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水东流不复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逝水东流不复还-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医院午和下午都有一段自由活动时间,女孩常常拉萍一起去散步。医院有很多萍不知道名字的花。医院很大,他们从这个病区串到那个医区,有一次看到一个病人,这个人的模样把他们吓得半死!头光秃秃的,没有半根头发,一头伤疤,这已经够难看的了,更恐怖的是,他竟然耳朵、眉毛、鼻子全没有,头虽然还是圆的,脸却是扁的平的,眼睛、嘴巴歪斜着,半睁不睁,半开不开。残缺不全手指也烧粘在一起,萍看了一眼就不敢在看第二眼。

    原来他们走进了“烧伤区”。“烧伤区”的病人不少是工伤。刚才他们看到的那位奇丑无比,恐怖无比的病人就是在一起重大工伤事故中,被大火毁容的受害者。不知道他已经做了几次手术,但就他那副“尊容”起码还要整好几次!折腾好几回!

    工伤猛于虎。无论什么人什么原因引起的工伤都要永远诅咒,都应该得到制裁!无论伤害了别人,还时伤害了自已,事故责任人的灵魂,都要忏悔!

    遭受工伤本已不幸,毁容则更加难过,如今还要一次又一次的整容,伤者的**和精神要经受怎样双重的痛楚?而在这一回一回的折磨中,受害者又是如何承受的?

    不过,他们遇到的那位伤者,看去状态好像还不错!

    女孩的死亡妈并不知道。萍的妈住在“姑妈”家,“姑妈”家在浦东,瑞金医院在浦西,要倒几次车,还要乘轮渡过黄浦江,为了省点路费,妈要过好几天才能来医院看萍一趟。萍不是不敢而是不想告诉妈。妈的压力已经够大,萍不想妈再为自己“开刀可能会死”而烦恼担忧。其实,就是萍不告诉妈,医生也会告诉她。把最坏的可能预先告知家属,这是他们必须做的。起码有一点好处,万一出现意外,家属也好有个思想准备!

    但那时,萍还不懂得这些。

    萍只知道,开刀可能会开死;而不开刀,只有死路一条,像对河蔡队长家的儿子一样在家等死。

    妈签过字,履行完手续,萍第二天早八点半钟就被推进手术室。



………【第九章 上海治病(2)】………

    就在7年清明节,中国对越南宣战,打响自卫还击战第一枪。

    萍手术的日子也恰好在清明节这天。

    妈在“姑妈”家很早就起床了,洗漱完毕,等待天亮。

    天一亮,妈就出门了,她要去黄浦江边遥祭祖先,祈求列祖列宗,保佑儿子平安,手术成功。

    清明和冬至是传统的祭祖日。家乡习俗,“早烧清明,晚烧冬”,清明祭祖要早一点,冬至祭祖可以晚一些。即使“文革”风声最紧张期间,也没有停止过。家家户户起早摸黑,悄悄地、偷偷地祭一下祖。也就是烧几刀草纸而已。

    妈一个人来到黄浦江边,面朝西南方向,家乡的方向,虔诚地磕了几磕,然后默默许愿,点燃带来的纸钱。

    看着纸钱化为灰烬,妈才站起来,转身向轮渡走去。她要去医院送儿子进手术室。

    萍手术前一天晚护士就为他通便洗肠,且遵医嘱不得进食。

    妈赶来的时候,萍已经在护士的帮助下换手术衣服,从病床下来,爬转动着四个小圆轮的活动床。

    妈的出现,终于让萍“呯”“呯”直跳的心稍许平静了些。萍躺在四轮活动床看见妈的眼睛一眨不眨望着自己,似乎有千言万语要嘱咐要关照,又似乎像出门临别前的回望……

    就这样,萍默默地看着妈,妈无言地望着自己的儿子被推进电梯。

    妈是一个坚强的女人。为了儿子进手术室有一个好心情,妈自始至终没有在儿子面前流淌一滴泪。

    妈的泪一定在往肚里流!

    最后,萍被推进了手术室。

    无影灯下,女麻醉师轻声地询问萍的名字和年龄。女麻醉师母亲一般温柔的话语让萍慌乱的心渐渐地安定下来。然后护士拿着一个像头罩或面罩一样的东西罩住萍的头和脸。

    女麻醉师还在和萍说话。萍觉得女麻醉师的声音越来越轻,越来越远;而自己回答的声音更低,连自己都听不清。

    萍不再感得害怕,手术台仿佛春天里绿油油的麦田,金黄的油菜花丛,无影灯像阳光一样温暖。“春天倦煞狗”,萍困了,要睡了……

    手术很顺利。萍仿佛长长地睡了一觉,直到第二天,才苏醒过来。

    第二天夜里非常难挨,感受只有一个字可以表达——“疼”!

