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说天下系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谋说天下系列- 第2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句话让费扬古心中激动了好一阵,噶尔丹原本以为清军会咬着尾巴从后面追,趁机想迂回过来,跑到清军的后面。这是多么狡诈的计谋啊,但是被皇上给算准了,真是天助我大清要灭噶尔丹。

费扬古想到,以自己目前的兵力跟噶尔丹相拼胜算不大,打胜了还行,打败了或者打个相当都会打草惊蛇,把先前的部署完全打乱。想到这里,费扬古心中忽生一计,他派出一队先锋人马引诱噶尔丹军向东撤,这样正好和皇上派去的精锐部队顶上头。等他们打起来的时候,自己再率重兵过去,皇上应该很快就会到,到时候全军集中,肯定能把噶尔丹军队剿灭。

百十来名精骑朝噶尔丹部冲去。

噶尔丹刚甩下一把冷汗,心想,清军这次肯定中计了。谁知身后突然听到一阵杂乱的马蹄声,接着百十来名骑兵冲杀了过来。噶尔丹身子一震,命令部队做好应战准备。他认为或许精骑背后还有大部队,可是等了好半天,也没见精骑身后出现一个兵影子。噶尔丹放下心来,命令道:“这是满军的散兵,给我杀!”

霎时间,噶尔丹部的骑兵迎了过来,步兵手持弓箭紧跟在后面。清军的骑兵目的本来就不是来战的,打了几个照面,清军骑兵佯装败退,朝东撤去。如果按原路撤,噶尔丹肯定会怀疑,费扬古可算是摸透噶尔丹的心了。果然噶尔丹命令道:“追,务必把逃跑的清兵给我拿下,杀一个、抓一个都有大赏。”

一个逃,一个追,双方的距离保持均衡。渐渐地,清军骑兵的马力快透支了,速度慢了下来。噶尔丹大喜,催促士兵抓住这个机会,一举把清军这股小分队给灭了。

突然在清军骑兵的前方出现了一队人马,正是康熙派来追剿的那支精锐。清军骑兵几乎全都喘了口粗气,随即把马头掉转过来。这下轮到噶尔丹瞪眼了,清军骑兵这是要干什么?是因为自己跑不动了,做最后的挣扎么?这个想法在他心里只一闪,就随着清军骑兵身后的大队人马破灭了。

“中计了,撤兵!”他喊道。

他哪里知道,就在他身后,费扬古已经悄悄率兵追了上来,噶尔丹才撤了不到半里,就和费古扬的部队碰头了。两军开始厮杀,清军的精锐部队在这时也赶了上来,顿时把噶尔丹的所有出路给封死了。噶尔丹最终都没明白自己是怎么成为清军的笼中鸟的,他带兵奋力厮杀。由于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噶尔丹的士兵多数还处在迷茫状态,就看着左一路清军、右一路清军变戏法似的冒了出来,才拉开弓弩,身上就已中了数箭。

终于噶尔丹冒死冲出一道豁口,率领残余部队朝特勒尔济山口奔逃。清军所有兵力此时已经全部会合在一块儿了,康熙策马奔了过来,喊道:“战况如何?”

费古扬说道:“噶尔丹部众大败,歼敌三千余人,其余的朝特勒尔济山口逃跑了。”

康熙顿时皱眉说道:“怎么又跑了?追,不能让噶尔丹再跑了。”他命令道。

清军乘胜追击三十余里地,直追到特勒尔济山口,又生擒了数百人,并缴获牛羊、帐篷、器械上千。不过,噶尔丹还是带着数名部下跑了。康熙闻讯大喜,决定班师回京,命令费古扬驻守在科图,招降噶尔丹残部,如果招降不成就地剿灭,再也不能留下祸根了。

噶尔丹虽然侥幸逃脱了,但势力却不能和先前相比较了。噶尔丹西逃后,沿途又集结了部下五千多人,再次征讨内蒙古。费古扬追着噶尔丹打,噶尔丹一直都停不下来进行军务整顿和作战部署,噶尔丹被逼上了绝路,不少部下投靠了清军。康熙三十六年,噶尔丹得病死去。噶尔丹的侄儿丹济拉等携带噶尔丹的尸体以及噶尔丹的女儿钟齐海,率领三百部众投降清朝。至此,康熙根除噶尔丹集团的目的已经完全达到,驻守清军在五月十六日凯旋。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4。 以农为本,康熙亲种试验田

清朝夺得政权后,国内仍处在战乱之中,社会动荡,耕地荒芜,水灾、旱灾不断,农民们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此时清朝面临的第一大问题就是民生,抓农桑。亲政以后的康熙皇帝,在逐步平定动乱后,开始把目光放在民生问题上来。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康熙从继位后就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他施行了众多举措,其中包括:停止圈地、奖励开垦、废除田赋、免除丁银、惩治贪官、兴修水利、劝农扶桑、救济灾荒、郊外观稼、奏晴雨折、改良品种、关切丰歉等。只要把这些一一做到点上,所面临的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

