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国学青年之漫漫求学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80后国学青年之漫漫求学路-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漫漫求学路 (四) 名师指路
在人海茫茫的北京城,我凭着四个月速成的平面设计的本事折腾了三四个月,最后的出了一个结论:这点本事不足以在京城立足,即使累死,也不足以换取生存的资粮。这条路绝对不是办法,我正当青春年少,把大好的青春花在机械性的没有技术含量的劳动上,那以后还怎么办哪?那就永远没有翻身的机会了。想到这一层,我退回西山,开始反思,继续寻找出路。于是在凤凰岭脚下的铁路上,经常可以看见我彷徨和求索的身影,沿着这条铁路走,就可以到石家庄以及其它很远的地方,可是谁能告诉我的人生方向在哪里呢?

  看着昔日的同学奋斗在自考的前线上,虽然艰难,但一步一个脚印地在往前走,而我连个方向都没有。在他们面前,我一点自信都没有,因为在自考的战场上,我是个逃兵,尽管我不认为自考能带给人一个光明的前途。看着他们考完试后,一个个在那里讨论考试题,或兴奋或失落,而我只能干坐一旁,累累如丧家之犬。

  一次有个同学来找XJ,说有个老师的课特别好,建议她去听课。反正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她就去了,晚上七八点时才回来,很兴奋,说听了一天的课感觉非常好,最要命的是她拎了一大包书回来,总共有将近一千块的书,好后啊,那些书,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厚的书,包括《汉语大字典》《辞源》《易经》《说文解字》《古文观止》等等,我的第一反应是:你是不是被人推销了,疯了吧,买这么多书。她很不以为然,要不你下次跟我去听一天课吧,保证你会受益匪浅。

  看着她自从上了课后,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精神状态特别好,我还是有点好奇,心想就去一趟吧,到底底是个什么人物,这么有魅力。反正呆着也是呆着,没有什么事。一个星期六的早上六点,我就跟着他去了。

  这个老师家住得很远,我们一共倒了四趟公交,车子慢慢地往山里面走,将近九点钟的时候,我们终于到了这个老师家,是一个三间小矮房,大的一间是教室,里面摆了十二张桌子,一个讲台,一块黑板,讲台上放了破破烂烂的一排书。其中有一本书我的印象很深,书皮早就被磨掉了,外面贴了一层广告纸作为书皮,里面是竖写繁体的字,在空白处写满了大大小小的字。整个一本书就像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我想如果送给那个收破烂的,他未必收。

  在教室里,我看见一个衣着朴素、瘦且高的中年女性,她就是我这次要听课的王老师。将近九点的时候,陆续来了些其它的同学,人到齐了,开始上课。

  上课要求记速记,老师不会给时间我们记笔记,只是用很有激情的声音给我们讲课,上课的内容我已记不得了,只是感觉她讲得课跟我们的生活贴的非常近,她从那些竖写繁体的古书里找出相关的文章,并引申,结合我们关心的生存发展、恋爱、生活、就业等问题来讲,我第一次觉得原来课可以这么讲,上了十多年的书,从来没有见过老师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来讲课,这堂课不但解决内心的一些困惑,而且让我们了解了古代的文化,好像这些问题古人都做过回答了。

  中午在邻居家吃了顿农家饭,每人五块钱,这个地方没有饭馆和小卖部。中午老师简单地休息,我们练书法,双钩、单钩、添墨、临帖。下午两点开始上课到五点,上了一天课,感觉非常充实,精神特别好。下课后,老师跟我们一起坐车走,那时老师刚买了这个房子,还没有住过来。路上老师跟我们聊天,问我今天上了这堂课,感觉怎么样?我说非常好,想要跟她学习。那时我穿的是黑色的中山装,理个光头,经受一些社会的打击,两眼迷茫,稚嫩的脸上有些沧桑,没有书卷气。多年以后,我的学业小有成绩,老师告诉我:你现在脸上有书卷气了,知道吗,你第一次跟我说想跟我学习的时候,给我是什么印象吗?我问是什么?她说像劳改犯!

  从那天以后,我就开始跟老师学习传统文化的历程。每周六上一天课,周日休息,周一至周五自学,大量地读书、抄书、整理课堂笔记、写读书笔记、练书法,每天过得很充实,周六上课时,给老师交一大摞的作业。

  上老师的第一节课至今,已经五年了,包括三年封闭式学习,两年工作经验,回首一路走来的这五年,老师三年的课奠定了我一生的基础,我曾经如纸片的人生,一点一点变得厚重起来,慢慢地得到了很多不同人的尊重,自己的人生轨迹也一点一点浮现出来,我不再迷茫,不再恐惧和彷徨。这些大部分要归功于老师三年来辛勤的教诲。人在年轻时,在成长阶段碰到一个好的老师非常重要,他将指引你一生的发展!

