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说天下系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谋说天下系列- 第1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赵匡胤说:“夤夜开城,本来就是大忌。更何况现在他又是率兵而来,如果我此时贸然开城,必然让陛下觉得我不够沉稳谨慎。”

赵普说:“虽然道理是这样,可是城外是您的父亲啊,而且听说老将军还在病中,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赵匡胤摇摇头,说:“对我而言,城外是我的父亲。可是对陛下而言,我们都是将领而已。所以,不管是谁来,我都应该遵守这样的规定。”

赵弘殷在城外等了许久,还不见城门打开,甚为疑惑。只见赵匡胤突然出现在城头,他忙喊话:“为父率援兵前来,我儿快快打开城门。”

赵匡胤对城下打着火把的赵弘殷说:“父亲远道而来,沿途辛苦!但军中有令:半夜不能开城。你我虽然是父子,但守城是君王交代的事业,既然效忠我主,就只能以军令为先,忠孝难两全。就请父亲城外休息,待到天明一定开城相迎。”

赵弘殷对于他的一番对答虽然有些意外,但是想了一想,笑着接受了赵匡胤这个决定,在城外安营休息。第二天,赵匡胤开城将父亲迎入城中请罪,赵弘殷扶起他,说:“谨慎行军,你做得非常对,又何罪之有呢?”

经过此次滁州之胜,柴荣对赵匡胤更加另眼相待。他对宰相范质说:“赵匡胤不仅能在千军万马之中奋力厮杀,还很有智谋,真是难得的将才!”

范质又将赵匡胤闭城拒父的事汇报给柴荣,柴荣听后大喜:“虽然是父子,但在军国大事面前依然以军令为先,这样理智的将领现在实在难得啊!他没有辜负我的期望,这个人绝对值得信任!”

在赵匡胤班师回朝之时,后周世宗柴荣御驾亲自来到开封城外十里劳军,迎接他凯旋,封他为骠骑大将军,并与赵匡胤并辔入城。

通过几次扩张和镇压的战役,赵匡胤的军事才能逐渐获得了柴荣的肯定,而对于乱世之中的君主而言,忠诚是他们最为注重的品质。因为自身的权位正是通过武力夺权而得,因此他们生怕会有后来人沿着自己的足迹,做出一样的谋逆行为。这一点对于一直立志于战场建功的赵匡胤来说是一个挑战,但他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及恰如其分地掌握机会,适时地展现了自己这方面的品质。赵匡胤在善于领军打仗的同时,所表现出来的卓越的政治才干让他获得了非同一般的信任,在周世宗的提拔之下平步青云,迅速地开始掌握朝中军政实权,成为后周朝廷之中的当权派。

此时的赵匡胤也许内心并无建国称帝的野心,但是手中逐渐膨胀的权力无疑为他日后野心的增长和实现提供了契机。

2。 赢得信任:周世宗的父子情

身处乱世中,变幻莫测的世事往往让人难以把握,因此也造就了许多阴差阳错的事情。周世宗柴荣本身的经历便是世事无常的最佳例证。

柴荣的姑母本来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嫔妃,庄宗被后唐明宗李嗣源推翻之后,仁厚的李嗣源并未将其妃嫔杀害,而是遣归。柴氏在归家途中路遇大雨毁道,只能宿于驿馆,谁知道却和郭威不期而遇。两情相悦之下,便嫁给了郭威。郭威在后汉隐帝刘承祐的逼迫下起兵举事,其子嗣都被刘承祐杀害,只有内侄柴荣跟从在身边,柴氏便让郭威将柴荣收养为义子。郭威逝世之后,柴荣便继位成为周帝。

柴荣本身具有出众的军事、政治才干,获得了百官的拥戴,继位之后励精图治,为了让后周的国力和版图进一步提升扩大,做出了非常辛苦的努力。无奈他虽然做了皇帝,可他的亲生父亲却只能做他的臣子。

柴荣之父柴守礼本身便是个不学无术之徒,依仗着家族势力横行乡里。谁料他的妹妹居然阴差阳错做了后周的皇后,更没有想到他的儿子居然做了后周的皇帝。喜从天降的柴守礼愈加跋扈,虽然在朝中担任着光禄卿的重要职位,却不谋其政,每天只是饮酒作乐,仗势欺人。在京城之中,人人提及光禄卿柴守礼都会色变,朝中大臣不敢惹他,普通百姓更是避之不及,以“十阿父”呼之。

柴荣继位之后,不仅四处征战,与后蜀、南唐等南方诸国不断发生战争,扩大了后周的版图;但是他最期望的便是将契丹赶出中原,夺回幽州等领土。因此积极调整内政,希望可以快速提升国力,大刀阔斧进行了很多改革。这其中有两项惹起了民怨沸腾,其一是将城中墓地全部迁至城外,让死人给活人让路;其二便是著名的毁佛铸钱。

为了逃避兵役和赋税,也因战乱频繁,五代时期佛教兴盛,很多人都出家为僧,各地大肆修建庙宇,铸造佛像,浪费了很多金属。柴荣下令拆毁庙宇,将佛像熔化铸造钱币、武器,引起了国内大震动。宰相范质对柴荣说:“国人多信佛,陛下此举必然会引起民怨,到时候恐怕会引起动乱。”

柴荣却坚持说:“现在国难当前,大敌没有平定,国土还在分裂中,可是却将那么多钱财拿去修建庙宇。那些想逃避兵役的人都出家为僧侣,不事生产,这都是不必要的浪费。我这么做是为了千秋万代。”

范质说:“但是您这么做会遭到大家的责怪啊!难道您就不怕惹怒了佛祖吗?”

