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论个人与个人自我意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自我论个人与个人自我意识- 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同意的学生认为,三分之二的同学会作出和他们一样的决定。不同意的学生认为,愿意参加这种试验的人不会超过三分之一。两部分学生对同意或不同意的人的描述截然不同,而且他们描述对方时感到更有把握,他们都觉得对方的表现不正常,很特殊。

    所以,在自我评价方面许多从前被完全归因于自我防御机制的歪曲,其实反映了定性过程的一般特性,定性过程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认为自己是主体还是行为旁观者,并取决于他如何评价这一行为。喜欢缩小自己的责任并以无人称性的环境术语来解释事情的人,主要是参与或者积极旁观过后果不佳、社会效果不好的行为的人。

    此外还有一种实际上没有动机成分的定性错误。

    例如,在逻辑上或者行为规范方面互有联系的一些人格特性往往会自动地加到某个具体人物头上,尽管人们知道这种联系绝不是必然的(老人不一定有智慧,好孩子不一定听话,等等)。

    这也表现在自我意识领域里。在这一领域里,对客观信息的需要不断与“夸大”

    、抬高和美化自己的愿望斗争。毫无疑问,如果夸大的原则波及所有的生活情况和具体自我评价,个体就会失去现实感,而他的反思的“自我”也就会失去信息价值。在一次大规模的系列试验中,被试完成了一项实验任务,其结果分别由威信较高的人和威信较低的人来评价。

    然

…… 311

    603自 我 论

    后再把条件复杂化:被认为学识较高的一个裁判者的评价与几个学识稍差一些的裁判者不一致,等等。被试可以从几种信息来源进行选择,或者选取较为权威的,或者选取对自己最有利的,或者试图将各种评价加以“平均”。在六种考查方案中,结果是最简单的加法模式最多见:个体接受他所容易接受的所有信息,并且自行将它们相加,而且无论在裁判者的评价一致还是不一致时,他都这样做①。

    但这并不排除对有利的自我评价和“夸大”

    “自我”的一般偏爱,“自我”通常总是包括某些幻觉的、空想的要素。自我认识的生命功能不是单纯给个体提供关于自己的准确信息,而是要帮助形成积极有效的生活取向,包括对自己本体的可接受性、整体性和自尊的感觉。所以关于自我评价的真实或虚假的问题也不能在纯认知层次上来解决,而必须考虑到与相应的自我归类、定性等等有关的各种社会环境。

    关于自我分析的利弊

    当列文想到他是什么人和他为什么活着时,他找不到答案并因而感到失望;但当他停止问自己这个问题时,他又仿佛既知道自己是什么人,又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因为他坚定而明确地行动着和活着……

    ①韦伯斯特,M。、索别谢克,Jr。和索别谢克,B。

    :《自我评价的根据:关系人和社会影响的形式理论》,纽约,1974。

…… 312

    自 我 论703

    列夫。托尔斯泰

    不管多么奇怪,人们不仅争论着个体在原则上是否可能认识自己,而且还争论着是否有必要费力气认识自己,自我分析本身是有利还是有弊。一些人证明,自我分析是自我批评、自我监督和自我教育的必要前提,另一些人则认为考虑自己是不道德的“唯我主义”

    ,而自我分析则是不必要的“自我苦思”

    ,使它人离开现实和人生的迫切任务。

    这一争论常常被归结为外倾或内倾的优劣问题。但是“内倾”一词的字面意思虽然是“审视自己”

    ,但内倾者在认识自己的内心状态方面并不总是优于外倾者,哪一种类型的人能更准确地描述或“更好地了解”自己,还是一个未知的问题。而如果不知道人的不足何在,又怎能判断他做什么事情是“有利”还是“有弊”呢?

    “日记”

    研究也很少能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

    但长年不辍记私人日记无疑标志着紧张的自我交流,这种自我交流一般总是伴有某些个人特性的。

    法国学者吉拉尔研究过许多毕生记私人日记的人物(其中包括斯丹达尔、阿尔弗雷德。德维尼、德拉克罗瓦、米什勒和本杰明。康斯坦等)的生平。吉拉尔指出,所有这些人都具有过多考虑自己、喜欢自我观察、较为敏感和易动感情等特点;他们几乎都认为自己是失败者,感到孤独。形象地说,在内心深处他们好象一生都是少年,始终充满着对青春

…… 313

    803自 我 论

    的幻想而又不能获得幻想的青春①。

    但是根据日记难以判断真正的内心生活。当一个人是幸福的并过着充实的生活时,他很少去翻看日记,可是当他苦闷和寂寞时,日记却能给他排忧解愁。

    “我发现,当我处在忧郁、绝望、苦闷的状况时,我就总是想在日记中写点什么,苦思一番自己,”

    女画家奥斯特罗乌莫娃—列别杰娃写道。

    “为什么会这样呢?

