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斗机占得上风,苏轼高兴异常。回到家中,不禁对他的妹妹苏小妹说:“妹妹呀,从前与佛印那老和尚斗禅机,总是斗不过他,今天不知道是老和尚倒霉还是我苏东坡走运啊,总算斗得他哑口无言。”接着便把自己与佛印斗禅的经过,绘声绘色地讲了一番。
苏小妹听后,不禁大笑:“我的老哥啊,你今天可是输到家了,最惨的是,你自己还以为大获全胜啊!可悲。”
苏轼不禁跳起来:“你这是怎么说话的?”
苏小妹问道:“那你说,是佛高尚呢,还是牛屎粗俗?”
苏轼说:“自然是佛高尚,牛屎粗俗。”
苏小妹说:“这就是了。佛印禅师见处即是佛,而老哥你啊,却见处即是牛屎。请问,到底是谁高谁低啊。”
苏轼一听,不禁吹胡子瞪眼。
苏小妹接着说:“佛印禅师心中装的是佛,所以,他看人人都是佛。可老哥你啊,开口牛屎,那你的心中装的是什么呢?可见佛老的境界比你高啊。”
曾曰:这个故事,无疑有一些演义的成分。但是,它都说出了一个道理。你所见的其实是你自己内心的反映。君子所见无不善,小人所见无不恶。并不是说君子不会面对恶,小人不会遇上善,而是因为即使面对恶,君子也用君子之心待之,而小人呢,即使遇上善,他也会以小人之心待之。上天不会为君子另生君子,也不会为小人另生小人。只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时间久了,自然君子处多君子,小人处惟小人。
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如果你心中是君子,自然看得人人是君子,于是看得人人都为别人的利益着想,从而与别人形成一种共赢的关系。而如果心中是小人,则所见无不是小人,总存着一种防备之心,总想着争斗,从而只能形成一种争斗的局面。
与他人交往,其实就是与你自己心中的自己交往。要使这种交往愉快顺畅,完全有必要让自己见处即佛,也就是要努力地修养自己。
一个人是有两个自己的:一个是现实中的你。追求生命的快乐,喜欢享乐,爱好安逸,总是想安安稳稳、舒舒服服地过日子,最好是能不劳而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当渴望自由自在的时候,没有人管,有广阔的天空;当有麻烦的时候,有人出面为自己解决,自己不必经历缠人的事情,潇潇洒洒,干干净净,落得个光风霁月的好襟怀,过着个担风袖月的神仙生活。另一个你是心中的你。想着自己要做一番事业,要达到一点成就,不枉在这世上走一遭,不枉生了个男儿身。这在我们古人身上就表现得更加明显。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要能这样,就要求自己时刻地修养自己,自己时刻地警醒自己,不能为安逸享乐所侵蚀,不能屈服于自己的各种欲望,要高尚起来,要超脱于凡人之上。
/* 37 */
《人道》 第三部分
我与自已(2)
你会发现,自己的一生就是在这样一种现实中的你与心中的你相互争斗的过程中度过的,你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人的斗争中,没有人可以给你施以援手。你只能靠自己的心智,来从各种各样的楷模中吸取力量。
一种情况是,现实的你战胜了心中的你,于是你更加地追求自己个人的目标,不能从大处着眼、着手,堕入了“小人”的境地;另一种情况是,心中的你战胜了现实的你,你从古圣先贤的楷模中得到了鼓励,你超脱了自己本身的局限,进入一个心中清明的境界,成为“君子”。
君子慎其独也
头顶三尺有神灵,与自己交,无人监督,全靠自己的毅力和决心,贵在不欺心。一个人如果可以欺自己的心,则欺人亦不远矣。故曰:君子慎其独也。
当其独也,正见得修养的工夫,亦见得坚忍的性情。当此之时,有“困”,有顿,有无奈,更有寂寞和无聊,过得了“独”关,则与人交,随心所欲,不逾矩矣。
除了要注意自己独自一人的时候,更要注意另外的一种“独”,那就是太自我,以自己为中心。人是社会的动物,现在更是一个竞合的时代,想一个人包打天下是很难的,因此,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只想着自己,要充分考虑到合作的人,大家像一个团队一样行动,这样才会有好的结果。像足球、排球等运动都揭示了这样的道理。而像一些看上去个人的项目,也是需要其他人的支持的。此亦是君子慎其独也!