柴荣苦笑着说:“佛家有言说:如果有益于世人,手眼都可以布施。如果真的是这样,区区一个铜像算得了什么呢?让佛祖贡献出一个铜像,就可以铸造很多钱币,也可以增加很多武器,这是利国利民,我想佛祖不会怪罪。至于你说的责怪,我这么做的好处现在大家还看不到,那就让大家非议好了。等到将来,一定会有人理解我的做法。”

已经被升任为右仆射的赵匡胤说:“国家制定的各种策略,绝对不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是为了让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这样的苦心如果得不到理解,那么只能说是百姓愚钝。为了配合他们的愚钝,难道就应该放任自流吗?这样做才是真正的祸国殃民。”

范质、王溥等人知道自己再劝说也不会改变柴荣的决定,只好无奈地对视一眼。众人正在商讨之时,忽然有内侍进门来报:“光禄卿柴守礼在闹市杀人,已经被通报到官府了!”

柴荣大吃一惊,忙问是怎么回事。原来柴守礼在酒馆之中饮酒作乐,在半醉间居然无故将人杀死。身为光禄卿而无视法纪,并在闹市中引起了众人的惶恐,遭人围观。刑部和大理寺卿只好先派人将其收押,然后立即将消息汇报给了周世宗。

正在为了商讨政策决议而绞尽脑汁的众人,听到这一消息不由得都皱紧了眉头,看着柴荣,不知道他会怎么处理这件事。刑部侍郎王宴等人已经随后都来到殿外,等候听取柴荣的处理意见。

看到大家都不知所措的样子,柴荣忍不住叹了一口气说:“我年少离家,十五岁便跟随义父上战场,多年在外,不能膝前尽孝。执掌国家之后,希望可以给父亲一个安逸的府邸,让他好好享一番清福,谁知道却总是惹出这种事来。”

以正直敢言闻名的王溥朗声说:“陛下孝心固然可鉴,但是这件事非同小可。以前光禄卿虽然总有滋事生非,但都是些无伤大雅的无谓之争。现在出了人命,却不同了,所以请陛下要慎重裁夺。”

柴荣无奈地点点头,为这个父亲头疼不已。王宴等人也上前询问:“光禄卿所杀之人还横尸街头,请问陛下该如何处置?”

柴荣说:“你先代我好好安抚他的家人,这件事先让我想一想。”

众人告退之后,柴荣来到后宫,将这件事告诉了皇后符氏。符氏本来是天雄节度使符彦卿的女儿,为人机敏贤惠,深得柴荣欢心。现在眼看皇帝如此烦恼,符氏只好温言软语,耐心告慰:“这件事本来就是为难,子为人君,父为人臣,于伦常之礼已经大为不合。如果徇私,于法不尊,势必引起朝堂之上的非议。而皇上偏又是至孝之人,如果严惩,又于情不忍。”

柴荣听她这么一说,看到符氏深深理解自己的为难之处,心里顿时觉得很宽慰,拉着她的手说:“我因不能尽孝,所以处处偏袒。谁知道反而滋长了父亲不守法制,这么说来其实还是我的过错。”

符氏说:“如果皇上觉得实在为难,苦思冥想倒不如找个亲近的人来商议一下。”

柴荣说:“将相之中王溥、范质都是耿介之人,他们肯定会要求我严惩不贷。倒是赵匡胤为人聪颖,可以叫他来商议一下。”

刚刚回府的赵匡胤接到宫里传来的诏令,猜测肯定是为了柴守礼一事。便对赵普说:“朝堂之上,陛下百般为难。但王溥、王宴等人还步步紧逼。现在忽然召我入宫,肯定是为了这件事。”

赵普笑道:“此事涉及法理、情理,不管怎么都不好办。不过说到底,也算是皇帝的家务事,如果陛下连这样的事情都愿意和您商议,可见他对您确实信任。”

赵匡胤进宫面圣,柴荣对于这个只小自己六岁的年轻将领非常赞赏,两人在与南唐、后蜀、北汉等战役中并肩作战,情谊深厚。照旧先是一番赞誉之词,然后才揭开主题:“光禄卿杀人一案,你有什么看法?”

因为早就料到是为这件事而来,所以赵匡胤胸有成竹地说:“虽说‘王子犯法与民同罪’,但臣觉得此事情有可原。”

柴荣一听,忙让他详尽道来。

赵匡胤说:“光禄卿为国忧患,又加上饮酒失神,因此精神恍惚,才会做出杀人之事。如果皇上将其惩办,貌似铁面无私维护了法度,但是失去了孝道,这样的结果也不是陛下希望看到的吧。”

这一番话正中柴荣所想,他忍不住面露喜色地问:“那么,依你来看应该怎么处理呢?”

