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广昌的中国式商界传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郭广昌的中国式商界传奇-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郭广昌看来,哲学体系遭到部分破坏之后必然会出现价值沦丧。当今社会上,许多人唯利是图、不讲道义,正是因为传统哲学被一概否定了,维系社会千百年的精华成分也一并丢失了。从这个意义来说,哲学对于人类社会的和谐共存是不可或缺的,其根本作用是科技进步所无从解决的。   

  认识到这一点,郭广昌对哲学的热爱更加坚定了。在日后从商的过程中,他始终恪守自己的人生信条,讲仁义、重尊严,时刻将自己和民族、社会联系起来看问题。博大的胸怀和多元的知识架构让他在商场上充满了大智慧、大眼界。   

  第二节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古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精神境界。然而在风云变幻的时代里,这句话或许应该改一改。“实践出真知”,读书固然重要,但一味读书,而不去实地体验书中所言,最终会落个“纸上谈兵”的结局。   

  在复旦,各种学生组织激荡着郭广昌积极向上的心态。在社团里锻炼起来的组织能力让郭广昌在暑期成功地进行了两次“理想之旅”,第一次是小试牛刀,一个人沿着大运河北上,实现了由来已久的行路梦;第二次他组织了十几个同学,沿着海岸线南下,对沿途城市的经济概况进行了实地考察。   

  对于一生的旅途而言,这两次“行万里路”使郭广昌的眼光更开阔,也让他的风云之梦更澎湃。   

第34节:复旦求学:在“知本”的田野上(6)     

  历史的足迹:从大运河到北京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走遍河山可饱览历史。中国领先了世界2 000年,落后世界只有100多年。在这片土地上,有数之不尽的历史文化遗产,但人们往往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距离曾经的世界巅峰如此之近,却总是无心去了解它们。   

  郭广昌在读小学的时候就记住了课文中描绘的那条“京杭大运河”,这条举世闻名的运河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河道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其长度为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当再次面对这些难以置信的数字时,郭广昌那颗渴望燃烧的心火烧火燎起来。   

  大学课堂上,听老师讲中国应该怎样发展的时候;大多是空谈理论;对于当时国家的经济状况到底怎么样却不知道。作为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郭广昌吃得起苦;唯一的缺点是阅历比较浅。书本毕竟存在偏颇,读再多的书,还是不明白实际情况是什么样的。   

  1987年暑假,郭广昌一个人沿大运河考察到了北京。青春像一堆柴;在冒烟就是没有燃烧。于是;郭广昌带着200块钱;骑了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踏上了“触摸”京杭大运河的旅程。正如郭广昌所言:“只要轮子在转;目标就会越来越近。”   

  大运河北起北京通州,南达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六大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 794公里。   

  郭广昌每到一地,就拿出地图,仔细搜寻图纸上标示的地理位置,然后和眼前看到的实物进行比照。时不时地还拿出纸笔,把感想随时记录下来。每次他在抄录标志性建筑物的官方说明时,总会联想起千百年前的一幅幅历史图景。   

  大约2 500年前,吴王夫差挖邗沟,开通了连接长江和淮河的运河,并修筑了邗城,运河由此诞生。今天所说的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代,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前后共持续了1 779年。   

  如果将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相加,在某种程度上说可以与长城相媲美。   

  在领略京杭大运河宏伟奇景的同时,郭广昌也为历史的匆匆脚步黯然神伤。他看着斑驳的河岸长满了绿苔,看到古老的石桥上彩练不再,一股历史的悲凉感从心底油然而生。   

  那天晚上,他借宿在当地一位老乡家里,和他们聊天的过程中,郭广昌了解到运河两岸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实景。   

  当时,运河整改工作还没有全面展开,旅游业在国内还不像今天这么红火。普通人家还没有从改革中富有起来,但对于运河,他们有着很深的感情。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京杭大运河就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母亲河。郭广昌细细体味着他们的心情,他心想,如果大运河也能像长城那么有名,来这儿旅游的人就会多起来,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也能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第35节:复旦求学:在“知本”的田野上(7)     

  但是,如何提升大运河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呢?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呢?如果大运河也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其名望值必定成几何式增长。   

