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也很是心疼吧。
想想贾敏所说,这贾赦那也是从小就开始骑马射箭,学习兵家之道的,若是能一直坚持下去,再去军中历练一二,说不得就又是一员大将,只是为了家族的利益,生生的就这么折断了翅膀,怪不得大舅哥看上去总是落落寡欢的样子,一心沉浸在古董古玩之中呢,或许他的心里才是最苦的哪一个,像是贾政,好歹还能从小读书,专心从文,倒是他因为要袭爵的缘故,什么都不能做,太可惜了。
越想林如海就越觉得贾赦可怜,甚至往日贾赦的一些无理,放荡的事情,在他的脑部下,也成为了贾赦心中郁结,无处诉说,无法发泄的结果。不得不说这事儿弄得,绝对是贾敏引导能力的强大体现。
若是让贾敏知道林如海如今这脑子里的想法,估计口水都能留到地上,眼睛都瞪出来。真说起来,贾赦哪里有这样好,小时候不继续学武的原因很简单,那是因为贾赦实在是吃不得苦了,在老国公过世之后,在老太提面前哭诉,然后老太太心疼孙子,用反正会袭爵,用不着这么辛苦为由头给断了学习,至于什么后来学文,那也不过是因为贾代善看不得他无所事事,所以索性让他不断的抄书自学而已。
也就是这抄书的事儿,让贾赦好歹混了一手的好字出来,看上去有了那么几分文气,也因为抄书,看多了古籍珍本,所以后来对古董才越发的有兴趣,真要和林如海说的一样,那才是怪事儿。就贾赦的性子,这样的可能绝对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不过这会儿反正不是不知道嘛,不是贾敏真想着给两个哥哥脸上贴金嘛,所以等贾敏听到林如海突然叹息着说:
“大舅哥也不容易,世家子弟,又有哪一个是能完全为了自己活着的。”
贾敏有些茫然,不知道到底这林如海是什么意思,可是还是很是利索的顺着他的话头说道:
“大哥其实挺好的,虽然看着不够出息,可是大哥字写的好,很多人都夸的,古董上也很有见地,往年还常有京城其他人家的同辈们来请教,或者是请他一道去淘宝捡漏,他曾说若不是荣府的嫡子长子,他就去古董铺子当个掌眼师傅,只怕也是能养活一家人的。”
这是贾敏好不容易挑出来的贾赦最大的本事了,而听到了林如海的耳朵了,他却感觉自己听出了贾赦不甘的声音,那是贾赦在说,若不是因为责任,他宁可去当一个小小的掌眼师傅,凭着自己的本事养家糊口,一样能过得很是快活。越发觉得这贾赦的不容易,由此又想到了贾家的其他人,又想到了贾家前些时候那还银子的事情,对着死去的岳父越发的佩服起来。据说那可是岳父死之前就安排好的呢,看看,有的人就是这么牛啊,死了都能挑起风云来。
说起这还银子的事儿,林家也是一样有国库欠银的,在贾家还银子之后,贾母就让贾赦写了信过来,告知了京城的事儿,让林家也赶紧还上,顺带还给林如海说了些京城的琐事儿,这些事儿其实是贾母示意贾赦写上去的,不过在林如海看来,那就是贾赦的意思,是贾赦在用这样的方式给他讲京城的朝政风向,告知他,这银子不还不行了,皇帝已经很明确意思了,这让他感激的很。
当时他就跟着把银子给还上了,林家欠的不多,总共也不过是五万两,这还是当年在京城修缮侯府的时候,一时不凑手借的,如今还上也是正理,虽然因为地方远,还的时候晚了些,没能赶上皇帝的恩赏什么的,可是好歹也去了一块心病,为今后避免了好些麻烦。
只是也真是因为这事儿的意义比较大,所以当时只顾着把注意力放到了这事儿上头,对于贾赦给他说的朝政的事儿,并没有多少放在心上,如今反过来看看,林如海倒是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了,人家大舅哥其实从一开始对着自己就挺尽心的,知道自己远离京城,对于朝廷动向,慢了一拍,怕自己吃亏,这才用琐事儿的方法,不动声色的给自己提醒,告知一些要注意的事儿,即帮了忙,还不显山不露水,顾忌到了自己的面子,多体贴一个人啊,可是自己却到了如今才算是看清了他的为人品行,实在是有些无礼了。
人就是这样,一旦往哪个方向有了倾向,那真是什么都能脑补成好的了,就是往日贾赦拉着他和各个勋贵人家的纨绔子弟喝酒,他都能想成这是贾赦帮着他累计人脉的一种方式方法去了,弄得他这会儿,真是恨不得立马写一封信给贾赦,好生的认个错,然后在狠狠的感谢一番。
好在他还有理智,知道有些事儿实在不好做的太过明显,所以只是转头说道:
“等明年我回京述职,到时候你也跟着去吧,那时候孩子估计也该有半岁了,带着也不妨事了,你也好去看看岳母他们,让他们也看看孩子。”
听到这话,贾敏眼珠子都要下来了,她从小就是娇花软玉一般的长大,是在母亲哥哥的疼宠中过活的,十几年没有离开过家,这猛地一嫁人,就开始跟着丈夫,在各处辗转,就是自己父亲过世,也没能去奔丧,说她心里没有遗憾那是不可能的,为了这个,去年林如海来滁州上任的时候,他们还特意去了一次金陵祖坟,给父亲狠狠的磕了几个头,想要弥补一二,可是没有见到最后一面,就是没有见到,这已经永远都补不上了,如今有了丈夫的称若,能让她好歹回去看看母亲,看看那个生她养她的家,她怎么能不心动,怎么能不感动?