康熙十一年,十九岁的康熙帝决定亲自到先农坛祀神耕田。这个决定其实在康熙心中酝酿已久了。不但可以表示自己大力发展农业的决心,还能为天下的百姓做一个表率。他把这个想法跟诸位大臣一说,马上得到他们的支持,并且把祀神耕田的消息昭告天下。

二月二十日早晨,康熙身穿礼服,带领百官,从紫禁城出发,到祀神耕田的地点先农坛。

先农坛是历代皇帝举行祀神耕田的地方,但是自明永乐后,这个地方就没有举行过一次这样的仪式,先农坛逐渐快被人遗忘了,人们只知道京城里有个先农坛,面积不小,却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康熙在先农坛里转了一圈,满眼竟是萧瑟衰败的景象。康熙心里就有些酸楚,扭头对身边的大臣说道:“此次仪式后,先农坛务必要重新修筑一下,这样衰败的景象如何能同‘丰衣足食、国泰民安’这八个字相连?”

随从的官员见康熙动了怒,全部俯身跪在地上大呼有罪。康熙摆手说道:“罢了,看来朕真要重视这个祭祀仪式了。”说着,他问礼部尚书,仪式什么时候开始。

礼部尚书告诉康熙,仪式分三个阶段:十点时,祭祀先农之神,下午两点时行耕猎礼,按照传统礼仪的做法,帝王要耕地来回三次,亲王要耕地来回五次,九卿要耕地来回九次,其次便是晚宴,其含义是享受劳动所带来的成果。

十点到了,康熙站立在耕地边,一手持鞭,一手扶犁,随着禾乐奏起,康熙甩响了鞭子。三个来回很快就耕完了,康熙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虽然有些累,但心中也是异常高兴的。他拍了拍手说道:“如今朕亲身体验了一次耕田,心中感慨万千,不是一句两句话能够言明的。这粮食从播种到收,倾注了农民的多少心血。”这时有人扶他到观耕台,面朝南而坐,观看大臣们耕田。

仪式一直持续到很晚才告结束,等过了晚宴已经是深夜了。回去时,康熙想,行耕猎礼,以后是不能间断了,就算自己不能来,也要派大臣们来。这样百姓们才会知道,朝廷一直都没有忘记农民,一直都在关心着他们。

在亲耕礼过去以后,百姓私底下都把康熙叫做农夫皇帝。康熙听到这一消息心中很是高兴,农民已经把自己和他们联系在一起了,这正是康熙心中所企盼的。他在心里权衡道:“农夫皇帝就得和农民紧密地连在一起,光行行耕猎礼可不够。”他把目光投向院子里一株株苍柏劲松,心中突然又冒出一个想法,他决定亲自去试验田,培育好的田种,把田种散发给民间,让农民的田更高产,自己今后就食用自己的劳动成果,那么农夫皇帝对自己而言就更贴切了。

他在西苑建立了丰泽园,园中依照先农坛开辟了一亩三分地,康熙在田里播种了稻子,经过康熙的精心呵护,稻子长势良好,根根茎粗穗大,远处一看便是一片墨绿,富有生机。

康熙对这片稻田很重视,经常三两天就要过来检查一番,稻子有些蔫了,他便亲自动手给稻田灌溉,稻子生虫子了,他便亲自换了衣服到田里去捉虫。有尾随的大臣说道:“皇上这是在宫中深入民间了,我在城外的田地里看过,没有发现有比皇上种得庄稼长得更好的。”康熙当然知道这是一句恭维话,他说道:“种庄稼,我怎么能同百姓们比?他们自生下来便把根扎在了田地里,种田的经验怕是比朕读的书还要多。如今朕能种出这样的稻子来,全是凭借他们的经验而来,朕可不敢把自己捧起来,算来自己还是个庄稼地里的门外汉。”

大臣说道:“皇上这是谦虚了,像您如此呵护庄稼的,庄稼要是长不好,那就说明是庄稼种子的问题。如今看这片稻田的长势,就是个门外汉也能看出好来。”

康熙若有所思地盯着眼前的稻田:“朕所种的不过是一亩而已,就算丰收又能养活几个人?只有天下的庄稼都丰收,百姓才能富足,大清的天下才能稳定。朕之所以要亲耕,无非要记住天下百姓的辛苦,心里装着天下安危的根本……”

夕阳西下,洒出一片金黄的光芒来。康熙在田间小路上站了一会儿,似乎闻到了从稻田里散发出的香味,心想,这或许是丰收的气息。

因为一些政事,康熙忙得顾不过来,等闲下来了,已到了六月的时节,康熙在书房里写字,当诗句写到“丰”字时,康熙突然想起来,自己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去试验田了。皇帝自然没有像农民那样有大把的时间去照顾田间的庄稼。他慌忙把诗句结了尾,便要去试验田看看。

