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二年(706年)五月十八日,葬女皇于乾陵。谥曰:“则天大圣皇后”。
景云元年(710年)七月七日,改称“天后”。
景云元年(710年)十月十八日,改称“大圣天后”。
延和元年(712年)六月十七日,改称“则天后”。
天宝八年(749年)六月十五日,追尊为“则天顺圣皇后”。
其实,铜匦上书搜集民间言事并非始自武后,据《封氏闻见记》记载:“汉时赵广汉为颖川太守,设缿筩,言事者投书其中,匦亦缿筩之流也。梁武帝诏于肺石、谤木之旁各置一函,横议者投谤木函,求达者投肺石函,即今之匦也。”然而武后铜匦上书的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却远非赵广汉梁武帝所能望其项背,而匦使的设立更是她的一大发明了。
提议设置铜匦的人名叫鱼保家,是承审裴炎一案的侍御史鱼承晔之子。按照他的设计,铜匦分为四格,收受天下表章,一旦投入便无法收回,大概有点像现在的邮政信箱。四面正对着东西南北,并援引五行学说,配以四季涂上不同的颜色。
东方为青色,象征着春天和仁爱,是为延恩匦,求仕进的人可以把自己的文章投进去自荐。
南方为红色,象征着夏天和赤诚,是为招谏匦,接受人们对于朝政和时事的谏言。
西方为白色,象征着秋天和公议,是为申冤匦,受理冤案申诉。
北方为黑色,象征着冬天和智谋,是为通玄匦,鼓励人们为朝廷出谋划策。
武后为铜匦配备了多名匦使,以谏议系统的官员谏议大夫、补阙、拾遗一人充当知匦使,以监察系统的官员御史中丞、侍御史一人为理匦使,每天所有的投状,日暮时分全部由知匦使送上,紧要事情即刻处理,剩下的转呈中书省和理匦使处置,根据情况上报朝廷。补阙和拾遗都是武后新设置的谏官名称,补阙之意为补正国家之过缺,拾遗为拾而议论国家之遗事,进言也从原来的“廷议”和“上封”之外,多了投匦一途,进一步丰富了唐代的谏议制度。'4'
由此可见铜匦的各项功能如能充分发挥,不失为利国利民的一大创举,简单地将其称为告密箱是不太确切的,称为功能齐全的意见箱或者更为合适。因此武周结束之后,匦检制度仍然保留了下来,成为广开言路和自我举荐的一大途径,余风流至五代。天宝年间,大诗人杜甫便两度投书铜匦中的延恩匦以求仕进,最后以《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召试文章而授以参军一职,从此步入仕途。无巧不成书的是,杜甫后来升职为拾遗,史称“杜拾遗”,也正好就是武后新增的官职,也算有缘吧。老杜作诗有云:“惟昔武皇后,临轩御乾坤。多士尽儒冠,墨客蔼云屯。”大大地赞扬了武后一通,不知道是不是在感激这位匦谏制度创始人的隔代提携呢^_^
不过,虽然铜匦的功能并非只限于告密,但设置在以周代唐的前夕,一切功能都需要为这一政治目的而让位。“太后自徐敬业之反,疑天下人多图己,又自以久专国事,且内行不正,知宗室大臣怨望,心不服,欲大诛杀以威之。”武后以女御男,天下人心不服,虽然迫于压力不敢妄动,却是潜在的危险分子,一有风吹草动,难免不再上演一次逼宫之举,但平时却很难抓住他们谋反的确切把柄。杀人立威、震慑天下,便成为武后为正式称帝而铺路所作出的选择。垂拱二年三月,铜匦铸成,放置于朝堂上不久,一封密函便塞进了通玄匦,密告铸造者鱼保家曾为徐敬业叛军制作兵器,杀伤官军甚众。作法自毙的鱼保家即刻伏诛,成为铜匦受状的第一位受害人,父亲鱼承晔也坐贬为仪州司马。事情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铺天盖地塞进来的大多是告密的函件,尤其是武后接连颁布的鼓励告密的诏令,令得铜匦完全成为开启所有天灾地祸谋反叛乱的告密之门。延恩、招谏、申冤的青、红、白三色,俱被通玄匦阴森肃杀的黑色所淹没,皇太后的通天彻底之智彻底吞噬掉春花秋月的仁爱、赤诚与公议。北方玄武,为幽冥地狱,为太阴化生,斜阳尽处,只剩严冬铭心刻骨的寒。
