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立场,没有包袱,以及豁达开朗的个性,使刘邦的可塑性极高,加上难得一见的个人魅力,更使他命定中成了乱世英雄。
虽然命中极贵,但不久却发生了结束他安定幸福生活,甚至差点有生命危险的灾难事件。
率役上京,亭长成了通缉犯
秦始皇在位的晚年,因北征匈奴、建筑长城而动用大批人力物力,加上原先进行的修驰道、修宫室以及骊山陵的工程,使政府原有的人力根本不足派用,只好由民间征调大量的劳役。
早年,虽然秦法严苛,但对调派人民作劳役却非常谨慎。因为法令是用来集结国力,因此最重要的是不违农时,甚至发动战争也都会选在农闲的时候。然而商鞅在变法时的原则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可见法令不只用在人民身上,也在限制政府的滥权。
韩非子在诠释法家时,也非常推崇老子“无为而治”的精神,他认为政令清简而执法严厉,才能建立一个公平的法治社会。
但统一以后,要进行改革及建设的工作太多,光是推动经济。文化的统一,就要动用不少人力,加上效果不佳,于是耗费更大。工作太多了,超过了正常的运作,使国人已产生不合理的压力,若执法又严厉而无弹性,人民便有受虐待的强烈感觉了。
尤其是劳役这件事,原本是大家利用农闲时间奉献劳力,来增强国家建设、促进社会繁荣,现在征召太多,超过了农闲所能负担的,也影响农民正常作业及生活,自然要变成苦役了。
征调劳役的命令,终于也到达了泗水亭。
逐渐有“领袖”意识——“大丈夫当如此”的刘邦,自然最反对这个影响人民生计的任务。
“全部去作劳役,那么家里谁耕种?况且还要缴税赋,老百姓怎么生活得下去!”
“任侠”自居的刘邦,打从心底反对这种过度欺负善良农民的命令。
但秦王朝利用早年的什伍制度,将全国各地的户口资料掌握得非常好,一里二十五户有多少男丁,随时都有统计,并建立户口簿籍,以为征税及征调劳役的凭证。由于全国的统计资料依地区保留在政府办公室中,地方官又采轮调制,根本不知道以前报上去的数字,所以谁也不敢对现有户口报假资料,否则可能有抄家灭身之祸。
所以沛县县令立刻编造名册,并派遣属下的各亭亭长负责领队的工作。
由于这次的劳役是建筑骊山陵,是件非常困难的工作,加上大家对过多的劳役反感颇深,因此负责领队是件危险差事,万一有人结队逃亡,领队也要连坐论罪。
考量所有亭长的能力后,县令认为只有刘邦压得住阵脚。刘邦虽万分不愿意,但公家任务推辞不得,只好硬着头皮带领征调的五百多人出发了。
从沛县到咸阳有数千里之远,翻山越领,全靠两只脚,又携带笨重的炊具及野宿设备,日夜兼行,是件非常苦的差事。
刘邦一向宽厚,故管理工作松散,有些吃不了苦或想念家乡的人便趁机逃走。
虽然发现有人逃亡,但监管的人员太少,山路又崎岖复杂,实在也难以搜捕。所以刘邦虽头痛异常,却是束手无策,只好装作不知,继续领着前进。
但团体心理立刻有样看样,逃亡的人于是愈来愈多。刘邦无力掌握,心想再这样下去,到咸阳恐怕只剩下他一个人了,到时候交不了差,看情形只有死路一条,与其坐以待毙,干脆错就错到底了。
下定了决心,反而轻松多了。
到达丰西泽中,刘邦下令将剩余路费全部换成了酒和酒菜,并召请剩余的劳役与他痛痛快快大喝一场。
大家正莫名其妙时,刘邦在半醉状态下宣布,劳役队伍在今晚全部解散,要回去的可以暗地回去,责任完全由他一个人扛。他慷慨激昂地表示:
“此去凶多吉少,你们赶快逃亡吧!到了这个地步,我也只好开溜了。”
劳役和监管人员中,有些较胆大而讲义气的便表示:
“我们愿跟随亭长逃亡!”
虽然有了一群人,可以相互照顾,但天涯茫茫,又毫无准备,该到哪里去呢?幸好刘邦一向乐观,心理上虽也担心着,但仍谈笑风生,带着酒意,牵领着大家往深山里走。这一方面是为了避免消息走漏后会被官方逮捕,一方面进入山区也比较容易找到吃的东西,存活机会较大,或许可以暂时成为据寨而守的“山大王”呢!
剑斩白蛇,神话传说诉因由
逃亡数天后的某夜,刘邦等人仍借着酒意及月光在山中的沼泽区里赶路。由于道路不熟,刘邦派一名较机警的劳役在前面探寻,以免人数太多,容易被发现。
不久,这名先行者,慌慌张张地赶回来报告:
“不好了,前面有一条巨蛇,盘据小路中,看情形,我们很难过得去,还是回头找其他出路吧!”