六月天,因为刚下过一阵雨,空气很湿润,也很清新。弥漫的水雾气在丰泽园里飘荡着,园中的植物经过一昼夜雨的洗涤,果真发生了变化,花骨朵展开了,树木的叶子伸长了,就连砖缝里的小草也把弯曲的叶片伸展开来。康熙觉得很清爽,心中更是迫不及待地想到田头看一看那片稻田。绕过一个弯,稻田的全貌尽收眼底,康熙激动地说道:“看看,这稻子果真长高了不少,比先前更有形了。”他俯身拽起一根稻子来,把稻穗在手里揉了揉,感觉硬硬的。虽然稻子成熟期是八月,但现在看来,在六月时稻田已经开始鼓籽了。

他的眼睛朝着稻田的深处看去,一排排稻子排得都很整齐,长得也很整齐。这时候,他的眼睛突然定格在一棵长势特别的稻子上。这棵稻子长在稻田的中央,很突出地高出其他稻子一大截。而且稻穗也比别的要大一些,这时候都已经有些发黄了。他命人把这棵稻子拔了下来。

康熙的表情很惊讶,他对尾随的人说道:“这真是奇籽啊,虽然才六月却已经完全熟透了,而且籽也很大。我决定把这籽留下来,等到来年再种,产量必定会高出不少。”

第二年,康熙把去年留下那种子播种在田里,果真这些籽长出来的稻子,不仅早熟而且籽粒饱满。他说道:“朕自己种的稻子应该有个名字,就叫它御稻米吧。”

经过几年的翻种,御稻米的种子已经不是当初那么点了。不仅康熙自己食用的是御稻米,并且他还把御稻米的种子派发到民间。

康熙四十二年,康熙在承德避暑山庄“甫田丛樾”亭旁开辟了御瓜圃和御稻田,他在田中种了各类蔬菜瓜果,御稻田又被称作试验庄稼田。康熙说道:“北方只知道适合种些糜、桑、稗、稷的农作物,却不知还有更多的品种能种,朕如今便要试一试了。”

康熙四十三年,康熙的早御稻在避暑山庄试种成功,便颁旨准许在各地推广种植,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稻子的产量。

打天下难,治理天下更难。清朝的天下是满清的勇士们在马背上得来的。要想让先人用生命换来的江山永久稳固,就不得不从马背上走到田间地头来。用今人的评价来说,康熙是一个难得的有为之君,就是说他的文治武功兼备。不光是能够马背上征战,田间的耕作他也能做得到。作为一个皇帝,他也不可能整天在田间劳作。他所种之田无非让自己知晓人民是天下的根本,想要江山稳固就要大力发展农业,解决天下百姓的生机问题。由于他大力提倡农业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清朝的经济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清朝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

5。 事必躬亲,靳辅献身治水

清初,黄河泛滥决堤十分频繁。顺治年间大的决口达十五次,康熙元年至十六年,黄河大的决口竟达六十七次之多,农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被迫背井离乡,流离失所,被洪水淹死者更是不计其数。虽然清朝在一定程度上做了补救,但是效果不佳。康熙时,清朝处于政治的平稳期,朝廷开始把目光投向治水问题上,准备花大精力、物资、人力把黄河问题彻底解决。康熙自继位后,就把平三藩、治黄河作为两大必做之事,扫平三藩后,治理黄河马上就成了康熙首要面对的问题。他决定派个有能力的人去治水,经过筛选,康熙认为礼部尚书靳辅是最为合适的人选。

靳辅接到皇上的任命后,刚开始心中是一阵惊慌,对于这个任务,朝中百官无人敢接。前任河道总督就是因为治水没有成效,被罢了官,差点被砍了头。水火无情,想治住它岂是这么容易的。随后,他又觉得自己太过于担心了,前任河道总督之所以治水没有成效,大部分原因在于他没有完全投入到治水中去,可以说没有把深受其害的老百姓放在心中,这样的官能治好水患么?想到这里,他心里便坦然了,对于皇上的任命甚至有些感激,为百姓做事情不正是自己当官时的座右铭么?

康熙十六年三月,康熙任命靳辅为河道总督,离京城到宿迁河工署就任。途经邯郸时,靳辅结交了一个名叫陈潢的人,两人一见如故。靳辅见陈潢谈吐不凡,马上就觉得遇到了一个有才之人,便说道:“不瞒你说,我是奉了圣上之命去宿迁河工署担任河道总督之职,如不嫌弃请随我一同到宿迁去治水。”

陈潢很高兴,立刻接受了靳辅的邀请。到了宿迁,靳辅没有停歇,直接到了黄河患处进行考察。因为刚下过一场大雨,先前河道总督派人修建的拦坝已经摇摇欲坠,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决口。看来自己刚一接手,就遇上难题了。靳辅和陈潢在河堤上站了一会儿,才回到住处。

两人经过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先从调查、考察开始。为了掌握情况,他们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沿着河干上下行了千里,对河患区进行了实地考察。他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