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
国外资本到底是带来转机还是带来了危机呢?我以外资为例,美国麦肯锡顾问公司预测五年之后外资零售业将要占据中国80%的市场。如果恶性竞争成功,而且把中国零售业打垮了,那么五年之后会怎么样?
中国是一个没有法治化游戏规则的国家。中国在法律制度的建设上已经日臻完善,但是在执法环节上依然有一定的缺陷。我常挖苦中国的公司法,它不但引进了欧洲的监事制度而且又吸收了美国的独立董事制度。但如此一来,中国的公司法就形成了监事与独立董事重叠的尴尬局面,而且这两种制度的同时存在,又会使整个公司法的实施形成内在冲突,最后,自然会降低制度的原有功效。
我们的大多数内资企业不但规模难以和大型外资企业并驾齐驱,而且我们的内资企业对外资收购还不甚了解,对收购的认识仍然显得有些幼稚。
在没有法治化游戏规则的前提下,如果让外资企业随便准入、随便收购内资企业的话,比如零售业、金融业,或者其他行业,内资企业都会因为大欺小、强欺弱的缘故被淘汰。
我们还有不少肤浅的学者看问题都是只看表面现象,简单地认为如此一来的国际化就是与国际接轨?他们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的基础就是法治化的游戏规则。如果我们不懂这个道理,没有把这套游戏规则引进来,反而把那些表面现象引进来,包括零售业、银行、服务业等等产业的开放,那无异于是引狼入室,纵容外资企业大举进攻中国市场。目前内资零售业、金融业、服务业和其他产业在国际化浪潮之下陷于困境的原因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在国际化之前“放开水闸而没有挖沟渠”。
但是又有专家学者说我们的金融改革是不得不做啊。做当然是应该做,但是我们的改革要三思而行。比如说中国人民银行曾经宣布人民币汇率要灵活浮动,要跟国际接轨,而且中国人民银行要把汇率波动的风险由央行转移给企业承担。我想请问大家一句话,晓不晓得美国、日本和欧洲为什么可以实施浮动汇率制度?我想告诉大家,因为这些国家的公司大部分都知道如何对冲外汇风险,我想请问,我们中国的公司有多少知道如何对冲外汇的风险。中航油已经算是不错了吧,但是一出手就惨败而归,其他的公司就更不用说了,这种情况下还奢谈浮动汇率是不切实际的。
既然很少有中国企业知道该如何对冲外汇的风险,你怎么敢把风险给企业承担呢?而且中国是加工型的制造业大国,平均利润可能还不到5%,汇率的小小波幅就会把利润全部掏空,所以这么重大的汇率改革对中国市场的影响是很重大的,并不是只要一执行就是与国际接轨嘛。否则,那又是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却完全不知道浮动汇率的背后是要有配套措施的。
企业家所面临的第三个冲击——高风险
我在《标本》一书中,特别指出中国的地产企业负债过多、风险过高的问题。我们的企业家肯定认为高负债是很正常的,我认为这就是民族企业家的悲哀,因为我们根本意识不到这是不正常的现象。
万科的王石每次演讲时,都不忘讲到香港的新鸿基,他说新鸿基比万科大100倍。事实上,香港的地产“四大天王”:新鸿基、恒基兆业、新世界、长江实业,最少都比内地的同行业企业大100倍。而且香港的法治化建设比内地好得多,信用体系也比内地健全得多,因此它们应该更有能力去借钱是吧?我想请内地读者猜一下,它们的资本负债比例是多少?内地的上市公司是100%~300%,而它们的平均资本负债比例20%。
和内地企业相比,“四大天王”的经营战略保守得多,难道保守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吗?各位请再想想,“四大天王”各项财务数据的类似度让我感到震惊。我们可不可以这么理解,和它们不一样的公司恐怕早就被淘汰了吧。它们为什么能够成长为比内地同行大100倍?“因为成功的原因只有一个,而失败的原因很多”。
那么,中国的企业为何承担这么大的风险呢?我想这和中国企业家特有的浮躁和投机取巧的心态有关。中国企业家的心态非常的浮躁,总想迅速的做大做强,而不注意企业经营细节的优化。他们所谓做大做强的最迅速而且投机取巧的方法就是通过负债融资,而这也是为何我国企业的负债率之高恐怕在世界上都是名列前茅的原因所在。
企业家所面临的第四个冲击——认不清行业本质
我在《思维》一书中指出,观点、资金、人才和技术其实已经不再是现时企业主要的问题了。它们虽然是企业成功的三要素,但更重要的是符合行业本质的战略指导思想。怎么理解我这句话呢?
