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辈子会经历很多让人震撼的事情,但从没有亲眼见到在自己眼前堆起一座钱山来得震撼。记者用了很大的努力,才克制住自己没有冲上前去,从上面抢下一捆来塞进怀里……”
“……我们在形容一个人有钱时,常爱说他家里钱多得塞满整个房子。那主人究竟多有钱呢,人们还是不得而知。但昨天,记者亲眼看到了将钱堆满房子是怎样一个概念,整整三十亿的现钞,占满了一块八米二长、四米二宽的地方,堆起来接近一米五高,犹如一列由港币组成的城墙耸立在眼前,足以晃花所有人的眼睛……”
各家媒体用一支支生花妙笔,将昨天那幕从所未见的场景重现在读者面前,配以那张钱山的照片,生动地描述了什么叫做数钱数到手抽筋。
郭逸铭看着这些报道,想起那天当三十亿港币现钞在会议室堆起一座高高的钱山时,尤德等人脸色蜡黄、犹如活死人一样痴呆的表情,虽然事情过去了很久,还是忍不住一阵大笑。
我确实无法对你怎么样,但我可以恶心死你!
他也不怕港府会恼羞成怒,因为在港经营移动电话业务不是他争取来,而是由大陆方面施压、港府妥协而来的!如果港府方面没有一个合理的理由,即便再愤怒,如果没有一个占得住理的借口,在否决他经营移动电话资格之前,也要费心地掂量一下这样做的后果是否值得。
而假如港府一定要这样做……
既然对方摆明不肯善了,双方要撕破脸的情况下,那么再向对方脸上扇一耳光又能怎样!
有时候人不能只会一味退让,该强硬的时候,也必须强硬。
一味的退让只会让人以为你软弱,软弱就意味着好欺负,本来没事都会惹出事来。还不如表现强硬一点,再加上大陆在背后撑腰,港府更有可能会收敛一点,从而为自己争取尽可能宽松的经营环境。
郭逸铭随意地翻看着报纸,大多数报纸都是从八卦娱乐的方式来报道这件事,不是惊叹于三十亿的钱山多么壮观,就是他郭某人多么有钱,报道之中,那种羡慕、嫉妒交织的浓浓酸味,扑面而来。
火车不停颠簸,他看了几分钟就感到双眼涨涩,于是不再细看,许多报道都只是匆匆看个标题,只有较有价值的新闻才会认真阅读。
他扔下一份感觉没什么内涵的报纸,又拿起一份,一看,同样是一幅巨大的钱山照片。但文章的标题却与其他报纸截然不同,很是标新立异,一下就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三十亿与港币升值之间的联系》
噫,这份报纸有意思,居然从他一次**纳三十亿港币现钞,立即将之与前些日子港币陡然升值联系起来。
他再一看报纸刊头,《大公报》,顿时明白了。
说实话,当他一下子拿出三十亿港币现钞,绝大多数反应快的人,几乎都迅速反应过来,他就是前些日子造成港币迅速升值的汇市神秘投资人。君不见,当三十亿出现在众人面前的时候,对着他露出凶狠眼神的,可不只是尤德等人,更有大东公司、香港电话公司、怡和公司等三家同样拿到了移动牌照的公司。
当时他还略有诧异:我恶心港府,关你们什么事。
但当后来他们也向港府交纳保证金时,郭逸铭才恍然大悟,随即哑然失笑。敢情这三家公司,受他抬升港币币值之累多缴了接近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三家公司还没营业先损失5000万,又没有他套汇盈利的操作,只能硬生生承担损失,怎么可能不对他恨得咬牙切齿。
他只是哂然一笑。
既然大家是竞争对手,那么你们遭受池鱼之殃,就是活该!
恨我?
whocares!
郭逸铭对大公报的这篇文章很感兴趣,忍着起伏车厢对眼睛的不适感,一字一句地看起来。
在这篇文章中,大公报请来了一名资深经济分析师,对前些日子港币升值的全过程,用经济模型计算出主力入市可能带动的联发效应,再根据成交额变动情况,从而相当精确地估计了主力入市和退出的大致时间。之后,他们用主力、受主力影响裹挟的散户投资资金相互比例,居然用数据分析的方式,计算出了投资人在汇市总共吸纳了超过三十亿左右港币现钞的最终结果。
随后,文章基于这个结论,对那个神秘投资人大加赞扬。文章表示,不管这名神秘投资人出于什么理由,要从汇市吸纳超过三十亿港币现钞,但这个行为本身却真真切切地抬升了港币,从而挽救了数百万市民、投资人的财富,不愧为香港经济的大救星。
文章中没有一个字提到他郭逸铭,但那幅和其他报纸完全一样的钱山照片,却清楚地点出了那个投资人是谁。
非常高明的操作手法!
