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德意志霸权之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890德意志霸权之路- 第1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的,陛下,但是那会让约瑟夫皇帝感到失望,当下一次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会怎样想?”

    “这不是问题,此事关系全欧洲的和平,以约瑟夫皇帝慎重的性格,只要我加以规劝,想来他不会不理解我们的难处,将我们逼到和法国开战的地步。”威廉认真的说道。

    “这一点我固然相信,但现在的问题是,保加利亚的斐迪南国王还有希腊和塞尔维亚的国王和政府都已经做好了战争的准备,即使奥国不支持,但是如果我们要求奥国出兵干预却有些强人所难了。假如奥国只是置身事外,那么战争终究还是要爆发,即使法国也很难阻止其发生。如果土耳其军队单独击败三国联军倒是还好收场,就怕联军彻底击败土军,届时,若法国公开出兵干预,那么奥国政府一定会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约瑟夫皇帝估计是顶不住这种来自公众和舆论的强大压力,被迫对法国提出某种难以接受的要求的,最终的结果还是会回到老路上。”

    “你说的很有道理,民族主义盛行的今天,小国也拥有了历史上它们从来未有过的自由行动的权力。”威廉叹了一口气道。历史上的巴尔干战争,欧洲各大国不是不想阻止其爆发,以外交的方式解决问题,但是实在是难以办到。

    “首相怎么看?”威廉转头看看身边的戈尔茨,问道。

    戈尔茨生性少言寡语,对于外交事务也不是太在行,但是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却有着天生的敏锐和十分难得的大局观。

    “我在考虑我们在下一场战争中获胜的概率和要付出的代价了。”戈尔茨目光炯炯的说道,当他闻到一丝战争的气息,反而显得格外兴奋。

    “现在还不是万不得已的时候,只要法国能够以巧妙的办法安定土耳其,事情还是有转机的。”威廉不以为是的说道。

    “我觉得很难,以土耳其人的狂暴性格,他们是不会接受这种外交上的失败的,宁可付诸毫无胜算的战争。我在土耳其生活了十几年,他们的处事方式和社会形态我是再清楚不过了。”戈尔茨十分自信的说道。

    “您这么说,难道战争真的迫在眉睫了吗?”威廉再次自言自语说了一句。

    他站起身来,走到窗边,望着远处很久没有修剪,长得密密丛丛的草地,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和平崛起难道在任何时候都是奢望吗?”他不仅扪心自问道。(未完待续。。)
第二百二十章 局势(上)
    这天晚上,威廉做了一个噩梦,梦到德国在将要爆发的大战中败北,国内发生革命,自己也被从皇帝宝座上赶了下来,亡命他乡。

    醒来后,威廉越来越觉得,当前的情势和历史上一战前的形势何其相似?

    从本心来说,各国都不愿发动大战,因为缺乏必胜的把握,但是形势的发展却逼迫当权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冒险发动战争。

    当前情势下,法国人无论菲利普国王还是外交大臣塔列朗或者陆军的将军们,他们谁都不想和德国开战,所以他们是希望死死的控制住巴尔干的形势,使战争不要爆发。

    不过,开战的主动权在保加利亚和希腊一方,最近十年来,两国和法国本就一般的关系变得更加平淡,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保希两国都更为亲近德国,其次是英国和奥国,这除了德国强势的经济影响力的因素外,也和两国王室有很大的关系。

    现在,无论德国还是英国都不愿冒着损害和保希两国关系的风险,对可能的战争进行强力的阻止。

    如果英德两国齐心协力,那么无论保加利亚还是希腊都是不敢轻举妄动的,但是无论乔治五世还是威廉自己都想在保希两国面前充好人,自然不愿采取极端的手段迫使对方屈服。

    可是,保希两国在本**队和民意的要求下早已经是磨刀霍霍,面对土耳其在欧洲的这片领地,就差最后动刀了。

    在法国的要求下,英德奥俄四国同时对保希两国发出了希望两国维护地区和平的倡议,但是暗地里,英俄两国却争相输诚。表示这并非自己国家的本意,这么以来,保加利亚和希腊两国自然心里有了底。加上奥国自始至终都是保加利亚的绝对支持者。因此,到此为止如果德国不站出来反对。那么发动战争已经是毫无悬念了。

    不过,最后关头,无论保加利亚还是希腊都毫无例外的要征求德国的建议,作为欧洲大陆的强权,德国的态度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