只是再心动也不成啊!还有婆婆呢,婆婆还趟在床上呢,她若是抛下婆婆,带着孩子跟着丈夫走,那就是不孝,这样的罪名她承受不起,林如海也承受不起,所以她只能闭上眼,咬碎了牙齿把答应的话咽了下去,然后淡淡的说道:
“到时候再说吧,看母亲身体的情况,若是母亲身体好转,那自然是好的,咱们一家子好久没有回京城老宅看看了。”
意思很明切,要是你老娘身子不成,我那是铁定没法走的,所以这承诺还是算了吧。
林如海一听这话,也只能摸着鼻子,什么也不说了,确实这事儿有些理想化了,有些不太现实。
“对了,大舅哥这次来信说了,他在翰林院的书库里发现了好些外头没有的珍本,说是问我想不想要,若是想要,他就找人给誊抄一份,你也看看,这是清单,有没有喜欢的书?”
“就是拿来了又如何?如今我是不敢看的,嬷嬷说了,这多看了容易伤了眼睛,还容易把孩子伤着。”
“那就存着,以后给孩子,我看了这些书名,都是些不常见的,就是江南那几个书楼都不一定有,我当初子啊翰林院的时候,怎么就没看到呢,我还以为我抄的够全了呢。”
“这有什么可稀奇的,每年总有些新的增加呗,再说了翰林院书库这么大,你那里能看全了?就是大哥,皇上给了一年的时间,大哥都说绝对不够的,若是想要把这里头要紧的书看全了,没有三五年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是抄书了,他如今恨不得把二哥也抓进去,一起抄呢,母亲来信说,大哥都快要魔怔了,整天除了书还是书,抄写的手都发抖了,都不肯停。”
“真是没想到,大哥居然还是个书痴?”
“什么书痴,母亲说,大哥一个劲的在那里说,这都是珍本,珍本,外头没有的珍本,抄写好了隔上两三代,到了他孙子那一辈,那就又能成为古董了。”
“哎呦,大舅哥,大舅哥,这不是书痴,是古董痴。“
“可不是。还有啊,二哥也让他带坏了,如今。。。。。。”
赶紧的把话题扯了过去,两口子又就着书本的事儿,开始了新的讨论,八卦似乎刚才的事儿从来没有发生过一般。只是回家这么一个话题已经被这二人埋在了心里,时时刻刻的埋伏着,等待着时机合适的那一刻。
第32章
最终,那生了孩子后,回京城探亲的美好愿望还是没有能够实现,倒不是林如海不肯,也不是别的,而是因为林家的老太太没了。
就在贾敏十月怀胎,一朝临盆,熬过整整一天一夜,差点血崩的情况下,生下了六斤三两,林家嫡长子之后不过是三天,刚堪堪熬过孩子洗三,那林家老太太就再也没有了呼吸。时间巧到这样的程度,若是让外人知道了,只怕那孩子很是容易被人说是什么克着了祖母之类的名头。这让贾家来参加孩子洗三的人很是着急。
好在或许这老太太也知道自己的情况,心疼自己的孙子,生怕因为自己的缘故,让孩子背负上什么不好的名声,所以就在洗三的宴席上,强撑着自己瘦弱的只剩下一把骨头的身体,对着来参加洗三宴席的宾客们讲道:
“我硬是吊着这么一口气,不肯闭眼,就是为了这个孩子,几年了,现在总算是等到了好消息,真是太好了,林家有后了,贾氏有大功于林家啊,我总算是能笑着去见老爷,去见林家的列祖列宗了。这可是第六代了,五代单传到了这第六代还能这样传承下去,不容易,真心不容易啊!”
