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一二九师七七一团战斗历程(罗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八路军一二九师七七一团战斗历程(罗版)- 第10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8月20日,张贤约率部参加了沙家店战役。在沙家店战役中,他坚决贯彻彭德怀司令员的命令,指挥新四旅攻入敌一二三旅指挥部,活捉号称胡宗南四大金刚之一的敌少将旅长刘子奇,并与教导旅合歼敌一二三旅全部,有力地配合了“陈谢兵团”南渡黄河、挺进豫西的军事行动。
    10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教导旅与新四旅合编组成西北野战军第六纵队,张贤约任副司令员。10月至11月,他率六纵参加了第二次攻打榆林战役。
    1948年2月22日至3月3日,他指挥部队参加了宜川战役,激战12天,与兄弟部队一起共歼敌整编第二十九军军部、整编第二十七师师部、整编第九十师师部、第四十七旅、五十三旅、六十一旅、三十一旅、二十四旅旅部及1个团,共29480人,是西野转入战略进攻后的第一个大胜仗。4月16日至5月12日,率部参加了西府陇东战役;8月8日至13日,参加了澄役;10月6日至 28日,参加了荔北战役;11月15日至28日,参加了西北冬季攻势作战,彻底粉碎了敌人的防御计划,为解放整个西北创造了条件。
    1949年2月,西北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纵队改称军,六纵改为六军,张贤约任六军副军长。6月底,第一野战军组建了第一、二兵团,六军划归第二兵团建制。7月,张贤约任六军政治委员。7月10日至14日,六军参加了扶眉战役,张贤约和军长罗元发于7月10日晚率十六师、十七师由西安向西疾进,渡过漆水河,于11日发起攻击,迅速攻占仙姑寺、马成沟、崔泉和高王寺后,迂回到敌侧后,12日攻占罗局镇,截断敌退路。12日下午,一野各兵团发起总攻,到14日战役结束,此役共歼敌4。4万余人,取得了西北战场大会战第一个回合的完全胜利,并解放了县城8座和800里秦川西部广大地区,从而使西北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
接着,根据兵团首长的指示,张贤约和军长罗元发率六军前卫,挥师陇东,追击向西北逃窜的“二马”部队,先后攻取华亭、张家川、通渭,并向兰州挺进。8月16日占领榆中县,直逼兰州城下。8月21日至26日,率部参加了第一野战军发起的兰州战役,六军作为二兵团的中路,任务是攻皋兰山、营盘岭守敌。21日清晨,总攻开始,二兵团左、中、右三路同时向敌发起猛烈攻击。六军十七师五十团迅速攻占下庄后,直扑营盘岭主阵地的第一道防线三营子,担任夹攻任务的十六师四十六团也从范家营方向插入,指战员们端着刺刀与敌反复争夺,战斗一开始就进入白热化,后根据野司命令:全线停止进攻。经3天的准备,8月25日清晨战斗再次打响,六军阵地上各种大口径火炮向营盘岭猛烈轰击,指战员纷纷跃出,向敌猛冲,与敌再次展开肉搏拼杀。张贤约和军长罗元发直接指挥两个炮群与攻击部队进行步炮协同,用梯次进攻的方法逐个占领、稳步前进。经过极其激烈的拼杀战斗,终于在当晚全部攻占营盘岭。至26日,敌除一部在逃向西宁途中溃散外,其余全部被歼,兰州宣告解放。9月4日,二兵团全线出击,发起河西走廊追歼战,六军为右路纵队,由兰州的哈家嘴向松山、大靖前进。在古浪以东迫使敌一二O军一九一师骑兵团800余人投诚,并编为六军骑兵团。13日,攻占古浪,18日,进驻武威,21日,翻越祁连山到达了张掖,27日,进驻酒泉,接收并改编了国民党酒泉独立师。至此,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马步芳部和副长官马鸿逵部,被第一野战军全部消灭。
1949年10月10日,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王震奉命率第二、六军的7万大军,由甘肃酒泉、玉门、安西地区分别以空运、陆运和徒步行军,挥师西进新疆。张贤约直接指挥了第六军十七师的整师空运,这也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次整师空运的部队,实现了第一野战军空中、摩步和徒步三路并进的战略大进军,荣获第一兵团授予的“开路先锋”称号。11月30日,中央军委决定第一野战军兼西北军区,张贤约兼迪化军区政委。进疆后,他率部在以迪化为中心的北疆剿匪,平息叛乱,肃清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积极开展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与兄弟部队一起很快稳定了新疆局势;他坚决落实毛主席关于人民解放军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生产队的指示,向新疆各族人民认真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帮助州县建立党的组织和民主政权,开展减租反霸,实行土地改革,发展工农业生产和文教事业;他严格按照党的建军原则,对国民党起义部队进行收编改造,使之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部分,为新疆的和平解放与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经济复兴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1年底,他奉命率500余名干部到达兰州,组建西北空军,任西北空军副司令员。