  (未完待续)

漫漫求学路 (五) 潜龙勿用
《易经&;#8226;乾卦》初九曰:潜龙勿用。

  记得上第一节课的时候,老师正在开始讲《易经》,“潜龙勿用”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要理解“潜龙勿用”这句话的意思,必须要明白“龙”的意思。

  《说文解字》:龙,灵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龙是中华民族图腾,龙在中国文化里有特殊的地位,是天子的象征。能够兴云雨,利万物。龙要想兴云雨,利万物,之前必须有个继续力量的阶段,具体来说就是秋分至春分这段时间,潜伏在深渊里,潜伏在水中,积蓄力量。等春分的时候,力量积蓄够了,就一步一步地往上走,最后到天上兴云雨、利万物。

  以上讲得是自然中的龙,《易经》的妙处就是天人合一,看似在讲自然中的道理,同时暗含着人事。人也是一样,要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要经历刻苦求学、不断修炼的阶段,用《易经》上的话说就是“潜龙勿用”。年轻时,潜伏得越好,力量积蓄得越足,往后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

  老师说:想跟我学习得有条件,第一是能吃苦;第二人品要好;第三,把名字写下来,看你这个学生如何。我想都没想,一心一意要跟着老师学习。

  听完老师的一天课回来后,我马上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当时还不知道我们学的东西有个很红火的名字叫“国学”,反正听了老师的课,很喜欢学。

  跟着老师学习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抄书,拿出选定的竖写繁体字的书,从头到尾地用钢笔一笔一划地抄。她的导师在*期间抄了十年的书,就成了大家。什么时候抄书的本子装一麻袋,就成功了。抄书的过程中,文化就会对你进行熏陶渐染,一点一滴进入你的内心。

  看到老师把赋予抄书如此高的意义,我也开始拿了个本子抄起来,一笔一划,工工整整,抄完一页,又抄一页。看到自己的努力写了一页又一页的本子,心里非常踏实。也许是因为前一阵子漂泊得太厉害,六神无主,现在终于可以专心地做一件事,心里反而比较踏实。看着一页一页抄的书,我有种收获的感觉,时间没有在胡思乱想中浪费,我这段时间是有成果的,很快我就喜欢抄书这件事了。一般来说是老师讲到哪,就抄到哪,一篇文章至少要抄三遍。老师讲过的书抄完了,就把史记、易经、红楼梦等,从前往后抄。所谓的作业老师是不会硬性的布置,只是指个大概的方向,我们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灵活安排。我们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去完成作业,完全把抄书、读书、背书、整理课堂笔记当成一种享受。明显地感觉到学习是在为自己学,不是在为老师或者父母而学,学习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我们就这么学习,周六去老师家上一天的课,周日休息一天,周一至周五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就这么一周一周很快地过去,正如老师说的,我们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脚步,听到了自己成长的声音。

  当看到有些同学比较急功近利时,老师就会引用她导师的话:学习这件事就像种庄稼,你只管低着头辛勤去耕耘,一步一个脚印,耕到地头你往后一望,就是一片绿油油的庄稼。

  尽管我非常着急地想成长,就拼命地学习,每次去老师家,都会挨老师的骂,说我太急功近利了,说我字写得不好,批评得一无是处。每次我都一言不发,随老师骂。骂完之后,就回来慢慢地改正,争取下次不让老师骂了。就这样,我越是被骂,心里越痛快,被骂,说明老师在关心你,在提醒你,在催促你成长。所以每次被骂的时候,当时有些难受,但后来我还是很高兴的。就这样被骂了将近两年时间,到第三年,老师基本不骂我了,因为她觉得我开始像点样子了。

  每到星期五晚上*点钟的时候,老师就会给我们发短信,告诉我们明天该带什么书。这是我们被允许带手机的唯一理由,平时老师会让我们把手机关掉,她认为手机不是个好东西,干扰太多,带个手机做学问,是没有办法静下心来的。有时候正在专心的像一件问题,或者做一件事情,突然来个短信或是电话,就会把思维打断,等你处理完这些事情再回头做学问,往往会忘了刚开始想到哪里了。做学问是需要思维,需要灵感的,灵感这东西转瞬即逝,一打断就再也找不回了。这点我深有体会,虽然我练书法练得不好,但我知道书法是讲究运气的,讲究一气呵成,气短了就会出现败笔,跟其它的笔画不和谐。做学问也是这个道理,不容打断,所以我非常听老师的话,坚决把手机关掉,杜绝任何干扰。有些同学朋友来找我,打我手机,找不到我,慢慢地他们知道了,只在星期天才找我。我的以从早上起床一直到晚上睡觉,都是一个人独立地学习,思维保持连贯,不断气。有时,甚至有些不近人情,走在校园里,背着三十多斤的书,头看着地上,为的是不跟人打招呼,走路时脑子里也在想着学习的事。下雨天就更好了,把伞打得低低的,对面有人走来也看不到我的脸,正好不用打招呼了。