压迫出你身体中的“小”
曾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破不立,要想成为一个君子,而不是小人,首先就是要压迫出你身体中的“小”。这种“小”包括贪小便宜的心思、小气的胸襟和小脚女人般的胆怯。
刚才雪翁说了,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谁也无法改变的局限,那就是你一天只有24小时,任你是皇亲国戚,任你是学界名流,这个都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这是你做任何事情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你花在此的时间多了,你花在彼的时间就肯定会少;你用于此的精力多了,你用于彼的精力就肯定会少。如果你专注于“小”,为“小”所占据,那么,你就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培养你的“大”。这样一来,你会没有大气度,没有大局观,不能谋大事,不能识大体。可能从短期的、当时的、暂时的观点看,“小”给你带来了好处和满足,是可以立刻见到成果的。但是,从事后的、长远的、未来的眼光看,它阻碍了你进一步的发展,只有“大”才能让你超脱于各种世俗的东西之上,成为一个君子。
不贪小便宜
要压迫你身体中的“小”,第一步就是要不贪小便宜。人都有趋吉避祸的天性,也有见利忘义的兽性,还有偷懒怕劳的惰性,要防止自己不被这几种力量所控制,是一个非常难的过程。在这几种力量的作用下,一个人是很容易为小便宜、小利益所吸引的。但是,一旦你为这些力量所控制,你想要改变就非常困难了。它成了一种惯性,你会自然按照它的指引行事。它成了你精神上的“鸦片”,与那些吸食鸦片的人一样,你会上瘾,然后陷入得越来越深,终至于无法自拔、无力解脱,你将不再希望有任何的改变,你也就将不会做出任何改变,你的命运也就完了。或许,这种追求小便宜、小利益的害处不像吸食鸦片那样明显和直观,但害处却还可能更大一些,因为它控制了你的思想和观念。
一个人如果贪图小便宜,久而久之,他就会与更大的利益失之交臂,变得鼠目寸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针头,不见巨棒。在我老家,有一句话说这种人是最形象的了,那就是即使他抓抓挎挎,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了。抓抓挎挎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对什么细小的东西都不放过,都要抓在自己的手里,揽在自己的怀里,什么都舍不得。大家如果出身农村的话,或者到过农村的话,一定看过这样一幕场景:在农家大院的土坪里,老母鸡用自己的爪子匆匆忙忙地在泥土里抓啊扒的,寻找着一点吃的东西。虽然它很勤劳,但你看见它得到的却很少,还是需要主人家喂食才能填饱肚皮。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方向错了,没有去注意更多食物的地方,比如说收割完稻子的田里。这方面的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秦王朝宰相李斯的仓中鼠与厕中鼠了。
;厕中鼠与仓中鼠
李斯者,楚上柴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 38 */
《人道》 第三部分
我与自已(3)
意思是说,厕所里面的老鼠,环境不好,吃得又不好,还要担惊受怕。而在仓库中的老鼠,吃得好,也没有什么东西来惊扰自己,优哉游哉。同样是老鼠,相差竟然这么大,这就是在于每只老鼠本身了。人的贤与不肖其实也是像老鼠一样的,都是由自己决定的。
(《史记》)
曾曰:一个人如果贪图小便宜,首先一点,就是会使自己的眼界变得狭隘,将真正需要关注的东西忽略掉。其次,这种贪小便宜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对小便宜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留心的是自己在哪里吃了亏,如何才能找补回来;在意的是别人又在哪里得了好处,自己是否可以顺手牵羊、反手牵猪,捞回一些。再次,一旦习惯了贪小便宜,整个人就会变得俗气很多,再不可能理解一些崇高的东西,失去提升自己境界的可能。最后,一旦别人都知道你贪小便宜,你就会将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弄得鸡飞狗跳般不得安宁。毕竟,人与人之间总会有一些小矛盾的,哪里能处处都做到一码齐?而且,你的这种贪小便宜的心理很容易为别人利用,给你一些小便宜尝尝甜头,却引诱或逼迫你去帮他取得更大的利益。