1952年5月,他率领西北军区空军参观团赴朝鲜,学习志愿军空军的作战经验,行前在北京受到毛主席、朱总司令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同年8月,任西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委。他狠抓后勤干部的管理教育和业务训练,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努力增强后勤部门业务职能,提高了西北军区后勤保障整体水平。1952年11月至1955年4月,他领导了陕南、甘南军民开展反对美军和国民党空军搞细菌战的斗争,组织指挥甘肃、青海南部剿匪作战和西藏平叛中的后勤保障;筹划和领导青藏公路及新疆、西藏边防站的修建,为祖国西部地区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1955年5月,任总后勤部汽车拖拉机管理部部长,建立了我军车辆、器材的管理体制和车管干部的培训体系,为我军车管工作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55年10月,他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57年9月,他任总后勤部副部长兼汽车拖拉机管理部部长(1959年4月免兼职)。同年9月至1960年9月,进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学习。1960年10月,学习结束回到总后继任副部长,负责训练工作、院校工作和总后机关及直属单位的管理工作。1961年10月,他率总后工作组赴长春,与地方省市领导反复协商,妥善解决了接收几所地方大学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1962年春,根据军委“整军备战”的决定和总后党委的安排,负责总后机关和直属单位的精简整编,他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圆满完成了任务。“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张贤约遭受林彪、江青反党集团的排挤和打击。逆境中,他坚持真理,敢于斗争,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无私无畏的高尚品格。
    1972年,他亲自领导“530”格拉输油管线工程的筹划与施工,确保了周总理亲自批建的这项高原工程提前投入使用,为巩固西南边防,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之后,他参与领导后勤院校的整顿和复建工作。1975年8月至1977年12月,张贤约任总后勤部顾问。      
    1977年12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张贤约再次担任总后勤部副部长。1979年1月,参与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西线部队作战部署和后勤保障的组织领导工作。1982年2月,他率工作组到华南、华东沿海和岛屿进行实地调查,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沿途100多个设防岛屿,一个不漏全都走遍,为部队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同年12月,再次担任总后勤部顾问。
    1983年3月,张贤约当选六届全国人大代表,6月,当选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参与制定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视察了军队和地方许多重要部门、单位及革命老区,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提案,为加强我国法制建设作出了贡献。
    1988年7月,张贤约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同年9月离职休养。2002年1月9日,张贤约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吴诚忠少将 