  郭广昌没想到,当时的这个想法在今天终于被政府提上了议事日程。相关部门已经从战略高度,启动了对京杭大运河的整改工作,有关专家、沿岸政府参加并鼎力支持的研究机构正在全面摸清大运河“家底”,尽快制定大运河整体保护规划,并将在适当时候申报世界遗产项目。   

  20天之后,带着厚厚的考察笔记,郭广昌终于抵达了运河的终点——北京通州。   

  通州自古以“通天下”得名,是大运河的起点。在通州逗留一日之后,郭广昌蹬着自行车向八达岭长城进发了。16个小时在郭广昌不断踩动的双脚下一点点地过去。近了,更近了,在望到八达岭雄关的那一刻,郭广昌忘掉了浑身的疲惫,加劲骑着自行车。也许是他太心急,也许是好事多磨,这时候,车胎突然没气了。郭广昌看一眼瘪瘪的车胎,再看一眼不远处巍峨的八达岭,不由得苦笑了一下。既然不能骑车了,那就徒步,20天都过来了,难道在最后一天止步吗?他推着自行车,一步一步地朝着长城入口处走去,回头看看,身后是一串和着汗水和泥土的脚印,他突然想到了一个词:历史的足迹。   

  想到这儿,他笑了,这笑容里带着一路风尘,而更多的是欣慰和幸福。   

  经济的脉络:黄金海岸3 000里   

  阅读了大量的哲学著作之后,郭广昌发现相对于作为上层建筑的哲学而言,经济基础才是人类生活最根本的东西;而哲学更多的是去影响和引导人类的走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谁都无法找到一种办法让中国一夜之间追上发达国家;还是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去做比较现实。于是,郭广昌开始对经济学越来越感兴趣。   

  1988年,恰逢海南建省,郭广昌对改革开放前沿的海南岛产生了向往。这年暑假,他组织了十几个同学搞了个“黄金海岸3 000里”的活动。他们自上海出发,豪情满怀地骑着自行车,一路南行奔向海南。郭广昌选择了沿东南海岸线骑行,他说因为当时国家的5个经济特区都在这条线上。从东海到南海,他们一路走、一路调查、一路思考,既感受了这些经济特区火热的发展势头,也看到了不少社会问题。   

  到了海南,他们停留了六七天。郭广昌印象最深的就是十万人才下海南接受市场经济洗礼的情景,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就在街上卖馄饨、摆地摊。同时,文昌鸡的香味至今让他不能忘怀。   

  大学毕业时,郭广昌当时在一位海南籍同学的毕业留言簿上自信地写下一句话:“海南太令人神往了,总有一天,我会在海南拥有自己的一片土地。”已经在海南盘下位于海口金贸区中化大厦的郭广昌,目前正积极筹划参与海南钢铁公司的改制重组。当年在海南籍同学留言簿上写下的那句话,已经变成了现实。     

第36节:复旦求学:在“知本”的田野上(8)     

  郭广昌如今常常飞去海南,除了生意上的事,休闲度假海南也是他的首选。三亚的亚龙湾、文昌的东郊椰林都是他流连忘返的地方。   

  2003年开始,郭广昌开始在产业上关注海南,并决定投资海南。几年前,当他忙于创业时,正是海南遭受房地产泡沫最严重的时期。到了2003年,他认为前一轮发展所产生的房地产泡沫的影响已经基本消除,海南的后发优势正在显现。经过近几年的恢复发展,海南的基础设施已经基本完善,而国家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正使得海南的特色矿藏、丰富的海洋石油天然气等各类资源的重大战略价值日益显现出来。特别是海南的优质铁矿、金矿等,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开采上,一定要与海南的现代工业结合起来。这也是郭广昌打算收购海南钢铁之前的一个想法。   

  此外,中国经济的增长使旅游变成了全中国的热点,从而对海南的旅游、房地产等服务业也起到很好的拉动作用。   

  大三时对海南的经济考察让郭广昌对海南自身发展作了一个简单的SWOT分析。海南的优势是发展有特色的旅游业、旅游房地产业、矿产资源深加工和现代化农业等,而且可以通过吸引其他地方的资金。例如上海,沪琼两地可以实现互补,上海有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优势,海南有后发优势。海南的劣势在于与内陆的交通还不够便利,阻碍经济发展、没有大型工业、劳动力成本也较高。海南的机遇则是中国旅游业和度假地产的迅速发展,可以加快发展具有热带风情的旅游度假经济。SWOT分析中的最后一项,威胁与竞争基本上很小,由于海南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国内没有一个省份可以与之匹敌。   

