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横店有一条比较繁华的商业街,来此地拍戏的剧组都在这条街上采购一些必需品。街道两边,老人们三三两两地坐在店铺门前拉家常,享受难得的秋阳;孩子们在不远的街心公园里捉迷藏,怡然自得;店铺里总有成队的行人鱼贯进出。
“你要找的就是那个有100亿的郭广昌啊!”在路上做小生意的一位大爷脸上不经意流露出一丝自豪,虽然他并不清楚自己说的这个叫郭广昌的老乡在外面到底是做什么生意的,为什么能赚那么多钱。也许在他的脑海里,根本就没有“房地产”、“生物科技”这些概念,他也不清楚股票是怎么回事。
但是,郭广昌和这里并未因此而失去联系。生于此、长于此的郭广昌,身上流淌着浙江商人的血液:睿智、朴实而坚定,做事低调,做人务实。这个长着一张瘦长面孔的年轻富豪,常常把家乡的土壤挂在嘴边,是浙商的优良传统使他从一坠地便拥有了先天的商业智慧。也许是财富的光环太耀眼了,2005年,随着复星在香港整体上市,胡润和福布斯不约而同地把“上海首富”的招牌交到了郭广昌手中。由此,这个年富力强的复星掌门人与廊檐巍峨的影视基地一起,成了横店的活广告。
第20节:少年意气:在东阳中学的日子(3)
20多年前的郭广昌,其貌不扬,学习成绩也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入学时在班里的排名只居于班级中游,当年的同学们怎么也无法把“首富”的名号和郭广昌挂起钩来。世事难料,没有一成不变的人,只有永恒普遍的真理——韬光养晦,一鸣惊人。让人记忆深刻的是,每次考试,郭广昌的排名总在进步,尤其以高二、高三两年最为明显。后劲十足的郭广昌在升入高二之后,惊人的韧性和猛烈的上升势头让人不禁把今天复星的节节攀升归功于此,至于他缘何突然间在学习上刻苦奋发的原因,人们有诸多猜测。郭广昌从没向人透露过中学往事,尽管他毫不掩饰出身贫寒,但对于中学的制胜法宝却避而不宣。
高考如期而至,在此前的模拟考试中,他最好的一次成绩也仅是班级第五。很多同学从考场出来之后愁容满面,郭广昌没有过多的兴高采烈,但沉稳的面容中满是镇定和坚忍的神色。考场上有一位同学因为被查出携带课本,当场就吓哭了,每个参加考试的人都明白高考对自己意味着什么。郭广昌却不以为然,也许是少不更事,也许是经过了寒彻骨之后他已拥有了一颗平常心。总之,沉默不语的郭广昌在考场上心无旁骛,所有心思都集中在考卷上。如同上天注定般,问题都迎刃而解,甚至有好几道选择题完全是凭着感觉走而根本未经计算,事后竟然是正确答案。极端平静过后必是心潮澎湃,果然,一个月后,郭广昌以破纪录的高分被复旦大学录取。复旦是郭广昌理想中的大学,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深深向往这所黄浦江边的名校了。
今天的教育界流行一种观点,很多专家从以往的丰富案例中发现了一个规律,班级排名在1/3处的学生,长大成人之后往往会成为最出色的一个。因为这个位置的学生总在寻求进步,而且也有进步的可能,心理压力也不像尖子生那么大,郭广昌的成功也暗暗契合了这个规律。
每个硬币都有两面,每个人都有许多面。中学时代沉默寡言的郭广昌尽管学习成绩一直中等,但他是个把事情放在心里的人,事情多了,想的也多。可能这是他在高二突飞猛进的一个原因吧。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有起因,醍醐灌顶也是建立在之前大量思考的基础上的。后来,郭广昌进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学习,这和他爱思考、爱钻研的习惯不无关系。
人生第一课:父亲的苦难
苦难是人生的财富,此话不假。人多地少的东阳很早就以建筑大军为尤,郭广昌的父亲就是当时横店集体工程队中的一名建筑工人,经常随大队人马去外地务工。这天,工程队接到一个爆破任务,时间紧迫,但这时雷管却不够了,剩下的都是一些被搁置已久的旧雷管。大家都觉得有风险,但这个任务对于建筑队非常重要,因为还牵涉到后期的合作,如果放弃任务,一笔可观的收入就泡汤了。
第21节:少年意气:在东阳中学的日子(4)
谁来负责完成?工人们面面相觑,大家都不富有,但为了挣钱把命搭上不是明智之举,而且再缺钱,也还没到揭不开锅的地步。这时候,一个人站了出来,此人正是郭广昌的父亲。他仔细地看了看那堆旧雷管,然后小心地挑出了几根比较新的,翻来覆去地观察了好一会儿,他决定去完成爆破。
