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水东流不复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逝水东流不复还- 第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最让孙儿痛悔的是,您临终前留下的二十元“叫钱”,给未来长孙媳妇的“叫钱”。

    孙儿不孝,孙儿一定尽快圆您的“重孙梦”!

    虽说生死有命,虽说人生无百年不散之宴会,但孙儿只能盼望来世再做您的孙儿!

    -----------------------------------

    祖父年八十进三,身康体健,忙碌无暇。长辈之众,皆白发飘零,惟祖父最让人放心。若非天命,祖父阳寿必在耄耋之间,亦有十余载光阴可度,亦有不可数天伦可享。出殡之日,父亲披麻戴孝跪地执幡,嚎啕痛哭涕泪俱下,我亦长跪不起泪如泉涌。哀乐回响,哭声震天,左右乡邻无不动容掩面,众亲皆泪水纵横,不能自已。当日暮色起时,我等十字路口一祭亡灵,次日二祭,三日三祭至坟前,拢墓清扫,十余子孙齐跪叩拜,泪浸茔地……

    祖父一生劳碌,常年走南闯北,行走江湖之。自养闲起,仍自食其力,耕地分余,一年瓜果不断,四季花蔬常青。生活朴素,常旧衣裹身,不舍数年;粗茶素饭,独乐其中。

    无奈天公不怜,竟夺其命!

    写至此,仿若重现当时情形,泪不能禁!

    呜呼,不舍我敬爱的祖父,时值新年正月刚过,二月初二,传说中龙抬头的日子,您却永远低下尊贵的头,永远闭慈善的双眼!祖父,能不能睁开眼睛,再看一眼您的孙儿,也让孙儿再和您说说话?

    ----------------------------------

    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呜呼!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泪湿满襟,孙儿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呜呼,痛悼我祖父,虽已算高寿,子孙满堂。然天公不美,孙儿未能尽孝之时,亲已不待,岂不悲呼!

    呜呼,痛煞我祖父,时值午时,惊闻祖父去,心中哽咽不能成言,背身而立,泪眼涟涟!泣至灵前,呼我祖父,数喊不闻,肝肠已断,血泪沾巾,哀号祭奠,悲痛难离!祖父兮,孙儿不孝,生不能常侍身侧,死不能常祭坟前,唯做此悼文一篇,付与火君。愿我祖父,黄泉路魂归有所,九重天外,可登仙班!

    挽祖父联

    一夜秋风狂摧祖竹,

    三更凉露泪洒孙兰。

    寂寞乾坤,邈笑一公何所在;

    凄迷风雨,哀哉两字弗堪闻。

    风起云飞,室内犹传诫予语;

    月明星黯,堂前无复弄孙声。

    奉杖几何时,方期爱日长绵,歌笑欢颜承百岁;

    含饴今不再,从此悲风陡冷,凄凉血泪哭重闻。

    再祭祖父

    祖父仙逝,鹤驾西天,满堂儿孙,无不思念。

    思亲念祖,血脉相连,木念根本,水思渊源。

    呜呼祖父,成佛成仙,哀哉祖父,瑶池赴宴。

    祖父自幼,家境贫寒,勤劳一生,德泽子孙。

    历经艰辛,稍即成年,与吾祖母,结为金兰。

    勤俭耕种,团结亲邻,待人善,毕生忠厚。

    农事之余,别离乡间,行走江湖,全为家眷。

    养儿育女,向来从严,先祖美德,常挂嘴边。

    儿女成家,儿孙相添,教孙做人,老实为先。

    祖父苦心,育我成长,教我成人,永志不忘。

    音容宛在,笑貌犹存,养育之恩,重如泰山。

    孙儿在外,时时挂念,回到家中,嘘寒问暖。

    惟愿祖父,长命百岁,向天祈祷,身体康健。

    面对灵位,哭地叫天,生死永别,阴阳隔断。

    黯然失神,泪雨倾盆,大恩未报,肝肠哭断。

    操劳一生,晚福未享,未能尽孝,实乃遗憾。

    祖父教诲,铭记在心,高风亮节,永驻心间。

    虽未尽孝,孙儿发誓,建功立业,再来祭奠。

    黄泉地下,祖父安息,祖父有灵,托梦夜间。

    保佑全家,万事享通,福禄永存,世代平安。

    祖德难忘,风凋祖竹,哀号王父,燕贻恩深。

    祖训永耀,恩泽长存,高风亮节,遗爱人间。

    今在灵前,挥泪含悲,祭文一篇,永远怀念。

    呜呼哀哉,情长纸短。

    痛煞我也!

    祖父:安息,孙儿一定不负所愿,化悲痛为力量!

