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让他分析和研究某些具体问题;对于黏液质和抑郁质的人宜授权让他们处理带有持久性、细致性、严谨性的工作。
2授以全权,权责一体
古人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是因为只有亲临一线的人才能通晓掌握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才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做出相应的决策。所以,授权必须授以全权,必须保证被授权者的权力与责任相一致,即有多大的权力就担负多大的责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源自:《孙子兵法·九变篇》。“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做到权责一体。只有这样,被授权者行动起来才有准则,才能根据客观变化的条件和环境等因素及时采取应变措施。也只有这样,授权者检查、督促才有标准,才不至于左手授权,右手掣肘。
。 想看书来
三、“事无巨细,事必躬亲”(2)
3授之以权,监督并行
刘备临终授给了李严主管军事的权力,但孔明对李严总是怀疑,担心让一个降将率大军在重镇会出变故,于是“事必躬亲”,非但李严的才智未能得到发挥,两人的关系也由此产生了裂痕。怀疑总是容易让被怀疑者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历史上原本忠心耿耿的人因被怀疑而起谋反之心的大有人在。在我们今天的日常工作中,一个人原本干劲十足,因为被怀疑而一下子就泄了气,导致工作受挫、事业受损的教训也是屡见不鲜的。因此,对被授权者要靠事前确定的、公开的、一视同仁的制度去监督。
4授之有据,一授到底
一般来说,老总应以手谕、备忘录、授权书、委托书等书面形式授权。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可有效地限制被授权者做超越权限的事,又可避免被授权者将其处理范围内的事上交,凡事以请示为由,推卸责任;既可借此为证,以免出现其他部门和个人“不买账”的现象,又可防止授权者将已授之权置于脑后,仍然放不开手。所以说,授权要一授到底,不要稍有偏差就将权力收回。否则,一是容易使被授权者产生授权者不放心的感觉,觉得自己并不受信任,反而影响正常的工作情绪;二是这样做的结果客观上等于授权者向其他人宣布了自己在授权上有严重失误,或者是立场不坚定;三是一旦收回权力后自己负责处理此事的效果也许更差,产生的副作用也会更大。合理运用授权艺术,还要谨防步入误区。其一,要谨防“弃权”,授权绝非“弃权”,不能为图轻松、图享乐而放弃重大决策权、检查监督权、协调奖惩权。其二,要谨防“越权”,要防止某些被授权者超越所授权限先斩后奏或斩而不奏,甚至设好圈子迫使授权者就范。其三,要谨防“授权回流”,不要在授权给部下后,又不自觉地揽回部下职权内的事务,反让部下牵着鼻子走。
注重细节不是把所有鸡毛蒜皮的小事都抓在自己的手里,细节就像一个“颗粒”,对于不同行业、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人,“颗粒”大小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更不是无限制地细下去。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四、细节与效率
注重细节会影响工作效率?这也是对细节的“误读”。
首先,细节存在于系统之中。成功取决于系统,表现为细节。细节做得好,是整个系统运行的自然结果,而不是要在系统之外专门花时间去做什么“细节”。
其次,细节是相对的。细节做得好坏,需要有标准去确定。细节在企业资源和能力范围内做得越好,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标准相对越高,因而表现为更加精细化、更具差异化、更显人性化。做细的标准是与客户的需求以及自身的能力相匹配的,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一个企业难以提供超出自己技术标准和组织能力的产品和服务,这是一个随着思想和科技的改进而不断提升的过程。同时,在某种市场层面上,你只能就你现有的技术水平和能力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而没有力量(也不可能)满足客户所提出的一切要求。在我的营销书中曾鲜明地提出,要尽可能满足市场需求,但无须满足个别客户的个别要求。在一个企业或其他单位的管理上,细节最终是要通过标准落实到管理规则上的。
再次,前面也曾提到,做好细节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数据化。按照管理发展的程度,我们可以把细节管理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明确、准确和精确。一个单位首先要把规则建立起来,即明确;然后,通过实践矫正那些已经明确但不一定正确的规则,同时使之具有操作性,并通过不断地实践和研究,使规则更加准确;最后,把规则逐渐细化,做到精确。这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对、从对到好的规则整理、整合过程。