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个贪小便宜的经典故事是“守株待兔”。一次偶然的运气,却想转变为习惯性的结果,从而荒废了自己正当的事情,弄得最终潦倒无助,贻笑大方。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
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每天都到田地里辛勤地耕作,以维持全家人的生计。在他的田地里,有一棵大树。
有一天,那个农夫像往常一样来到自己的田地里,就在他全神贯注耕作的时候,一只兔子从草丛里窜了出来,跑得飞快,却一头撞到了那棵大树上,颈部断落,当场死亡。农夫见了,捡上兔子,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如果每天都能捡到兔子多好啊!”农夫想。
于是他把自己的劳作工具放在一边,每天都还是到田地里去,不过,此时他不是去耕作,而是躲在旁边的草丛里,守着那棵大树,看看有没有兔子又撞死了。
兔子倒没有再撞死,他也就没有再捡到兔子了。只是他家田地里的庄稼,由于长时间没有人管理,杂草丛生,艾草疯长,庄稼都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收成也就没有了。自己也就只好忍饥挨饿地过日子,害得家人也过不上好日子。后来,他的故事传遍了全国,他成了全国的名人,不过是被全国人耻笑的名人罢了。
心胸狭隘的小气度
曾曰:气度恢弘,大气派、大气度,人们总是这样来形容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与之相对应的是小肚鸡肠、小心眼。一个人心胸的开阔与否,气度的恢弘与否,实在是决定了他的层次。这里说的层次不只是说他能成就事业的层次,也是说他的人的层次。一个小肚鸡肠的人,难免会自甘下流,成为鸡鸣狗盗之徒。
一个气度恢弘的人,虽不免于贫困,但于其贫困时,你也可见其人格的魅力,纵使是在落难时,也不会失去其心胸的宽广,依然能超脱于小我之上,为一个更加大的目标去努力,为一个更加崇高的目标去奋斗。而一个心胸狭隘的人,则常常不免于下流,不能听别人的劝,不能面对批评,不能站在更加高的位置,不能展望更加宽广的世界,陷在自己的小范围中无法自拔。
这种心胸狭隘的小气度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非常容易生气,对什么事情都看不顺眼。因为小肚鸡肠,装不下东西,往往对不合自己胃口的东西大发雷霆,常常弄得自己满腔怒火,同时也搞得其他人筋疲力尽。大家都知道《三国》中诸葛亮骂死王朗的事情吧,那就是这种心胸狭隘的人的下场——被气死。
;诸葛亮骂死王朗
三国之时,魏、蜀、吴三国连年交战。那一年,是魏国皇帝曹睿太和元年,蜀国的军师诸葛亮尽提汉中之兵,前出祁山,兵临渭水之西。
魏国派曹真为大都督,郭淮为副将,司徒王朗为军师,带兵迎敌,到渭水之西下寨。
一日,两军相迎,列成阵势于祁山之前,但见得队伍整齐,人马威仪,旌旗鼓角,各按次序。
魏国军师王朗乘马而出,单挑蜀国主将诸葛亮说话。王朗从汉朝桓、灵皇帝以来,一直说到曹操、曹丕、曹睿,证明魏国是天命所归,诸葛亮应该投降。
诸葛亮却对王朗本人破口大骂,说他“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
/* 39 */
《人道》 第三部分
我与自已(4)
王朗听完,气满胸膛,大叫一声,倒撞死于马下。
(《三国演义》)
曾曰:一个人不是说不可以有气,很多时候是应该有气的,比如说气势,比如说气度,比如说大气,比如说勇气,这都是需要气的。气可鼓不可泄,人都是靠着一股气支撑着,有了气,就可以气势磅礴,就可能气吞山河,一个人如果气泄了,那也就没有多大指望了。但是,我们不可有傲气,不可有小气,不可有怒气,不可有怨气,不可气急败坏,如果是有这些气,那就正应了中医的气伤身的理,害莫大焉。
一个人的气应该在哪里呢?应该在腹中而不是在胸中。气在胸中,往往伤心;气在腹中,则往往健胃。气在腹中,你就可以感受到自己腰杆挺直,是一顶天立地的人,是有担当的人。气不在胸中,则自然感到心胸开阔,有大气生焉。因此,要做到腹中有气,胸中无气,这样,才能虚怀若谷,胸中有丘壑。
要医这种心胸狭隘的小气度其实挺简单,那就是“存天理,灭人欲”。目光要放长远一些,不要只看见眼前;心胸放开阔一些,不要只想自己。清心寡欲,做一点静的工夫。每天都拿出一段安静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