郭逸铭看完文章,对撰写人大为赞叹。
文章用看起来非常严谨的经济模型推算的方式,给人以一种相当专业的感觉。而推理的全过程,又好似破解玄疑一般,一点一点揭示出他在汇市操作的全过程,带动着读者跟着笔者的文字,重新回到那段让千万万万市民喜极而泣的日子,然后在心中潜移默化对那个神秘投资人充满了由衷地感激。
而当读者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到那个神秘投资人是郭逸铭之后,这份感激便会自然而然地转移到他身上。
“郭逸铭拯救香港”的认知,至少会在部分人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对方会如此轻易地通过经济模型,推算出他的操作过程,这并不奇怪。首先,当初巴普蒂斯塔制定的是快进快出的手法,打着不管能赚多少、在别人反应过来之前捞一把就赶快跑的心理,采用了最粗野的拉抬手法,砸进大量资金将抛单全部吃下,强行将港币价格抬升起来。这是一种毫无技术含量,完全靠着雄厚资金强行抬市的操作手法。
这种操作手法留下的痕迹就太多了,有心人只要稍微费心,就能找到相关的证据。
另一方面,所谓的经济模型不过对某种经济行为的公式总结,是用于这一次经济行为的公式,很难说就能适用于同类经济行为,其可靠性近乎于巫蛊。这些经济分析看起来神秘,但不是事后诸葛亮,就是发布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通过修改变量以得到他所想要的结论。
同样的方法,要炮制出一份与经济模型完美吻合的汇市操作流程数据,也只是对某些变量进行任意裁减取舍的问题。
这都是小意思!
内行一看就知道是牵强附会,但对外行人而言,虽然看不懂,但却觉得“哇,好厉害,这都能分析出来也”,从而具有更大的说服力。
这是实实在在的“虽不明,但觉厉”!
郭逸铭看完这篇文章,迅速在报纸堆中翻了一阵,找到以后几天的报纸,想借着看到后续的变化。
他只是匆匆翻了几份报刊,就明白大公报这篇报道恰如其分地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很巧妙地引导了舆论方向。
在此后几天的报刊上,不少媒体都受到了这份报道的启发,对港币升值那几天的汇市变化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其实类似的分析,在那段时间已经有不少,但由于当时大家都不知道那个神秘投资人是谁,对整个操作过程的资金投入量认知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因此猜对的人没有几个。
可现在大家都是按图索骥,再来倒推过程,那就太容易了。
大多数媒体都得出了和大公报同样的结论,不过他们可不像大公报还要玩什么含而不露的手法,故作神秘。这些媒体都直接点出了郭逸铭、华粤集团的名字,甚至有媒体将巴普蒂斯塔的名字都登了出来,在报纸上列出他的过往身份:前美洲银行高级投资顾问、加州政fǔ高级投资顾问!
这个分析一出来,后来的报纸更是大胆下判断,言之凿凿将神秘投资人的头衔,戴到了郭逸铭的头上。其用词之肯定、语气之坚决,即便现在郭逸铭站出来说自己不是那个神秘投资客,也不会有多少人相信了。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别人已经帮着点穿了郭逸铭就是救市者的身份,大公报也不再遮遮掩掩,又连续写了好几篇系列文章,正大光明地为他造起势来。
其中一篇文章,郭逸铭是兴奋不已,连连击节赞叹,对撰写人赞不绝口。
文章写到“鉴于香港前几个月出现的经济危机,就是源于货币超发,由通货膨胀诱发国际炒家抛售港币,最终导致港币不断贬值。
而这一次华粤集团大举吸纳港币的操作,使得港币币值迅速由1:11,上升至1:9。5,更加清晰地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在港币币值好容易稳定下来的时刻,这次港府收到的巨额港币,就不应再投入流通,以免再次对市场造成巨大冲击,导致港币出现雪崩。我们建议港府应将这笔资金直接销毁,如若不然,也应作为储备货币暂时封存起来,以后可以根据需要,再适时做出调整……”
郭逸铭朗声大笑,这是谁写的文章,谁出的点子?
这也太他娘的阴损了!
通过这篇文章,大公报就差没指着港府鼻子说:你要是敢把这钱再拿来流通,就是蓄意摧毁香港经济的罪魁祸首!
这下子把港府逼到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地步。
三十亿不用吧,这就等于他们收到了一堆废纸,对于以敛财为目的的港府来说,这比剜他的肉还心痛。但是用出去,那就成了公然掠夺香港财富的罪恶举动,别的不敢说,一顶香港经济破坏者的帽子是跑不掉了,以后几百万市民谁还会相信他!
