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声依旧》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涛声依旧- 第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张杨坐在水泥袋子上一遍遍核对数字,他总觉得赔这么多简直不可思议,肯定是哪儿算错了。正拧着脑袋心算,听见韩耀这话,他道:“愁什么,没事儿。”

韩耀嗤笑:“建材赔八万多你把我齁斥一顿,现在你又不愁了。”

张杨一脸“这点儿事你都想不明白”的表情,道:“这些东西咱们用得到,愁什么愁。”

说着将铅笔本子放在腿上,开始双手比划着畅想:“用钢筋和水泥,再去砖厂买些砖,回乡下建一整排猪舍。”

韩耀:“……”

“油漆刷墙,刷成现在流行的那种红绿墙围子,油毡纸可以贴在房顶和窗户上,隔水,再给猪们铺一层地板革,让它们躺着睡觉。”

韩耀面无表情道:“对,木料也不应该贱卖,留着给猪圈包门框和食槽子,这多高档。”

张杨没听懂他的意思,茫然的眨眨眼,嗯了声,忽然道:“对啊,木料不应该卖!还得给猪做食槽!怎么忘了这事儿了!诶真是的,现在又得花钱买。”

韩耀哭笑不得:“你还当真了?”

张杨:“你不是都同意养猪了么?你到底想干嘛啊你?”

韩耀觉得跟他就说不明白了,拿起本子看了眼,环视整个仓库,最后决定:“大件儿卖不动,不能再陷在里头,目前坚决不能再搞,等以后再说。先把油漆油毡纸这些小件儿卖了,搞零售批发,谁家房子没个小灾小病的,总能卖出去一部分。”

张杨:“那猪呢?”

韩耀:“猪算大件儿。”

于是张杨经过慎重考虑后得出的养猪提议就这样被无情扼杀了。

清算账目,点完仓库积压货物的数量之后,家具店和建材店收尾工作完毕。韩耀将仓子和门市上锁,皇冠家具的牌子也摘下来,省得丢人——当然摘的时候就把人都丢尽了。四面门市都出来看笑话似的看他们,指指点点,夹杂两声唏嘘也含着嘲讽的意味,还听见有人说什么气数已尽,风水轮流转,英年早逝……

张杨就听着这词儿用得好像不对劲儿,但是说他们说的不对吧,又挑不出错来。

算了。他现在连生气也懒得生,看着韩耀攀在梯子上用扳子拧螺帽,牌子上的积雪因为晃动细碎的落下来,心中怅然——这才刚尝了口胜利的果实,果子刚挂上树杈,酸味儿还没褪,紧接着一l道大雷就把树给劈了。

俩人把店里那些东西收拾收拾弄到仓库,张杨最后摸了摸立在墙角那块脏兮兮的阴刻招牌,心里和鼻头泛堵,终究还是不禁难受。“皇冠”两个字,他绞尽脑汁取的名字,还跟韩耀争论了好几天,没想到只用了不到两年就进棺材了。

六马路大道上,很多门市已经挂起红灯笼,一九八七年即将结束。

这一年里,韩耀满怀热情开始了一番事业,累死累活的折腾够呛,却没想到绕了一大圈,最后反倒比原点还往后退了一步。

韩耀牵着张杨走出去,仓库门落锁,将曾经的辉煌送入尘封。

回到家时天上还在下小雪,这场雪就这么飘飘忽忽连着三天,丁点儿大的雪飘没等落地就要化开似的,落在脸上的感觉就像被小鱼儿亲了一口。两人站在积起薄雪的石板上,此时此刻都觉得失去了什么,但同时也放下了什么。失落,又莫名感到轻松。

韩耀大狮子般使劲伸了个懒腰,双手放下随意的搂在张杨肩上:“现在咱俩都能在家歇着了。”

张杨环视到处是钢筋架子和水泥台的大院,笑道,“嗯,这样其实更自在,不然你天天绑在家具店,现在正好休息休息。晚上咱们吃啥,酸菜炖排骨?我炒几个菜,焖一锅豆饭吧。”

韩耀挑眉,抬手一指葡萄藤架子下的炉灶和烧烤炉子。

张杨:“?”

