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在会前我和记者也谈了,实际上一个作家写到我这个年龄,写了二十多年书,对自己的写作时间是非常珍惜的。我往下的写作时间不是无限的。在这个有限的时间里,我得珍惜我写什么不写什么。只有觉得这个写作题材对我来讲是有价值的,而且在目前的情势下是优于我对其他题材的选择,我才会动笔。
那么,我为什么会写马俊仁呢?最近两三个星期《晨报》转载之后,不少记者希望对此进行采访,我在之前基本上采取尽量不说或者少说的态度,因为大家还没有看到书。
今天是新书首发式,书出来了,关于这本书的一些背景,比如我为什么写这本书,我做这个选择动机是什么,和新闻界的朋友们沟通一下。
一 关注那些为民族做出贡献的边缘人物
一,选择这个题材,首先因为它有人文话题。没有人文话题,一个再风光的人物我也不会动笔写的。
最近采访我的记者几乎都提过一个问题,说柯云路是不是给要马俊仁平反?或者换一个词,你是不是要给马俊仁翻牌?几乎所有记者提的第一个问题都是这样。
众所周知,马俊仁是中国在田径方面拿到金牌银牌铜牌最多的教练,可以说史无前例。他拿金牌多到什么程度呢?多到他自己都记不清楚的程度。你现在问他,他只记得住那些比较重大的比赛中他拿到的金牌,而比较次要的、规模相对小一些的比赛已经记不清了。
这样一个取得伟大成绩的教练,同时又可以说一生人品正直。
那么,当人们知道柯云路写他的时候,竟然首先会提出是不是在为他“平反”、“翻牌”,觉得他是一个需要“平反”的人物。这起码说明,从我们社会来讲,像他这样一个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物,而且用我的话讲是一个天才人物,就好像数学领域里的陈景润,科学界的钱学森,是个天才人物,做出重大的贡献,缺乏必要的人文环境。
其实我一开始写他,很大程度出于一种同情。
当我一点点走近马俊仁的时候,发现他自以为对社会很了解,很有经验,但其实他很单纯。对社会上的许多东西,政治的东西,他不太了解,甚至可以说很天真。说句笑话,柯云路虽然没有他知名,但一般来说,像他这个年龄的城市文化人完全没听说过我也很少有。所以,当朋友向他介绍我的时候,满以为他会对我的名字很有感觉。可是他丝毫没有感觉,根本不知道。因为这个原因,我走近他的时候,自己的感觉也很不好。如果他了解我写过什么作品,或起码知道我写过一本《新星》,我们在交谈时也可以更方便的沟通,至少使他对我有一点点尊重。可是他毫无感觉,我对他的采访没有任何资源可用。
后来熟悉一点了,闲聊起来,知道他对社会上人们通常知道的许多影视明星也毫不知道,他甚至连自己孩子的生日都不太记得住。
为什么呢?
他一年365天高度集中在训练上,投身于自己热爱的体育事业。整个社会和民族对马俊仁这方面的期望特别高,等于把他推到一个位置,他没有力量顾及别的了。
马俊仁就是这样一个单纯的人。
此外,当我接近马俊仁的时候,发现这个东北硬汉实际上还有一点胆战心惊。这个东西我觉得不正常。他对外部世界有种紧张感。他领导的马家军训练基地不订报纸,不订杂志,一份都不订,他总觉得这些东西能伤害他,或者会搞乱他的训练队伍。在这方面他真是有点胆战心惊啊。
那么我想,也许是我们的某些做法,尽管有种种理由,有种种原因,有种种合理性,社会对这样一个在一个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天才人物缺乏足够的呵护和保护。这起码说明我们社会在这个问题上有不健全的地方。
这是使得我对一个人物有叙述冲动的一个基本点。
几年前我还用写小说的方式,在《龙年档案》这本书中写过山西的吕日周。我为什么写吕日周呢?也是因为他不顺。当然在作品发表之时,与媒体对他的宣传合了拍,但那只是后来碰巧的。在我想写他的时候他根本就很不顺。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批像李向南这样的改革家,政治上很理想主义,后来大多都不很顺,几乎在官场上都失败了,只剩下个吕日周,我在九十年代和他接触的时候,他整个是坐冷板凳。
吕日周当过县委书记,市长,干得非常好。他当县委书记的时候,他领导的县一个县的财政收入相当于周围十几个县,他注意力就是放在如何使百姓脱贫,造福一方,无暇注意所谓官场的“潜规则”,也不屑于做那些很“乖巧”的事,结果他很不顺,我去采访他的时候,他已经在一个研究机构坐冷板凳将近十年。
这样的人我还知道几个,大家都知道的老医生高耀洁,发现河南艾滋村那个老太太,她几乎是最早关注这个问题的,七十多岁了,用自己的钱去为这些病人们服务,抓药治病,援助他们,而自己的处境在很长时间都很困难。
我觉得这样的人在我们主流文化中有点被边缘化了。
马俊仁这十来年中实际上也被边缘化了。本来他是属于我们主流文化应该保护呵护的人,但是他被边缘化了,边缘到不敢订报纸的程度了,边缘到自己担惊受怕的程度了。吕日周也很多年被放在冷板凳上了,不能发挥作用,很苦恼,也被边缘化了。像高耀洁的这样的人物也是被边缘化了。
那么,我还想提一个人:是谁真正以他道义的勇气使咱们北京和中国免除了非典的更大范围的扩大和伤害?
