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抱怨的世界2:关系决定命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不抱怨的世界2:关系决定命运-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女儿莉娅12岁那年,我和她一起去迪斯尼乐园玩了一星期。期间有一次,我打电话到迪斯尼的主题饭店订了位,之后我们就到一个景点去游玩。就在排队的时候,莉娅问我:“我们晚餐定的几点?”
  “七点。”我回答。
  “你告诉我六点半啊。”她说。
  “没有,我没那么说。”我微笑道,“是七点。”
  “那你为什么告诉我是六点半?”她一边说一边转过身看着我。
  “我没有。”我的微笑开始消失了。
  “你有,爸爸。”
  “我没有,伙计。”
  “你有。早上我们在宾馆阳台上的时候,我问你我们今天几
  点去吃晚饭,你说的就是六点半。”很明显,她的音调升高了。
  “不,我没有。”我也增大了音量。
  “你有。”
  “我没有。”
  “你有。”
  “我没有。”
  接下来是没完没了的争论。
  我们到这个“世界上最快乐”的地方来玩,现在却为了争论谁说的“事实”更准确而大动肝火。真是讽刺!
  我禁不住又向自己提问了:
  问题:在我和莉娅的对话里,什么是我们争论的主要焦点?
  答案:我们晚餐预定的正确时间。
  到底是我说错了还是她听错了,这很重要吗?当然不重要。
  可是我们却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地开始了一场毫无意义的争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莉娅一直在问自己这些问题,例如:
  “为什么爸爸一开始告诉我的时间,和现在告诉我的不一样?”
  “他怎么了?”
  “他为什么不承认自己错了呢?”
  而我也在向自己提问:
  “为什么她老是跟别人争辩?”
  “她怎么能这样跟自己的爸爸讲话?”
  “为什么我跟她说话时,她总是心不在焉?”
  听听别人的对话,你会发现,他们都在为现实无休止地争论着。他们都在试图证明自己的说法才是正确的。为现实而争论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当中,虽然这个世界会因为个人的变化而不断转变,但他们还是认为,只有自己的世界才是唯一的、正确的现实。对他们来讲,那就像是一种不动产。一旦我们企图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而别人的观点是错的时候,最终都会以争吵收场。这样只能让问题变得更复杂,让双方都受到伤害。

永远不要为现实争辩(2)
随着争吵的不断升级,我和莉娅都开始变得很生气,说话的语气越来越差。好在我的幽默感还没彻底消失,知道在这个虚幻的世界里为现实争论是件多么可笑的事情。在我们的快乐时光还没被彻底毁掉之前,我先熄灭了“战火”。我说:“可能是我说错了,也可能是你听错了,但不管怎样,我们的晚餐都定在7点。”
  听了这话,莉娅在愤怒的“指控”中停了下来,转过身去接着排队。不过还是不认输地背对着我嚷了一句:“你说的就是六点半。”不过这次,她言语里的火药味没那么强。
  “如果我真是这么说的,那么对不起。”我说道,微笑又回到了我的脸上。
  请注意,我并没有简单地说一句:“对不起,你是对的,我是错的。”我有自己的记忆,同时也尊重莉娅的说法。这样事情就会朝着更重要的方向发展——让我们俩玩得开心。在任何关系中,无论是夫妻关系,同事关系,兄弟姐妹关系,让双方都有愉快的经历,不正是这些关系的底线吗?又有谁不希望能与他人快乐地、开心地交流呢?