身边的老乡拉了他一把,劝他放弃,想想家里的孩子。他拍了拍对方的手,叫他们放心,这些雷管虽然旧,但还能用,没事的。提到家里的孩子,老乡们不知道,老郭就是因为想让孩子过得更好,才作出这个决定的。
第一个雷管被安置好成功引爆了,第二个也没出什么岔子,大家慢慢悬着的心慢慢地放了下来。到最后一个的时候,等了半天都没动静,老郭看了看情况,估计是刚才那根生锈的雷管炸药和导火线连不到一起了。他跟大家说了说,然后自己去查探故障。
果然不出所料,生锈的雷管阻塞了导火线,他正想办法,这时候炸药起了作用,他来不及跑远,“轰”的一声闷响,老郭应声倒地。大家赶快跑上前去,把他从石堆中拉出来,送到医院。幸运的是,炸药并没有完全爆炸,老郭只炸伤了右手,却再也不能去建筑工地揽活了。后来,他被安排到村里一个集体企业当门卫,每月领取不到20块的工资。
这时的郭广昌还在上小学,他的两个姐姐也刚刚成年,在生产队挣不来多少公分。老郭是因公负伤,但生产队年底还是催着郭家交公积金,当时郭家真的是穷,实在交不起。回忆起多年前的艰辛,郭广昌的大姐还是眼中含泪,郭母就对小广昌说,孩子,你一定要争气,咱家是穷人家,只有好好读书才能有出息。
当时的横店远没有今天这么热闹,横店人的日子都非常清苦。郭母跟郭广昌说的话是当时人们普遍的想法,农民的孩子想离开农村,只有两条路:要么读书,要么去做建筑工人。家境清寒的郭广昌选择了读书,家人在这个问题上也达成了共识。
于是,家里人给郭广昌提供了“特殊待遇”,在东阳中学的三年里,郭广昌的任务就是努力学习,家里的事情不用管,郭广昌拗不过家人,只能答应。由于家在农村,他一直住宿在学校的集体宿舍里,平时很少回家,就连漫长的暑假,他也经常泡在学校图书室里看书。事实上,农村学生的暑假要挨一个农忙,郭广昌非常想回家帮忙,半大小子正是干活的好手。可是,姐姐和母亲死活都不让他干活,一心让他好好读书。她们都说,你把书读好比你干再多的农活都更让我们高兴。
父母和姐姐为自己付出了这么多,郭广昌都深深烙在心里。1993年,事业起步不久的郭广昌有能力让父母过上好点的生活了,他在横店买了块地皮,建起一栋5层高的楼房,当了半辈子泥水匠的郭父,年轻时四处替人建房,这次终于住进了儿子为自己建的楼房。
第22节:少年意气:在东阳中学的日子(5)
本来,郭广昌要接父母去上海住,复地已经开发了几个项目,但父母都说不习惯上海的生活,在尝试了几次之后,只得作罢。但郭广昌却加倍孝顺二老了,事业初期他的工作很忙,即便如此,每个星期他仍不忘打电话回家问候父母,电话那头总是“老娘”、“老爸”这么称呼,非常亲切。
现在,郭广昌给两个姐姐都盖了新房,还给二姐家买了辆出租车,让大姐收了生意摊子,从16里外的吴宁镇搬来跟父母住在一起,专职照顾。郭广昌还主动承担了大姐两个孩子的学业费用。
苦难让郭广昌决心帮助更多人免受苦难,也更懂得感恩。2001年,东阳中学迎来了校庆,母校给郭广昌发了请帖。不巧的是,此时的郭广昌事务缠身,苦于分身无术,但他从个人账户中拿出了10万元,在东阳中学设立一项奖学金,用于鼓励家境贫寒但刻苦学习的后辈们。
东阳人的性格中带着一种“佛性”,那是一种聪慧、敦厚和安分淡泊集于一身的个性。大诗人李白“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诚”两句诗似乎更能诠释出郭广昌的个性和抱负。当浙江人坚韧、精明和投机的本能,遭遇复旦哲学系高才生经纶满腹的务实头脑,40岁的郭广昌怎么看都像一个充满仁慈的实业家。其实,他对友情、对乡情,何尝不怀着一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胸襟。
2003年,郭广昌在上海进行了一连串的产业收购,成为众多新闻事件的主角。此事刚刚尘埃落定,不曾想,20年前他就读的东阳中学校史陈列室里,也起了一个小小的变化,而这个变化也是有关他的。
东阳中学时任校长和几位老师悄悄地把郭广昌的照片贴在了“东阳人杰”一栏里。自此,郭广昌成了东阳中学的一名英才校友,为东阳中学的校史写下了令人赞叹的一笔。照片上的郭广昌沉稳依旧,也格外增添了几分指点江山的意气风发。
虽说出身农民,郭广昌却心怀天下,这和他喜欢哲学书籍和商业传奇的习惯密不可分。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这只从东阳飞出来的金凤凰现在正积极筹备向全世界进发。
第二节从师专到高中:我的未来不是梦