韩耀学新疆口音卷着大舌头说:“今晚窝们吃烤肉串~”

张杨不怎么乐意大冬天在屋外烤肉串吃,北风飘雪的也不怕喝一肚子风,进屋坐炕上吃顿热乎饭多好。但是韩耀认为,这些炉子一次都没用过,冬天烧一把旺旺。而且今天不冷,坐外头吃挺好。

张杨别的没听进去,倒是烧一把火旺旺这句,觉得甚是有道理,这样也算是好兆头,于是允许今天在雪里热火朝天吃一顿。

韩耀从鸡棚里抽出一大张防雨绸,四角系了绳子,搭在葡萄架上围出一个简单的小棚,挡风挡雪。然后捡炭块引燃烧烤炉子,往水泥炉灶里添柴火,小棚子里片刻后就生出暖气。

张杨进屋切了一大盆肉和排骨,半只鸡剁成块,大葱卷干豆腐,辣椒盐巴孜然末儿,盆里插着大把铁签子,大盆上面摞小盆,里面装的是刚靠出来的鸡油,胳膊上还挂了一袋地瓜,晃悠晃悠走过来。

俩人坐在石桌前穿肉串儿,喝两口小酒,一家两口人吃个家庭烤肉还有模有样的,惬意得很。

韩耀用手撕下一块冒热气的排骨肉,吹了两下喂给张杨,随口道:“烤两穗苞米,吃不吃。”

张杨烫得张着嘴直呵气,摇头口齿不清道:“唔吃。”三两口咽下去,又说:“南郊那时候都吃吐了。”

韩耀去拿了一穗回来,架在炭火上:“我吃,你多吃点儿肉,胖了好看。”

张杨叼着菜卷,瞅着苞米又觉得馋,于是默默去抽出穗苞米也烤上了。

韩喝了口酒,煞有其事的感叹:“人就是贱皮子,当年天天吃烤苞米吃得顶嗓子眼,恨不得以后有钱了就把苞米地一炮轰了,现在是有钱了,还想吃烤苞米。”

张杨面无表情往玉米上撒辣椒,“我就是随便吃吃,不是很想吃。”

韩耀端着酒杯哼哼笑,拇指帮张杨抹唇边的油。

五花肉和排骨鸡肉在炭火上烤的滋滋淌油,水泥炉灶里烤着地瓜,能隐约闻到甜味儿。桃酥白天跟大公鸡干架赢了,在鸡窝里睡了一觉,闻见香味踩着猫步走过来,跳到张杨膝盖上,用爪子扒拉了块鸡肉啃,啃得张杨裤子上一滩油渍。

张杨用炉钩子扒出一个地瓜,边扒皮边道:“昨天我去给家里汇钱,路过农行,看见有很多人买国债。他们都说国债利息比银行高一些,而且保险。”

韩耀挑眉,“你想买国债。”

张杨说:“我不买,我想让你买。你那些钱存银行的不动,炕洞里那些一时半会用不到,拿一部分出来买国债不是很好么。”

“嗯,买吧。”韩耀点头,又道:“其实我买跟你买是一回事儿,比如邻居家,别人不会说张婶儿花钱买了国债,或者张叔花钱买了国债,只会说老张家买了国债……”

正说着,忽然大院铁门吱嘎一声,张杨探头一看,见大门边站着个男人,严严实实的裹着军大衣正往里瞅。

韩耀放下酒杯,皱眉:“谁?”

张杨站起来细看,笑起来,忙朝那人招手:“城子!快快赶紧进来!”

52再见

八七年的岁末;当韩耀帮着将苏城用三轮车拉过来的年货搬进地窖时;张杨还笑问:“呦!今年年货来的这么早?大冬月的;你们家这是准备忙啥事儿呢吧;过年连年礼都提前;预备串门子?”