    第三天发生了意外。萍的呼吸不畅通,喉咙里有一小块痰影响呼吸,因为身体虚弱,又咳不出来。渐渐地,萍的呼吸越来越困难,最后脸色都变了。

    妈赶紧叫护士,护士立即向医生汇报,同时准备手术器械。

    医生来了就手术,把阻在气嗓管里的痰去掉。医生说,如果再晚几分钟,小命就没了,萍就会窒息而死。

    这样,萍的喉咙又挨了一刀。

    一个星期后,第一次下床大便,萍挣扎着爬起来,腿软软的,差点倒在地,幸亏妈扶着她。萍非常非常惊讶,惊讶自己的身体竟如此的虚弱!难怪一口痰都吐不出来!

    这之后,萍躺在床,望着窗外一天天变绿的树枝,开始想家。到后来,晚做梦也想。最想的是学校里的同学、老师。

    这种刻骨铭心的想念在萍是第一次。

    终于出院了!妈准备到“姑妈”家住几天,让儿子再养几天回去。萍却一天也待不下去,他的心早已飞到“千里之外”!萍每天都催妈去买船票。

    终于住船回家了!江风大,妈不让萍出舱。萍只能坐在舱内,想像着江的风景。正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啊。

    到了高港已经是第二天午,他们买到中午往泰州的船票。

    了小轮船,萍坐的位置正对窗口。

    小轮船行走在人工开挖的,笔直的运河,两岸除了绿色,就是一大片一大片的金黄,金黄的油菜花。

    啊,油菜花,金黄的油菜花,家乡一定也是到处开满了它!萍恨不得一步就跨到家。

    金黄的,“触目惊心”的油菜花,萍仿佛闻到了它淡淡的的清香,油菜花香有一丝特有的甜甜的味。

    放学的时候,他们三五成群,奔跑在两边开满油菜花的乡村小路,身沾满了油菜花黄,他们会情不自禁掐几枝含在嘴里。

    更调皮的,会折一根柳枝当鞭子,抽打油菜花枝。

    这个游戏非常尽兴。一鞭子下去,油菜花枝的头,便纷纷落地;再抽,油菜花前赴后继。但是这种行为常常招致乡亲的责骂和父母的暴打!

    运河两岸的油菜花啊,你们仿佛是高高举过头顶、盛满蜜汁的酒杯!

    运河两岸的油菜花啊,你们这些春天的狂欢者,从萍的家乡呼啸而来!

    运河两岸的油菜花啊,为什么不开口说话,是不是来接萍回家?

    油菜花!油菜花!

    运河水静静地流淌,萍朝家乡的方向翘望……



………【第十章 露天电影(一)】………

    今年是建国六十周年大庆。国庆期间,电影院连续几天都在放映《建国大业》。这是一部向建国六十周年献礼的恢弘大片。笔者先后观看两次,感觉拍得不错,很有气势,两次都被感动得流下热泪。

    笔者同时注意到,电影院座率并不高。据悉,很多票都是团体票。也就说,免费电影很多人都不愿意来看。不过也难怪,现在;人的文化娱乐生活,内容丰富多彩。电视里国庆期间,也是整天在播解放战争、建国初期的精彩电视剧,还有许多红色经典战争老电影,各个电视台也是竞相重播。难免审美疲劳。

    看《建国大业》的,大部分是放假的小学、初中的学生。这样也蛮好,也算给孩子们在国庆假期补了一堂爱国课,让他们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看着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笔者不禁回想起小时候看露天电影的情景。

    那时候只要听说有电影,孩子们就会兴奋万分。不管在哪里都会赶去。几十里路不在话下。

    什么人也拦不住,什么困难也挡不住。

    隔河千里远。若是河水挡道,就偷船渡河。夏天更简单,裤子一脱,举在手,跳下水,游过河,再穿。

    为看电影,笔者小时候迷过路。

    一次电影散场,陡然下起大雾。漆黑一团,根本看不见路,几个小毛孩手拉手,跟在人流后面走。随着人流沿着被大雾包围的乡间小路向四周逐渐分散,几个小毛孩很快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该往哪里走。

    小孩们开始有一点儿害怕,但更多的是着急。

    他们敲人家窗户,敲人家大门,问人,家往哪儿走?

    人回,孩子,你们方向走反啦,往回走。

    可是回头又往哪里走,根本看不见路嘛!