按照这道诏令,凡有告密者,臣下不得过问,旅途之上一律供以五品官礼遇,夜宿驿亭官舍,餐有七菜一羹,不问职业尊卑都可谒见太后,地方官吏如敢留难不送必受严惩。如果谁的密奏能得到太后的赏识即可便能擢升为官,即使查无实据纯属诬告也可免于问罪。大唐律令凡诬告者须反坐按照告发他人的罪名判处的规定从此成为一道废纸,无数在正常制度下完全没可能上位的人们为这一诏令而兴奋不已。
皇太后说到做到,以帝王之尊天天在朝堂上亲自接见各地前来告密的农夫樵人甚至死囚,和蔼可亲而又极富耐心,常常在朝臣面前天颜震怒的她,面对着话都说不清楚的民间告密者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宽容和慈爱,而她的允诺也决不落空。羽林将军常元楷三代皆因告密而得官,成为人人艳羡的传奇故事。就算查无实据或者不满太后意也不会空手而回,自有金钱上的赏赐贴补旅途辛苦。如此有赚无赔的买卖令得百万庶民陷入一种史无前例的亢奋和狂乱之中,告密的黑色旋风随即席卷了整个神州大地。
揭诏告密的人群从四方八面蜂拥而来,整个春夏之交神都洛阳都塞满了风尘仆仆的告密者,像蜂群更像是蝗虫,驿馆亭舍处处人满为患,官吏穷于应付焦头烂额之余不由得对年逾六十的皇太后充沛的精力佩服不已,自古以来从无这样大规模的君王与庶民的直接对话。太后对仪容的要求一向近乎苛刻,曾有官员早朝途中因为肚俄买了个胡饼边走边吃而被弹劾,以仪容不整有伤国体而被解职,他们无法想象太后何以整日接见这些粗俗鄙陋的山野村夫絮絮叨叨而依然能保持春风般温柔和煦的微笑,明明一听就是子虚乌有,有些干脆就是马后炮。也无法想象极端重视文采风度的太后怎么会眉头一不皱一下就封了那么多的官出去,其中甚至包括目不识丁的文盲。难道这就叫做“野无遗贤”?然而太后乐在其中,当全国性的告密狂潮逐渐平息之时据说她已亲自接见了近万人之众,结果令她非常满意:——她的确从这些市井村夫中挑选出了她需要的人才,不,简直是天才。
(本节未完待续)
'4' 铜匦的设置,历来说法不一,有称铜匦为四匦,东南西北各自其一,大约是受胡注通鉴的误导:“四匦,各依其方色”。然通鉴下文即云:“其器共为一室,中有四隔,上各有窍,以受表疏。可入不可出。”唐人所著《封氏闻见记》与之相同:“则天垂拱元年,初置匦使之制,为方函四面,各以方色。”可见是一匦四面,面朝东南西北,而非四匦。
太后慧眼相中的第一匹“千里马”是胡人索元礼,状告徐敬业扬州谋反,这本是陈年旧事,但索元礼眼光独到,提出需重刑威慑天下的言辞句句说进太后的心坎,当即超擢为五品游击将军。传说他生性残忍,嗜血成性,每治一狱必牵连罗织数十百人,“衣冠震惧,甚于狼虎”。对索元礼的表现甚为欣赏的太后因此在监察系统大量启用胡人,留下“左台胡御史,右台御史胡”的歌谣,因为胡人大多没有受过儒家仁义理论的熏陶,做事毫无顾忌,战斗力更为生猛。日后的酷吏都是索元礼的徒子徒孙,对这位教父级大佬极为尊敬,称之为“索使”而不名,就连太后的首席男宠薛怀义都拜他为义父,可见其炙手可热的程度。
索元礼好歹还参加过科举考试,举进士及第,相比之下卖饼师傅侯思止的平步青云更让人啧啧称奇,传奇程度足可与千百年后的白卷英雄张铁生相映成趣。待他吞吞吐吐地说完一大通废话之后,武后才发现他原来不是告密而是求官来的,胃口还不小,指明要做御史。怜惜他旅途辛苦,武后没有生气,和颜悦色地指出他的资历的确有点问题:“卿不识字,连公文都看不懂,怎么能做官呢?”
