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广昌的中国式商界传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郭广昌的中国式商界传奇-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让他保持着刻意的坦然。   

  复星以港澳台独资企业身份登陆港股之后,内地传出了许多略带质疑的声音。郭广昌曾经放弃留洋机会,表明自己在本土打拼的立场。现在终究还是漂洋过海,估计下一步该把整个产业系统转移到纳斯达克去了吧?   

  面对这种质疑,郭广昌及时与监管部门取得联系,并进行了反复沟通,一再声明整体上市是为了更充分地与国际市场接轨,复星会一如既往地在本土经营,以此打消了监管层的疑虑。   

  上市之后,复星这只大鸡蛋要孵化更多的复星系小鸡了。这和郭广昌关于鸡和蛋的理论不谋而合。他在公司内部也多次提出“投资+管理提升”的综合企业集团的思路,只有把投资和管理都提升到一个战略高度,鸡蛋才能孵出更优质的小鸡。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曾声言自己“要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者和投资后的成功管理者”。要实现这个目标,则需要具备持续发现投资机会的眼光以及持续管理提升的能力。   

  郭广昌的连续出招令复星的蛋糕越做越大,对此,他非常自豪地说:“我们比许多外企的投资管理业绩一点都不差;甚至更好,一个循环最少增值了50%。”   

  郭广昌没有信口开河,复星投资招金矿业时,黄金价格还停留在400美元。2005年,招金矿业在香港上市后,金价已飙升至600美元,而作为第二大股东的复星,其投资价值增长了10倍;同样,在购买海翔药业时复星只投入了不到3 000万元,两年后在A股上市,投资回报增长了11倍。   

  通过一系列冰度投资和火暴的投资回报,郭广昌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投资管理模式:建立系统的研究职能部门、设定严密的投资标准、将决策过程程序化,通过这些量化的标准从而把握最佳的进入时机,以此提升持续发现并把握投资机会的能力。另外,在管理方面,建立与综合产业管理相配套的架构体系、监督并推动已投资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严格控制产业运营的风险,通过系统管理获得持续的高额回报。 

第11节:财富哲人:初识郭广昌(11)     

  显而易见,这只金蛋已经愈发成熟了,更多的复星小鸡正在蛋壳里呼之欲出,而复星未来的投资方向肯定会围绕旗下企业主营业务,医药、钢铁仍将是其投资重点,一些新兴行业也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潜力。   

  第三节资本实业:开拓复星神话   

  神话在本质上是人类幻想的结晶,所有神话的原型都是人,其华美的外衣是对自我和客观世界的永恒超越。   

  复星自成立之后,短短几年内就迅速发展成资本市场上的一匹插翅黑马,强劲的增长势头让郭广昌开始在业界频频露面。   

  凭着对商业智慧的熟练运用,对投资市场的犀利目光,以及对资本魅力的深深向往,郭广昌率领自己的团队猛烈打拼,奋力构建着梦想中的财富王国。   

  一夜成名的神话让许多人记住了复星,记住了郭广昌这个名字。人们在复星身上看到了一个国家复苏的痕迹。   

  然而在光荣与梦想背后,也许只有午夜梦回时,郭广昌才能深深体味到铸造神话的苦痛悲喜。   

  第一桶金:一亿也就这么多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深夜的房间里,郭广昌坐在台灯前,静静地盯着计算机屏幕。   

  累了一整天,他摘下鼻梁上的眼镜,往眼中滴两滴眼药水。他昂起头,闭上双眼,等着眼药水和眼睛完全交融。恍惚间,他听到了自行车链子发出的金属碰撞声,听到了梁信军在元祖食品的大会议室里陈述广信公司资质时略带颤抖的语调,听到了冷雨敲窗的滴答声……   

  明天,广信,现在应该叫复星,就要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了。对于未来,郭广昌不敢妄下断言。过去的几年里,复星发展的速度之快超出了他的想象,一切都像做梦一样,他害怕梦醒来,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他掐了掐自己的手指,那个部位现出了一道明显的印子,疼痛让他放下心来,一切都是真的。这个真实来得如此迅猛,让他有些猝不及防。   

  许多人都把复星的成功看做一场神话,一场在经济改革大潮中顺势而生的神话。他们只看到了表面的光鲜动人,却体会不到寒风的冰冷刺骨。郭广昌慢慢张开双眼,目光依旧模糊,他仿佛回到了几年前广信那个充满呛人药味的狭小实验室里。   