    为此,斐迪南国王在访问了维也纳后,旋即又访问了柏林,他需要威廉的亲口承诺才能彻底放心。

    斐迪南前脚到柏林。法国外长塔列朗后脚就到了。

    法国内部经过长时间的争辩,谁也未能说服谁,即使是军队内部几乎也是主和和主战的将领各占一半。不过,阿尔萨斯和洛林成为压倒主和派的最后一根稻草。莱茵河作为法德两国的自然国界,这一观点自路易十四以来就不曾改变过,作为军人,如果这点荣誉感都没有,还真是不称职的。

    由于英俄两国已经秘密保证,一旦德国和奥国对法开战,则两国同时对德奥开战。所以法国陆军

    同时,为了促使法国下决心和英俄结盟,英国在魁北克问题上向法国做出重大让步。承认了魁北克是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加入加拿大联邦,同时英国还将伊拉克北部的摩苏尔地区的石油开采的40%权益出售给法国。摩苏尔油田自1908年被发现后,一举超越巴库油田,成为全世界最高产的大油田,其单个自喷井的产量便达到了罗马尼亚石油产量的总和。

    虽然英国开出的价格不低,但是这毕竟解了法国举国上下滴油不产的困境,彼时由于钻探技术还不过关,北非地区包括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的油田都还没有发现。

    塔列朗选择这个时候高调访问柏林,其实质在于为法**队的备战争取时间。以达成在战争初期在西线集结优势兵力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目标。

    对于法国人的阴谋,威廉自然是毫不知晓的。他认真的和塔列朗讨论了巴尔干各方可能的妥协方案,塔列朗则表示。法国愿意对土耳其施加压力,对保希两国做出领土上的实质性让步。

    一时间,整个事情仿佛一下有了转机。

    三天后,一份绝密情报被呈送到威廉面前,这是德国在法国的最高级间谍发回的消息,此人是法国国防部长的机要秘书。虽然对法国决心动武的确切情况并不知情,但是他大体了解英法之间的秘密谈判已经取得重大成果。

    由此,德国外交部和总参谋部的高层判断,英法之间的交易一定是英国支持法国在巴尔干动手为必要条件。这意味着法国和英俄已经决心发动一场针对德奥极其盟国的欧洲大战了。

    虽然私下里,明斯特和英国首相格雷有着二十多年的交情,但是在涉及国家大事上,这些都是不容被私人感情所左右的。

    外交部方面,无论从英国还是从法国得到的情报大部分都是令局势缓和的好消息,可越是如此,威廉就越是感到担心。

    他担心的倒不是战争的突然爆发,而是法国会彻底倒向英俄同盟,这会将局势演变为历史上一战前的态势,虽然德国在远东还有个小伙伴,可谁知道关键时刻小鬼子靠不靠得住呢?

    按照道理,塔列朗这个老狐狸是不会轻易放弃法国得来不易的“最后出牌权”的,难道土耳其就如此重要吗?或者自己这些年来根本就是在执行错误的外交方略?

    威廉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要自己判断当前的实力对比,并仔细数理德国的外交局面。

    就德国内部来说,二十世纪初的十年不仅是德国努力拓殖海外殖民地的十年,也是德国在欧洲势力不断扩张,并取得重大发展的十年(讲话稿来了)。

    和拓殖非洲殖民地不同,德国民间资本虽然不愿意将资本投向他们不熟悉并且风险极大的海外,但是却非常愿意向邻近的欧洲各国投资。

    罗马尼亚的商品农业;波兰东部的林木加工,煤炭和铁矿开采,西部的纺织品制造;波西米亚的机械制造;匈牙利东部的煤炭采掘以及蒂萨河沿岸的葡萄园;波黑地区的有色金属采掘;瑞典的铁矿开采等等产业都吸引了大量的德国民间投资。

    此外,德国各大银行还对周边国家给于金融支援,以承销政府债券或者专项贷款(比如修建铁路)的方式。进行了大量投资。

    据不完全统计,1904…1913年的十年间,德国对外直接和间接投资高达240亿马克。其中75%投向了欧洲地区。

    自由贸易,人员流动以及广泛的交叉投资使得德国和哈布斯堡帝国境内以及巴尔干各国更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在这种情况下。威廉二十多年来的夙愿——欧洲联盟,终于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1913年,德奥两国关税同盟条约。条约进一步加强了德国工业品在欧洲的市场地位,同时加速了商品的流通,极大促进了欧洲商业的发展。