早有准备的侯思止大条道理:“神兽獬豸也不识字,却能够根据自己的直觉和正直的天性辨别出忠奸善恶,谁说不识字看不懂公文就不能做官了?”
考虑到侯思止连人名地名都分不清楚闹出若干笑话,有理由相信这话是经过高人指点自己死记硬背的,但临场发挥如此之好还是值得表扬,充分证明了文盲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_^ 这席话就如六祖慧能“菩提明镜”的著名禅语,有着直指人心的魔力,正被尘障雾锁的皇太后顿如醍醐灌顶,即刻见性成佛。杀人需要理由么?办案需要证据么?知道臣下对你不服气,却抓不到他的小辫子,难道就只能眼睁睁地放过他么?这一心结,被侯思止一句“办案不靠公文靠直觉”便轻易解开,那些饱学宿儒怎能提得出这样犀利通透的见解?这不正是她苦苦寻觅的人才么?
在这样一批榜样人物的带领下,大批酷吏闻风继起,纷纷效法。绰号“牛头阿婆”的秋官侍郎周兴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科研精神而闻名,要生活在现代社会想必会成为恐怖片大师,比如看见小火炖鸡,就想到如果把鸡换成人会怎么样;醋是用嘴来喝的,如果用鼻子来喝又会怎么样。他对人体承受痛苦的极限甚有兴趣,孜孜不倦地试图找出这个临界点。面孔和善的周兴常常在犯人面前兴致勃勃地讲述这些刑罚的妙用,讲着讲着便自己陶醉在鲜血淋漓的意境中无限快意,犯人却早已吓得晕了过去。
不过这些人的残酷程度加起来也拍马难及来俊臣,无论手段还是效果都后来居上,堪称“酷吏之花”。来俊臣是位雍容俊秀的美男子,原本犯法当斩,狱中告变求见太后,他人本美貌,又巧言善辨,讲述刑狱头头是道,说得太后龙心大悦,不仅赦免了他的死罪,更破例将这位死囚提升为侍御史。在来俊臣的手上,酷刑逼供真正上升为一种艺术,诬告陷害得以系统理论化,其经典著作《罗织经》,千载之下读来仍让人心惊肉跳。他们联手缔造出一个恐怖而辉煌的酷吏时代,将暴力美学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不过在当时,他们的天才还没有充分地表现出来:——皇太后剑虽在手,仍未出鞘。
什么时候先下手为强,什么时候该欲擒故纵,紫帐中的太后自有分数,盘马弯弓,偏是引而不发,只待不开眼的兔子们憋不住自己跳进陷阱,才能凸现出皇太后代天执法的光明正大。遍布全国的情报网,一年两次的御史巡游,她倒要看看李唐宗室和皇唐旧臣能沉得住气几时?绳索越套越紧,深怀恐惧又忍不住心存侥幸,这种状态最适合各个击破。虽然武后早已占尽优势,能少花些力气毕竟还是好的。武后微笑,对于自己的手法和成绩颇为满意,看着梦想中的皇冠越来越接近,她一向很有耐心。