  约翰·列侬(John Lennon)曾经一语双关地说过:“现实总是留给想象极大的空间。”为何这么说呢?因为现实是个相对的概念。你有你的“现实”,而别人也有他们自己的“现实”。它们是独立的、截然不同的,而且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你要习惯这种“现实”。
  “现实”不一定总是正确的,就算在法庭上也是如此。很多调查研究都表明,目击证人的说明是一场审判中最不可靠的证词。他们在描述所发生的一切时,会把自己的想法、情绪、偏见、感情以及其他很多因素掺杂进去,从不同角度掩盖了事实的真相。
  如果你曾经历过交通事故,就会知道这一说法是多么正确。
  就在事故发生几分钟后,你和另一个目击者开始向警察讲述事发经过。这时你会发现,大家的记忆迥然不同。你们都在现场,也都是从自己的角度阐述事实。但是到最后,警察能做的,只是去分辨你们谁的说法更可信,或是看怎样组合证词,才能让案件更合情理。目击者似乎都在证明自己所经历的就是“真相”。可这时“真相”已经离“现实”很远了。因为,现实总是留给想象极大的空间。
  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说过:“现实是英语中唯一一个总是应该被加上引号的单词。”所谓“现实”都是相对于说明它的人而言的。为了当下的“现实”而争论,对双方来说,都是件很可悲的事。我们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当不同的世界交汇到一起时,关系也就形成了。如果我们坚持认为——自己的世界才是唯一正确的,那么实际上,我们是在为所处的关系制造麻烦。
  我有个很特别的爱好——喜欢在下午没事时,溜出去看场电影。有时我选对了场次,整个放映厅里就只有我一人。我很享受这样的时刻——一个人坐在空阔的场子里,让我觉得自己很像电影院的老板。
  几年前,在连续工作了几周之后,我决定让自己好好休息一下,就偷偷地跑到当地的一家电影院去了。我在观众席的正中给自己找了个好位子。灯光渐渐暗下来,我很开心地发现,电影院里只有我一个人。可就在开始播放片头字幕时,一对老夫妻走了进来。这家电影院里有400多个空座位,可他们偏偏坐在了我正后方的位子上。

永远不要为现实争辩(3)
现在,我需要讲述一下我这些年的“影史”。虽然没什么可自豪的,但我过去真的是个“秩序监察员”,要是有人敢在电影播放时说话,我会毫不犹豫地给他们一记“眼刀”;要是他们不
  予理会,我就会“嘘”一声,提示他们保持安静;如果他们依旧聒噪,我就只好去请电影院的经理了,这虽然有点尴尬,但是过去我一直都这么做。我并不为此感到骄傲,只是习惯了看电影时享受安静。有趣的是,当我不那么在意是谁破坏了我的“安静法则”时,却发现周边说话的人越来越少了。可能那些“没修养”的人也是被我的挑衅行为激怒的吧,我越是阻拦,他们就越要讲个不休。
  我们接着讲上面的故事。电影一开始,那对坐在我正后方的老夫妻就开始侃侃而谈——很大声地说个不停,他们哪里是在聊天,简直就是在“喊话”!有几次我真想“嘘”一声,让他们安静下来。我甚至还想过去找经理。可是最后压下心中怒火,告诉自己:“我老了的时候说不定也这样呢!”“不要去找麻烦了,跟他们发火又能怎样呢?还是好好欣赏电影吧。”有时他们的声音太吵,我就会跟自己说:“电影院这么大,不行我就坐到别的地方去。”这么一来,我就把他们的声音屏蔽掉了,饶有兴致地看完了电影。
  散场时我站起来想要离开,这时我才第一次看清他俩的样子,他们真的很老了。那位老先生慢慢地从椅子上站起身,我才发现,他戴着助听器。这时老人又转身去搀扶他的太太。她也很老了,和老先生差不多的年纪,连站起来时都有些颤抖。她一边起身,一边拉开了一根伸缩手杖,那是一根顶端是红色的盲人手杖!这一刻,我突然明白他们为什么会在看电影的时候讲话了。
  在我的“现实”里,他们没有一点看电影时应具备的礼仪,那么多空座位却偏偏坐在我身后;在我的“现实”里,他们一直都对屏幕上明摆着的场景做些空洞的评论,那些谈话真的毫无意义;在我的“现实”里,我比他们“有素质”,因为我并没有因为他们的行为大声抱怨。我理所当然地认为:“像他们这么大的年纪,应该懂点礼貌才对!”
