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告而别三年之久,帝后二人早就气得火冒三丈了。就算太平三年来每旬都回写信回长安,就算她带来了河西的一场大捷,也难以抵消他们为人父母的怨气。
所以太平只能安安分分地呆在宫里,哄着她的阿耶阿娘,直到他们彻底消气为止。
太平在宫里一呆就是整整半年,眼看着秋风乍起天气渐凉,又眼看着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再看着三月桃花开满枝头,都不曾离开过大明宫半步。这些日子长安城里捷报一道接着一道,有西域的,也有陇右的,还有契丹和靺鞨每年必上的新年降表,简直是一派的风调雨顺,生机勃勃。
直到那一年的三月末,吐蕃国上降表称臣,裴行俭、萧晊班师回朝,长安同庆。
也是在那一天,太平再次见到了那位少年郎。
————————
阳春三月,天光正好。
皇后在芙蓉园设宴,宴请前来长安朝觐的诸位王侯、王妃,太平公主作陪。
那位神秘的少年郎跟着萧晊回到长安,又跟着一位王妃,进到了芙蓉园里。太平一眼就看到了他,他也同样看到了太平。等四周围无人时,少年郎才走近了太平,笑道:“你果然是公主。”
他眼里带着一丝微微的赞赏,全无畏惧,也无敬意。
完全不像是在看一个公主,反倒是像在看一个出色的晚辈。
等等,晚辈?!
太平被自己刚刚兴起的念头吓了一跳,略定了定神,又侧头望着那位少年郎,轻声问道:“你……到底是哪家的宗室子?”
少年郎亦侧头望她,眼里有些微微的惊疑。
太平捏着一瓣桃花,轻声道:“你看,你也知道我的身份了,但我对你却一无所知。看在昔日并肩御敌的份上,你我也该通一通姓名罢?”
少年眼中的惊疑之色渐去,用下巴点了点远处的王妃,道:“那是我的祖母。”
太平顺着少年的目光看去,一眼便看见了桃花树下的一位王妃。王妃的年纪有些大了,身影也有些蹒跚。旁边两位婢女一左一右地扶着她,不时拂落掉在她身上的桃花瓣。
“四伯母……濮王妃?”
————————
少年郎是新安郡王李徽之子,按辈分算起来,当属太平的堂侄。
太平回想起前世的新安郡王,忍不住有些讶异。这位堂兄不显山不露水,平时安分守己,一世平安顺遂。但在中年的时候,忽然生了一场大病,就此故去了。
这位少年郎,是新安郡王的孩子?
但在她前世的前世,新安郡王的孩子,从来没有出过封地啊。
太平虽然心中惊讶,但却并未表现在明面上。她折下一支桃花,搁在臂弯里笑道:“原来是四伯父家里的郎君,果然是英雄出少年。我要去同四伯母打声招呼,阿郎与我同去么?”
既然是自家的侄儿,那她不妨表现的轻松自在一些。
少年郎微一皱眉,似乎对“阿郎”这个称呼颇为不悦。但他转念一想,自己现在的身份,确确实实当得起太平公主一声“阿郎”,便将那些不悦的情绪挥散了,道:“理当如此。”
他话音未落,便看见十余位王妃簇拥着皇后,朝这边走了过来。
作者有话要说: 公主:阿、阿郎?⊙▽⊙
陛下:╰_╯
未来知道真相的公主:嘤嘤嘤嘤嘤……o(>﹏<)o
————————————————————————
另:新安郡王比太平公主大二十二岁左右。
☆、长安春日宴2
一时间惊讶、愠怒、懊恼、猜疑……种种情绪出现在了少年眼里,最终归寂于无。
他上前半步,同样折了一支桃花在手里,侧头对太平说道;“一同去罢。”声音平稳没有起伏,像是一片平静无垠的海面。但在这片平静的海面之下,却隐藏着无数的暗流汹涌。
太平亦侧头笑道:“好。”遂和那位少年一起,走到了桃花树下。浅浅淡淡的桃花开满了枝头,濮王妃静立在桃花树下,望着那些妖娆的侍女宫娥,身影显得有些落寞。
太平上前两步,轻声唤道:“伯母。”
濮王妃回过身来,看见是一位陌生的公主,忍不住有些惊讶。旁边的婢女轻声提醒,这是大明宫里的太平公主,濮王妃遂悟了,微微稽首道:“公主万安。”
太平忙扶住濮王妃,笑道:“伯母折杀我了。”
少年侧身立在桃花树的阴影下,眼神锋利如刀,一刀刀地剜着那些缤纷的落花。他的身量未足,又有太平和濮王妃的遮挡,刚刚皇后被王妃们簇拥过来时,竟然没有看到他。
太平与濮王妃寒暄两句,随即又对少年招招手,笑道:“我记得这半年多以来,你都在鄯州和吐蕃人斡旋,想来已经很久不曾见过祖母了罢?”
