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多简单,提供解决方案,搭建平台,左边这边有人提供图片,提供图片的人我跟你签约,谈好分成的方法,签好约之后,就可以把你的图片放到我的网站上,网站上也就是让人家看、让人家买,拿回去授权使用,网上付钱,付钱需要付给这家网络公司吗?不是,付给支付宝就好了。每个人都做自己专业的事,支付宝收钱,它不必收钱,因为支付宝收好钱自然就按游戏规则把钱分给他们。收到支付宝给它的钱之后,它就要把其中一定的比例付给拍照的人,剩下的钱就是它的,这家公司从头到尾自己不拍一张照片,自己一张照片也不需要,只是赚过路费,一年就有8亿美元。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三、第三方策略(1)
顾客就是上帝,但上帝不仅仅是你的顾客
——为企业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
作为第三方策略的一个关键词是“企业利益相关者”,请注意,任何跟你企业利益有关的人是都是你的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你的股东是你企业利益的相关者。那么请问你的股东除了跟你分红外有没有创造业绩?你的股东除了跟你分红利外有为你创造绩效吗?企业有供应商,但供应商除了供应东西给你,从你身上赚到钱之外,他有帮你创造业绩、实现利润吗?他也应该帮你创造业绩!你的员工是领工资,拿钱,除了在你身上拿到钱之外,他有创造业绩吗?他也是企业利益的相关者,你的顾客花了钱买东西,花了钱得到你的产品,你还是要问你顾客有帮你创造业绩吗?以上这些人都叫企业利益相关者,股东、供应商、客户、员工、所有的这些人,都是你的企业利益相关者。我要说的是他们都能为你创造价值,甚至你的同行都能为你创造企业的价值!
例如,前面提到的因为光靠自己的一支笔,无法成为奥运的供应商,但是可以组成一个文具的平台,就能成为奥运会供应商。一模一样的道理,在这个例子里,同行就为你创造了价值不是吗?
对于任何企业而言,都有客户群,也就是企业的消费者。而一些大公司则有股东,我们刚才说了,这两者都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好,角色转换,你有没有听过“消费者股东”这个说法?
什么叫“消费者股东”?举例好了:到年底的时候你可能会收到上岛咖啡给你写的信件,上面写着某某股东收,某某是你的名字对不对?你奇怪,我怎么会是上岛的股东呢?打开之后,里面有一封信,里面写着:亲爱的股东,您好,非常感谢您一年来对上岛的投资。您这一年来对上岛的投资总额是3756元。(为什么?这是根据电脑里面的记录,你去年这一年在全国的上岛一共进行了3756元的消费。)今年公司的运营不错,因此公司决定对股东给予10%的红利分配。(他会给你附上一个密码,用这个密码可以上网登录,然后这笔钱就会直接打到你的会员卡里,你的会员卡里会多了元,10%的股东红利。)然后它说:非常感谢股东的支持,并且邀请股东您尽情到我店里享受红利。
这笔钱当然是只能在上岛咖啡店里使用,你仔细想一想,这个跟送消费券、打折券不是一样吗?实质上是一样的没错,只是换了一种说法。但是仅仅换了一种说法,结果就很不一样。因为你的客户的感觉不一样,他感觉更好,他感觉自己成了上岛的股东,以后会更频繁地来光顾,甚至在和朋友一起的时候,他还会为上岛咖啡主动美言几句,因为他觉得自己是股东,是所有者之一。你明白吗?这不是开玩笑,不要小看这种称呼的改变,角色的转换,你让客户的感觉更好,就是为他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他的这种感觉就是你创造的价值。因此,你为他创造价值,他就会为你实现利润,这是一定的。
有时候最好的资本来源并不一定是风险投资,最好的资本来源就是你的顾客和你的员工。你的顾客跟你的员工是最好的资本来源。我的意思是,我们可以把股份让给风险投资。可是对你来讲,谁是你的企业利益的相关者?客户和员工是不是你很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是吧?所以你与其把股份给风险投资,还要跟他谈退出机制,不如把股份直接给客户和员工。简单地讲,如果你拥有我的股票,就是我的股东。如果你是我的股东,请问你会不会愿意帮我介绍更多的机会?因为这种做法的成果会反映在你的投资回报中。公司上市就是一种社会机制,就是股东跟市场的关系,就有更多的凝聚力。
三、第三方策略(2)
请注意,每一个人都是企业利益相关者。以前我们的问题在哪里?以前我们的问题是为了自己的获利而减少对方的获得。我要多赚一点钱,就给你少一点的东西,品质稍微差一点,成本稍微低一点。以前都这样做。现在所有的东西都是要让双方的价值一起提升,你加值,我也加值,双方都加值这才是好的商业模式。
抓住企业利益相关者是第三方策略的重要的一步,它使得为你创造价值的对象从你的客户扩展到了更大的群体上,那么下一步,你必须让这个扩展的群体为你实现利润,这就是——第三方支付。
租金还是广告费?
