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怎么做呢?有很多种方式,要创造很多让孩子体验的活动方式。
  比方说,我觉得我的女儿就是在体验中快乐地长大的。在北京,她上的是学习日语的月坛中学。从初二开始,学校开展民宿活动,就是日本学生到北京来,住到中国学生的家里,相互交流。中国孩子也到日本去,住在日本学生家里。
  我女儿前前后后一共领了三批日本学生住在我们家里,她负责接待。后来她就报名到日本去民宿,我们也支持。
  日本的学生到我家来住,叫我“奥桃桑”,就是爸爸;我女儿到日本去,也管人家的父母叫爸爸妈妈。我女儿去的那个家,上有爸爸妈妈,下有一个姐姐,两个弟弟,加上我的女儿,四个都是中学生。女儿在人家家里一住就是一个月。这样的活动她去了两次,每次都是坐船去,来回就要四天。
  你想想,这孩子住在日本人家里,周围一个中国人都没有,她不学会独立行吗?她不学会礼貌行吗?她不张口说日语行吗?

六 在快乐的体验中养成良好习惯(2)
这就是一种体验的方式,我女儿在日本磕磕绊绊,感慨万千。所以我觉得她的有些习惯是在日本形成的,因为日本的家教很严。所以说,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千万别这样说:“我跟你说了一百遍了,你还记不住!”你这样说,他就是记不住,他甚至听不懂你的话,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社会学大师费孝通对我说,孩子懂道理,经常不是听会的,而是看会的。
  所以我们要创造各种方式让孩子在体验中快乐地成长。比方让孩子当个小导游,让孩子有各种各样的交流方式,一定要有各种活动让孩子体验,这样才能够很好地提高,才能真正地巩固下来。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少先队和学校的作用是巨大的。
  上海有个华阴路小学,学校中98%的小学生都主持过中队会,奇怪不奇怪?难道这个学校的学生都是队干部吗?
  原来,这个学校的少先队活动开展得很好,然后有的队员提议每天都开展队活动。可是课程改革后,少先队一个星期就只有一节活动课,怎么可能天天有活动呢?
  这个学校做到了,少先队通过了决议。怎么搞呢?每天下午上课之前十分钟开队会,各个班开中队会,就叫“十分钟队会”。队会的题目、内容,由队员们自己想,自由报名。你报了名,你就上来主持。这个星期把下个星期的队会内容和主持人排出来,星期一是谁主持,是什么内容,星期二是什么,星期三是什么……比方说,有马路歌手争夺战,有猜谜,有各种有趣的故事,有新闻……什么内容和方式都可以。
  大家想想看,别说一个小学生,即使是成年人,有多少人头发都白了,也没在众人面前讲过话。没有这个体验,所以他就更谈不上习惯。碰到困难,碰到委屈,碰到伤害,他也不会表达,不敢在众人面前开口,只能找别人帮忙诉冤,把命运寄托在别人身上。
  这个学校让孩子们从小主持会议,一个小学生站在全班同学面前,主持“十分钟队会”,是个了不起的锻炼。这个学校的做法已经成为了一个传统,我认为这是很好的体验。我们要创造机会让每个人都能从容地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说说你的家庭,说说你的爱好,说说你的有趣的经历,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成功的体验。
  所以说,要创造多种方式,让孩子在体验中快乐地成长,体验成功,体验快乐。
  还有少先队干部的轮换制,选举也是体验。现在队干部不能“终身制”,###和团中央发了文件,小干部最多任两届,一般都是一届就换。有的小干部不肯退休,有的父母因为孩子当不上大队长,还把老师给揍一顿。###同志有一个关于教育的谈话,举的例子就是这种情况。我们要让孩子体验###。有些孩子还学会了贿选,选举之前请大家吃饭,送高级礼品,条件就是投他一票。这些都需要少先队和学校发挥自己的作用,在让孩子体验的同时去正确引导他们。
  北京有个史家小学,他们的做法使我很感动。这个学校的老师带学生去看电影,有1000多个学生,入场时间五分钟,没有声音。结果人都坐齐了,楼上的放映员还以为人还没来呢,这就是习惯养成。
