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为新中国绘制蓝图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建立新中国的任务被提上了历史日程。
1949 年3 月召开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采取的基本政策。
1949 年6 月30 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明确指出,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
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与《共同纲领》的制度 完成创建新中国的任务,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来承担的。
1949 年9 月21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参加会议的代表共662 人。
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9 月30 日,中国人民政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闭幕。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筹备工作胜利完成。
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随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了基本的胜利。
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
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各少数民族、爱国的知识分子和华侨等,都在这场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赢得胜利,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锻造出了有效的克敌制胜的武器。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学习思考
1、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阅读文献
1、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1945 年8 月13 日)
2、《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 年9 月13 日)
3、《中国民主同盟一届三中全会宣言》(1948 年1 月19 日)
4、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 年6 月30 日)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 年9 月29 日通过)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的开始
一、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因而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这些因素的增长,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了必要条件。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前,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局部地区建立起来的,这就是当时和各个解放区。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开始,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度时期;即新民主主义社会。
对于即将到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948 年9 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做过分析,认为它应该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社会主义因素与民主主义因素并存。
二、 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全部完成。1950 年6 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决定,首行集中力量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包括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和进行恢复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善基本好转的工作,以便为开展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新中国成立的最初三年,即1949 年至1952 年期间,在着重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的实际上也开始实行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第二, 开始将资本主义纳作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第三, 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提出国家工业化的任务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即实现为家经济的现代化这样两面三刀项根本性的历史性任务。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第一项历史任务的基本实现。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即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而奋斗,被突出地提上了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
进行经济建设,首先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1953 年开始执行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中国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工业化建设从此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怎样才能发展经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世界历史上看; 工业化主要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是欧洲各、美国和日本走过的,而且走通了;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是苏联走过的,而且也走通了。十月革命前,俄国是欧洲的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由于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苏联成了欧洲的第一强国、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之一。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优越性,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来说,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工业化,这是最好的选择。而且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
二、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对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步骤,中共中央的认识发生的变化。1952 年9 月24 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在“十年到十五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不是十年以后才过渡到社会主义”。这种认识上的改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彻底完成,国内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
另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中国社会的经济万分(即生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
正是从以上两个方面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出发,中共中央在1952 年底开始酝酿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党在这个过度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现社会主义发行改造的国内外条件 从1953 年开始,在过度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
当时中国之所以要着力进行和可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因为:
第一,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恶化的主要基础。
第二, 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第三, 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第四, 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一、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土地改革后,一方面农村的生产迅速发展了,农民的生活也有明显的改善;另一方面许多农民尤其是贫农、下中农由于缺少农具、耕畜和资金,生产经营上的困难仍然比较大,而且由于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农村中的贫富分化也开始了。
针对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决定,不待农村发生剧烈的贫富两极分化,就采取积极领导的方针,教育、推动和帮助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1951 年12 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
农业合作化的基本方针
第一, 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在土地改革完成后,及时将组织起来作为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
第二, 充分利用和发挥土地改革后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通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度方针。
第三, 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要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发展一批,巩固一批。
第四, 要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
第五, 要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在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国家应努力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发展农业经济。
在党的上述方针指引下,农村的互助合作积极、稳步地向前推进。1955 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运动加速发展,出现了农业合作化高潮。到1956 年底,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
三、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经过国家资本主义走赂社会主义在农业合作化运动迅速发展的同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开始积极推进。对资本主义工商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要把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并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政策。
1953 年春,李维汉率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调查组在武汉、南京、上海等地调查后,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关于《资本主义工业中公私关系问题》的报告。提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我们利用和限制工业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是我们改造资本主义工业使它逐步过度到社会主义的主要形式。同年6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再次召开扩大会议,讨论这个报告,确定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业的方针。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在人民政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
和平赎买政策的实现 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意味着国家对资本家采取和平赎买的政策。
第一是用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第二是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以必要性的工作安排
第三是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而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予恰当的政治安排
四、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1956 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地确立起来了。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的标志。
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它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的促进作用;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但社会主义改造也有诸如急于求成、工作过粗等局限性。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 年3 月5 日)
2。 中共中央宣传部:《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度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1953 年12 月)
3。 刘小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政治报告》(1956 年9 月15 日)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这一章讲的是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到1976 年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期间这20 年的历史。这20 年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艰难探索中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其中,既有伟大的成就,也有严重的挫折,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
本章共三节,第一节良好的开局,第二节严重的曲折,第三节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第一节 良好的开局
一、提出建设中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背景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都很落后的东方大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马列主义书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我们没有现成的道路可选,历史向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在实践中进行探索的新的课题。新中国建立初期,由于没有经验,我们只得学习苏联,有的甚至照搬苏联的做法,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不过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经过一五计划的实践,我们积累了初步的建设经验,这就给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可能。同时,再学习苏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苏联的经验又不完全适合中国,特别是苏共二十大,不仅暴露了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的错误,同时进一步暴露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这就更加坚定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中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决心。
毛泽东指出,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揭开了盖子”,说明苏联、苏共、斯大林并不是一切都是正确的,这就破除了迷信,有利于反对教条主义。为了避免重走苏联的弯路,我们不能再硬搬苏联的一切了,应该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了探索中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历程。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在探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