——第三方支付
我们之前讨论了商业模式的三种利润实现方式——入场费、停车费和过路费,但是这三大费用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那就是支付对象是你直接的客户,也就是向你索取商品和服务的人直接向你支付费用。如果我们把这三者和第三方策略结合,就产生了第三方支付,我们说的第三方支付可不是支付宝那样的代理付款的机构,而是让直接客户以外的企业利益相关者支付费用,为企业实现利润。
这有什么不同?我举个你身边的例子,你都很熟悉的三个人,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商业模式和做法有何不同?
一个是陈佩斯,一个是赵本山,一个是冯小刚,要看他们到底谁比较赚钱,那就要看他们的商业模式到底是什么?然后请你对照一下你的商业模式是陈佩斯的商业模式,还是赵本山的商业模式,还是冯小刚的商业模式?你自己要去做一下对照,看看你是自己是属于哪一种,才能看看你会很累还是很轻松。
我们现在看一下陈佩斯,陈佩斯以前是干吗的?演员对吧,当他正走红的时候他也挺赚钱的,被人家邀请去演出,也可以赚到很多钱,应该不错,可是陈佩斯现在为了达成他的理想,在搞什么?话剧。陈佩斯搞话剧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理想。搞话剧只有一个人就够了吗?话剧是要一群人,他又要搞门票,又要搞道具,又要搞演出,又要卖票,做一大堆东西,整个搞下来之后,要十几万,发了大家的工资以后,通常他是赔钱的。以前他自己养自己就好了,现在为了理想他一个人要养一群人,你自己想一下,一个人为了理想养了一群人,然后这群人帮助你达成理想,后来发现有了这群人之后,理想不但没有达成还往后退,生活品质受到严重的影响。为了理想,搞得非常辛苦,可是理想并没有错,错的是他的商业模式。这叫什么?这叫“产销一条龙,从头忙到尾”, 采用的是传统的生产制造方式,持续地投入直到产品上市获得销售收益。写剧本,招演员,找场地,排练演出统统自己来,忙了大半天利润却少得几乎没有,不要笑,很多中国民营企业就是这样的,结果是老板忙死也赚不了多少钱。
赵本山呢,原来跟陈佩斯差不多对不对?演小品,后来呢,开始拍电视剧,凭借个人声誉和良好的人缘,拍摄场地多由当地政府赞助,加上明星朋友零工资友情演出,以极低的成本完成电视片拍摄,然后大卖,最终获得成功。从二人转转到了《马大帅》,然后还拍到《马大帅3》,光是《马大帅3》的播出权就卖了6000万人民币,还差点儿把中国足球整进来。赵本山属于以个人影响力整合资源,借助外力以极低的生产成本获得高额的回报。这叫什么?“到处是朋友,收益很丰厚”。大家都因为是朋友,要帮一把。问题是赵本山是个比较大的个体户,他懂得发挥他的影响力,很多演员很愿意在赵本山的某些剧里面稍微凑个角,进来一下帮他一下当个临时演员,跟他凑合在一个剧里面出现,为什么有些人愿意来?因为赵本山本身是已经有影响力,他电视剧的播出率,他的知名度都很不错,那些人在赵本山戏里面串个角色,他们是不收费的,等于义务帮了赵本山的忙,因为这些人赚到的是更大的知名度,甚至赚到的是影响力。其实这就是说赵本山为朋友创造了价值。朋友们有了更大的知名度,反过来就为赵本山实现了利润,这就是我们刚才说的,企业利益相关者为你实现的价值对不对?
三、第三方策略(3)
那么冯小刚呢?冯小刚只做一件事,贺岁片。请问贺岁片是冯小刚发明的吗?贺岁片最早是谁拍的?香港。香港拍贺岁片,就搞那个《开心鬼系列》,所以,他需要去发明一个东西叫贺岁片吗?不需要,他根本没发明。日本有发明太多东西吗?没有。日本只做了两个字,叫“改善”。日本没有发明电视,但是把电视变薄;没有发明汽车,但是把汽车变小。日本没有发明汉字,把汉字借过去用。日本人就这样干啊,你根本不需要成为发明者,你只要成为改善者就好了。
你成为改善者,有时候比自己当一个发明者还要好。冯小刚开始卖贺岁片以来,每部片子都有收入。你看,最早《甲方乙方》3600万,《不见不散》4000万,《没完没了》3000万,《大腕》3000万,《手机》5000万,《天下无贼》亿,《夜宴》亿,《集结号》更多。人家贺岁片不是拍得很欢乐吗?他搞个全体牺牲,也叫贺岁片,真的没道理。你过年要高高兴兴,一看全部阵亡,他也叫贺岁片,但他就这样硬干,都给他赚到钱了,为什么?他的不同在哪里?
