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这段话,或许比较不容易了解,所以用庄子的话来解释,也许比较容易领会;庄子说:“‘道’,自己就是自己的本、自己的根。在没有天地之前,‘道’就存在了,它创造鬼地创造神,生出了天,也生出了地。”
道的伟大,在于空虚,所以能包容万物,可塑性最大,以至于无穷无尽。
刘邦大传……作者的话
作者的话
要了解刘邦这位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实在不容易,有人说他是真命天子,有人说他是狡猾的狐狸,也有人认为他只是运气太好,但这些都很难用来解释刘邦。
华夏文明和楚文明的互动,产生了大汉文明,在这个中国五千年历史上最最重要的文明里,刘邦扮演了“按钮”的开动者角色,光是这点他就太重要了。
作者不断地思考着,但任何观点都很难诠释刘邦的言行和事迹,因而尝试以老子的《道德经》来观察,因为刘邦正是黄老之治的起动者,用这个角度看他,或许能够发现一些“道之理”也说不定。
作者大胆地尝试,如果失败了,也请笑纳!?”
刘邦大传……第一章 浪荡少年时
第一章 浪荡少年时
没吃过苦的孩子,花钱较大方,所以更受人欢迎,跟在旁边起哄的喽另外兵必然不少,人多势壮自然喜欢往热闹的地方鬼混,沛县的县城便成了“刘季党”经常出没的地方了。
起于草莽,英雄不怕出身低
《史记》中的〈高祖本纪〉,一开始便有这样的介绍: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通,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这段文字,很多当然是后人加油添醋,以对真命天子的渲染描写。但有几点仍值得去注意,才能对刘邦的身分真相有较多的了解。
在《史记》或班固的《汉书》中,都没有刘邦名“邦”的记载,可见这个名字是日后才取的。在《汉书音义》中,苟悦诠释道:“讳邦字季,邦之字曰国。”“邦”是“国”的意思,也就是成功之后,刘邦才自己取了“邦”这个名字,究竟是当汉王的时候或是即帝位以后才有的,就无法考证了。
在当时,一般平民都是只有姓没有名字。由于只是平凡农户,出身低微,刘氏一族都不可能有名字。《史记》中的太公,就是“刘爷爷”,刘媪则是“刘妈妈”,这显然不是什么体面或有意思的称呼。
至于刘邦字“季”也不是真正的“字”。中国古代兄弟以排行顺序,便有伯、仲、叔、季的称呼。老大叫作伯,老二叫作仲,老三叫作叔,老四叫作季。
根据史料记载,刘邦的大哥的确叫作刘伯,二哥也叫作刘仲,排行老四的刘邦,从小被称为刘季,似乎不算有什么意义的字了。
更有趣的是《史记》和《汉书》中,所有的文字都不见“邦”,可见的确有所避讳,但对“季”字则并不避讳。也就是说“邦”的确是刘邦的名,但季则只是排行代表,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
良家妇女却跑到大泽边睡午觉,即使对性问题较开放的古代也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有关刘妈妈在大泽边睡觉,作梦和神相遇,当时雷电交加。天昏地暗,刘爷爷跑去观看,见到一条蛟龙伏在他妻子身上,因而怀孕,生出刘邦的这段记载,显然是后人添加上去的神话。
真命天子的刘邦,怎么可能是平凡的刘爷爷和刘妈妈生得出来的?神话中的蛟龙便因此而生。
重点是为何是“蛟龙”呢?这里应有地方性图腾的意义,蛟龙是一种水蛇的神化形象,换句话说,刘邦的先祖,是属蛇图腾的部族人氏。
谈到这里,就必须介绍刘邦的家乡了。
沛在秦朝时才建立县制,丰邑则是沛县的一个乡邑。沛县约在今天江苏省的北部,汉王朝以后,泗水郡改称为沛郡,原先的沛县县城则称为小沛,是徐州非常重要的粮食储存中心。
沛的意思,是水源充沛之意。
水流多,生物自然较繁盛。江苏省被长江由中间贯穿而过,长江以北部分古代属徐州。
春秋时,这里是吴、梦、陈的交界,战国时代则是楚、齐的边疆。因此这个地方混杂有多种图腾部落的文明,其本明或许是蛇图腾,但鸟图腾及火图腾族文化,势必也对这个地方有不少的影响。
长江北岸众支流带来了不少沙土,堆积在江北较平坦的地方,形成了肥沃的平原。这种土质的生产力特别丰富,丰邑乡的名称大概便源自于此。因而沛县的农民得天独厚,不用太辛劳便可有不错的收成,生活也不会困难到那里,人力资源应算丰沛,游手好闲也成为不是特别的罪恶了。
少年时代的刘邦,喜好游荡,不事生产,可能便是这种条件下的农村特有“产物”了!