    是因为想使自己更加苦恼,还是因为一种本能的感觉或意识,觉得当一个人开始分析自己的感情、情绪和行为时,就会变得更加冷静和安静,似乎一切最痛苦和尖锐的东西都埋进了我的本子,跳到了纸上并留在那里了……“

    ②如果仅仅根据日记来判断,甚至极平易和开朗的人也会显得深沉和孤寂,因为正是这种内心状态更经常地反映在日记中,尽管在生活中这种内心状态较少出现。何况在最坦白的日记中往往还有娇纵自己的感受的因素。

    私人日记与其说是自我认识的手段,不如说是自我暴露和自我交流的手段。无怪乎日记有时会得到自己的名字。例如,安娜。弗兰克在被占领的荷兰记日记,把自己心目中的这个伴侣称为基蒂,而二十年后苏联女学生柳芭读了安娜。

    弗兰克的日记,也给自己的日记起名叫“小安娜”。

    19世纪末,当私人日记风行一时的时候(从浪漫主义时

    ①吉拉尔,A。

    :《私人日记》,巴黎,1963。

    ②奥斯特罗乌莫娃—列别杰佳,A。。

    :《自传笔记》,莫斯科,1974,第O1卷,第79页。

…… 314

    自 我 论903

    代开始)

    ,发生过关于私人日记究竟有益还是有害的争论。

    私人日记的维护者们指出,日记能使病态感受找到出路,有助于弄清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保持对过去生活的记忆。反对者则说,日记会加深个人的社会孤立,鼓励个人从事不必要的自我苦思,以想象来代替现实生活。但是,如果不考虑作者的需要,又怎么能侈谈日记的利弊呢?

    70年代的实验社会心理学将研究的问题转移到构成自我认识活动具体过程和要素的微观层次上,研究了刺激自我认识的各种方式以及主体集中注意于自身所引起的行为结果等等。

    如前所述,在“自我性”和自我意识的一般心理前提之中,象注意的范围和方向这样的因素有重要的意义。注意中心也是研究自我认识活动过程的主要问题。由于个体的活动总是在某种客观背景下展开的,在每一具体时刻他的注意或是指向外部,亦即指向活动的客体内容和环境,或是指向内部,亦即指向自身、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动机。内在世界处于主体注意中心时的心理状态,就叫做狭义的自我认识①。

    这种现象是十分复杂的。

    有注意集中于自己的暂时状况,有构成个人稳定特征的关心自己甚于关心周围世界的经常倾向,对这两者必须加以区别。此外,这种自我认识是把自己

    ①原文为,有广义、狭义两解(参见本书下篇第2章并第273F L M E F E c D L D B _页译者注)

    ,此处译为“自我意识”较妥,但为与本书所用主要术语(“自我意识”)一词区别,并照应前后一致,避免术语混F L M E F E c D L D B _乱,现仍据前译。——译者

…… 315

    013自 我 论

    变为自我观察对象,这和人成为别人高度注意的对象时产生的那种感觉,和大家都看着你、想着你等等情况下的感觉有所不同。过分关心自己和自己给别人造成的印象并且把这种关心向外投射,英文叫作self—consciousnes,本义是“自意识的”

    ,但更经常地翻译为“腼腆”的。把认识上的自我兴趣和感情上的自我关心加以区别是非常困难的。

    心理学家总是根据注意集中于自己或外部世界的程度,来说明这种自我认识的程度高低。

    但也存在同样重要的对象性差别:主体的注意是集中于“自我性”的内部的即私人方面的特性,还是集中于外部的即公开方面的特性。

    为了衡量这种素质,心理学家提出了三个特别等次①。

    一个是个人自我认识,它反映以下一类判断:“我考虑自己很多”

    ,“我经常分析自己的动机”

    ,“我总是注意自己的内在情感”

    ,等等。

    一个是公开自我认识,它表现为以下一类的判断:“我关心的是如何把自己奉献给别人”