“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地过每一分钟。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郭广昌兴趣很广泛,去KTV唱歌是他的一大爱好。每次和部下去KTV,张雨生的这首《我的未来不是梦》都是他的“保留曲目”,他笑称自己是“一首歌歌手”。
高昂的理想主义色彩是郭广昌爱唱这首歌的原因,陶醉在自己打开心胸的歌声中,他无数次地回到多年前决定从放弃师专转读高中的那个午后,从那时起,他一直相信,未来不是梦,未来就在自己手中。
第23节:少年意气:在东阳中学的日子(6)
高中:跳出农门的“判决书”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郭广昌像哲人一样终日苦思,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日后成长的轨迹。在同龄人忙着嬉戏玩乐的时候,他却在图书室里抱着厚重的马克思主义经典哲学理论读得如痴如醉。做一个哲人,理性地对待这个世界和自己的生活是他的理想,但理想总是会或多或少地发生改变的,世界上很多东西都是人力无法控制的,唯一能控制的就是自己。
控制自己,当他在19岁那年第一次看到这四个字的时候,仿佛一下子看清了人生的真谛。在一刹那间,他找到了似曾相识的人生信条,不要妄图控制世界,但一定要控制自己。控制在某种意义上等于决定,控制自己,时刻保持清醒和理性,这样才能决定命运。想到这点,郭广昌兴奋地拍着桌子,沉积了多少时日的寻觅在瞬间找到了出口,他看到了命运的希望,点燃了自我的曙光。
对今天大多数莘莘学子来说,大学毕业前的这段时间的人生轨迹基本上都是固定的:小学——中学——大学。在这段时间里,你要做的就是专心读书,争取在每次考试中拿到较高的分数,在老师的严厉约束下向更好的成绩前进,你没得选,似乎也没有选择的余地。但是在郭广昌念中学的那个年代,上大学并不是唯一的终点。有很多多快好省的方法能让同学们先一步走上自食其力的道路,师范就是其中最让人羡慕的一种方法。
郭广昌出生在浙江东阳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人杰地灵的东阳,在经济上却还是非常落后的。像大多数的农家父母一样,郭广昌的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儿子早日跳出“农门”,因此父母让他报考了师范。以郭广昌的成绩,上高中有点“浪费”,上师范却绰绰有余。一方面可以及早减轻家里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可以马上跳出“农门”,而且师范不仅免学费,还有额外补贴,成为一名让人尊敬的老师,这是许多家长都希望看到的。
郭广昌同意了父母的决定,报考了师范。尽管心里有点忐忑,但眼下,他也不想再看到每天下地干活的母亲和姐姐日渐消瘦的面容。很快,成绩出来了,他顺利地通过了考试,被金华师范学校录取了。拿到中师录取通知书的郭广昌,就像拿到人生的判决书。难道这辈子就待在东阳做一名乡村教师吗?东阳中学走出了那么多大学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难道自己这一辈子就只能是一个中师生吗?
小不忍则乱大谋。姐姐和母亲再受累也只是一时的,但如果自己作出了错误的选择,耽搁的就是一辈子。孰轻孰重,显而易见。
这时候,他想起了商海沉浮中不屈不挠的东阳前辈,如果换成是他们,他们又会如何选择?时间无法倒流,命运无法互换,自己的路要靠双脚来走,控制不了世界,那就控制自己。
第24节:少年意气:在东阳中学的日子(7)
选择总是很难,如果没有矛奋,就无须作出选择。郭广昌此时最大的矛盾是:一方面,他很想替家人减轻负担,并尽快捧起挣钱养活家人的铁饭碗;另一方面,如果去中师读书,三年后回到东阳做一名中学或者小学教师,每个月领着屈指可数的工资,也过不上什么太好的日子。而让他最痛苦的问题在于,一想到以后一辈子要当一名乡村教师他就觉得无法接受。自己的梦呢?那么多的商海士人,那么多的哲人雄才,如果去读中师,这些就跟自己彻底划清界限了。
连续三天,郭广昌不言不语,白天下地干活,晚上黑着灯躺在那张吱吱作响的床上,闭着眼也没有一点睡意。好不容易睡着了,做梦却梦到自己站在讲台上,戴着高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