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天空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历史天空下- 第2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军的战斗力下降得这么厉害我没有想到,那么,接下来战事会怎么发展?会不会也像上海一样进入巷战?”

    赵翰青摇了摇头,心中犹豫着要不要告诉邓铭文南京守军很快就要接到撤军的命令,但是,那样的话就显得自己太神棍了一些,于是,他思索了一下道:“我估计这场仗打不下去了,唐生智没有与城池共存亡的勇气,**的士气你也看到了,所以,只怕会很快放弃南京。”

    “放弃南京?”邓铭文愣了一下道:“你是说撤退?”

    “对,很可能会主动放弃南京。”

    “唐生智有这么大胆子撤军?他可是立过军令状的。”

    “如果是老蒋的意思呢?”赵翰青现在在邓铭文面前也不再顾忌了,没人的时候就干脆称蒋委员长为老蒋。

    “你是说委座会主动放弃南京?”

    “我只是猜测蒋委员长为了保全实力有可能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做出撤军的决定,当然这只是我的推测,。”

    邓铭文听到这里若有所悟,参加南京保卫战的大半是蒋委员长的嫡系,但是最高指挥官却是他的老对头唐生智。蒋委员长肯定是不放心把自己的嫡系交给唐生智指挥,蒋委员长最担心的是什么?肯定不是南京城的沦陷,中国这么大,丢了一座城池不算什么,再说丢掉的城池完全可以在对回来,但是,一旦嫡系打光了就可能危机到蒋委员长的“委座”,想到这里,邓铭文心中豁然开朗,也越发地佩服赵翰青。小师叔能够透过表面现象看透本质,这份本事自己当真望尘莫及。

    “铭文可以给老蒋发一个誓与日军血战到底的请战电报试探一下。”

    邓铭文心领神会,立刻命令章参谋长拟了一份电文,章参谋长干这个可是最拿手,不假思索挥笔而就。这份电文如下:“自首都保卫战打响以后,在委座的领导下全军上下同仇敌忾与敌血战。怎奈日寇势大。又有飞机狂轰乱炸,我军伤亡惨重,如今外围东南阵地相继失去,日军几乎兵临城下,我教导军也压力倍增,但教导军全体官兵誓与日酋周旋到底。城在我在,城亡我亡”

    这份洋洋洒洒数百字的电文发出去没有多久,就收到了委员长侍从室的回电,回电只有寥寥数字:“精神可嘉。愚蠢之举,保存实力,来日方长。”

    邓铭文一看这份电报就明白了师叔推测的没错,蒋委员长要保存实力可能要撤军了。他暗自庆幸教导军早就准备了两套作战方案,其中第二个作战方案也就是赵翰青制订的那个作战方案就是针对战事不利而制定的,现在就不至于措手不及了。因此,他立刻下达了命令:“收缩兵力避免造成重大牺牲。”

    接下来日军的进攻更加猛烈,**的伤亡在不断增加,随之城外的阵地也在不断失去。但是,激战了三日直到12日,日军仍未能突破南京城防。

    此时,身在武汉临时大本营的蒋介石对南京的战况也极为关注,当他接到当涂附近已有日军渡江的情报时,顿时着急起来,南京守军的战斗力及士气已远不如淞沪之战,南京外围主阵地仅防守两三天即告失守,日军已经兵临南京城下,如果,日军真的从当涂渡江,南京的守军肯定会被包饺子,蒋委员长深感局势危急。为避免南京守军被敌围歼,遂令电令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相机撤军。

    唐生智接到命令傻眼了,不过也暗自庆幸,保卫战才进行了这几天,他已经看出日军凶猛**疲弱,这南京城肯定是守不住了,他之前脑子一热信誓旦旦与南京城共存亡已经有了后悔之意,但是已经进退两难骑虎难下了,让他跟南京城共存亡他还真没那个勇气;而私自撤军他也没那个胆量,他如果私自撤军就给了老蒋一个处置他的机会,老蒋早就看他不顺眼想要找个借口拿下他。如今,老蒋命令他撤军,等于是搬了个梯子让他下,让一向对蒋委员长都不感冒的唐生智对蒋委员长心生感激。

    于是,唐生智当即召集副总司令和总参谋长连夜研究撤军之事,最后决定于14日夜开始撤退。遂于次日凌晨,也就是12日凌晨2时许召集参谋人员制订详细的撤退方案。

    不过,由于唐生智自己曾力主固守,现在若突然先行撤走,怕今后责任难负也不好向部下交代,于是,他在12日下午三点召开了全体军事会议宣布撤军之事,同时在会议上出示了军事委员会的撤军命令来为自己开脱,做出了军令难为的姿态。