  史家小学种的杏树很矮,一年级的学生伸手就能抓住,但是没有一个人随便摘杏。现在杏树换成了柿子树。秋天,红红的大柿子压弯了枝头,也没有人伸手去摘。最后丰收的时候摘下来,低年级一人一个,高年级两人一个,分不过来,就这样分了。多有挑战性啊!习惯的养成,是有很多现实的体验机会的。
   。。

七 继承中华民族重视习惯养成的优良传统
我们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有很多培养习惯的好思想、好方法、好规范。在习惯的培养当中,应当重视和继承这些优良传统。
  宋代有个大教育家,叫朱熹,被称为孔子之后的又一个大儒、大学问家。他为儿童的好习惯培养专门写了《童蒙须知》。大家看看他关于生活习惯是怎么说的:
  “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正。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凡###服,必整齐折叠箧(qiè音窃,即小箱子)中。勿令散乱顿放,则不为尘埃杂秽所污,仍易于寻取,不致散失。著衣既久,则不免垢腻,须要勤洗浣(huàn音焕)。破绽,则补缀(zhuì音坠)之”;“凡为人子弟,当洒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当令洁净。文字笔砚,百凡器用,皆当严肃整齐,顿放有常处。取用既毕,复置元所”。
  衣服脱下来,要放在固定的位置。大家想想看,咱们多少孩子早上起来,要大叫:“我的袜子呢?我的鞋子呢?”每天早上找袜子,找不着,不知扔哪儿去了,这就是不良的习惯。都是要好好矫正的。
  我们在北京有一个子课题学校,叫北京府城小学。该校对学生有一个非常具体的要求,凡是他们学校的学生,每个人上学期间,要有两双袜子,每天回家要洗袜子。第二天要穿一双干净的袜子上学。就这么个要求,每天洗袜子,要穿一双干净的袜子上学。
  我们想想看,这对一个小学生意味着什么?穿着一双干净的袜子上学,不仅脚丫子很舒服,他还有一种新的开始的愉悦,向往整洁清洁的一天、新的生活。而且,洗袜子能养成爱清洁爱劳动的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所以说对年龄越小的孩子,要求要越具体。
  有一次,府城小学组织学生去亚运村玩,其中一项是跳蹦蹦床。别的学校学生一脱鞋,臭气熏天,特别是男孩子的脚最容易臭。可是,府城小学的学生脱了鞋,却闻不到一点儿异味。这让管理人员大为感动,特别欢迎府城小学的学生。这就是行为习惯的差异。
  北京实验一小的一位老师,对学生有个要求,写字之前要洗手,把手洗干净了,才能看书写字。我觉得这也很有意义。小孩子的手总喜欢东抓西抓的,脏乎乎的马上又拿着笔写字,本子上污迹很多,这就是不良习惯。要求先洗手,洗的过程从心理学上来讲,就是一个心理准备的过程:“我要写作业了,写作业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我要把手洗干净了,我要好好写作业。”
  从儿童教育来说,未成年人时期是一个人养成习惯的关键时期、最佳时期。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良好的行为习惯正是健康人格的牢固基础。
  

八 养成好习惯是一生的功课(1)
熟悉教育的人会明白,儿童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好习惯,而父母的习惯如何对孩子的影响巨大。因此,《人民日报》曾发出“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的呼吁。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接触到大批青少年的父母与教师,并有机会听到他们许多心里话。我发现,中国的父母绝对是爱孩子的世界冠军,虽说“改造”一词难听,为了孩子的幸福,父母们也心甘情愿。但是,他们有一个普遍的担心,自己年龄大了,有一些积习颇深的坏习惯还改得了吗?需要的一些好习惯还能够建立起来吗?