  这样做是有原因的:这几年正是自己飞速成长的时候,要抓紧一切时间想发展的事情,这几年耽误了,一辈子就会被耽误。这些同学朋友很难对自己的成长有所帮助,现在把你的时间耽误了,他对你的一生没办法负责任。社会是很现实的,我前期在社会上闯荡过,深深地体会到社会的残酷。除了爹妈能够真心实意的爱护你,没有其他人能够对你负责任。

  老师也说了当年她在人大学习的时候是如何的刻苦,想来我们的刻苦不及她的万分之一。他当年住在人大寝室里,虽然是同一个宿舍的人,很少能够见到她的身影,早上五六点就起床,背着书包就出去了,一直到晚上,大家都睡着了,才回来。寝室里都会聊天,她不想浪费这个时间,就在人大的路灯下读书,即使是冬天也不例外。早上跑步,也是拿着本书,边跑边读,风雨无阻。十一放假,当大家沉浸在假期的喜悦之中,她把自己关在导师的办公室里,带着饼和开水上去,干了整整一周,写出了厚厚的读书笔记来。她的导师每次让她去食堂打饭,每次买四个包子,她导师就着白开水,一口一个,几分钟就吃完了,接着做学问。又一次,她的导师问她:怎么从来没有看见你吃饭哪?老师说:我也买了四个包子,在回来的路上就吃掉了。

  受老师的影响,我们学习也比非常刻苦,早上六点钟当同龄人还在被窝里的时候,我就起床,简单洗漱,就带着本书出去跑步,边跑步边读书。西山下有段铁路,跑够了,就坐在铁路旁边读书。这条铁路上的火车比较少,早上只有两趟车,七点十分一趟,八点半一趟,七点十分时,我跑步到铁路旁,找了个台阶就坐下读书,读到八点半的那一趟车来,就回去吃早餐。一年四季,几乎天天如此,铁路两旁都是槐书,由此我也见证了槐树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槐树的叶子冒出点嫩芽,天还是冷的,有些风。喜鹊衔着树枝开始搭窝,夏天,槐树的叶子都长出来了,喜鹊的窝看不见了,只能看见喜鹊在树叶里叫,可能它们在养育下一代吧。五月的时候槐花就开了,一串串的白色的小花,掩映在绿叶之间,很漂亮也很香。跑步要经过一条林荫路,路的两旁是成片的槐树林,开满了槐花,整条路上都洋溢这槐花的香味,当地人不知道槐花是可以吃的,我们就拿着方便袋在铁路两旁捋槐花,拿回来洗干净,和面,烙饼吃。自己动手,而且是绿色食品,吃起来,当然很香。秋天,槐树的叶子慢慢变黄,槐树上挂满了豆荚,这便是槐树的果实,看着一串串代表这收获的果实,我趁着它还嫩的时候,摘下来放到嘴里吃,还有股清香。之所以敢吃是因为看了曾国藩家书中的一句话,说吃槐树的果实可以明目。古人吃过,没毒就好,我的眼睛还行,不用戴眼镜。到了冬天十一月份的时候,槐树的叶子就全部掉光了,只有喜鹊搭的巢还在光秃秃的树梢上随风摇摆。在同一个地方读书,见证了大自然的一年四季,在季节轮回中,我读懂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从自然的变化中,我读懂了太极图的生生不息,读懂了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也读懂了天人合一,槐树经历过春生夏长,才能有秋收冬藏。我们人不也是一样吗,年轻的时候,努力学习,就像槐树的发芽长叶开花,槐树到秋天结除了果实,就像我们三四十岁时成为一个有用之才,为社会贡献自己力量。

漫漫求学路 六(择师之道)
教《说文解字》上所施,下所效也。

  对于老师来说,教的过程就是自己表演,让学生学习他,这就是教。

  学《说文解字》觉悟也。

  模仿学习老师是需要悟性的,悟性好,就能模仿得像,模仿得快。

  古人用教学两个字已经从主体客体两方面把教育方法讲得非常透侧了,很可惜我们现行的教育体系偏离了这个教育原则,也直接导致了师道尊严的缺失,以及学生难教等诸多问题。首先从老师的角度来说,所教的内容是事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