    ,“我很在乎自己的外表”

    ,“我考虑别人对我的看法”

    ,等等。一个是社会顾虑,它表明自我认识对外部条件的依赖程度,由以下一类的判断来测定:“有人看着我的时候我很难工作,”

    “我容易难为情”

    ,“我不善于出头露面”

    ,等等。

    这些素质对个人的“自我”形象及社会表现有什么影响呢?杜瓦尔和威克兰的理论②的出发点是,引起个体注意自

    ①费尼格斯坦,A。

    、希尔,M。

    F。

    和巴斯,A,H。

    :《自我意识的公开方面和私人方面,评价和理论》,载《咨询和临床心理学杂志》,(英文版)

    ,1975年第43卷第4期,第52—527页。

    ②杜瓦尔,S。和威克兰,A。

    :《客观自我知觉理论》,纽约,1972。

…… 316

    自 我 论113

    己的一切外部因素——镜子、电影摄影机、照相机、自己声音的录音带、观众的在场等等都能使这种自我认识强化,虽然它们的影响程度只限于个体。高度的这种自我认识反过来又会促使个人更多地考虑自己。意识到“自我”的内在矛盾也会导致这一点。

    如果一个人不能证明自己的期待是合理的,做出了与他的理想和道德规范不相符的动作,那就会出现内在矛盾即“自我形象”的分裂,这种矛盾越明显,这种个人自我认识水平越高,“自我形象”的分裂感也越强烈。如果个人没有内在矛盾及理想与行为的分歧,这种自我认识及自我分析就不会引起他的情感不适。但如果出现这样的冲突,情况就不同了。一旦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矛盾,个体便会开始感到不适,他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消除这种不适:转移注意,不想自己,而想别的事情;或者弄清冲突的实质,以便缩小冲突或者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自己的价值取向。所以,这种自我认识是自我控制及将自己的行为保持在个人接受的准则范围内的重要正面因素,而回避反思和思考自己的人则比别人更容易作出违反准则的行动。

    总的来说,大量实验研究证实了这些假设。这种自我认识水平较高的人对自己矛盾的内心状态描述得比较准确,也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这样一些可贵的品质,如说到做到、诚实、帮助别人和遵守社会公德等等。相反,助长异常(背离公认准则的)行为的非个体化通常伴随有较低的这种自我认识和自我监督水平。

    反思在自我教育方面的作用也是很大的。这里有一个三级过程。

    首先个体应该成为自己思想感情和行为的观察者,也

…… 317

    213自 我 论

    就是说加强这种自我认识。

    这有助于个体发现自己某些思想、行为和原则的矛盾性、互不相容性,并从而使个体积极进行内心对话,把自我认识①变成自我教育,自觉地形成和巩固新的、合乎希望的行为因素。

    但是在这方面,问题也不只有一层意思:重要的不仅是这种自我认识的水平,重要的还有这种自我认识的对象,也就是说它主要涉及“自我性”的内部方面还是公开方面。当个体的注意被吸引到“自我”的各个公开的侧面时,这确实可以提高“合乎社会规范的”

    、“正确的”行为的概率,但是,过分关心自己给别人造成什么印象的人常常十分听从劝导,没有主见,容易从众。与此相反,过分注重“自我”的内部侧面即个人侧面,则会使个人对别人的意见不那么敏感,这不仅无助于社会监督,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还会使社会积极性降低。随着一个人对自我的“公开”方面或“内部”方面的关心程度不同,同一些刺激(镜子、摄影机等)的影响作用也有所不同。

    换句话说,以自己的“自我”为客体的自我认识②,只是更复杂和费力的自我认识③过程的要素之一,而后一种自我认识的水平和方向又和个人的深层特性及其生活环境的特点密切联系在一起。

    由此便产生了一系列心理矛盾现象。例如,列宁格勒心

    ①原文为,参见第278页译者注。——译者F L M E A E c D L D B _②原文为。——译者F L M E A E c D L D B _③原文为。——译者F L M E F E c D L D B _

…… 318

    自 我 论313

    理学家马贡在实验中发现,反映个体客观认识周围现实的水平的智能测验评分与个体对自己及其亲友作出恰当判断的程度之间,存在着反向依存关系①。表面看来,似乎智能越高,自我评价就越客观。而实际上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性格价值取向和情感世界的交际特点②。人对自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