天生帅哥,相貌非比寻常
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47年,同年,秦庄襄王去世,秦王政继位。沛县这时候仍属楚国管辖,以出生时而言,刘邦属于楚人。
刘邦出生的同一天,丰邑中阳里有户卢姓人家,也添了一位男娃娃。由于刘、卢两家同为世交,又同日添丁,自然大为惊喜。他们虽属农户,但家境还算小康,自然很想庆祝一番,中阳里的邻居乡老更认为双喜临门,特宰羊备酒,大摆排场,风风光光热闹一番。在乡里中这属难见场面,也就是说刘邦一出生,似乎就比其他兄弟幸运了些。
这个卢家的小男娃,便是日后刘邦的长期创业伙伴卢绾,两人青梅竹马,从小感情便很好。刘邦较有领袖气质,处处喜欢作老大,卢绾个性温和,较守本分,因此专门为刘邦摇旗呐喊,倒也是“天生绝配”。卢绾日后表现平平,虽未曾建立大功劳,但刘邦仍提拔他为长安侯,后来更晋封为燕王。
秦王朝时,中国文官制度连最基本的考试方法也没有,即使庞大的官僚体系,也有赖乡里长老的推荐,所以家族地位和乡闾关系对一个年轻人的未来非常重要。像刘邦这种农夫出身的平民,想要靠这些条件来引人注意是不可能的了。
不能靠关系及家族地位的,就必须靠自己建立的“知名度”。由于资讯管道不发达,一个人的“里子内在美”不易为人所了解,即使被公认为隐士级高手的,也需有同集团长老或友人相互推荐,比较能有出线机会,像姜太公和管仲等便是。另外,东汉末年荆襄一带清流派名士对卧龙(诸葛亮)及凤雏(庞统)等的刻意经营,也算是此制度的延续。
“内在美”比不上的,就得靠外表来建立知名度了。当然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长相要引人注意,除了好看以外,最重要的是有特色。因此相人学、相面学、相骨学自古以来便很发达,一个人若能合乎相术中的“上相条件”的话,出人头地的机会便要比别人高了。
对刘邦来讲,最能够帮他建立知名度的,便是他的长相。他不仅长得好看,而且身上有不少异相。
《史记·高祖本纪》中,有如下记载: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72黑子。
隆准的意思是鼻子高挺,两颊端正,这的确是具有高贵美男子的长相。
那龙颜又是什么呢?文颖在《集解》上诠释道:
“高祖感龙而生,故其颜貌似龙,长颈而高鼻。”
换句话说,刘邦除了鼻子高外,便是颈子长了。颈子长的人大多长得较高。楚人身材一般属中低程度,高的人不多,所以会特别显得鹤立鸡群。但刘邦有多高,正史上却无正式记录。《河图书》上记载:
“帝刘季口角戴胜、斗胸、龟背、龙股,长7尺7寸。”
古尺的7尺8寸,约在176公分到180公分间,对古代的南方人,算是高(身兆)身材了。
斗胸是胸部挺直,龟背则指背脊硬朗,龙股则表示手脚长而有力,几个因素加起来,的确是相当有精神而意气焕发的样子。
胡须更是相貌的重点。
古人大多留有胡须,胡须长得长又好看的,通常有“美髯公”之称。光这一点,有时候便可让人肃然起敬了,可见胡须对古代男子的重要性。刘邦的美须髯,不但可使他显得更高贵些,而且少年老成,看起来也比较可信赖。
但最具有特色的异相,应属左股的72个黑子,黑子便是黑痣。不过,我们当然不应认为刘邦的左脚有72个大小相同或相似、排列整齐的黑痣,如果确是那样子,那可真是天下奇迹了。
神秘主义却又带点统计科学的“相人术”,有很多地方也是属牵强附会的。如同大家乐盛行时,不少人看炷香掉下来的烟灰,去猜测鬼神对得奖号码数字的指点一样,经常都可以依自己意思各自解释,看谁比较内行,便较有可能猜得对。
刘邦左脚的黑子也一样,那可能是一堆胎记,加上几个黑痣及斑点。反正在中国的古相学中,72是个大吉祥数。
小时候,或许某个对这方面较有研究的村人,偶然发现了刘邦身上的黑子。一些喜欢讨论异相的三姑六婆,便牵强附会的将这些黑子凑成72个数,来制造让人惊奇的马路消息。他们闲来无事便找来这个俊俏的刘家小宝宝,大家一起帮着数。
“这个算,这个不算,要这样数才对。”
“不是这样子啦,这个不算,那个才算啦!”