最近一些日本企业相继衰亡,包括日本日产、三菱集团、索尼,都出现过极大问题。从日产到索尼的变化你就看得出来,他们要挽救公司,要重新取得它的竞争优势,他所改变的既不是我们国内企业要上市、要融资,也不是技术升级,也不是寻找人才,不是说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寻找一个能够符合行业本质的战略思想,日本人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我们的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家在这方面是要反思的。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开辟高新技术产业区,但是如果科技新区只是单靠土地以及税收的优惠就能搞高科技的话,那么世界各地都可以搞高科技了。发展高科技并非是这么简单的一件事。不是政府批一块地,或给一些税收优惠就能搞的。因为大家根本就不知道高科技行业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很多的企业家、专家学者对行业的本质把握是有所欠缺的。
目前政府推行产业政策的问题就是根本不知道行业的本质是什么,而是自己想象着去拟定不符合行业本质的产业政策。我想这么说,任何不符合行业本质的政策都会遭致失败,例如以前政府所推出的“市场换技术战略”,最后结果却是市场丢了,技术也没换来。
也许最后,你会发现我们大力推行的产业升级可能是错的,为什么呢?西班牙的纺织业水平比中国落后好多年,那里有些工厂还在使用我们上一辈那个时代的脚踩缝纫机,但人家不但超越了咱们,还超日赶美,为什么?因为他们把握了纺织业的行业本质,而我们的政策制定根本是靠自己幻想出来的,没有把握行业的本质。
有些人问我,国内大多数企业应该还是很清楚行业本质的吧,否则他们如何生存呢?但是我的观察刚好相反,我认为我国大部分企业家是不知道行业本质的。我在上课的时候经常问企业家——你们做了一辈子的行业,请你们告诉我,你们的行业本质是什么?大部分企业家是答不上来的。
很多读者可能会认为我对中国企业与企业家们的看法是挺悲观的。我想这么说,难道我批评企业就一定表示我悲观吗?大家应该把我的批评当成严厉的期许。但是我必须说,在我前述的竞争过于激烈,国际化深化,企业风险加大,以及企业家和企业政策脱离行业本质的种种压力之下,你说我们企业家怎么可能好过?而且越往前走你越难过,就这么简单。
一、美国式英雄主义
美国一向以“世界警察”自居,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到越战,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个特点。而这种特质亦影响到美国的文化,我们可以从它们的动漫作品中看到这个特点,很多美国动漫作品的成功正是满足了美国人渴望有英雄挻身而出维护世界和平的幻想。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蜘蛛侠》(Spider Man)和《蝙蝠侠》(The Batman)。蜘蛛侠是《惊奇漫画》(Marvel ics)的超级英雄。它以动漫连环图形式于1962年8月初次登场,故事描述主角彼得?帕克(Peter Parker)在一次课外活动中意外被一只受过放射性感染的蜘蛛咬伤后,获得具有蜘蛛一般的特殊能力。改变彼得?帕克的一生,使他决定成为蜘蛛侠的关键,就在于他的叔叔遭人杀害,彼得?帕克认为那是他的错误。因此,他选择成为蜘蛛侠来拯救更多的人。蜘蛛侠拥有很多超级能力,例如手指有吸附作用,能够像蜘蛛般在墙上行走。他也能够制造结实而带有黏性的蜘蛛丝,从而编制成蜘蛛网。蜘蛛侠正是利用这些特殊能力来对抗动漫中的反派的,如绿魔(Green Goblin)、八爪博士(Doctor Octopus)和沙人(Sandman)。
蝙蝠侠诞生于1939年5月的《侦探动漫》(Detective ics),他是一个伸张正义打击罪犯的超级英雄。故事描写了富商布鲁斯?韦恩(Bruce Wayne)因为父母被枪杀而受到心灵创伤。在父母去世十年之后他开始周游世界,并先后在欧洲及东方接受武术和刑事侦缉等各种训练。后来他化身蝙蝠侠,把自己的恐惧转换成打击犯罪的动力。因为布鲁斯?韦恩的富商身份,使他能够制造出很多的超级武器,例如刀枪不入的蝙蝠车、蝙蝠飞镖等。而蝙蝠侠正是利用这些武器和自己对抗罪恶的天赋来对抗动漫中的反派的,如小丑(The Joker)、稻草人(Scarecrow)和谜语人(Riddler)。
基于动漫作品的成功,蜘蛛侠和蝙蝠侠都先后被改编成电影,而且大受欢迎。这类英雄主义动漫通常有一个特点,就是主角都是孤身一人,都以超能力或超级武器对抗罪犯,拯救他人。在阅读这些动漫作品时,观众可以将自己想象成主角,从而使自己成为英雄的幻想得到实现。