    军事委员会的电文如下:“如情况不能久持时,可相继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

    因为,这个撤军命令太过突兀,让一部分毫无防备的将领们完全没有反应过来,完全就是懵了,然后是无比的愤怒,几个小时前还在信誓旦旦与日军死战到底,转眼间却又要撤军了,混蛋,真他娘的太混蛋了,竟然拿作战当儿戏。不过,唐生智说这是委座的命令,这样一来,让众人一肚子的火气也不好发作了,以大家对蒋委员长的了解,蒋某人的确是喜欢远远地下达这种不着调的命令。其实,还是有不少将领早已经从各种渠道提前得到了撤军的命令,而且这部分人已经开始私下准备撤军之事了。

    邓铭文因为一直坐镇前线指挥作战,所以,他直到参加会议的前一刻起还被蒙在鼓里。不过,他早已经知道蒋委员长为保存实力要撤军了,所以并不如何吃惊。他冷眼旁观,众人神色不一,有人不满,有人窃喜。(未完待续。。)
章节目录 第六百一十章 南京保卫战(二)
    感谢“生动。”送上的月票,感谢兄弟们不离不弃的支持!

    南京城的百姓虽然在谣言四起之下络绎不绝地离城而去,但是,仍旧有不少人可能是因为故土难离、家业难舍或心存侥幸不相信南京城会失守而死活不愿意搬离南京,可是那些人家里往往会在某一时间里有人登门,或是云游天下的高人,对主人说主人家近日有血光之灾,必须搬离南京兵凶战危之地;或者登门的是一些凶神恶煞的人,拍桌子瞪眼睛出言威胁如若不搬离南京必灭其满门。这样一来,又有不少人离开南京,剩下的“钉子户”越来越少了。

    这一切自然都是赵翰青导演的,包括前面的“造谣惑众”,他为了让南京百姓免遭日军屠杀想尽了千方百计让南京的百姓离开。

    等到11月底的时候,全城百姓已经离开了七七八八,南京虽然没有成为一座空城,但是,大街上人流渐稀,小巷里十户九空。赵翰青这才心中稍安,城中的百姓已不足十万人了,大屠杀即便是无法阻止,但是也绝对不会再死伤那么多人了。

    这期间,由于**从上海的撤退成为极其混乱的大溃退,**在上海至南京沿途未能组织起有效抵抗,日军趁机扩大战果,很快就占领了淞沪周边的大片地区,苏州、嘉兴、无锡和常熟相继落入日军手里。

    日军的胜利让他们的野心也越来越膨胀,他们的贪婪目光立刻就投向了距离上海不远的南京。

    1937年12月1日,日本军部下达了新的作战命令:“命令:华中方面军司令官须与海军协同,攻克敌国首都南京”,南京保卫战正式拉开了序幕。日军分作三路向南京进击,每一路的进攻都势如破竹。各地守军纷纷弃城逃走。

    仅仅三日,也就是12月4日,日军就逼近南京外围。南京城里剩余的百姓顿时人心惶惶,这些“钉子户”顿时后悔自己为什么不早些离开南京呢?但是,因为日军已经逼近南京,各个城门的守军执行卫戍司令部的命令已经紧闭城门禁止任何人通行了。就连中华门因为是日军主要进攻的方向也封闭了城门。不过,在教导军防守的地方,因为日军暂时没有兵临城下,就允许百姓用绳子从城头下去,那些士兵们还会热心地帮忙。就这样。到12月9日,日军进抵南京城下,从城头又逃走了不少百姓,城里的百姓只有数万人了。

    南京方面先后调集15个师10余万人参与南京守城战。然而此时参与南京作战的**各部队果然如同赵翰青事先估计的那样,不管是兵员素质还是士气已与淞沪之战时不能相提并论。部队战斗力严重下滑。而相比着日军却是从上海到南京一路摧枯拉朽,更让他们气势如虹。再加上日军飞机助阵更是让南京守军溃不成军。因此。南京保卫战开始后没多久,南京外围战略要地相继失陷。日军的前锋很快就突破南京外围的防御阵地。

    日军的战机也飞临南京上空盘旋示威,虽然没有投下炸弹,但是投下了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对中国南京守军的最后通牒,让**立刻投降,一旦攻城玉石俱焚。

    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对松井老鬼子的最后通牒不予理睬。并于当日下达了作战命令作为回答,其作战命令如下:“本军目下占领复廓阵地为固守南京之最后战斗,各部队应以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尽力固守,决不许轻弃寸土、摇动全军。若有不遵命令擅自后移,定遵委座命令,按连坐法从严办理。各军所得船只,一律缴交运输司令部保管,不准私自扣留沿江宪、警严禁部队散兵私自乘船渡江,违者即行拘捕严办。倘敢抗拒,格杀勿论。”