  这就是我的“现实”。可是现在,当我看清这对夫妇的样子时,现实却出现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版本。我看到了他们的世界——那个令我感到意外的现实。那些讽刺挖苦的想法早就一扫而光。我看到了他的助听器,还有她的盲人手杖,明白了他们之前的谈话并不是什么没头没脑的闲聊——她几乎什么都看不见了,他就把那些场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给她听;而他几乎什么都听不见,她就把那些他听不到的台词复述给他听。
  我已经忘了那天看的是哪部电影,可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对相爱的老夫妻,互相搀扶着微笑走出电影院的样子。
  

开心或愤怒,精彩二选一
佛说:“眷念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个“世界”完全是由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所以我们会对它有很深的依恋。表面上看,我们的“世界”和别人的“世界”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实际上,每个人的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用思维创造了一些意义和关联,并把这些赋予到自己的世界当中。我们的世界是由我们的想法排列而成的一个连续性的故事。它看起来很真实,可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故事,一个传说,一个寓言——是完完全全的虚构。
  每个人所处的世界,都会影响他与其他人的关系。为了更深刻地理解这一点,你可以想象一个分离舱似的房子正漂浮在太空中。它宽敞明亮,质朴舒适。而这个太空屋就代表着一种潜在的
  “关系”。促使你们来到这个“太空屋”的因素有很多,任何能让你们相遇的事物,都可以成为这种关系的起因——也许你在洗衣店门口排队时,他就站在你旁边;也许你上课时他就紧挨你坐着;也许他是你的同事;或者由共同的朋友介绍你们相识??不管是什么原因让你们走到一起,你们已经被聚拢到这个叫做“关系”的太空屋里了。这屋子有几面白色的墙,上面空空如也。不管你们在这里停留多久——几秒还是一辈子,都无关紧要,最重要的是,你们已经来过这个舒适、洁白、纯洁无瑕的“太空屋”了。
  虽然你们已经来到了一个新的天地,可都还眷恋着自己的“故乡”——自己原来的那个世界。而且你们都带了一大堆照片,它们代表了你们喜欢和讨厌的东西。随着双方在这种关系中相处时间的延长,两个人都开始用照片来点缀房间,它们代表着你们相处的经历和对彼此的看法。如果你在对方身上发现了一些你喜欢的东西,就会往墙上钉一张让你感到开心、舒服或安全的照片;如果你觉得对方很无礼或不怀好意,你就会钉一张代表着
  你受到伤害、威胁或愤怒的照片。这样时间一长,原本空无一物的墙上,就会钉满了各种情绪的照片。不仅如此,当别人贴上新照片的时候,你也会毫不犹豫地贴上一张,去反馈他照片里的内容。渐渐的,你会发现,你已经不再去关注对方了,只是按照那些图像来决定自己的感情和行为。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和对方之间的关系开始反映墙上那些图片的内容。现在,你所看的不是对方的行为,而是你俩贴在墙上的那些照片。你们不再是这个原始环境里的精彩、独一无二的个体,成了两个机器人,只会机械地接受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你该怎么做呢?从“太空屋”里弹出来,摔得粉身碎骨?最好的方法就是让自己明白,现在所发生的一切都是那些照片的结果,你们都在持续、无意识地参照里面的内容,最终导致了这种结局。
  当别人对你不满时,你可以对自己说一句:“那只不过是他挂在我们关系里的一张照片罢了。”或者“那只不过是他挂在自己脑子里的一张照片罢了。”这样做,会让你从坏情绪中解脱出来,让你卸下“武装”,驱散那种想要以牙还牙的冲动。这句话将各种经历去人格化,包含着强大的力量。
  当别人对你不满,在你们的关系中悬挂了一张诋毁你、轻视你的图画时,请你也悬挂一张画去回应他们,但是要挑选一张理解宽恕的图画,让对方知道你理解他们所面临的困难,能够体谅他们的作为。
  你有没有注意到,在一些宾馆里,人们不仅要挂一些图画,还会用螺丝把图画固定到墙上。我们也是一样,不仅在所有的关系里都张贴了图画,甚至还把图画牢牢地固定在“墙上”。如果它们只是一种“仇恨的标记”,时刻向你提醒那些不快的经历,那么你就可以考虑把它们拿走或替换掉。总是去看那些消极、痛苦和有害的图画,只能加重你在关系中的痛苦和不适。
  当你和对方发生了摩擦,让你感到愤怒和不满,那么就有义务去释放这些情绪。这正是宽恕的精髓所在。宽恕可以定义为“放下仇恨”,它是一个内在的过程。它要求你将那些对过往消极经历的能量都释放出来。你不需要跟对方说什么,只要把你脑海中的那些“图画”拿走就可以了。
  想要宽恕别人,第一步要做的就是问自己,那些愤恨和不满会给你带来什么好处?在神恩还未展现,疼痛依然深刻的时候,问自己,是哪些经历让你成长,为你指明了方向。然后开始学会感恩,去感谢那些伤痛。
  一开始,你的思维可能会拒绝这样做。宽恕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它却能让你在关系中寻找到快乐和成功。
  

释放你心中的仇恨(1)
用你的宽恕忘掉过去的一切。在很多关系中,一方对他在之前关系中积累的怨恨耿耿于怀,在建立了新关系之后,还把这种怨恨投射到新的关系对象身上,使当下的关系越变越糟。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应该把那些图画从墙上拆下来,放下它,烧掉它,总之,请释放你心中的仇恨。
  我们把单词“resentment”(仇恨)拆开,就得到了一个新词“re…sendment”(重新发出)。当你心怀仇恨时,你就是在“重新发出”这种消极的能量,并把它作用到自己身上。不愿宽恕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