冯小刚的商业模式叫“成本变收益,处处是利润”。成本变收益,就是他本来应该花钱的,变成不要花钱了,谁付钱呢?企业利益相关者,第三方来付钱,叫做第三方支付对不对?冯小刚的贺岁片里出现一部手机,那个手机呀,本来冯小刚应该去买的,不买也要租一个对吧?他非但不用买,手机免费提供你,然后他还跟手机商收广告费,是不是?他要拍哪一家餐厅,他走进那家餐厅去拍戏,餐厅为了他停止营业,没有顾客的收入,对吗?理论上餐厅应该租给他,而且再跟他收钱,餐厅非但没有跟他收钱,冯小刚去哪里拍片,哪里就要给他钱。因为经过他的电影出去之后,很多人会看到这家餐厅。所有本来应该是成本的,全部都变成收入了。充分利用可能的商业机会,不仅仅是瞄准将观众圈到影院获得的票房收入,而且将电影摄制中原有的成本环节转化为收益环节,将利润点遍布在产品生产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之中。这就叫第三方支付,这也是商业模式重要的一环。
想一想是不是这样?重要的是,在冯小刚的商业模式里,在赵本山的商业模式里,大家都高兴,朋友给赵本山免费打工很高兴,商家付钱给冯小刚很高兴,他们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因为赵本山、冯小刚给他们创造了价值,所以他们回报利润。赵本山、冯小刚高兴不高兴?当然高兴,他们花了更少的钱,赚得更多的利润,用更少,得更多!
只送不卖的营销方式
——第三方策略实现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实现第三方策略呢?
有一个叫“挪宝”的中央空调,是国外的品牌,这个中央空调要到中国来拓展市场,它的特色如下:一、它比其他中央空调省电二分之一。 二、它的运行成本只有其他中央空调的三分之一。
但是它有一个死穴,有一个弱点,它的价格会比同类型的商品贵15%,虽然省电、运行成本低,可是价格比别人贵15%,如果你是“挪宝”空调的代理商,你会设计怎样的商业模式来做这个营销呢?
你能想象他们的商业模式吗?他们的策略是,空调只“送”不卖。这就是他们的商业模式,而且是成功的商业模式。
三、第三方策略(4)
它们的空调比别人的省电多少?二分之一,运行成本只要别人的三分之一,可是比别人贵15%。在中国单价高就是死穴,一般人,价高就觉得不爽。你再跟他解释,你这个东西有多好都没用。所以后来做法很简单,一般都是一栋大楼,会有中央空调,这栋大楼在兴建的时候,那个中央空调主机就装好了,每一个房间都已经把配线留好了,管道都有了。你买这个楼也好,租这个楼也好,不管你是买楼还是租楼,每个月是不是要缴物业费?
如果你是租这种大楼的话,物业费里面有没有包括空调的费用呢?当然有啊。所以为什么有些大楼,如果6点之后下班,你只要留下来加班,就要负担整栋楼的空调费。有的是这样算的,有的是分层算的。有的主机是一台,有的主机是分隔,所以不一样。重要的是,你的物业费里面本来就有一笔,而且是很大的一笔,就是空调费。那现在做法非常简单,就是我送给你,你盖大楼的时候,我送给你中央空调。请问这些大楼开发商高不高兴?以后不用去买空调了。大楼开发商挺高兴,不用去买了。好,反正我每个月本来就算收了空调费,我也得付电费,得付运营成本,对不对?本来如果我用别的空调的话,电费假设是1元钱,运营成本也是1元钱,都是自己付的,是大楼收了钱之后要付的。反正我这2元钱给谁都一样,现在我给谁?我给“挪宝”。因为空调是“挪宝”送的。“挪宝”收这2元钱,有没有赚钱?有,因为电费里省下二分之一,有赚,运营成本里省下三分之二,也有赚,这两个部分加起来,是不是赚了钱?而且人家卖空调收什么?入场费一次性的对不对?我收什么,停车费,持续的,一直有得赚对不对?会不会担心空调送不出去?送得越多赚得越多对不对?
现在这样类似的商业模式正越来越多,你有没有抓住机会?不仅仅是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