少年慢慢地收回目光,沙哑着声音唤道:“祖母。”
他心里感到很是别扭,但碍于现在的身份,却不得不这样称呼她。
濮王妃轻轻哎了一声,目光变得慈祥且和蔼。她将少年拉到近旁,仔仔细细地打量片刻,才轻戳着他的额头说道:“黑了,也瘦了。你说你一个十三岁的小儿郎,不在父亲身边呆着,偏偏跑到鄯州去做什么呢?你父亲听说鄯州有位宗室子骁勇善战,把军中大半的人都给打趴下了,生生没愁白了头发。”至于那剩下小半没打趴下的,也都被收拾得服服帖帖,就差没跟他义结金兰,三呼兄长了。
少年皱着眉头,想要从濮王妃手里抽身出来,但始终不得其法。
他微微地侧过头,眼里有了些不悦的情绪,但却被隐藏得很好。要不是太平一直都在留心他,还真发现不了这细微的情绪变化。她仔细一想,想到这位少年同样是活过两世的人,遂了悟了。
想必这少年也跟她一样,摆脱不了前世记忆的影响,所以才会感到别扭吧。
太平想到此处,遂对那位少年招招手,莞尔笑道:“阿郎到这里来。”
少年一愣,继而长眉一挑,斜眼看着太平,表情有些惊讶。
他看到公主眉眼含笑,臂弯里松松地搁着一支桃花,目光澄澈且安宁,忽然想起那天在鄯州的时候,公主曾经亲口跟他说过,自己是活过三世的人。所以,她大概能理解自己的苦闷罢。
想到此处,少年心里的郁结之气稍稍退去了几分,向濮王妃告了声罪后,走到了太平身边。
太平含笑望着他,问道:“你真把半个河源军都给揍趴下了?”
少年含含糊糊地嗯了一声。
太平待要再问,忽然听见亭子里传来一阵脆笑声。她顺着笑声传来的方向望去,发现是皇后和王妃们在亭子里赏花作赋,三三两两地凑在一处,时不时发出一阵清脆的笑声。
太平又回过头来看着少年,见少年面带愠怒之色,不禁吓了一跳:“你怎么了?”
少年紧紧地抿着嘴唇,眼神晦暗,像是在压抑着很大的怒气。
——————
少年的前世,是大唐的太宗皇帝陛下。
太宗皇帝半生戎马,又用了半生来开辟一个煌煌盛世,实在是没有什么遗憾了。虽然东面的高丽人还没打完,西北面的十姓突厥也有些蠢蠢欲动,但他相信自己的孩子和臣子们,一定会将他的遗愿彻底完成,令大唐成为四海咸服、万邦来贺的天子之滨。
太宗刚刚重生到新安郡王府里的时候,其实惊讶了很长一段时间。
他对青雀这个孩子又爱又恨、又疼又怒,最后不得已把他丢到郧乡,让青雀在那里度过余生。但没想到自己身故之后,居然会变成青雀的幼孙、自己的重孙,简直让人哭笑不得、捶床不已。
在太宗陛下的婴儿时期,日子是极其无聊且难熬的。
他每天都要面对唉声叹气的父亲(孙子),面对温柔哀婉的祖母(儿媳),从身份上的不适,到身体上的不适,每每让他感觉人生一片灰暗。这段痛苦又无奈的记忆,成了太宗皇帝一生中为数不多的痛苦经历之一。如果有可能,他宁可这辈子都不要去回忆。
随着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太宗皇帝也渐渐地长大了。
他白日习武,夜里读书,每天都像前世那样,勤勤恳恳地打熬身体,就为了等这一世长大之后,可以亲自去完成上一世的宏愿,将周围诸小国都打得服服帖帖,大唐盛世海晏河清、天下升平、万邦来贺……嗯,最后一条已经实现了。这些天他在郧乡,每天都能听到某某波斯王又来投奔了,某某吐火罗王又上降表了,某某于阗王又派人来长安朝觐了……
太宗对皇帝的所做所为,感到相当欣慰。
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他不知道皇后是谁的前提下。
直到有一天,他听说吐蕃国撕毁甥舅之盟,连克安西四镇,逼得九郎把安西都护府一迁再迁,最终迁到了离阳关最近的龟兹,不由勃然大怒。他不顾新安郡王劝阻,从封地均州一路跑到了千里之外的鄯州,又偷偷地混进了军府里,想要亲自将吐蕃人打退回去。
在鄯州,他碰到了一位擅长弓马骑射的公主。
同样在鄯州,他陆陆续续地听到了许多传闻。这些传闻都是濮王府和新安郡王府讳莫如深的,比如当今皇后的来历,比如二圣临朝的传闻,比如当年的长孙无忌和诸遂良……
太宗皇帝勃然大怒。这把怒火最终烧到了吐蕃人头上,把吐蕃人打得嗷嗷直叫。太平公主回长安的那半年多时间里,鄯州的胜仗有一半都是他打下来的,另一半则是其他将军们齐心协力的结果。
他一直都不曾透露过自己的身份,也一直都在暗暗告诫自己,不要焦躁,不要执著。
但这种压抑且平稳的心态,终于在见到皇后的那一瞬间,化为了滔天怒火。
——————————
少年目光阴沉,手中的桃花枝被他揉成了一团糊,花瓣的汁水滴落在袍角上,但他却浑然未觉。
太平侧过头,伸手在他的眼前晃了一下:“你怎么了?”