管理规则越往精确的阶段发展,工作效率就会越高。有了准确以至精确的规则,大家便能更容易、更快速地把事情做对做好,从而大大提高一次做对的概率,即所谓的一次成功率,最终提高企业运营的整体效率。规则不细化,看起来快了,但容易造成执行的模糊和操作的混乱,往往出现失误要返工,就会欲速则不达了。并且,只有细化和精准的管理规则,企业才可以借助培训进行管理复制、持续执行。
所以,注重细节不是“吹毛求疵”,两者有着本质区别。强调细节,非但不会影响效率,反而会提高效率。
将良品率预定为85%,那么便表示容许15%的错误存在。
——质量管理大师菲利普·克劳斯
。 想看书来
五、细节与创新(1)
有人说:“拘于细节势必妨碍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对创新有正确的认识。我们都知道一个哲学原理,即量变引起质变。很多创新都是从不起眼的细节开始的,人类的多数创新其实原本是对一些细节的改进、修订或提升,细节具有创新功能。创新很少是开天辟地、凤凰涅槃,而往往有一个渐进的、逐步完善的过程。
“创新”,在当今确实是一个非常时髦的字眼。技术要创新,营销要创新,服务要创新,医疗要创新,教育要创新,连寺庙也在创新。确实,在一个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越来越成为组织生存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一个没有创新的组织是没有竞争力的,迟早会被市场和社会淘汰。但在一些人的观念里,创新是一件始于宏伟目标、终于备受瞩目的大事。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细节是创新之源,要想进行创新,就必须要明白细节的重要性,明白持续改善的道理。
许多企业的领导在寻求创新时,不管在技术还是在管理层面,总习惯于贪大求全,很少有“于细微处见精神”的细心和耐心。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在谈到创新时说:“创新不等于高新,创新存在于企业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海尔集团在细节上创新的案例可谓数不胜数,公司内以员工名字命名的小发明和小创造每年就有几十项之多,如“云燕镜子”、“晓玲扳手”、“启明焊枪”、“秀凤冲头”等等。并且这些创新已在企业的生产、技术等领域发挥出越来越明显的推动作用。
日本丰田公司的经验也证明,通过细节的创新可以达到对整个企业的持续改善,从而获得巨大的成效。虽然每一个细节看上去都很小,但是这儿一个小变化,那儿一个小改进,则可以创造出完全不同的更好的产品或服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整个日本企业最大的发明和创造并不突出,突出的是在别人的基础上一点一滴的改造、改善、改良的能力。如果说创新是一种“质变”,那么这种“质变”就必然要经过“量变”的积累过程,才自然会达成大的变革。而这种量变的积累过程,就是一种在平凡的细节中创造不平凡的自然而然的过程。
细节对于个人的创新来说,更是如此。
我们都知道,人们可能每天都在重复地做着相同的工作,重复单调地过着相同的日子,但人的生活必然是原创,因为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有了一维性的时间的作用,使我们无法像科学实验那样重复地进行我们的体验。比如,我们现在可做儿时的游戏,但无论如何也体验不出儿时那种快乐的感觉了。这就是说,无论你是单调、无聊地过着重复的日子,还是充满激情地过着创新的日子,时间都会在你的人生轨道上留下痕迹,只不过其结果不同罢了。我们都在创造自己的生活,那种以创新的精神进行生活的人,就有可能创造出令自己或者令世人为之骄傲的成就;而那种一味单调地重复地过日子的人,可能是在累积自己日后才能感觉到的遗憾和悔恨。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见《礼记·大学》。大意是: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据说这是商朝的建立者汤刻在浴具上的铭文,旨在激励自己不断创新,每天都有所作为。中国是一个儒家文化占主流的社会,儒家思想中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值得我们记取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果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和人生态度,我们就会在人生的单调与重复中,在人生的每一个细节和每一件小事中进行创新。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教女儿如何烧羊腿。她向女儿讲明了要用哪些调料,诸如大蒜、欧芹和其他香料,然后她拿出烤盘把羊腿放在台端开始切。可是要切开,并不容易。
女儿问:“妈妈,为什么你要把羊腿切开?”