    未完待续

    附:招魂和送魂

    死者的尸体安排就绪之后,就要举行招魂仪式。据说,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这个魂魄就会像他的尸体一样停留在异乡,受着无穷无尽的凄苦。他也不能享受香烟的奉祀、食物的供养和经文的超度。这个孤魂就会成为一个最悲惨的饿鬼,永远轮回于异地,长久地漂泊,没有投胎转生的希望。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招魂仪式的举行,必须选择一个相当的日子。到了那天,丧家就在门前树起招魂幡,或者挂魂帛。有的地方亲属还要登屋顶呼喊招魂,让死者的灵魂回家来。据说,这是满族等游牧民族的遗风,在草原,如果看到哪座帐篷前立起了大幡,就知道哪家死了人,大家就都来吊唁,帮助料理丧事。后来这成了满族人普遍的丧俗。

    在史料的记载中,招魂的仪式起源非常早。周代的一些文献中就说,死者亲属要从前方升屋去招魂,手拿死者的衣服面北呼叫,如果死者是男的,就呼名呼字,连呼三声,以期望死者的魂魄返回于衣,然后从屋的后面下来,把衣服敷在死者的身,这件衣服又叫做“腹衣服”。这件“衣服”被人所穿着,染了人的肌肤香泽,有着“**”和“气息”的双重联系;魂魄也许会被它所吸引,依着熟悉的味道或形状而归附回来。据说过去的傣族,几乎家家都准备着叫魂的“魂箩”,招魂的时候,就把死者生前的衣服装在竹箩里,放白米和白线,表示要把灵魂提回来。

    到了近代,人们主要用大幡来作为招魂的工具。幡旗迎风飘飘,取其缠绵的意思,魂魄就能够循着这飘扬的幡盖归来。大幡通常有三四丈高,它们的颜色和形状各不相同。像满族旗人的幡的颜色,是根据丧家和亡人所在的“旗”别来决定的,它的形式就像演传统戏时所举的大旗一样,中间挂着缎子绣的软片,绣着一条大龙。外边因为饰着彩球下垂,所以俗称叫“嘟噜幡”。有的幡的面有荷叶宝盖,中间是红寸蟒的大宽飘带下垂,中间镶着绒腰,幡有一丈长。另外有从宝盖挂下的两个窄条,由幡杆高高地挑起,幡杆插在红漆架子的中央。另外,还有一种形式,幡的本身不是绣片,而是亡人的牌位,称为“官衔幡”。据说,招魂后死者的灵魂就依附于这块灵牌之。幡的下座两边有穿杠的绳套。以便于出丧的时候由杠夫抬着,走在最前面导行。大幡一般立在二门的外面。死的如果是男人,立在门的左边;如果是女人,就立在门的右边。

    有的招魂仪式,是非常有职业特征的,比如渔民的招魂。他们有一套特殊的祭奠习俗。渔民不幸葬身大海之后,因为往往无法找寻回尸体,他的家属就用稻草人代尸,穿死者生前的衣服,在家里摆设起“灵堂”。同时,在村外的海边,要请道士为死者招魂。招魂要在夜间的潮水初涨时进行,死者的亲人到海边去叫喊,把失落在海里的“阴魂”喊回来,招进稻草人中,再进行安葬。这种招魂仪式,叫做“潮魂”。亲属要先在海边搭起一个小小的“蘸台”,然后到了傍晚,就在帐篷里点起香烛,中间放着稻草人,身贴着死者的生辰八字。等到晚涨潮的时候,道士坐在“蘸台”,敲响钟磬铙钹,嘴里念着咒语。这时候,“蘸台”前后就燃起一堆堆的篝火,有人手拿一杆带根的毛竹,顶梢挂着箩筐,里面装一只雄鸡,面对大海,随着道士的咒语,不停地摇晃着毛竹。也有的由死者家属,披麻戴孝,提着有字的灯笼,高声呼叫死者的名字:“某某来呀!某某来呀!”声音非常凄凉。然后,由一个孩子或者亲属答应道:“来喽!来喽!”一呼一应,直到潮水涨平,才由道士引魂回家。到了第二天,亲属才把稻草人放进棺材,送到山去安葬。

    人死亡后,灵魂当然就要离开**。但是茫茫的阴间,从哪里走呢?于是下一个程序就是由活着的人来给他“指路”。“指路”就是为鬼魂指引升天的道路。在北方一些宗教的亡灵世界里,亡灵的“回归”需要巫师的帮助和引导。首先,先一条道,继续向前走去,就分出许多岔道,这是按照死者的不同性别设的小道。亡魂走自己氏族的道,要渡过一条河,那里有许多白骨。在这种作法下,据说可以安全渡河。