少年回过神来,朝濮王妃和太平各执一礼,道:“我还有些事情,就不陪着祖母赏花了。还望……”他略一停顿,有些不自在地隐去了那个称呼,“替我陪一陪祖母罢。”
言罢,他丢下那截糊成一团的桃花枝,大步离开了,像是带着很大的气。
濮王妃指着少年的背影,讶异道:“这孩子怎么了?”
太平摇摇头,亦感到有些惊讶。在她的记忆里,这少年一直都老成持重,待人接物相当稳妥,就连最最严苛的军中长史,都挑不出半点错来。怎么今天这少年却……
忽然有一位宫女匆匆跑来,唤道:“公主。”
太平回过神来,温和笑道:“怎么了?是阿娘要找我么?”她一面说着,一面拍拍衣摆起身,将手里的桃花枝搁在地上,就要朝亭子那边走。
“不是不是。”宫女急切道,“是天后派奴婢来跟公主说,她要和越王妃、韩王妃、纪王妃、赵王妃一起,到慈恩寺里进香。公主待会儿,便同奴婢一起回宫罢。”
太平一怔,随即点头道:“好。”
—————————
皇后今天在芙蓉园设宴,是为了接待进京的诸位王妃。
这些王妃们有些年纪大了,有些在封地一呆就是数十年,这回趁着夫君朝觐的机会,来到长安城里结伴游玩,皇后自然是要好好款待的。皇后素来喜佛,于是便提议,在游玩之后,去佛寺里进香。
王妃们自然不愿拂逆了皇后的心愿,便纷纷地答应了。
一时间夫人们的车驾声隆隆,从长安南郊的芙蓉园一路往慈恩寺驶去。侍卫们已经提前清了场,所以一路上都安然无虞。等皇后的车驾进了慈恩寺之后,便有两位僧人前来迎接,面无不喜。
皇后扶着宫女们的手,和王妃们一路走到大堂里进香,还和住持谈论了一会儿佛理。
随后皇后又和韩王妃、赵王妃一起,在慈恩寺里四处转了转,谈了些不咸不淡的话题。韩王妃坐到一半,忽然感到腹中不适,便向皇后告了罪,到茅厕里去了。赵王妃左等右等不见人,自己也因为多饮了些茶水,遂也到茅厕里去了。皇后静静地坐在那里品茗,心绪安宁且平静。
忽然之间,她看到墙角的阴影里站着一个人。
那是一个半大的少年,身量未足,比她的女儿还要稍矮上一些。皇后感到奇怪,便起身道:“你是何人?为何会在这慈恩寺里?侍卫们没让你出去么?”
少年站在阴影里,冷冷地望着她。即便隔着婆娑的树影,隔着三丈来远的距离,皇后也依然感觉到了一股寒意,像是有凉气从脚底冷飕飕地冒了起来,一直窜到了头顶上。
她皱起眉头,问道:“你到底是谁?”
少年一动不动地站在阴影里,目光阴阴沉沉,像是带着很大的怒意。
“你是皇后。”他一字字地说道,略微带着一点沙哑,还有一点少年未变声的尖锐,“再嫁九郎,协理朝政,你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又或者说,在你心里,从未有过对先帝的半点敬畏?”
☆、长安春日宴3
一时间满院寂然,只能听到树影的婆娑声。
皇后感到一股凉意从脚底直蹿到头顶,又兜头地直浇下来,浇得她全身上下都凉透了。她戒备地望着那位少年,试图从中看出一些端倪来。但那少年置身在阴影下,看不清楚面容,只能从身上的衣袍配饰里,推断出这少年非富即贵。
一位非富即贵的少年,怎么会忽然跑到寺里来,质问她当年的事情?
要知道那些事情,距离今日已经整整三十年之久。莫说是当年的老臣,就算是当年的青年才俊,现在也已经垂垂老矣,将那些事情忘得七七八八了。自从她协理朝政、与皇帝二圣临朝以来,早年那些置疑的声音,就全部都销声匿迹了。起码在长安城里销声匿迹了。
这少年是谁?怎么会出现在这里?
侍卫呢?侍卫……
刚刚侍卫们是清过场的,还在外面层层叠叠地守了三圈,这位少年到底是人是鬼,怎么会忽然跑到这戒备森严的慈恩寺里来,还质问了她这一番话?
一时间皇后心里惊疑不定,百十种念头从心底一齐涌了上来。
少年静静地望着她,目光阴阴沉沉,声音也略有几分嘶哑:“我今日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