而苏城接下来嘴里吐出的两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他压根儿没多想。

“搬家。”苏城顺着地窖梯子爬上来,答道。

张杨伸手把他拽上地面,一愣:“啊?你们要搬哪儿去啊?南边儿的房子不是挺好么;还带个大院;我跟你说;连房带院的这两年可不多见了,谁出的主意要搬家啊?”

地窖里传来韩耀的接话;大嗓门在底下震得嗡嗡回声:“搬家啊?哪天搬?到时候我找两辆货车;一气儿全拉去得了!”

苏城却笑了:“别介,要找货车帮我搬,那可得烧老多油了。”

张杨和韩耀听见这话,同时道:

“你要是往长白山搬就真不给你找车了!确实忒费油!”

“你不是想下屯子住郊边吧?!”

苏城摇头,缓声道:“比那远多了。这不是预备赶在元旦之前,我和晓云,还有我们两家爹妈,七口人,一起搬去北京。”

张杨顿时愣了。

小雪还在下,暖融融的烧烤炉子边,只有苏城啃着烤苞米,跟他们讲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是怎么一回事。

陈晓云上回说剧团进项一直不尽如人意,再早其实也是一年不如一年,但今年收入减少的特别明显,还走了两个演员。当时张杨听完并没当成什么大事,还想着今年放假到剧团唱一个月,帮顶一阵子,虽然他不是名角儿,但总聊胜于无么。

然而陈叔对剧团经营非常重视,剧团是他们家最主要的营生,陈叔自己,还有他闺女和女婿全是吃这口饭的,不好好搞,以后剧团黄了,他们一家难不成去喝西北风么。现在赚的钱少了,就说明他们哪儿开始变得不吸引人,落后了,必须得改。

况且,剧院总是这些剧目,翻来覆去,留不住观众,而电视和广播普及,生活丰富起来之后,在北方还是土生土长的二人转和热闹的大秧歌更吸引人,除非是热爱戏曲,否则人们更不愿意用听戏打发时间了。

所以陈叔跟苏城商量之后,俩人决定去外地转转,看看别人怎么经营的剧团。

这京剧是打哪儿兴盛起来的?京城啊。

于是他们爷俩坐火车第一站就是北京。

北京那地方,嚯!那是真繁荣!不愧是首都!在京城逛了四天,他们爷俩算是结结实实见识了一把。走了著名的王府井,瞻仰了□,激动之后方才想起来办正事,马不停蹄到大大小小不少家有台子又些个名气的戏楼,茶馆,园子参观,喝茶听戏。

他们就发现,一些地方唱的是真好,而另一些l在苏城看来则很一般,说实话,同样一出《游龙戏凤》,还真就没有苏城唱得质量高。但无论这些台子唱的如何,都是几乎天天满场,生意火热非常。

陈叔原本只想来看看,没做旁的打算,但这些天看下来,当即心里就生出些别的想法了。

他每到一个地方听戏,完事儿就会问苏城觉得他的唱功比不比得上台上的人,接着又问,现在他们剧团里,有哪些人能够得上台上这些演员的水准。

苏城按自己的想法回答,老头儿总是点点头就不作声了。

最后到回家那天,临上火车,陈叔跟苏城说了这样一句话——

“这皮黄啊,到底还得在京城唱。”

苏城嚼着烤苞米笑道:“我老丈人别看岁数大,心也大,这就认准北京了。”

“回家说完这事儿,我们俩拿钱又去了一趟,在四环胡同租的房子。昨天就把城东剧场关了,没出兑,怕以后万一在北京混不下去,回来省城起码还有栋楼。剧团的人愿意跟着北上就跟着,不愿意的拿了钱直接就地解散,老头儿做事利落,下刀咔嚓脆,嘿。”

“我媳妇儿在家都把东西收拾完了。今天把年礼给咱家送来,十二月二十八号的火车。”

韩耀从头至尾没有说话,张杨一直静静听着。苏城语气轻松,说来一切也都打点好了,没什么遗漏的,连计划不成的后路都想好了。

等他说完,张杨只问:“那你呢?你也认准北京了么?”

