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金角度看,伯克希尔公司的保险业务为巴菲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现金流,伯克希尔公司的对外投资则需要把这些现金用出去,赚取更大的收益和现金流。要知道,当最佳投资机会出现时,别人想买而没钱买、你想买就能买,这时候的投资获利是相当惊人的。
为了确保手中握有更多现金储备,伯克希尔公司从1967年以来一直就没有分配过红利,这使得伯克希尔公司的现金越来越多。
巴菲特认为,越来越多的现金实力,一方面能为保险业务提供强大支持,另一方面也能为他在关键时刻以最低价格购并其他公司提供保证。
不难看出,这正是伯克希尔公司几十年来能取得超额利润增长率的主要秘诀。【巴菲特股市抄底秘诀】巴菲特作为伯克希尔公司首席执行官,最大的权力就是掌握公司的全部现金,想什么时候买什么样的股票就能买,完全不愁资金问题。只要投资策略正确,就能确保投资获利大大超过同行。这一秘诀对于散户投资者显然具有借鉴意义。
优秀管理层就是现金流
一个令对手恐惧的CEO对任何企业都是一笔巨大资产,在伯克希尔,我们拥有相当数量这样的CEO。他们的能力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这是让一般CEO来运营根本无法实现的。
——沃伦·巴菲特巴菲特认为,现金在手想买啥股票就能买啥。但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是,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那些公司管理层必须足够优秀。在他看来,优秀的公司管理层代表着源源不断的现金流。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7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一个令对手恐惧的CEO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伯克希尔公司就拥有许多这样的CEO。公司在他们手里能够创造出巨的大财富,而如果换了其他一般的CEO来经营管理,则远远无法达到这样的水平。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0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巴菲特也说,伯克希尔公司副总裁查理·芒格的一番谈话,会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伯克希尔公司在这方面的观点。
巴菲特说,1985年伯克希尔公司购并斯科特…费策公司,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看中了该公司的优秀经理人拉尔夫·舒伊。
当时的拉尔夫·舒伊已经61岁了,对于其他绝大多数注重年龄而不是注重个人能力的上市公司来说,他能为公司工作的时间已经不多,可是在伯克希尔公司看来正好相反。
事实上,直到2000年末拉尔夫·舒伊退休时为止,他在斯科特…费策公司又工作了15年。在他的领导下,伯克希尔公司当初购并斯科特…费策公司的亿美元成本,已经为伯克希尔公司创造了几十亿美元的内在价值。
巴菲特是这样算账的:拉尔夫·舒伊在此期间一共给伯克希尔公司上交了亿美元利润;巴菲特利用这些资金继续购并其他企业。就这样,鸡生蛋、蛋生鸡,拉尔夫·舒伊贡献的价值绝对有几十亿美元。
巴菲特非常感谢地说,作为一名职业经理人,他和查理·芒格一致认为拉尔夫·舒伊绝对可以列入伯克希尔公司名人榜。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2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伯克希尔公司旗下一直拥有一大批这样的杰出经理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不需要依靠这份收入生活,可是他们依然坚守岗位,38年来没有任何一位职业经理人跳槽离开伯克希尔公司。
在当时,伯克希尔公司有6位职业经理人的年龄超过75岁,4年后还会再增加两人,其中就包括巴菲特本人在内。
究其原因在于,这些职业经理人都是各行各业中的佼佼者,他们在把公司当作自己的事业一样经营,所以不需要再跳槽了。公司是自己的,或者在心理上已经认可是自己的了,还往哪里去跳呢?