二、利用动漫特技制造逼真感与震撼力
美国动漫作品受欢迎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能够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动漫特技制造出逼真与震撼的效果,使观众沉醉于超现实的幻想世界中,满足其对不可能的事的幻想与渴望。
以2003年推出的《海底总动员》(Finding Nemo)为例,导演安德鲁?史斯坦顿(Andrew Stanton)回忆起小时候看着鱼缸时的情景时,他说当时总是在想:“被困在这个怪怪的玻璃箱中的这些小家伙是否急着要回家?它们想过逃走吗?”就是这个奇想使安德鲁制作了《海底总动员》,故事是描述一只名叫马林(Marlin)的小丑鱼寻找失踪的爱子尼莫(Nemo)的故事。海底总动员的制作公司——皮克斯动漫制作室(Pixar Animation Studios),将计算机动漫的特技运用到七彩缤纷的海洋世界中,他们把一向被业界认为最难体现的形态——水,逼真地呈现于观众眼前,让观众经历了一次满载欢笑、刺激好玩的海底历险。
这部动漫作品成功地刺激了观众对逃离现实、历险、奇遇的幻想。舆论对这套动漫有非常高的评价,《好莱坞报道》(Hollywood Report)的影评这样评论道:“爆笑幽默海底奇遇!震撼数码特技海洋世界!”这部动漫作品叫好也叫座,《海底总动员》在美国上映之初就刷新票房纪录,首映三天票房就突破7 000万美元,同时开创了动漫电影的最高首映票房纪录。这部动漫电影也大受其他国家观众的欢迎,比如,在韩国的首周票房便超越当年《怪兽公司》和《玩具总动员》首周票房的总和。
另一个例子就是在2004年推出的《超人总动员》(The Incredibles),故事描述主角“超人特工”鲍勃(Bob)跟“弹弓女侠”恋爱结婚后激流勇退,与妻子一起退休,过着与普通人一样的生活。这一天,鲍勃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他被卷入了一起事先策划好的阴谋当中。“超人”一家团结起来,利用各自的超能力拯救世界。这部动漫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能够呈现逼真的画面去满足观众成为超级英雄的幻想。它把动漫界最难处理的“人”呈现在观众眼前,无论动作表情以及肌肉的移动,都尽全力研究和实验,力求令观众感受到那份“逼真”。故事的设计也满足了观众成为超级英雄的幻想,例如熔岩洞内的大战机械巨兽、纽约市大战以及“超人”一家从小岛逃亡等几场动作场面,极尽官能刺激,没有一秒冷场。舆论给予这部动漫作品很高的评价,《今日美国》(USA Today)评价道:“视觉极具震撼!动作场面令人热血沸腾!”这部电影在全美好评如潮,口碑也极好。它不仅成为全美动画票房冠军,更连续两周夺得票房排行榜的冠军,同时它也打破了皮克斯动漫工作室之前推出的五部三维动漫票房的纪录,同时亦打破其发行商迪斯尼公司(The Walt Disney pany)的动漫电影票房纪录。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三、刺中观众幻想的神经
美国动漫作品也善于加插能触动观众情感的情节。美国的动漫创作人往往能在旧有的题材上重新组合再创造,从而给观众更大的想象空间,加强观赏性。以1998年迪斯尼公司制作的《花木兰》(Mulan)为例,这部动漫电影是根据中国的《木兰辞》改编而来的。《木兰辞》中的花木兰是一位代父从军的巾帼英雄,是一个强调孝顺的故事。而迪斯尼公司的《花木兰》剧情主线虽依据《木兰辞》所描述的故事进行发展,但剧本经过大幅扩充改编,加入许多原诗所没有的细节以及若干新创的角色,并增加了动漫的娱乐性,以符合商业电影剧本长度的需求。
在原著中花木兰是在凯旋回乡后才被军中同僚发现女儿身的,但在迪斯尼公司的动漫中,就变成了花木兰打仗受伤后被医生发现身份的。这个改动(花木兰的身份在故事中段被识破)的目的就是希望加深观众对往后剧情的联想。另外和其他迪斯尼动漫作品一样,《花木兰》中加入了其他冒险伙伴来和主角一起历险,从而营造亲切的画面。
最后,这个动漫作品也加插了花木兰与李翔将军由长官与下属变为情侣的爱情线,希望通过细致的动漫画面和爱情元素来刺中观众的幻想神经。
总的来说,迪斯尼公司将一个着重“孝顺”的中国文学作品重新包装成一个集“冒险”、“爱情”和“友情”而又具可看性的动漫作品。
四、英雄配美人
另外,美国观众都对“英雄”和“爱情”这两大主题着迷,所以美国动漫作品大多会照顾观众对这两大主题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