意见总会有很多的不同,到最后总能凑到72个,“传说”中的异相,便被定案了下来。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刘家这位“异相”娃娃的知名度,也跟着传开了。
在这样的气氛下长大、大家争着溺爱的小刘季,长大后又有异相知名度,自然不可能成为一个乖乖牌的“庄稼汉”了。
浪荡个性,反奠定成功条件
长相多少是由遗传的,刘邦长得体面,相信刘家老大及老二,也不会差到那里去。只是在当时的环境里,刘邦的成长条件要比哥哥们好得太多了。
农夫家的老大、老二,有时候甚至老三,都是从小便必须陪老爸下田工作的。即使在家里,也逃不掉要作些较轻松的杂务,成天忙这个,忙那个,加上日晒雨淋,土头灰脸,怎么看也不会“上相”,更不可能有时间去打知名度,也不会有太多的朋友及人脉关系了。
这方面刘邦就幸运多了,老四的他,天生便不用有太多工作。由于出生得晚,父亲的经济能力也比较好一点了,做不做“工”,都不再差他一个人。加上从小受到照顾较多,尤其腿上的胎记在乡人的相传下,刘家大大小小对这个幺弟都必须另眼看待了。
较有时间又不用工作,自然可以仔细打扮一番,胡须要整理得配合脸形,穿着也要有一套。刘氏兄弟的底子可能差不多,但经过自己的“形象包装”,老四看起来的确是英俊体面多了。
在“爱”的环境长大的孩子,通常都会较宽容而且有自信,交友方面也表现得较杰出。但纵容过度的孩子,可能会自认是“天之骄子”而浪荡成性,好嬉游并且懒得工作,变得较不负责任,这些优点和缺点,的确都可以在刘邦的身上发现。
很多史学家认为刘邦出身于农家,加上天性懒惰、好玩,所以只是位在社会中混混的小文盲,其实,刘邦是受过教育的。《史记·卢绾列传》记载:
卢绾者,丰人也,与高祖同里。卢绾亲(指家人),与高祖太上皇(指刘邦父亲)相爱,及生男,高祖、卢绾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贺两家。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
正好有同伴,家庭经济情况也还过得去,又没有特殊的工作压力,两家的长辈或许都觉得有意思,便送他们共同去接受教育。我们很难了解刘邦受教育有多少,但由他日后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也绝非不学无术的文盲。在乡村地区的年轻人中,刘邦的确是位幸运儿。
《史记》中还描述其个性如下:
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这的确是在宠爱中长大孩子的写照,虽然吊儿郎当,有点像“不肖子”,但却还算善良、有气度。这种环境长大的年轻人自然不喜欢辛苦无聊的庄稼工作,只要有机会马上会偷懒往外跑。
率性豪放,广结四方善缘
父兄们对这种行为虽有点小埋怨,或许更担心他长大后会成为好吃懒做的“浪荡儿”,因此经常会给予些责备。但总是最小的幺儿,干不干活也没有太大关系,何况他也是家中惟一有点学问的人。
在丰邑这种乡里中,有学问已算是“大人物”了,而且刘邦还是左腿有72个黑子的异相儿。
被骄宠的孩子通常有两种发展,其一是变成软弱而缺乏独立的“温室花朵”,另一种则正好相反,成为天不怕地不怕,不太计较,有点什么都不在乎的“浪荡儿”。很幸运的,刘邦个性的发展属于后者。
不必干活,有的是时间,手头上虽不是很宽裕,但比别人松得多。没吃过苦的孩子,花钱较大方,所以更受人欢迎,跟在旁边起哄的喽啰兵必然不少,人多势壮自然喜欢往热闹的地方鬼混,沛县的县城便成了“刘季党”经常出没的地方。
党人多,人力资源丰富,不管做什么事都较方便,加上刘邦个性豁达,输人不输阵,为了“面子”什么也可答应下来。所以沛县的低级官吏也特别喜欢和他打交道,疑难杂症只要刘老大肯拼,喊得动的地方倒不少。所以在沛县“打混时期”,刘邦倒是脚踏黑白两道,还算是满风光的。
知名度打开了,连中上层官员都不得不对他另眼看待,因此人脉关系愈来愈广,对刘邦日后创业帮助最多的两个重要班底头子——萧何和曹参,也都是在这段期间认识的。
天生者大,魅力佳人缘好
虽然说不上是个杰出角色,但刘邦的支持者倒都是满有“看头”的。
萧何和曹参都是沛县人,萧何更和刘邦一样,也属丰邑乡人氏。
萧何受教育较多,加上文辞通顺流利,得以出任沛县的主吏掾,也就是管理人事和文书的官员。
曹参是沛县的狱掾,专管县中的问题人物。
一个负责白道,一个监管黑道,虽然属于吏级官员,职位不高,但却也是县城中颇具影响力的人物。
曹参日后出任齐国相国,在接获将继任萧何为汉王朝宰相时,曾对其继任人公开表示:“齐国的政治最重要的是狱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