武后钳天下之口的种种举措收到了效果,群臣对于横扫全国的告密之风不敢有任何非议。事实上,早在当年废中宗立睿宗时,太后便因告密而诛杀有怨言的聚饮禁军十余人,据说当时天有庆云出现,一批识时务的官僚便联络上表庆贺,说这是“天人合德”之意,“欣紫宸之永固,在苍生而知幸”,表明上天在嘉许太后杀得对,杀得妙,这是太后临朝后的第一起祥瑞事件。'5' 平扬州叛乱、诛裴炎、斩程务挺,伴随着太后威权的步步走强,人们对太后铁腕极端畏惧的同时渐渐产生出对力量的膜拜,这必定不是人间的女子,这必定是上天的安排!坊间开始流传起女主武王的传说,在氾水出土的瑞石上发现刻有《广武铭》:“发我铭者小人,读我铭者圣君。……三六年少唱唐唐,次第还唱武媚娘”,受到官方重视,隆重地加以祭拜,正面肯定了这些民谣的合法性,轰轰烈烈的造神运动由此拉开了序幕。
(本节未完待续)
'5' 李峤:《为百寮贺庆云见表》:
臣某等言:伏见今月十一日诛反逆王慈徵等,有庆云见於申未之间。萧索满空,氛氲蔽日,五彩毕备,万人同仰。伏以慈徵等并典司戎旅,出入禁闱,反德乱常,背天逆理。圣灵感通,神昭应,虽逆节始萌,而潜谋必兆,穷奸回之密计,尽包藏之巨慝,并膏斧钺,俱肆朝市。五属明启,严刑应於九秋;万悦豫,嘉气呈於三象。此实天人合德,宗社降休,欣紫宸之永固,在苍生而知幸。无任嘉庆之至,谨拜表称贺以闻。
由来真龙天子出世乾坤挪移江山摇动古书上必定有记载上天垂象,或为民谣,或为奇梦,真龙天子们的发迹也大多似曾相识,他们总是被前朝暴君无理迫害,又总能王者不死绝处逢生,——自有倒霉蛋做替死鬼的干活^_^ 这方面不必苛求没有创意,太过标新立异反而达不到效果,比如梦日月入怀才叫做圣灵感孕,隋末反王刘武周偏要别出心裁说老妈怀他是梦公鸡入怀,那便活该只能做个草头王修不成正果。是以桥段不怕老旧,要紧的是重复次数够多,最初的震惊过后便是麻木的惯性接受。随着时间流逝,记忆慢慢淡化,谎言与事实逐渐等价均值,曾经发生的事情和精心编造的卷宗都会同样变成一页页发黄的文档,模糊了界限,任由后人梳理裁判。时光不能倒流,历史无法重现,于是往往散见于各处重复次数最多的字句,我们称之为可靠。谎言重述一千遍便成了真理,有时也许并非狂人的呓语。
透过真真假假的记载重重叠叠的积累,我们可以大体探知武媚娘歌原是隋唐流行的民间小调,词曲如今已经不存。据《旧唐书*李纲传》记载,隋开皇末,太子杨勇岁首宴请宫臣时,有东宫官员边弹琵琶边唱《武媚娘》之曲,引起性格方正古板的太子洗马李纲不满,认为该官员“於宴座自比倡优,进淫声,秽视听”,要求太子治罪。由此看来,武媚娘歌应该是轻松俏皮的情歌小曲一类。及至太后临朝,民间附会,官方鼓励,遂演变成“女主武王”的传说。因来源不一,颇有自相矛盾之处,有指武媚娘歌的流行即是武后受命的表征,有的更改歌词称女主当昌,氾水出土的瑞石刻铭则称武媚娘为来自西天佛国的净光天女,“化佛从空来;摩顶为授记。光宅四天下;八表一时至。民庶尽安乐,方知文武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