  图4和图5表明,银行体系重组必然会造成中国政府财政状况的急剧恶化。由于很多国有企业效益低下,从以新生的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部门中收税也面临着诸多困难,这就意味着政府不可能通过提高税收来满足银行体系重组计划所需资金,至少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是这样。因此,我认为,政府只有通过举债融资来支持银行体系的重组。其结果是,在银行体系的改革过程中,政府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将会快速增加。总的来看,银行体系问题会对国家的财政状况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无论是补偿贷款损失还是重新注资,银行体系重组都必将加大政府的预算负担。
  图4  可能情况—公共债务动态(成本在一年内分布)
  图5  可能情况—公共债务动态(成本在1999—2008年分布)
  但同样重要的是,这些模拟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国当前的银行问题并不一定会引发严重的财政危机。在“可能的情况下”,政府公债占GDP的比重将会在2002年达到45%,与1998年底的24%相比增加近一倍。在2002年达到峰点之后,政府公债占GDP的比重将开始下降,这意味着公债的动态变化趋势是政府可以承受的。上述分析显示,中国政府可以,也应该在银行体系重组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引发类似俄罗斯和巴  西前不久经历的财政金融危机。这一根本结论与国际上一些学者,如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尼克?拉迪(Nicholas Lardy)等对中国所做的悲观预言截然   相反。

中国的银行改革:一次新的长征(6)
中国银行体系问题的根源
  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后遗症
  在1949—1978年的30年间,中国的银行信贷都是按照政府经济计划来分配的,独立而专业的银行信贷决策根本不存在。这种体系不仅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分配,而且导致了在改革开放前的那段时间里,经济停滞不前。虽然这种信贷体系存续了很多年,但却并没有引发重大的危机。这主要是因为,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消灭了市场风险,不存在竞争或企业破产,企业的生产经营及财务表现对于消费需求的不确定性变化缺乏敏感性。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通常要制定全国性的信贷计划,即从总体上设置一个信贷额度,根据国家年度投资和生产计划,将信贷分配到部门、地区,甚至是每一家具体的企业。这种情况下,银行仅是政府向预定的项目划拨资金的代理机构,从来不作信贷分析,况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最为重要的是,所有的信贷条件,如贷款金额、期限、利率等,都是由政府制定的。对国有企业来说,他们认为,得到的贷款仅是政府为企业无偿提供的周转资金和固定投资,而根本不认为他们负有向银行还贷的义务。国有企业的运作完全是在“软预算约束”(这个概念是由一位在哈佛大学任教的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