    小毛孩们没有信心再走下去,就挤在一起挤在一起暖和卷曲着身体,钻进场头草垛里,过了一夜。

    露水打湿了他们的衣服,把他们冻得半死。

    小毛孩们一直熬到天亮,看见路,才起来问路。

    那时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一样贫乏,偶尔能看场露天电影,就是莫大的精神享受。

    这有点像忆苦思甜。很多人不喜欢听。

    萍童年的记忆里,“文革”那几年的文艺好像就几部样板戏。依稀记得母亲带自己看过样板戏会演。

    萍年轻的母亲,聪明活泼,不仅自己唱样板戏,而且喜欢教儿子唱。所以,萍小时候,像《红灯记》的铁梅、《沙家浜》的阿庆嫂、《白毛女》的杨白劳,甚至《智取威虎山》里的杨子荣选段,都会唱得有板有眼,有声有色。虽然不明白唱词的意思。

    其实那时候人人都想学,赶时髦一样,只不过有些人总是学不会而已。

    萍最喜欢的还是看电影。

    最先看电影是由父亲领着。有印象的是一个冬天,父亲白天答应带萍去看电影,晚却突然刮起西北风,母亲怕他们冻出病来,不许他们去。

    萍缠住父亲又哭又闹,软磨硬,一直到半夜,也无济于事。

    父亲要看母亲的脸色行事。而母亲向来是说一不二,不可违抗的的。

    总之,这一场电影,最终因为母亲的坚决反对,没能去看成。

    大概为了弥补这一次食言,一天,在乡冬训班学习的父亲主动提出来带萍去看电影。

    父亲说,今天是冬训班最后一天,下午散会后要包场电影。

    吃过饭,萍欢天喜地,随父亲去乡大会堂开会。

    大会堂在乡镇的中心,是由小镇最大的庙宇改建的。

    这天开会人特别齐,大会堂挤得满满的,也许是大家都知道要包场电影的缘故!

    冬天黑得早,电影散场后,外面已经一片漆黑,萍牵着父亲的手随着人流向东大桥方向而去。

    小镇形似孤岛,四面环水,由三座木桥和一艘摆渡与四面连接。

    东大桥虽长并不大,因小镇东面的河面最宽,故名东大桥。每到发大水季节,东大河的水流最汹涌,木桥经常被冲毁。

    萍和父亲手牵手走狭长的木桥,桥板不堪负重,“咯吱”“”“咯吱”响。大约走到河中心,桥的人越来越多,木板摇晃更剧烈,胆小的尖叫起来,突然前面传来撕心裂肺的声音,有人失声大叫:“不好,木梁要断裂!”

    “轰”的一声巨响,木桥真的坍塌了。跟着是“卟通”“卟通”桥板和人的落水声。

    萍不知道害怕,萍懵了,还没有反应过来。几岁的小毛孩子,哪里想到发生这种事情!

    退是退不回去了。

    说是迟,那时快。父亲猛然一把将萍揽在怀里,接着萍能感觉到父亲的腿脚在舞动,身体晃了晃,立即失去控制,萍的身体也随着父亲向河面飘落。在落水的一瞬间,父亲用双手将自己高高举过头顶,稳稳骑坐他的肩头。

    父亲驭着萍,踩水向东岸游去……

    事隔多年以后,萍回忆幼年这一段不寻常的经历时,那一天放的什么电影,以及怎么被救岸的,甚至数九寒天,棉裤被河水浸透彻骨的寒冷,萍都记不真彻了。只有父亲用双手将自己高高举过头顶这一瞬间,记忆深刻,历历在目。

    这一瞬间,永远定格在萍的心里!



………【第十一章 露天电影(二)】………

    “今天晚有电影,

    大人小孩都能看,

    只有癞子不能看。

    癞子头有炸弹,

    炸到人,不妨法。”

    电影是那个年代人们唯一的精神食粮。

    稍大些,萍看电影就不再要父亲带,开始和小伙伴们一块唱着儿歌去。

    “唐僧骑马咚点个咚,

    后面跟着个孙悟空,

    孙悟空跑得快,

    后面跟着个猪八戒,

    猪八戒鼻子长,

    后面跟着个沙和尚,

    沙和尚挑着箩,

    后面跟着个老妖婆,

    老妖婆……”

    再后来,电影也多了起来,一个夏天能看好几场呢。

    相比之下,男孩儿比女孩子更爱电影,尤其是打仗的。

    这可能和基因有关,好斗也许是男孩儿的“动物本能”。

    他们不仅喜爱看打仗电影,而且勇于实践。

    那时候做一个电影放映员是非常吃香的,处处受恭维、受尊重,真的是风光无限!

    电影“开演”前,村干部要亲自宴请放映员“吃香的喝辣的”。诸位如有不信,可以向当年在农村做过电影放映员的大爷们了解,当年他们到农村放电影,村干部是不是把他们当“老太爷”服伺?!

    可以说,电影放映员是当时农村青年最羡慕、最想做的工作。但电影放映员并不是常人可求可得可做的。不仅要文化素质好,政治思想觉悟高,还要有“关系”。

    萍他们一大帮男孩儿,就常常在等待电影“开演”,村干部和放映员推杯换盏的时间,自由组合,分成两派,捉对拚搏厮打,场头一阵阵鬼哭狼嚎,纵然鼻青脸肿,头破血流也乐此不疲,在所不惜!

    回想小时候看电影的乐趣许多并不在电影里,而是在电影“开演”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