赵匡胤说:“皇上是至孝之人,不愿意自己的孝行被损。而光禄卿现在年岁也大了,应该是到了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了。京城虽然繁华,但也嘈杂,不如就请光禄卿辞位,陛下再为他在京郊寻一处僻静之所,使其面壁思过。一方面惩戒了后人,另一方面也维护了法度,而陛下也不至于因此有愧疚之心。”

其实柴守礼虽然位居光禄卿,但整天无所事事,赵匡胤所说的让他劝退辞位,对于柴荣没有任何影响,但却可以回应惩戒之说。同时让他在京郊思过的办法,将其妥善安置,也可平民愤,而且也顾全了柴荣的孝行,此举可谓一举三得。柴荣对于这个建议非常高兴,便命赵匡胤依此行事,将柴守礼安排到京郊,为他修建宅院,广置姬妾,让他安居享受,满足了柴荣人子尽孝之意。

柴守礼事件对于风起云涌的后周局势来说,只是一件小事,然而史学家却将这件事详细记载在案,并非以此来诟病周世宗的雄才大略,而是作为赵匡胤深得信任的重要证据。对于赵匡胤而言,此时他已经度过了通过战功来获得升迁的阶段,要想获得更大的权力和更高的地位,最重要是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信任,只有获得柴荣的信任他才能掌握后周更多的实权。而参与柴守礼事件,并为柴荣提供令其满意的建议,体现出赵匡胤在这方面无可比拟的能力,也说明他的地位之稳固。

3。 所向披靡:四十二日得燕南

从唐代以来,北方契丹便一直都是中原统治者心头之患。长期以来,不同的民族文化以及扩张需要,使契丹和汉民族之间矛盾冲突不断。以游牧为生活方式的契丹羡慕中原物产丰富,不断起兵掠夺,而其族人勇悍,中原各国一直都甚为忌惮。直至后晋皇帝石敬瑭割地求援,契丹对于中原的侵吞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峰,幽云十六州的割让既使领土受损,更让契丹得到了一个入侵中原的跳板。数十年来,有志之士均期望可以夺回这一地区的统治权。周世宗柴荣在他继位之初,便立下了宏图誓愿,希望可以将契丹赶回北方。

在经历了与南方政权之间的数次战斗之后,柴荣已经夺得了大片领土。相对于北方五代的更替,南方处于相对稳定却又薄弱的境地,因此宰相范质等人都建议他以“先南后北”的方针作为统一次序。但是国力的增强让柴荣开始不安于此,他对诸将说:“南方诸国虽然比较容易平定,但毕竟非我所愿,这些地方任何时候我都可以将他们收服。一直以来缠绕在我心头的却是契丹,先帝就一直希望将他们赶回漠北,夺回失地。我大周的实力现在与日俱增,我相信现在应该是和契丹决战的时候了。”

众臣对于周世宗战略方针的忽然改变有些诧异,纷纷力劝柴荣:“南方地产富庶,尽快收复可以提高我们的财力,而且等到部队扩大一些,再北伐去攻打契丹,这样也更有信心战胜。”

但柴荣还是一再坚持自己的想法:“将士们冲杀疆场,岂有畏难之选?如果只是因为契丹太过强大而只能躲避,那么就算我平定唐、蜀、汉,也不会保证天下能够一统。既然契丹是迟早都要去征伐的,那么就乘现在兵强马壮,难道不是最好的时机吗?”他问座下大将赵匡胤、韩通等人:“我命你等现在就挥兵向北,讨伐契丹,难道你们都不敢吗?”

赵匡胤、韩通等忙跪倒说:“只要陛下所指,末将甘愿誓死而战!”

对照文官们的保守和谨慎,柴荣对于武将们的慷慨激昂更加欣赏,他得意地朝范质等人看了看,便对赵匡胤说:“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发兵向北,誓将契丹赶回漠北!”

柴荣任命赵匡胤和韩通分别统领水陆两军向幽州进发。赵匡胤进谏说:“幽州向来都是契丹重守的地方,他们大量的军力都驻扎在这里。如果首先以幽州为目的,可能会在一开始便引发大规模的战斗。而现在军中将士对于讨伐契丹,信心并不是十分充足,因此不是明智之选。”

柴荣说:“契丹就算是一块铁板,也必然有它的缝隙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个缝隙,然后将它击溃。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呢?”

赵匡胤摊开地图,指着沧州的位置对柴荣说:“沧州是我们离契丹边境最近的地方了,但是因为它土地荒芜贫瘠,因此一向不被重视,守备不多,而且契丹也似乎对这块土地不垂涎。因此反而让它得到了暂时的安稳,如果能够以这里作为缺口,就可以直击契丹了。”

亲军都虞侯韩通是一员久经沙场的骁将,他对赵匡胤的提议表示反对:“沧州虽然地处险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