就是这样,虽然当天晚上,这老太太就断了气,可是这一番话还是被传了出去,让所有人都知道,这老太太的意思是什么,不是孩子克着了大人,相反,是大人因为没有见到孩子不肯死,直到看到了孩子出生,这才算是含笑九泉。那什么不好的名声一概没有不说,还因为是林家数代单传之后,第六代第一个男孩,还是林如海二十五岁,几乎是人家孩子能打酱油的年纪才生的第一个孩子,而被说成是林家积善行德,求来的香火。
林如海没有了老娘,那是必定要守孝的,二十七个月的孝期怎么都不可能躲过,他还不是什么高官重臣,也没有什么被夺情的资格,所以立马就给京城去了折子,要求回乡守孝,在收着衙门等着新的接任官员的时候,林如海一家操办了老太太的丧事,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贾敏好歹还是见到了娘家人。
先头孩子出生,洗三,贾家还是来了人的,只是因为如今贾家的男丁,成年的几乎不是在当官,就是在上学,所以派来的人不过是京城族里的代表,比如贾蔷他爹,毕竟那是宁府嫡支,是贾代化兄弟的孙子。还有就是两府的大管事,压着一车车的重礼。
而到了这秦家老太太过世,这事儿就不是这么一个旁支小辈能代表的了。即便这贾家的男人还是有些紧张,可是贾珍和贾瑚还是在学馆请了假,直接过来了,这可不仅仅是因为贾敏,更是贾家的脸面,规矩,礼法。要是没人来,那可以要被戳脊梁骨的。
这会儿,贾瑚这个孩子已经是十二岁了,也能算是个半大的小子了,又是贾家未来的袭爵人,这样的身份,那是妥妥的能充当贾家荣府的代言人的,而贾珍更是不用说了,这娃可是族长一支的未来少族长,自然更是身份贵重。
最要紧的是如今这贾珍也不是以前的贾珍了,就在贾敏生孩子之前,贾珍已经通过了户部的算科考核,明年只要争气,能过第二次的选拔,就很有可能成为户部的一名官员,即使不过是从八品的最低品级的官员,可是好歹那也是个正紧的官职,是上进的路子,自然没有人能小看他。二十一岁的他,如今也是当爹的人了,贾蓉也快一岁了,比这贾敏生的孩子辈分小,年纪却大了将近一岁,这不得不说大家族的无奈之处了。
看到这里,或者有人会问,贾瑚还活着?他居然没有夭折?看看这话说的,贾母都在了,她能随便让自家孙子就这么没了?怎么可能!不过要说这一点危机没有那也是不可能的,就在这贾瑚十岁的时候,那时候贾琏不过是两岁,正是刚会走路的时候,牵扯了张氏太多的精力,对着贾瑚关心就少了些,这孩子又是个懂事的,就是自己感觉身子有些不舒服,也不肯多嘴,生怕给自家母亲添乱。
若是按照剧情走,或者这小病就这么慢慢的拖成了大病,甚至可能因为其他的一些乱七八糟的因素,比如后宅的问题啊,比如其他的一些丫头的忽视啊,贾瑚很有可能就阴错阳差的送了命。
可是如今不是有贾母在嘛,她可是每日都要把孩子们往自己身边巴拉的,就想着自己这里热闹些,所以很快就被发现了不妥当的地方。
作为生养过孩子的母亲,作为一个祖母,对于孩子的状态那是相当的敏感的,有句话是这么说的,那就是孩子不装病,也就是说孩子身体的状态是能很明显的反应在他的脸上,精神状态上的,即使他有心隐瞒,或者强撑,遮掩的也绝对不会到位,粗心的人或者会忽视,但是像贾母这样,天天就是围着孩子转的人却不会,所以立马就是一叠声的喊人,请太医,教训丫头婆子奶娘,等到确证是有些发热,又马上安置贾瑚休息养病。给出最合理的安排。
她这么一个家中最权威的人这么折腾了,那么其他人自然立马也就跟上了,张氏更是自责的不行,只觉得是自己往日里因为小儿子的事儿有些忽略了大儿子造成的,虽然婆婆什么都没说,也没有怪罪自己的意思,可是她自己就已经很是懊恼了,所以更是尽心尽力。
再说这家中的下人,因为贾母在守孝之初就清理了好些人出去,对于这家中其他的下人来说,那神经基本上就是紧绷着的,生怕一个不好,就被主子赶出去,所以还算是尽责。也因为他们的尽责,所以在贾瑚有些不舒服的时候,虽然瞒的很好,可是多少也有了一点察觉,所以穿衣,吃饭上多了几分注意,也正是这样的注意,倒是稳定了一定的病情。
而在贾母发飙之后,更是反应迅速,做事很是有章法,也让整个治病的过程缩短了好些,对于太医的吩咐更是一板一眼,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一心想要让小主子快点好,生怕因为这次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