母亲停了下来,看看羊腿,然后看着女儿的眼睛说:“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你外婆就是这样教我的。”
女儿说:“我们给外婆打个电话。”
五、细节与创新(2)
很快,外婆的电话接通了。
女儿说:“外婆,妈妈正在教我怎样烧羊腿,而我有个问题:为什么要将羊腿切开?”
外婆大笑道:“喔,因为我们原来用的烤盘不够大!”在母亲的意识中,一直认为羊腿非切开烤不可。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也看出了固定的思维模式或者说思维习惯,是会严重影响我们进行创新的。
创新必然是创造或者增加价值,提高效率。不知道国家设立的发明奖是否有创造或增加价值、提高效率的指向性要求,我想应该是有的。作为把创新当作生存条件的理性组织来讲,任何一个组织都有自己的目标,这个目标最少要高于现状。只有个体在更高目标的吸引下的持续不断的努力,才可以保证我们不断地在每一个细节上进行创新,从而不断地保持组织的生命力。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行之有效的创新在一开始可能并不起眼。”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往往会造就创新的灵感,从而能让一件简单的事物产生一次超常规的突破。德鲁克认为,创新不是那种浮夸的东西,它要做的只是某件具体的事。企业要真正达到革故鼎新的目的,就必须做好“成也细节,败也细节”的思想准备。如果没有细节上的功夫,没有系统上的支持,所谓的创新只能是一句空话。创新不一定是“以大为美”,但绝不能忽略企业活动中既不相同又相互关联的每一个细节。细节作为一种创造,存在于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层面。企业所要做的是要尽快建立一种支持创新的机制,使创新能够作为一种结果,通过系统源源不断地输出。
完美不是一个小细节;但注重细节可以成就完美。
——雕塑家、画家米开朗琪罗
问答录:对话汪中求(1)
问题1:细节决定成败,那什么决定细节呢?
答:这个问题我曾经同畅销书《水煮三国》的作者成君忆先生谈过,成先生问:“既然细节决定成败,那么什么决定细节?”我回答说:“态度决定细节,就是你首先有没有细节意识。”成先生进一步问:“那什么决定态度?”我说:“训练决定态度,就是拿出一些规范,让员工反复训练,就会改变他的态度。态度调整了,认识清楚了,细节就容易做到位,这是一个互相关联的过程。”
通过训练,改变员工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态度,最终达到改善细节的目的。因为我们要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是很困难的,但是我们管理者有足够的能力和义务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通过长期行为的改变,就可以达到改变思维的目的。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强化职业化训练,来解决管理的问题,包括解决细节意识和细节态度的问题。
(根据珠海公开课的现场问答整理) 问题2:在您的书中,您已经把“完善细节”作为增强民族素质,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有力武器,您认为方法论应该是什么?或者说,该从何处下手?
答:我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培养全民的规则意识。我曾说,中国人虽然在很多方面有优势,但在管理的角度上不具备优势。就规则意识讲,中国人经常想办法钻规则的空子,我们如果有德国人一半那么“笨”,不折不扣地执行规则,我们会走得更好。
第二,力避精明。精明就是急于表现聪明,而人是应该需要高明一些的。高明即善于掩饰聪明。我强烈主张要严厉打击“精明行为”。比如华为高层在收到一位研究生员工关于华为战略而提出的一万多字的“高明”建议的文章后,立即要求人力资源部把这位“精明”的员工辞退,这即是一种“打击精明”。
第三,从规则入手。正如呼和浩特的《北方新报》实行的“三毫米规则”(就是每份报纸的两篇文章之间,必须保证三毫米的距离),看似简单,由此及彼,却可以培养大家做事认真、规范、遵守规则的态度,由此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第四,程序训练。我认为企业管理统称为规则,规则里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程序,另一部分是制度。程序是要求应该怎么做才对,制度则是应对如果不对怎么办。如果用大量的文件对员工解释不对该怎么办,不如用更详尽的文字告诉员工该如何正确的做才对。现在许多企业在管理中有大量的制度汇编,这是一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