  的确,习惯的养成与年龄的关系是密切的。一般来说,年龄越小越容易,年龄越大越困难。例如,幼儿时期是养成生活习惯的最佳时期,小学阶段是养成品德习惯的最佳阶段,中学时期可能是养成学习习惯和智慧性习惯的最佳时期。但是,容易的并非能自然形成,困难的未必就不能做到,最佳的也仅仅是一种可能。准确地说,人的一生都是不断养成好习惯和改正坏习惯的过程,这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趋势。
  2005年5月2日,我从《北京晚报》上,读到了周士渊先生的文章,题目为《管理自己的学问》。巧极了!他专门谈自己50岁后是怎么养成好习惯的,如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和心理平衡等等,这对广大父母朋友具有直接的借鉴作用。他写道:
  “习惯培养当然应从少年儿童开始,这样最为有效。但我以上所有习惯,除气功外,几乎都是50岁以后逐步养成的。南京有位名叫郭彩如的105岁老人,至今居然还能###,还能双手抱柱,双脚凌空,做‘大鹏展翅’的高难动作,甚至他还宣布与世界范围内的健康老人打擂台,以武会友,从中挑选出2008位百岁老人,相约2008年到北京为奥运加油添彩。而据调查,郭彩如老人的许多健康习惯都是他退休后才开始养成的。
  “在习惯问题上,不论老幼,人人都可大有作为,年龄绝不是一个障限,关键是看我们对自己的健康是否真正高度负责……”
  周先生总结出了培养习惯的“三二一模式”,“三”是指三个性,即认识必要性、选择可行性、具有操作性;“二”是两句话,即“关键在前三天”和“奥妙在缠缆绳”,后一句出自西方著名教授曼恩对习惯培养很精确的比喻:“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只要我们每天给它缠上新的一股,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一”是一个简单的口诀,即“三七二十一”。周先生认为,“关键在前三天”,指前三天要启动、要认真、要咬着牙熬过它。这“七”是指一星期七天。“二十一”可是个习惯领域里的重要数字,必须记住。因为根据西方科学家的研究,一种习惯的培养如果认真去做,平均大概是二十一天。但请记住,这是“平均”数。好习惯的养成和坏习惯的克服所用的时间一定差异很大,认真程度不同,对重要性的认识不同,所用时间也显然会大不相同。
  我与周士渊先生相识几年了,相识也是因为对行为习惯的研究。我认为,他的上述方法基本上是可行的,虽然习惯的培养过程比他讲得还要复杂。我敬佩周先生,因为他不光在说更在做,他在不断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且毅力惊人。
  那一天,周先生在我的办公室里,为了说明持之以恒可以养成意想不到的新习惯和新能力,他当场做了一个表演。

八 养成好习惯是一生的功课(2)
当时已经56岁的周先生站正后,低头把腰慢慢弯下,膝盖绷直。他先是手指尖触地,后掌跟触地,继而又全掌稳稳着地。紧接着,他又双腿左右叉开,叉成大“八”字形,两手抓住脚后跟慢慢弯腰,头顶渐渐向地面接近。最后,他的头顶竟触到了地面!
  我看得惊呆了!我比周先生年轻许多,手指尖却够不着地面,头顶触地更不可能。可是,腰髋关节炎严重的周先生怎么做到了呢?
  原来,2001年春节周先生回上海时,他快60岁的四姐为他演示了一遍这样的动作。于是,他开始练,每天坚持练。到了当年的8月1日,他终于达到了原先以为达不到的目标。
  周先生对我说:“世界上的事情,怕就怕认真,怕就怕坚持。如果你真的凡事认真,坚持去做,一个月下降一厘米难不难?不难。第二个月再下降一厘米难不难?不难。难的是什么?是坚持。”
  我想,这就是习惯的养成,坚持才有习惯,习惯在于坚持。
  我曾经谈过一个观点:“德育为什么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因为许多家庭和学校虽然也重视德育,却大多只重视了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培养。例如,父母与老师总对孩子讲道理,也要求他们落实在行动上。可是,从认知到行为,这只是德育的前50℃;如何从行为到习惯,是更重要也更艰难的后50℃,往往被忽略了。也就是说,许多养不成习惯的教育,都是“一壶烧不开的水”。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何养成自身的好习惯呢?也许,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教育习惯。比如,您是否有欣赏孩子优点的习惯呢?如果您总能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点,并且恰当地表达出来,这表明您有一个好的教育习惯。再比如,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您是否注意倾听孩子的诉说呢?如果您总是训个没完没了,根本不给孩子申辩的机会,这表明您有一个坏的教育习惯。如此想来,父母以及教师的许多教育习惯都值得反思了,因为教育习惯比一般的教育失误更影响孩子成长。
  总之,教育孩子的过程是两代人共同成长的过程,只有做到这一点,教育才真正是一项幸福的事业。我们为什么在教育中常常痛苦不堪?那不是教育错了,而是我们错了。我们丢失了快乐,也就丢失了教育,剩下的只是两代人之间的相互折磨。教育的核心是人,而本质是诗。
  还以周士渊先生为例,谁能料想到,这样一位充满诗人气质的成功学讲演家,早年从清华大学毕业之后,居然三次上吊,还喝下了98%浓度的硫酸。他回忆道:“这就是三十多年前的我,一个肉体和精神上完全化为一片废墟的我,一个对生活完全绝望的我。如今的我,每天精力充沛、情绪高昂……是什么使我发生了如此奇迹般的变化?除了众多白衣天使的及时抢救,除了无数亲朋好友的关###慰,那就是‘习惯’,‘习惯’两字给我带来无穷的力量!”
  也许,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道出了其中的奥秘:“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
   txt小说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