刘邦微醉中,胆量更大,他大声表示:
“壮士出行,还怕什么东西!”
接着又猛喝了几口酒,便拔出佩剑,奋勇向前。大蛇遭到奇袭,立刻反抗。刘邦力大,又劈又砍,大蛇不敌,终被劈为数段。
这时刘邦酒意上升,迷迷糊糊中,独自穿越小径而去,走了几里路后,终因醉酒又疲劳过度而卧倒路旁,睡得不醒人事。
跟随在后头的人,见没有动静,便向前追寻。
说也奇怪,就在刘邦斩蛇的位置,有位老妪在黑暗中哭泣。大家感到奇怪,便趋前问道:
“老婆婆,你为什么在此哭泣呢?”
“我的儿子被人杀了,所以我在此为他痛哭!”
“你的孩子是怎么被人杀的呢?”
“我的儿子是白帝之子,今天他化为蛇的原形,横在此路上,想不到却被赤帝之子给杀了,所以我才在这里痛哭呀!”
问话的人认为老太婆胡说八道,正想羞辱她,老太婆却突然不见了。
大家感到非常惊讶,乃立刻寻找刘邦,并且叫醒他,告诉他这件奇遇,刘邦听到了非常高兴,便认为自己是赤帝之子了。
有些史学家认为这是逃亡期间刘邦徒众故意创造出的神话,用以显示刘邦是天生的领袖。
甚至也有人认为这是萧何为了掩护被通缉的刘邦,建立他在沛县父老心中的重要性,故意制造出来的神话。
但依逻辑推论,这种可能性均不大。以刘邦当时的身分和境遇,刘邦的徒众及萧何即使再大胆,也不敢将“帝”这个名词和刘邦连在一起。
这种斩白蛇起义的传说,应是刘邦成功以后,为突显他是真命天子所制造出来的神话。由于刘邦出身的确太低,为稳定汉王朝政权,负责的官员不得不大下苦心来为他“形象包装”一番。
刘宋的裴骃在《史记集解》中则认为白帝代表秦王朝,刘邦平灭秦朝,故有此赤帝之子斩白帝之子的传奇。
图腾意义,象征解神奇
但以人类学的眼光来看,此处的蛇应属图腾的意义。因为秦王朝为鸟图腾(可由秦皇室国玺的百鸟图证之),而且五行中排水德,色“尚黑”,说什么也和白蛇扯不上关系。
刘邦出身沛县,虽介乎各部族交杂之处,但主图腾仍属“蛇”。日后和刘邦争霸天下的项羽起于江东,是楚国贵族后代,属蛇图腾族之嫡系。江东地方盛产白蛇,或许白帝之子的象征指的是项羽。此一段传奇神话,指的可能是蛇图腾庶系的赤帝刘邦,在命中会击败蛇图腾嫡系的白帝项羽而登上皇帝宝座的天命象征吧!
这段意外的逃亡,在刘邦的生涯中,应属最落魄的时段,没什么可称述的,对天命所归的“刘皇帝”,也成了最空白的一段。为补足此缺陷,汉朝官员乃强化刘邦的“天生伟大”,才会创造出这个“官制神话”吧!
《史记》中还有一段让人更难以置信的传说记载:
秦始皇在位时,便有不少懂得看天象的方士跟他建言:“东南方有天子气。”始皇甚担心,便常到东方巡幸欲镇服之。
刘邦对此传说,深为自疑,便藏匿于芒县和砀县间的深山沼泽和岩石间,怕因为自己有“天子气”而被发现。
但妻子吕雉和地方父老有事到山区寻找刘邦时,却仍很快就找到他,刘邦感到非常奇怪,便问道:
“你怎么每次一来便找到我呢?”
吕雉答道:“你所在的地方,上空常有云气,只要顺着云气找,便可以很快找到你了。
刘邦至此,更相信自己有祥瑞之异征,非常高兴。沛县子弟,听到这种传言,更相信刘邦之贵相,也纷纷往山中投奔之,俨然成为一股力量。
这段故事,更明显是后人加上去了。方土再大胆,也不敢向专权又好猜疑的秦始皇报告有“天子气”之事。即使有这件事,亦属宫廷中秘言,又怎会流传到刘邦耳中?