巴菲特高兴地说,由这样一群优秀管理人为伯克希尔公司打拼,他的任务很轻松也很简单,主要是“站在旁边默默鼓励,尽量不要碍着他们,并好好地运用他们赚来的大笔资金”。
请注意巴菲特的最后一句话,“好好地运用他们赚来的大笔资金”——这就是伯克希尔公司能够创造出超额投资回报的秘密所在。
当然,其前提条件是这些公司能够为巴菲特提供大量现金。由于伯克希尔公司的主体业务是保险,所以完全具备这个条件。而进一步上推的前提条件是,这些公司的管理层都非常优秀,能够像对待自己的公司那样尽心尽职,才能实现巴菲特的“如意算盘”。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5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2005年是一个大灾之年,卡特里娜飓风给美国整个保险行业造成了史无前例的损失,仅伯克希尔公司遭受的损失就高达25亿美元。除卡特里娜飓风之外,她的两个“妹妹”丽塔飓风、威尔玛飓风,又让伯克希尔公司的保险业务损失了9亿美元。
可是,即使遇到这样的不利因素,伯克希尔公司当年的业绩表现依然相当不错。当年该公司一共进行5起并购,其中两起当年就完成了,并且整个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企业经营都很不错。
巴菲特高兴地说,伯克希尔公司当年的保险业务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业绩,应当归功于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及其首席执行官东尼·奈斯利。数据表明,2004、2005年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率提高了32%,保单数量增长了26%,而且在收益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员工减少了4%。
这样做的结果是,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在显著降低单位成本的同时为客户创造了更多价值,赢得了更多市场份额,也获得了令人羡慕的经营业绩,进一步提高了品牌影响力,保证巴菲特拥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流来购并其他上市公司,实现“鸡生蛋、蛋生鸡”的效应。
设想一下,如果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那些职业经理人不是这样尽心尽力,或者不具备一流的经营管理能力,一心只想着怎样加大资金投入甚至中饱私囊,而不是为伯克希尔公司创造巨大现金流,或者根本不愿意上交经营利润,巴菲特又到哪里去筹集资金用于投资回报率奇高的购并项目呢?【巴菲特股市抄底秘诀】伯克希尔公司那些优秀职业经理人源源不断地提供巨额现金,最终成就了“巴菲特”。专家认为,巴菲特依靠自有资金在最低价时购入优质资产可以承受5年不盈利的预期,最后的赢家当然是他了。因此,对于散户投资者来说,拥有优秀管理层的企业无疑是具有投资价值的企业。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从成本压缩中挤出利润
一家真正伟大的公司必须有一道“护城河”来保护投资获得很好的回报。但资本主义的“动力学”使得任何能赚取高额回报的生意“城堡”,都会受到竞争者重复不断的攻击。因此,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比如成为低成本提供者,像政府雇员保险公司或好事多超市……才是企业获得持续成功的根本。
——沃伦·巴菲特巴菲特认为,当金融危机来临、股市低迷时,现金在手想买啥股票就能买啥。这个道理虽然简单,可是只有真正懂得压缩成本、节省开支的企业,才能通过挤出利润的方式拥有现金。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2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该公司特别强调成本意识。他举例说:有一位寡妇准备在报纸上刊登丈夫的死讯,报社告诉她每刊登1个字的费用是美元,于是她提出刊登“Fred死了”这几个字就行了。但是报社说,每则启事至少要7个字才行,于是这位寡妇说,那就改成“Fred死了,售高球证”吧。
巴菲特幽默地说,这位寡妇就是他们强调成本意识的“模范”。当得知刊登死讯的讣文是按照每个字计算时,她只愿意刊登3个字;当得知最少也要7个字时,她又增加了4个字,不过这时候她表达了要出售丈夫生前使用的高尔夫球证的意愿,这样既没有增加费用,而且还可能会带来高尔夫球证的变价收入,真是精明极了。
毫无疑问,巴菲特在这里只是编了一个小故事,可是类似于这样的情况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是很常见的。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7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一家真正伟大的公司必须有一道“护城河”来保护投资获得很好的回报。不过,任何能够赚取高额利润的生意“城堡”,都会受到竞争者的复制和攻击,只有像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好事多超市,或者可口可乐公司、吉列公司、美国运通公司这样不断降低成本,企业才能获得持续成功。