  1993年,广信更名为复星,当初作出改名的决定时还发生了一个故事。广信本是取郭广昌和梁信军名字中各一个字,意为广泛信誉。因为是做咨询的,广信这个名字很好地传达了公司的宗旨。在获得第一桶金之后,郭广昌的“野心”开始膨胀了,要寻求更高、更强的发展平台,广信就显得过于窄化了。   

  郭广昌一直对自己的母校复旦大学念念不忘,当年离开复旦的时候,党委书记那句“哪来的广信公司?”令他一直耿耿于怀,他也一直在心里把自己的事业和复旦联系在一起。现在,公司已经具备了曾经的“复旦十大公司”那样的规模和发展势头,在名字上一定要体现出来。     

第12节:财富哲人:初识郭广昌(12)     

  几个人就开始想名字,每人一张纸,把能想到的都写出来,然后再写到会议室的演示板上,经过众人投票、取舍到最后,留下来的那个就是公司以后的名字了。郭广昌在协调众人一致动脑方面很有一套,这个自创的“集体创作法”在后来他看到的一本书中竟然有类似的描写,不过人家有一个专业的学术指称——头脑风暴。郭广昌心想,如果自己做理论家倒也未必不能成功,看看中国现在的学术圈子,能出新的理论家有几个?   

  这次集体创作的成果共有两个,一个叫复兴,另一个就是现在沿用的复星。复兴的锋芒太露,也太直白,含义也不够丰富,对于沉稳内敛的郭广昌而言,“复兴”太张扬了。于是,就剩下一个“复星”,展开来就是复旦之星,而且与复兴同音,郭广昌很满意。   

  更名之后的复星开始走多元化、差异化路线,咨询不再是公司的唯一业务,还开始向医药行业进军。短短两年内,复星以其“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盒”赚到了第一个一亿元。提到这件事,就不能不提到复星五虎中的“博士”汪群斌。   

  在实验室工作的汪群斌乍看上去真的跟电影里那些身披白大褂、神情专注的科学狂人有几分神似,也难怪复星的员工都喜欢管汪群斌叫汪博士。   

  从1992年底开始,汪群斌带着在复旦大学遗传所学习工作中掌握的分子生物学知识与技术,开始探索核酸技术的临床应用。他和研究部门的技术人员一起吃住在公司,24小时开展工作。在历经半年的艰苦工作后终于开发成功了复星第一个核酸试剂——乙肝DNA核酸试剂盒。为了保证公司强有力的产品参与市场竞争,汪群斌亲自领导在公司内成立了研制部,自1994年初第一个产品“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盒”实现了直接从血清中检测病毒性心肌炎诊断结果,在国内率先解决了此前必须要进行心肌切片实验的难题,这在医药市场上引发了便捷化狂潮,也直接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回报。   

  看到财务账户上的一个阿拉伯数字“1”后面跟着的8个“0”,郭广昌并没有体会到金钱的力量,“一亿也就这么多啊。”他对着身边的几位战友开玩笑地说,大家都笑了。在玩笑背后,郭广昌或许真的是这么想的。对他而言,财富是无法量化的,并且是在生生不息地水涨船高的。一个人买彩票中500万元,那顶多叫横财,财富是具有生命力的,是有灵魂的东西。   

  正是把财富当成了一个生命体,郭广昌从来都不缺乏追求财富的动力和新鲜感。在他的穷追猛打之下,复星正在创造一个个活生生的产业神话。   

  快速增长:神话的缔造者   

  看破千古功利名,但使今生逞雄风。   

第13节:财富哲人:初识郭广昌(13)     

  1993年11月,复星作为上海第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集团,在外滩拉开了序幕。红绸缎扎成的大礼花闪着灼灼的光芒,郭广昌一行十几人站成一排,为企业落成剪彩,一个神话将从这里开启。   

  一亿元的药品生意不足以让郭广昌满足,他想到了李嘉诚、想到了韦尔奇、想到了世界上所有代表资本与财富的姓名。以前,他只是一味地向往;现在,他可以放开手去追赶他们了。一想到这里,郭广昌就不由得激动万分。   

  有人说,爱情让男人变得幼稚,而事业让男人变得雄伟。那一刻的郭广昌委实把自己看做了一只吊睛猛虎,正对着面前的巍峨山谷怒目而视。寒风从山口刮过,他的触须微微卷动,有力的四肢沉稳地踩在满是乱石的山冈上,下一秒,他将一跃而起,奔向顶峰。   