    而唐生智在发布了作战命令之后,又悄悄下令将收缴的所有船只都销毁了,并令宋希濂75军的三十六师严守在挹江门。挹江门是南京城通往下关江边的唯一通道,自此,南京城内守军和平民的退路被全部切断。唐生智这样做完全就是企图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与日军背水一战,如果**是一支纪律严明士气旺盛的军队的话,这样的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肯定管用,问题是南京的守军大都经历过淞沪之战,早已经成了惊弓之鸟了,唐生智的这种战术无疑就等于是自掘坟墓了。果然,不几天就验证了他的致命的错误。

    12月10日,日军见南京守军不但不投降,而且还在积极备战,于是,立刻集中兵力向雨花台、通济门、光华门、紫金山等**守卫的阵地发动全面进攻。南京守军也展开了猛烈地还击。战斗较之前几日更加激烈,在日军猛烈地炮火下,南京守军渐渐不敌,在东南方向,外围的复廊阵地几乎尽失,日军的炮火可以直接轰炸城墙了。

    南京南线防御指挥部,距离城墙并不远,随着日军炮火的轰鸣,指挥部的房屋也随之震颤,屋顶上簌簌落下许多的尘土。

    当邓铭文得知东南方向的外围阵地尽失终于失去了应有的冷静,啪地一声,景德镇细瓷茶壶在他手里成了碎片。“妈的,这帮酒囊饭统。”他毫不掩饰他的愤怒,因为东南阵地一失立南线的防御阵地的压力倍增,日军就会疯狂地进攻南线的防御阵地。

    “铭文,失去的外围阵地不可能夺回来了,教导军要做的就是保存兵力与日军打巷战。”赵翰青的记忆中南京守军时12月12日突然撤退,南京城是13日陷落的,按照现在的战局发展看南京沦陷的时间大概不会改变了,那么,教导军再陷入阵地战中消耗兵力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

    邓铭文也深以为是,只要失去的阵地夺不回来的话,教导军的阵地也肯定守不住。而想要夺回失去的阵地几乎就是不可能的,那么,教导军在坚守阵地跟日军拼命的话只有白白地折损兵力。他知道大势已去了,他先前对赵翰青说南京城守不了几天的推测还有些颇不以为然,但是,他现在对战局已经不抱任何幻想了。(未完待续。。)
章节目录 第六百零九章 南京保卫战(一)
    感谢“广凌散人”送上的月票!

    南京政府决定迁都的同时也开始了保卫首都的准备工作,唐生智任南京保卫战的最高军事长官,邓铭文担任南线防御总指挥。

    赵翰青记忆里日军总部是12月1日正式下达占领南京的命令,这个时间大概不会有多大的变化,也就是说所剩余的备战时间已经不多了。所以,赵翰青在邓铭文的亲自陪同下利用两天时间就查勘完南京的所有城防,又对着南京城的地图研究了半天,他再根据记忆中南京大屠杀的一些资料整理出一些东西,然后来制定接下来的行动计划,比如,他记忆里日军谷寿夫师团首先从中华门进入南京,血洗了聚集在中山北路、中央路的难民区,由此,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拉开了帷幕。那么,赵翰青的打击日军的重点就放在了中华门一带。

    另外,南京之所以有大量的军民被屠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保卫战司令长官唐生智一个错误的决定,那就是焚烧了长江上全部渡船准备破尘沉舟与日军决一死战,同时,命令军队把守城内通向下关的唯一通道挹江门,严禁部队从此处退出。可惜的是,全军上下根本就没有与日军决一死战的决心,尤其是那些当官的,更为贪生怕死。战斗进行没有多少天,唐生智突然召集守军将领传达了撤退的命令,当晚,他就乘坐悄悄留下的汽艇偷偷离开了南京,而后,各部将领争相学习,并没有按照命令在指定的时间有序撤退,而是纷纷提前仓皇逃命,撤退的部署就完全被打乱了。

    尤其是。当时卫戍司令部第2军团负责固守乌龙山军事要塞以掩护其他部队撤退和突围,应该最后撤退的,但是该部指挥官徐源泉于12日下午即率其第41师和第48师从周家沙和黄泥荡码头乘坐其预先控制于该处的民船最早渡至江北,乌龙山要塞部队在徐源泉部撤走后,也于当晚毁炮撤去江北,一座在南京防守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的军事要塞就这么放弃了。

    还有不少的将领参加完撤退的军事会议之后只向所属部队打电话通知撤退,本人根本就没有返回指挥部,完全就脱离了部队,主官如此,下面的官兵们是如何亡命溃逃就可想而知了。可是渡船全毁,逃生无望,最终造成了一场史无前例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赵翰青即便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