用,或是不用,港府无论作出那个决定,都必然会产生令他们痛不欲生的副作用!
郭逸铭一边看,一边用力拍着大腿高声叫好。
写文章这人太了不起了,这就是把港府高高架在火堆上烤啊。这篇报道一出来,再得到一呼百应的响应,港府就算再垂涎这笔钱,也只有忍痛割爱。
三十亿,就这样被轻飘飘一篇文章给化作了流水,这才是一支妙笔压千钧呀!
他迅速又翻看其他报纸,发现大公报的报道迅速得到了多家媒体的响应。事关到全港所有人的财富是否会再次缩水,甚至有可能引发经济雪崩、直接摧毁香港经济的恶果威胁下,无论亲中还是亲英媒体,都一致在报纸上大声呼吁港府看在民生维艰的份上,千万不要再将这三十亿投入流通了。
港府本来一直在装聋作哑,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媒体发出同样的呼声,最后终于不得不站出来,捏着鼻子宣布:这钱不会再进入流通;同时,本着以什么名义收取,就用于何处的原则,这钱将作为未来移动电话业务的奖励金。港府以两年为期,对四家经营移动电话业务的公司进行考核。到时候哪家公司对本港移动电话业务贡献最大,这钱就发给哪家公司作为奖励,奖励其为香港的移动电话业务做出的贡献,使之更有动力,为香港移动电话业务提供更好的服务云云……
郭逸铭笑得在地上打跌,差点没背过气去。
港府这才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他都可以想象得出,港府在作这番表态的之前,不知道咬碎了多少牙齿,切齿唾骂了多少人,最后才含泪做出这番表态。这是第一次,港府被人从口袋里,生生掏走了三十亿!
对于港府来说,这比割他一刀还痛!
不过郭逸铭也很清楚,港府此番表态,证明他们虽然被迫做出了声明,但他们并没有甘心放弃这笔巨大的财富。
所谓两年后对四家公司的移动电话业务作出评判,将钱奖励给业务发展最好的公司,港府肯定是偏向于那三家英国公司,而不可能是华粤集团。尤其港府自己就在香港电话公司占20的干股,到时候,明面上将这钱奖给香港电话公司,但只要暗中过过手,这钱就又回到了他们腰包。
“两年后的评判么?呵呵呵呵,我们就到时候看看,究竟是哪家公司发展最好吧!”
郭逸铭放下报纸,冷冷一笑。现在谁都知道,华粤集团尽管拿到了移动电话牌照,可是为了筹集这三十亿港币,将能挪用的资金都挪用了,现在正处于资金短缺中,绝对无力再投资建设移动电话网络,变相地等于已经自动出局。
所有人都会以为赢家会是三家英国公司之一,但唯有郭逸铭不这样认为,结果说不定会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
他再看接下来的报纸,发现随后事态的发展,似乎开始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从他就是拯救港币的神秘投资人身份暴露以后,报道渐渐开始偏离了原来方向。媒体们在对他的短暂欢呼赞扬之后,开始调转了枪口,将质疑的声音对向了港内其他的富豪们。媒体们表示论资金实力,华粤集团绝对不是最富有的,而且人家才来,就如此爱港护港,为什么本港的大公司、大富豪们,坐拥数百亿资金,却眼睁睁看着港币一天天跌落、汇市股市双低、通货膨胀、人民生活艰难,而袖手旁观?
在这里,许多媒体都引用了一句极为煽情的话作为总结:能力有多大,责任有多大!
记者们一向是喜欢无风也起浪的职业,现在找到了一个话题、一个可以炒作攻击的对象,他们笔端的报道越发犀利,直指向一个个港内富豪们,从包家、李家、霍家,一个个将他们的家产、实力进行了一番详细点评。
最后,还以华粤集团作为参照物,给各家进行打分。
华粤集团被他们评为了三星,而拥有百亿资产以上的包家、李家、霍家都被评为了五星,这巨大的差异,让记者们更加愤怒,攻击也更加猛烈,笔下更不留情。有些攻击报道之尖刻,以近乎于人身攻击。
郭逸铭看到这里,敏感嗅觉到了一股异样的味道。
这些媒体已经脱离了正常的报道,开始了疯狗一样的乱咬了。这怎么看也不像是讨论问题,而是想把更多人拖下水、降水彻底搅浑的举动。通过质疑港内富豪,将港府的不作为也轻轻掩饰过去,同时还通过这一举动,让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