说得更简单一些就是,巴菲特认为在增收节支方面,“增收”不容易,“节支”更具有竞争力。最常见的是,同样的商品如果你的价格比别人高出一点点都可能丧失竞争力,可是如果你的产品成本能够降低那么一点点,那获得的可全都是“利润”和“现金”。
巴菲特说,伯克希尔公司要寻找的投资对象,是那些在稳定行业中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公司。如果它的成长速度迅速,当然更好;如果没有成长,那样的生意也非常值得。对于伯克希尔公司来说,只要简单地把这些购并活动中所获得的可观收益(现金)去购并其他类似企业就行了。
巴菲特特别强调:没有谁规定钱是从哪里挣来的就必须花在那里,实际上这样的想法非常错误。在他看来,真正伟大的生意不但能从有形资产中获得巨大回报,而且在以后任何持续期内,都可以不用拿出收益中的很大一部分进行再投资,就能维持很高的投资回报率。
他举例说:如果在你们当地有一家合伙性质的医院,该医院的脑外科医生是当地最好的,那么尽管该医院的经营状况非常好,而且成长非常迅速,但这家医院的将来会十分危险。为什么呢?巴菲特说,因为只要这名外科医生一跳槽,这家合伙医院的“壁垒”就一起消失了。
他说,这种情况就曾经出现在美国最好的医院之一梅奥诊所(Mayo Clinic),或许你叫不出这家诊所首席执行官的名字,但你也许会知道这样的“壁垒”究竟能持续多久。相反,如果该医院的运营成本比其他同行低,那么它的破产倒闭就会比同行更晚。
从伯克希尔公司的运营过程看,巴菲特把上述原理运用得炉火纯青。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多年来伯克希尔公司总部的费用比率只相当于同行的1%。
巴菲特为什么要这样抠呢?因为在他看来,任何企业的销售收入创造的不都是利润,而费用成本所侵占的一定是利润,而且是纯利润,所以他在投资股票时总是会认真考察投资对象的费用水平是否足够低。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6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公司总部的费用总额占公司纳税后净资产的比率不到2个基点(1个基点是万分之一)。他在1998年公司股东大会上说,公司的税后运营成本相当于资本金的个基点,而许多同行的标准是125个基点。也就是说,伯克希尔公司的运营成本只相当于同行的1/250。
在伯克希尔公司2000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巴菲特不无自豪地说,公司总部虽然只有10多个人,可是当年却创造了许多奇迹:
处理了与8家企业收购有关的全部细节,并实施了广泛监督;
编制了大量的纳税申报表,厚度高达4896页;
顺利举办了当年的股东年会,参与人数多达万人;
完成了400亿美元销售收入、30多万名股东这样一家大企业所需要做的一切日常工作,把资料准确送达股东指定的3660家慈善机构。
把管理费用压缩到最低程度,是巴菲特始终坚持的一条原则。巴菲特非常清楚,公司成本费用越低、投资获利就越多,他个人从中获利就越多。正如他在1963年写给父母的信中所说的那样,金钱的增长带给了他很多快乐。【巴菲特股市抄底秘诀】巴菲特从费用成本压缩中挤出利润的做法,与其他败家子企业家截然相反。压缩费用扩大了盈利空间,这种盈利又以现金方式被巴菲特投资到其他项目中去,继续为伯克希尔公司创造盈利。巴菲特这一投资获利秘诀,也可以作为散户投资者选择上市企业的标准之一。
业务越容易理解越有现金
对于购并的对象,我们偏爱那些会“产生现金”而非“消化现金”的公司。由于高通货膨胀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公司发现它们必须将所赚得的每一块钱再投入才能维持其原有的营运规模,就算这些公司账面数字再好看,除非看到白花花的现金,我们对之仍保持高度警戒。
——沃伦·巴菲特巴菲特认为,在股市低迷时期,现金在手想买啥股票就能买啥。他的一条经验是,业务越是容易理解的企业就越容易产生现金;相反,业务越是神秘的企业,就越是现金投入的无底洞。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0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对于购并对象,他们偏爱那些会“产生现金”而不是“消化现金”的公司;并且一般来说,业务清晰易懂、容易理解的公司更容易“产生现金”。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巴菲特从来不去购买那些业绩高速增长、股价一路飙升的高科技股票,即使是他的好朋友比尔·盖茨所拥有的微软公司的股票,他也从来不去碰。他承认,高科技股一是看不懂,二是不能产生现金,这与他急需拥有现金随时准备买入价格合理的上市公司之理念不符,这样的股票对他来说并非理想投资对象。
在伯克希尔公司2002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巴菲特说,提到公司管理模式,他的偶像是一位名叫埃迪·贝内特的球童。
1919年,当时还只有19岁的埃迪·贝内特开始了在美国芝加哥白袜队的职业生涯。没想到,当年的白袜队立刻就进入了世界大赛。第二年埃迪·贝内特跳槽到布鲁克林道奇队,布鲁克林道奇队就赢得了世界大赛。过后不久,埃迪·贝内特好像发现苗头不对,又跳槽到纽约洋基队,从而使得在洋基队1921年赢得了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大赛冠军,并且在接下来的7年中5次赢得美联赛冠军。
这个故事和企业管理模式有什么关系呢?巴菲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