这些人物都被边缘化了,但我认为这些人对咱们民族做出了重要贡献。
大家想想,如果能够多一点马俊仁这样的人物,多一点吕日周这样的人物,多一点高耀洁这样的人物,多一点在非典时期能够仗义直言揭露真相、告知人民真相的人物。我想我们的民族发展还会好很多。
所以,我选择马俊仁,前提是他做出了贡献,同是他不顺。我对这种边缘性题材有兴趣。如果马俊仁现在特别红,还特别顺,我不会写他。现在有很多人比他红,比他顺,比他有市场,但我不会写他们。
这是有关人文的第一个话题。
二 从终极关怀的角度解析笔下的人物
第二个话题,有关中国的主流文化,
中国主流文化有它特别强大的地方。两千多年的历史都是这样。然而,一种主流文化形成之后,对其他各种非主流倾向往往要边缘化。
主流文化强大有好的一面,促进社会稳定。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压抑新东西。所以这是个双刃剑,我们对此要有审视。在我们的主流文化中,比如说看待一个人物,往往习惯于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评判他。比如他是什么阶级的,他是什么阶层的,他是这个意识还是那个意识的,或者说小农意识的,或者说资产阶级意识,小资产阶级意识的,如此等等。
但是我觉得这种评判缺乏一种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文终级关怀意义上的对人物的透视。
举个例子。比如说一个作家写东西写不出来了,我们最常见的主流文化评判是什么呢?可能说他浮躁了,在商品世界中心理不纯净了,或者是远离生活了,甚至还可能概括为近乎文人堕落的角度。但实际上,我以为大多数作家如果写东西写得少了,甚至一段时间写不出来了,其实是一种写作疲劳,是生命力的一种限度。他很想努力,但心理上有危机。
又比如说研究马俊仁,他为什么能够成长为马俊仁?绝对不止因为他小时候受过苦。受过苦的人可多了。穷还有穷斗呢,自毁的,毁别人的。马俊仁出身猎户,闻荡生活。阶级的阶层的不能代表一切。他家里兄弟姐妹九个,为什么只有他成为马俊仁?同样是穷苦人出身,为什么马俊仁能够成为有贡献有成就的人物呢?