    招魂和送魂仪式,表现了人们两种相互矛盾的民俗心态。一方面希望死者灵魂活转回来,另一方面则要告诉死者的灵魂迅速离开。



………【第一百零二章 萍的亲事又提上议事日程】………

    形容一个人不识好歹,不甘心失败,或大祸临头依然还蒙在鼓里,就说他是“‘六七’的鬼不知死”。不过,按照传统说法,“六七”的鬼已经知道死了。

    在萍的家乡,“六七”期间,迷信的人会在逝者生前经常行走的路线撒白石灰,以验证逝者是否回来过。“六七”之后逝者已经知道自己死去,就不会再回来打扰家人。

    从爷爷去世到“六七”,厂里一直没有安排萍出长途。萍就像刚进引江电机厂时,班整天在供销科办公室接接电话,其间,杨科长只安排他去扬州买过一二回东西。

    没有比死人更大的事。如果一个人总显得忙忙碌碌,或者忙得不见人影,会被人骂:“忙死人啦你!”是骂人最刻毒的语言。

    从古到今,死人是最大的死。古代做官的人,父亲去世,要辞官回家,守孝三年,叫“丁忧”。过去在农村,借屋子放死人好说,借地方生孩子不容易。这叫“借死不借生”。

    每个七天,萍都要回来给爷爷“烧七”。

    时间很快,一转眼爷爷就“六七”了。

    过了“六七”,萍的终身大事又提母亲的议事日程。

    在《逝水》第一稿中,萍的婚事是在爷爷去世后完成的,俗称“冲喜”。一稿是这样写的——

    -------------------------------------------

    ……八六年萍足足躲在外面大半年,春节都没回家,一个人冷冷清清地留守在武汉办事处。要不是爷爷的突然病故,萍绝对不会答应这门婚事,回去成亲。

    按照家乡的风俗,三年守孝期内不得操办婚嫁喜事。但可以在“归天”的长辈入土前操办,称之为“冲喜”。于是父亲和叔叔们商量,决定让萍结婚“冲喜”,也是了却老人的心愿。

    这回萍爽快地答应了。由于他的倔强,没能让爷爷看到孙媳妇,没能让爷爷抱重孙。他要为爷爷圆梦!

    萍就这样成了婚,迎娶了妻子。妻子进门,家里没有添置一样新嫁妆,萍身没有更换一件新衣服。

    为了实现爷爷的遗愿,萍不再坚持,奉命成婚。萍和妻子婚前虽然见过面,但从未单独相处过,双方的性格、经历根本不了解,更无感情基础可言。

    新娘是谁已经无所谓,因为她只是结婚的对象,婚姻的道具!

    ------------------------------------------

    事实不是这样。二稿准备这样写——

    萍的母亲换了媒人,聘请菊的舅母出来做媒。这样,菊的舅母就代替了虹的嫂子。

    菊的舅舅非常怕老婆,由此可见,菊的舅母是个强势的女人。不仅如此,菊的舅母本是萍他们村嫁出去的女儿。

    母亲果断换人能否成功,且听下回分解!

    未完待续



………【第一百零三章 短暂的第一次见面(修改)】………

    又是一年芳草绿,

    依然十里杏花红。更新超快

    清明节后,柳绿,杏红,菜花黄,正是一年之中最美丽的季节。

    傍晚,萍骑自行车驭母亲赶往菊的舅舅家。

    早在萍正月十五出差后,爷爷去世前,萍的母亲又找熟人出来游说,拜托菊的舅母“再说说看”。

    爷爷“六七”刚过,菊的舅母果然托人传话过来:“带你儿子到我家来,和我外甥女见见面。”

    萍的母亲喜不自禁。看来事情有了转机,还有一线希望。

    接到传话,晚饭也没吃,萍的母亲就叫儿子直奔菊的舅舅家。

    到菊的舅舅家虽然相隔只有七八里路,但一路坑坑洼洼,非常难骑,很快萍就颠出一身汗来。

    “真是想儿媳妇,想疯了!”萍不好对母亲发作,只在忍着在心里说。

    皇帝不急,急太监。萍在外不知道,这两年母亲为他的亲事,经常起早带晚,东奔西跑,到处求人说媒。真的很不容易!

    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成为萍婚姻的最大障碍。儿子因为小时候“心脏开过刀”,没有人家敢把姑娘嫁给他。农村人不懂,担心萍的先天性心脏病会复发,认为萍将来必定是个短命鬼、讨债鬼!萍就是王子,人家也不会把女儿嫁给他,生怕他们的女儿将来年纪轻轻就受寡。

    把女儿嫁给萍俨然把女儿往油锅里扔,往火坑推一样。

    你说,做母亲的岂敢不急?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

    菊、菊的舅舅家与萍的家不再同一个县里。那些地方,萍以前从来没有去过。

    乡村小路本来就狭窄,加之两县交界,两边都不管,道路破坏严重,路两边的油菜常常覆盖住路面,有的地方根本没法骑,只能下来推着自行车步行。

    好不容易来到菊的舅舅家,天早已完全黑了。

    菊的舅舅不在家,菊的舅母笑容可掬地在门口迎接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