    安徽省金寨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通信队排长、连政治指导员,第33军99师团政治委员,第4军11师副师长,第9军25师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工作队队长,386旅771团副团长、团长,冀南军区第2军分区副司令员,鄂东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5师警卫团政治委员,吕原军区独立第2旅旅长,晋冀鲁豫野战军第2纵队4旅旅长,河南军区陈留军分区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河南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许昌军分区司令员,河南军区干部部副部长、部长,政治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8年10月19日在北京逝世,终年57岁。



赵基梅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赵基梅担任了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1团政治处主任。1938年初,赵基梅奉命率771团部分干部,成立了由他任司令员、涂锡道任政治委员的八路军独立支队即赵涂支队,在晋东南开辟抗日根据地。不久,赵基梅兼任晋冀豫军区第5军分区司令员,率部先后参加了晋东南反“九路围攻”、磁武涉林等战役战斗。1940年4月他任八路军第2纵队新编第3旅副旅长,参加了晋冀豫边区反“扫荡”,后任代理旅长,率部进至鲁西南地区恢复和发展抗日根据地。从1941年起,赵基梅担任八路军第115师教导7旅政治委员兼冀鲁豫军区所属的军分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在鲁西南地区坚持开展游击战争。他坚决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广泛发动群众,团结抗日各阶层进步人士,积极争取和改编地方抗日武装,使鲁西南抗日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为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卓著贡献。 



徐绍华

    湖北省黄安县人,1910年出生,原名徐光。青年时当过雇工。1930年参加红军,任红31军91师排长、交通队长、连长。1935年任红31军91师271团1营营长,参加西北威洲战斗,掩护主力顺利渡江。后任师侦察科长、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通信股股长、771团副团长、团长、抗大上干队副队长、大队长。
    解放战争,徐绍华到东北,历任吉东军区警备旅副旅长、延边军分区副司令员、东满军区独立1师副师长、东野7纵19师首任师长、44军132师师长。19师原为晋绥军区教导团一个营和冀东军区5个连的基础。两支部队到达沈阳后扩建成东北保安1旅,先后叁批补充部队,主要兵源来自东北翻身农民。部队在四平攻坚战中伤亡很大。1947年8月,东北保安1旅改编为7纵19师。“19师战斗积极性高,攻坚力顽强,最善于爆破,执行命令坚决,不怕伤亡,进步甚快,为东北部队中之主力师”。这里所说的“主力师”次于“头等主力师”,这样的“主力师”有刘光涛的8师、徐绍华的19师。
    建国后,徐绍华1952年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历任高级步兵学校队列部部长、华北军区装甲兵司令员、山西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8年去世。


韩东山

    湖北省大悟县人。一九二八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河南省罗山县红军独立团连长,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十二师三十六团营长、第四军十二师三十六团副团长,第九军二十五师七十五团团长,二十五师师长,第三十一军九十一师副师长。抗日战争初期,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1团副团长、补充团团长、副旅长,参加了神头岭战斗和晋东南反“九路围攻”。1939年任东进纵队副司令员,参与开辟冀南平原抗日根据地。1941年起先后入延安马列学院和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起任鄂豫皖湘赣军区第4分区司令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河南军区司令员。

吴富善 
  
    1937年9月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政训处主任。1938年1月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政治委员。  
    1940年5月任129师新编第四旅政治委员(辖771、10、11三个团)。   
    1940年8月8日,八路军总部正式下达了主要目标放在正太路上,在平汉、同蒲、白晋、平绥、北宁各线配合活动的作战命令(百团大战)。根据总部作战的命令和指示,129师迅速对战役进行了部署。8月上旬,129师对冀南军区参战部队,发出了命令,其作战部署大致有这么几点:冀南根据地军民参加此役的主要任务是对敌控制的平汉、德石铁路和邯济公路及沿线敌据点进行大破击。其战役动员7个团(后实际是10个团参加),并发动地方抗日武装和群众配合行动。

黄新友

    原名邓新友;壮族。(1912—1985)广西百色县人。一九二九年参加百色起义。一九三中国解放军少将黄新友
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七军第十九师五十五团排长,红三军团司令部作战参谋,北上先遣支队司令部作战参谋,红军前敌总指挥部作战股股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七一团参谋长,师教育科科长,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司令部作战科股长,六八八团参谋长、团长,一二九师新编第一旅副旅长,太行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第八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太行军区副司令员兼第四军分区司令员,晋冀鲁豫军区第九纵队副司令员。



向守志

    四川宣汉人,1917年出生,1934年参加红军,曾任第二炮兵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38年3月,为了破坏日军向晋南、晋西进犯的交通运输线,刘伯承、邓小平决定以第385旅769团为左翼队袭击黎城,引诱潞城日军增援;以第386旅为右翼队,在潞城与浊漳河畔潞河村之间设伏,迎击增援黎城之敌。 21岁的向守志时任第386旅771团2营机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