  在郭广昌看来,海南哪里都靠不着,但同样也是哪里都靠得着,就连俄罗斯的游客现在也同样不远万里到三亚去晒太阳。所以,海南不能因为现在的经济总量还小、社会经济还不够发达就禁锢自己,而是要高起点做好开发规划工作。眼光狭隘永远没有机会,只有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要用全球的眼光来看海南,来为海南定位,规划要远,否则就会极大地浪费海南的资源。   

  现在已经有一批大企业看中海南了,海南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加大对城市的定位和城市推广营销。很多人还不是很了解海南,按一般人的想法,热带城市的夏天一定是很热很热的,但去过之后才发现不是这样,尤其对于北方的客户,一定要让他们知道在夏天去三亚避暑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只有加大城市营销力度,让外界更了解海南,才会拥有更多机会。   

  第三节梦断出国:塞翁之马   

  是梦就总会有醒来的时候,郭广昌做了25年的梦,从大学梦做到出国梦,未必每个梦都会实现,而梦本来就是虚无缥缈的,他不愿意再把梦做下去,而是希望踩着大地,踏踏实实地去开创未来。     

第37节:复旦求学:在“知本”的田野上(9)     

  告别空想:大使馆前的徘徊   

  1992年的一天;郭广昌怀揣4 000美元;加入美国领事馆门口等待签证的长长的队伍。从那时起,出国的人是越来越多了,随处都能感受到出国的“热浪”。上海每年大学以上学历出国的人数以16%的速度向上攀升,每年的出国人数都要比前一年翻一番。   

  站在长队中,听着耳边或兴奋或无奈的对话,郭广昌感到非常失落,他没有了从前背着霉干菜走向东阳中学时的那种毅然决然的神情。这是他一生中最犹豫的一刻,在等待的两个小时里,他想了有生以来想过的最庄严的问题。在郭广昌的人生经历中;这天将永远铭记。   

  以前一直笃信的出国梦在那时显得脆弱不堪,出国到底能不能算是一个梦呢?这个梦的分量有多重?这些都是郭广昌站在大使馆门口之前没有想过的。他变得异常冷静,出国,对他而言显然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思想、潮流、想法,这个概念那个概念的,有很多诱惑,这时候就一定要保持理性的判断力,太完美的东西背后会有什么,要仔细去分析。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1989年大学毕业,郭广昌留在复旦大学工作,带学生做了不少社会实践和市场调查活动。1991年,他和梁信军带学生参加暑期实践,一路上去了很多企业,了解了企业运作的流程,二人都感慨万千。跟企业相比,学校是一个避风港,教师可以安安心心地搞科研,行政人员按部就班地做学生工作,体面而不劳累。可能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样的生活已经可以满足了。但那年夏天的郭广昌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他又想起了初中毕业后父亲对他说的话:“如果决定了,就要负起责任,再多的苦也要挺过去。”   

  他是不是该作一个决定呢?没多少时间留给他专心思考,必须迅速定夺。没几年就到而立之年的男人,在学校里熬着实在太消磨意志了,而郭广昌从来都不想做一个没有理想、一味应付日常生活的人。   

  他悄悄地从长队中退了出来,迫不及待地往别处赶去。   

  弃文从商:点亮一生的“南巡”   

  其实,郭广昌决定留在国内创业,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当年的“小平南巡”。邓小平同志在这次南巡中的讲话成了点亮郭广昌一生的星火。相信就是强大,怀疑只会抑制能力,而信仰就是力量。   

  1992年春,邓小平先后在中国南方的武昌、上海、深圳、珠海等地视察,并就一系列重大问题发表重要谈话。这些讲话史称“南巡”讲话,讲话中提到了涉及新时代发展市场经济的诸多重大决策。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38节:复旦求学:在“知本”的田野上(10)     

  “小平南巡”后,国家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出台了一系列的积极政策。其中,包括对私营企业的放开。这意味着以前国家包办的经济业态现在私人也可以介入了,通俗点就是机会更多了,只要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