逃亡山区的刘邦,想必依靠卢绾、夏侯婴、樊啥、周勃等“兄弟兵”的协助,勉强可维持生存,哪敢自比为“天子”。况且沛县不少子弟为了逃避接踵而至的劳役,得知刘邦结众藏匿于山中,前往投奔者或许有之,但人数最多也数百人而已,成不了气候的。
但不久,一件意外事件,又使刘邦的运气由谷底,再次往上直冲了。
【陈文德说评】
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在这个世上,“无”常比“有”更有用处。以车轮为例,车轮上“有”三十根辐,都集中在车毂上,因为车毂本身是“空虚”的,所以能够承受这三十根车辐,车轮才能转动。因为车毂的“无”,接受了车辐的“有”,车轮才能发挥作用。
揉和陶土作成各种器具,器具以陶土为外壳,本身是“有”,但器具中间的空虚是“无”,器具之所以发挥作用,是其间的“无”,而非周边的“有”。
建筑房子,开凿门窗,真正能住人的是房屋内面的“无”,而非窗户的“有”。
由这些例子可见,看得到的是“有”,但发挥作用的却是“无。
这种哲理看似深奥,其实很浅显。
自己没有太多主见的,才能接受各方面意见,揉和成共识,以发挥群策群力的作用。我们常以器量不足评估某人的能力,那些急于表现自己、以自已利益为中心的人,常不是很好的领袖人才。
真正的领袖是懂得吸收别人意见的,他的器量表现于其心胸之宽厚,所谓“有容乃大”、“宰相肚内可撑船”,都是在表现空虚的力量。没有立场,以大家的立场为立场的,包容得愈多的,发挥的力量便也愈大。
刘邦看似没有什么才能,其实他是“文武通吃”的。讲义气,论豪爽,他对低阶层的市井人物吸引力颇大。他那副毫不在乎的形象,却又不让人觉得太粗野,像吕公、萧何等文治派的也颇欣赏他的魁力,使他得以脚踏黑白两道,能屈能伸,可以当治安官,也可以当通缉犯。
但更重要的在于他的“无私”。他是个无可救药的“乐观派”,虽然尚不至于鲁莽,但的确也从不怕事。或许是天生高贵异相,使他对自己信心十足,对意外的挫折和打击并不太放在心上。必要时,他大多能配合着大家“顶着钢盔往前冲”,反正死了也是命,担心也无太大“路用”。
不太会计较,不太注意自己可能会有的伤害,大大方方往前迈进;刘邦最可爱之处,便在于他不在乎自己的立场,也没有什么私欲,只要大家肯接受他的领导,他是那种可以把“生命”交给众人的人。
刘邦大传……第三章 初成气候
第三章 初成气候
刘邦以萧何及曹参为主要参谋,卢绾为侍从官,夏侯婴、任敖、周勃、灌婴为部将,最为骠悍的樊哙则为先锋。刘邦下令攻胡陵及方与,并将大本营基地暂设故乡丰邑。
陈胜起义,楚民响应
秦二世元年秋天,陈胜、吴广等起兵于蕲(今安徽省),成为正式以武装力量反秦的第一人。
这年刘邦三十八岁,仍匿居于山泽中避难。
陈胜的力量其实并不大”只是楚地各部族一向对秦皇室反感最大,乃趁机杀害各郡县之秦王朝官吏,到处响应起义。一时间,蕲地周围的经、酂、苦、柘、谯等县,皆成了叛军统辖的范围。
吴广乘机收编各郡乱民,劫取粮仓,使实力大增,等到进入河南一带时,已有车乘六百、马千骑,士卒更多达数万人,成了一支强大的军团。他们的目标是过去的陈国首都陈城。
陈国原是舜帝后代的封国,春秋末期为楚国占领,成为楚国涉猎中原的前进基地,因此建设上颇为完善。经过战国的两百多年,这地方居民对楚文明已相当认同,战国末年时楚国京都郢屡遭到秦军攻破,一度便定都于此。秦国统一后,在这里设有郡治,由郡守治理之。
陈胜的故乡颖川虽非楚地,但他举事的地点在楚,班底更大多是楚人,所以得到陈城父老的热烈支持。于是郡守不敢守城,弃职逃脱,陈胜顺利攻破陈城,并在此建立军事基地。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是秦始皇晚年流行于楚地的“秘密箴言”,也象征楚人反秦的强烈意识。因此,陈胜进入陈城后,各地楚国部落领袖及长老也立刻响应,纷纷向已夺取楚国故都的陈胜军团输诚,使陈胜在一夕间成了抗秦楚军的首席领导者。
偶然事件中起义的陈胜,其声势及力量却如滚雪球般的大增,相信连他自己都是很意外的。
“真的就这样成功了吗?我真的能以平民的身分成为拥地自立的君王吗?”
但到底自己并非楚国贵族,实在很难得到大部分楚国部族领袖及长老的认同,因此他只得先就教于陈城附近的长老。
对驱逐秦军、恢复楚国的陈胜,陈城的长老处于事件当中,对他自然是全力支持,因而表示:
“将军亲自率军作战,讨伐无道,驱逐暴秦,再立楚国社稷,论功劳理应称王。”
陈胜乃自立为“张楚王”,亦即“欲张大楚国之王也。”
进军荥阳,震动半壁江山
陈城里拥有大量粮食和兵器,但各地响应并向陈胜输诚的军团愈来愈多,再多的粮食也不够用。陈胜虽派军攻打附近粮仓要地,但由于各地秦国守粮官员已加强警戒,成绩不佳。
随着时间流逝,粮食问题日愈严重,各地集结来的流民及小军团面临饥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