每个人都有他成长的特殊心理环境,心理条件,我们对一个人物的透视必须是有心理学意义的,带有人文关怀的方方面面的,这样,我们的判断才能够准确。
海明威因为精神危机自杀了,这个现象仅仅从政治上进行评判是行不通的。他作为一个作家,有他的创作生命,有他的心理危机,不接触这些,看不到问题的实质。
我在写马俊仁的时候,就想到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透视他。我在《童话人格》一书中解析了孙悟空的人格。我们主流文化的评判是,孙悟空是造反者的象征,体现了被统治阶级的反叛精神。这是从政治角度来评判。但实际上孙悟空能够成为孙悟空,最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和父母亲的关系。在我的解析中,如来佛是父亲的象征,观音菩萨扮演的是母亲的角色,这种特殊的人格关系中才成长出孙悟空。
马俊仁是如何成长起来的?我在书中对他心理意义上的东西做出了我的解析。
写一个名人,只写他成功的过程没有意思。它不足以吸引我。
三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真正的民主精神
第三,这个题材还有的人文话题是什么呢?我觉得中国现代比较缺乏一种精神,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在全世界被称为“金科玉律”,是所有文化中最宝贵的精神,是真正的民主精神。
什么叫民主精神?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果你是一个平民,你对权力的歧视很痛苦很愤怒的话,那么,在你掌握权力以后千万不要歧视没有权力的人。如果你是一个穷人,你对金钱的歧视非常敏感非常受伤害的话,那么,当你有了钱以后不要歧视那些穷困的人。同样,对于有任何权力的人,包括有话语权的人,你如果不愿意别人用这种权力伤害你,当你手中握有这种权力的时候也不要去伤害别人。这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重要的。
在这本书的写作中,我一方面希望读者对过去误读的马俊仁有一个正确认识,希望把马俊仁的成长轨迹能够端正地写出来,同时我又希望不擦伤别人。
作为马俊仁,虽然用我的话说,当时他和他的那些运动员女儿们曾经有过一些分歧,我在写作中不能回避这些分歧,但是我希望端正了马俊仁,又不擦伤别人。
四 对人才和知识的尊重和理解
第四,在写马俊仁的时候,我有一个惊喜的发现,就是对运动训练学我发现了一点新的东西。
在写这本书之前,我买了许多体育训练方面的相关书籍,还去了天坛东门外的体育出版社的小门市部。我希望和他谈话时在这个领域不外行。
过去人们一般印象认为马俊仁就是两条,大运动量训练加一个营养秘方。
我觉得那太想当然了!这个世界对于一个伟大成就的产生简直就不知道动一下脑筋。既然是这么简单的东西,别人为什么不行?有的是人比他文化高,有的是人在体育界比他更是科班教练,为什么别人没拿金牌?有原因的。
我发现,马俊仁在运动训练学方面确实有很多挑战性发现,起码他是一种特殊的运用。
举一个简单例子。我在书中写到了,马俊仁讲劈木头理论。我们都知道劈木柴时,你要想得太多就不行了。马俊仁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在训练中要突出解决问题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木头就是问题,斧刃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他说我怎么解决问题呢?就是把所有的理论经验,东方的西方的看到的听到的,都集中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上。
运动训练的一般性知识大多数人都知道。但是,真正决定你能不能成为世界一级教练的总有几十个难点,一定要解决这几十个些难点,在每个问题上都不被挡住才行。
我很奇怪咱们中国这么多年没有人研究他,没有哪本书研究马俊仁到底高明在什么地方。我要是体育界人士,我早就向他学习了。可是体育界的很多人对他熟视无睹。
马俊仁确实有很多高明的地方。比如赛前紧张,绝大部分运动员都有。光赛前紧张解决不了,你肯定拿不了冠军。
又比如赛前很多运动员睡不好觉。马俊仁就有办法让你睡好觉,不仅睡着了,而且睡得香,别人搬都搬不走。人家这才叫方法秘诀技术。我们没有去研究。
他讲过一个中学生的故事,那时他还在中学当体育老师。小男孩比赛前尿急紧张,老想上厕所,这时候你光说你放松不要紧张,不管用的。马俊仁怎么办呢,他带了一个痰盂,告诉他随时可以尿,几个人背过身把他一围就成了。结果小男孩后来反而没用过,因为他不紧张了。
在这些小方法中,透露出马俊仁熟知人的心理。我也研究心理学,我知道这是真正地道的心理学。
马俊仁就是什么都注意,在处理问题时有许多机智的变通办法。教练必须又是老师,又是营养师,又是医生,又是厨师。都得懂。运动员赛前最怕感冒拉肚子,谁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谁就不要拿金牌。马俊仁就有方法,一个是注意饮食起居,平时也很注意各种消化系统的药。我采访时,他刚刚打听到国外一种特效药,马上托人去买。
马俊仁很信任我,他多年琢磨出来的智慧,他的训练方法和奥秘,都跟我讲了。说写什么让我自己看着办。这本书有些特别尖端的东西没有写,但把大部分写了。
这部分内容很多人看了会有兴趣。不是一般的讲故事,而是告诉你一些方法,比如养狗是怎么养的,运动员是怎么训练的,哪一种方###导致哪一种结果……这和他从小喜欢琢磨是分不开的。马俊仁从十四岁就赶马车养家,小男孩半夜三点起床,那时就知道马要喂五和(huo),从三点喂到六点,这五和一和一和怎么喂。
我在研究他的过程中,发现我们对很多智慧的东西缺乏总结。
人才知识得不到真正的尊重和理解也是个人文话题,是影响社会发展的一个问题。
五 从心理学角度重新诠释“马家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