  接下去的5个年头,复星以猛虎的步伐追赶着业界的先辈,并一次次把他们甩在身后。集团的主要产业迅速涵盖了医药、钢铁、地产、零售等四大领域,复星集团旗下共发展出100多家公司,并且是其中4家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同时还拥有H股上市的上海复地及招金矿业,此外还参股数家上市公司。郭广昌把这些数字牢牢记在心里,他要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以及能做的事情还可以更多一点。他是如此崇尚伟大,以至于在外人看来,他的想法近乎于强迫症患者不可抑制的重复行为。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别人的看法改变不了郭广昌的信念,复星的脚步不应该停滞不前。向前去,追随时代的节奏,明天才会更好。   

  1998年,国内企业纷纷改制,家族企业的模式遇到了发展瓶颈。郭广昌的复星团队不得不面临改变。   

  复星集团的大会议室里,几位元老聚在一起,共同商讨复星应该选择的经营体制。郭广昌点了一支烟,在吸第一口的时候他的双眼被熏了一下,伴随着剧烈的咳嗽声,梁信军把一杯水推到他面前。   

  郭广昌摘下眼镜,喝了一口水,用力地揉了揉眼睛。其他几个人有点坐立不安。毕竟,今天的议题和在座的每个人都有至关重要的关联,这次讨论的结果将决定他们今后在复星的身份。郭广昌重新戴上眼镜,望着面前跟自己同甘共苦的几位元老,他的眼神显得意味深长。梁信军的手指轻轻地敲击着桌面,汪群斌扭过头朝窗外看去,范伟低着头双手握着一只杯子,只有谈剑静静地看着郭广昌。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咱们公司的体制改革,大家有什么想法直接说。”郭广昌的声音有点低沉,这句话看似简单,却充满了时不我待的无奈。这时候,氛围有点尴尬,谈剑替郭广昌解了围,她清了清嗓子:“改制不是坏事,是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这么多年了,我们几个都一起走了过来,现在,只有敞开了谈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第14节:财富哲人:初识郭广昌(14)     

  谈剑恳切的语气一下子打破了沉默,几个人都开始积极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半个小时过去了,郭广昌又点了一支烟,这次他没有深吸一口,而是淡淡地吐了一个烟圈。讨论还在继续,会话焦点围绕着如何改制和大方向是什么这两个问题进行。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当第三个小时过了大半的时候,郭广昌的笑声响彻空旷的会议室里。其他人也相视而笑,他们谈到了改制后的前景:集团和众多旗下公司上市,募集资金,扩大产业链,做中国最牛的投资集团,涉足各大产业领域等。   

  谈到兴起,郭广昌不由得大笑,这笑声很完美地契合了这次破冰之旅。   

  会议结束后,改制工作在全公司不温不火地开始了。复星五虎将各自负责自己分管的团队,将会上的精神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改制进行了两个月时间,明确了公司持有人制度,细化了财务账目,制定了股东大会章程,并为上市作好准备。   

  一个月之后,改制后的复星集团在内地上市,一举就募集资金3?5亿元,这个数目在郭广昌的预料之中,却还是让人有一点意外。郭广昌真切感受到了资本市场的强大吸附力,他从几个月前改制会议上的笑谈渐渐转变成认真思索了。如何将产业与资本对接,这将是集团下一步的战略部署。从此之后,复星不断地以参股或控股方式投资于企业这个“产品”,日渐繁多的上市公司公告、令人目不暇接的与各地国企合作的仪式,这些事实都明晰了一个趋势:郭广昌要打造一个充当行业整合者的复星,他开始加速实施复星多元化的扩张战略。   

  复星的产业运作从这时开始转变为为资本运作服务。一方面,为资本运作提供理念和承载;另一方面,为资本运作提供不间断的现金支持。复星关注证券金融业始于数年之前,并已初步作了一些投资,如参股兴业证券、上海银行等。在复星集团,公司在本质上就是一个投资手段,是项目投资的有力武器。   

  成功的投资决定成功的崛起,一夜之间,满地遍是复星系。   

  郭广昌一直都非常推崇李嘉诚,除了李嘉诚高超的商业手段外,郭广昌还很赞赏李嘉诚的眼力,他抓住了20世纪60年代香港经济起飞的大形势,由此一步登天成为商界巨擘。反观今日,上海在经济崛起势头、未来发展方向、投资环境等方面与当年的香港极为相似。如果能抓住这个机会,那么,郭广昌和“偶像”之间的距离将被进一步缩短。   

  几年内,郭广昌在产业和风险投资方面所作的项目储备,终于在新世纪伊始收到了前期大礼:复星实业投资的上海德律风根微电子公司被光大证券列入推荐国内创业板上市的首批名单;持股96%的上海克隆生物高技术有限公司也在香港上市;以钢铁产业为主营业务的唐山建龙也选择在香港上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