苏城一顿,继而点头道:“准了。”

苏城不笑了,抿着嘴唇,将苞米棒子随手扔进炉灶,双手在军大衣的衣摆上抹了两把,用张杨的酒杯满上,举杯,跟韩耀手里的杯磕了一下,然后在张杨放在石桌上的拳头轻碰,干了。

“准了。”他吁了口气,点头重复道,自言自语又像是对自心的再一次确认。

张杨说不清心里啥滋味,不禁问:“城子,把握么?太仓促了,你真认准了?别想一出是一出,你们拖家带口的就决定去北京……”

“嗨!世上哪有十足把握的事,事在人为么,不做就不知道以后啥样。”苏城咧嘴,吸了下鼻涕,垂眼看着石桌上的裂纹,又低声道:“说实话,你进省越那会儿,我特羡慕你。现在看来哥们儿是进不了省京剧团了,所以我必须得换条路试试,不能总在后头囚着,是不。”

“我老丈人说得对,皮黄还得在京城唱,在京城听的人多,我也唱的响。”

“匝把我真认准了,想好了。”

苏城目光坚定,张杨懂了。

谁也没再说话。

良久。

苏城忽然夹起一块五花肉塞进嘴里:“本来想让你们上我家吃饭去,你们这还先吃上了,真是……”说着,抬胳膊用衣袖抹脸,眼眶红了。

“操,烫舌头。”他口齿不清的哽咽。

1987年12月28日,农历冬月初八,省城火车站。

绿皮火车在月台停靠,汽笛嘶鸣。韩耀一身黑大衣叼着烟,人高马大的堵在车厢扶梯口往上递行李,后面一堆乘客愣是没敢往上挤,苏城站在门边接着大包小箱。

苏家父母和陈叔两口子捏着车票,正缓慢的随着人潮朝座位蹭过去,陈晓云背着包站在车外,顺着车窗往里看爹妈坐下,舒了口气。还有好些亲戚和朋友来送站,在月台跟着他们一路走到座位,隔着窗户不停喊话,嘱咐,告别。

苏新包裹在小被子里,依依呀呀,瞪圆眼睛看周围行色匆匆的乘客,张杨抱着她,最后亲了亲冻得通红的小脸儿。

陈叔往上推起窗户喊:“杨呐!你老师从绍兴回来了你就告诉他,我到北京给他打电话!”

张杨应道:“好!陈叔你们路上小心!”

陈叔往外探身想摸摸张杨的头,无奈大肚腩卡着,这得张杨上前踮脚去拉他的手。陈叔喊:“好孩子!好好学!以后错不了!”

苏城讲最后一包行李搬上车,韩耀往后退开两步,抽出一支烟递过去,“到了通知我们,以后常联系。”

苏城接了,夹在耳朵上,点头道:“一定。”

他一手扯住扶手,探身出去,另一只手跟韩耀用力握住。

这时,乘务员站在门边高举手臂,哨声响。

张杨忙把苏新还给陈晓云,扯着她跑到扶梯,将她推上去,“小心点儿别挤到新新!”

陈晓云手忙脚乱,“诶!”

火车鸣笛,缓缓启动,乘务员推开门口送站的人跳上扶梯,车门砰的关上。

陈晓云双手护紧孩子,隔着玻璃回头对张杨他们笑,说不出话,眼泪终于忍不住了,顺着脸颊滴在苏新的小花被子上。

苏城朝张杨挥手,喊声夹在无数亲友之间最后的告别中。

“哥们儿!给你写信必须得回啊!再见!”

张杨朝车门挥舞双手,眼看着火车越开越快,逐渐加速驶向铁道延伸的远方,脑海中,第一次跟苏城相遇的情景蓦地涌现,历历在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