    海外事务方面,德国在1903…1912的十年间,着力最大,最让威廉伤神的依然是对英国的外交和贸易的再平衡。

    布尔战争后。大英帝国的不朽神话渐渐远去,英国的精英阶层普遍承认并接受了这一事实。但是,他们也没有坐以待毙,眼看着自己的荣耀和财富被其他国家掠走。

    “英国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的下降最主要原因在于法国和德国在1892年签订的一纸友好合作条约,当法德两国不再相互敌对,甚至在海外问题上共同反对英国,那么我们在外交上可施展的空间就太小太小了。”英国首相格雷在其第一个任期的国情咨文中对议会如是陈述道。

    这个道理,英国人明白,法国,德国。俄国甚至美国人心中也都一清二楚。

    格雷在1905年担任英国首相后果断调整了对外政策,既然无法通过贿赂法国达到拆分法德外交同盟的目标,那么就只有适时收缩海外利益。法德外交同盟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英国在国际事务,尤其是殖民地事务上一家独大的结果,一旦英国放弃和法国的争吵,那么脆弱的法德同盟也就成了鸡肋。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就在于此。

    1905年秋天,英法德三国外长在巴黎会面,讨论欧洲外交的再平衡,此时英法两国早已就大部分纷争达成了协议,作为过去十年欧洲外交舞台上最大的赢家,塔列朗代表法国参加了这次会议。并顺利的调解了英德之间的矛盾。

    于是《巴黎宣言》和之后的《英德海军军备条约》(也称《伦敦协定》)使欧洲外交再次达成了平衡。

    巴黎宣言追述了十八世纪以来英国对于维护大陆和平的重要作用,重申了维也纳和会的大国协调原则。这使得使英国摆脱了因布尔战争造成的外交孤立局面。协议由五大国代表共同签字。

    《英德海军军备条约》是德国“被迫”对英国强势海权做出的让步,条约规定了德国主力军舰的吨位不得超过英国的50%。

    条约签署后。德国国内普遍感到不满,不仅仅是海军方面,即便是后来继任首相的戈尔茨元帅也认为“这是一个无比窝囊的条约”。

    不过威廉对条约的签署感到满意,因为在海军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50%的比例和80%没有太大区别,如果能先于对方下水4条大吨位并且技术绝对领先的主力舰,那么战争的天平瞬间就会颠倒过来。至于百分比真心没有多大用处,而且就算是这个位面的德国,和英国搞海军军备竞赛依然力不从心。

    既然是想让英国人安心,那么就格局大一点,50%又何妨,哥是穿越者高科技战舰牛逼不解释啊。

    不过对内阁,威廉只故作高深的说了一句:“把宝贵的金钱全砸到一堆破铜烂铁上,智者不为也。”

    这句话虽然听着大而无当,但仔细想想,却也经得起推敲。从1892年战争结束后,德国海军先是抓住了装巡的变革机会,一票装备渗碳钢甲巡洋舰下水立马让皇家海军的一大波正在图纸或者正在船台上的防护巡洋舰过时,当然,女王家大业大,即使是过时的防巡依然大有用处,无论放到殖民地维稳、还是开到远东耀武扬威那作用都是刚刚的。而且价格便宜量又足,速度快还省煤,简直是居家旅行的必备之物,前提是没有爆发战争,要说杀人越货,这货还真心不好使。

    但是德国可经不起这么折腾,没事造一大票过时的军舰,拉出去是要找打的节奏吗?

    随后的1900年前后,在威廉的统筹下,帝国海军虽然开工了一大票“无畏舰”,再一次站到了世界海军技术发展的最前沿,但是随之而来暴增的军费开支令政府头疼不已。

    造船倒是好说,但养船着实不易;这和买车容易养车难一个道理。

    一般来说,一条军舰一年的全部费用,包括人员,燃料,维检等等大约是军舰造价的三分之一至一半。

    到1905年的时候,随着一大票战列舰的入役,德国海军已经很有点吃不消;当然女王家虽然财大气粗,可是布尔战争后财政捉襟见肘,加上海军还保持着两强标准,德国每开工一条新船,英国就要开工两条予以回应,因此也是苦不堪言。

    在这种情况下,《英德海军军备条约》不仅可以安抚女王(虽然已经作古)那颗受伤的心,更重要的是,威廉可以把有限的军费更多的转移到具有战略意义的国防项目上,比如促进坦克和潜艇的研制,陆军重炮的列装,非洲殖民军和要塞的建设,战略资源的收集和储备等等。

    出于技术、战术以及财政方面的考虑,在威廉的授意下,德国海军在1905…1911年间平均每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