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阳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知行合一王阳明-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妹缘溃骸俺诺溃λ揽梢樱 毕氩坏降氖牵挂挥锍哨撸驮谒乩霞铱赐改甘保徊《溃杲鋈凰辍M跹裘髟诟又莸么素模赐蚍郑蠛簦骸疤焐ノ遥√焐ノ遥 毙那槌ぞ玫吐洌棵肯氲叫彀那椴荒茏砸选�
  据说,徐爱曾做过一个奇异的梦,梦见他在空旷的沙漠中,遇到一位和尚。和尚预言他“与颜回同德,亦与颜回同寿”。如果此梦真如王阳明所说的是人在良知完完全全时的状态,那么,良知告诉徐爱,你就是王阳明的颜回。
  王阳明对此也有同感,他说:“徐爱的温恭,实在是我不能企及的啊。”多年以后,他领着众多门徒到徐爱的墓前(今绍兴迪埠山麓)扫墓,就在徐爱的墓前讲解他的心学,讲到兴头上,突然长叹一声:“真想让他起死复生听我讲课啊。”
  实际上,在王阳明的众多弟子中,徐爱是最能领悟他心学的弟子。他对徐爱的怀念不仅仅是纯粹感情上的怀念。在之后传播心学的道路上,每遇挫折和攻击,王阳明都会想到徐爱。两人不仅仅是师徒,还是惺惺相惜的好友。
  《传习录》第一篇就是《徐爱录》,如果说《大学问》是心学入门书,那么《徐爱录》就是《大学问》的课外辅导书。在《徐爱录》中,我们清晰地知道,“心即理”其实就是一切道理、真理、天理都在我心,不需外求,知行肯定是合一的。
  当王阳明在赣州一面讲学、一面回忆徐爱时,兵部来了指令。王琼要王阳明到福建福州去处理一个军人的叛乱。这个军人叫进贵,是中央政府在福州设立的三卫下属的“所”的千户。
  在此需要补充解释一点明朝的“卫所”。卫所制是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创立的,它是这样的一个军事组织:在全国各个要地建立军事据点“卫”,每一“卫”有5600人,长官称为指挥使。这位指挥使管辖五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有1120人。千户“所”又下辖十个百户“所”,一所为112人。百户“所”下设两个“总旗”,“总旗”下再设五个小旗,每个小旗为十人。千户所的长官称为千户,百户所的长官称为百户。有战事时,中央政府国防部(兵部)就命令各地的卫所最高长官指挥使把他的5600人交出来,然后皇帝再指派一人担任这支军队的司令,司令领着这群卫所的士兵出征。
  这是一个相当完善的军事组织。但到了朱厚照时代,卫所制已破败。指挥使把千户当成苦劳力,千户把百户当成农民工,百户又把总旗当苦劳力。由此就中了“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魔咒,最底层的士兵要给长官免费打工,所以怨声载道。
  进贵就是看到了这样的危机,同时也认为这是一个改变命运的良机,所以带领他能控制的所有士兵,发动兵变。一时之间,福州危急,福建危急。
  王琼在得到进贵叛乱的消息时,认为不足虑。不过这恰好给了他一个大好机会,要王阳明继续在江西附近转悠,所以他立刻命令王阳明到福州平息叛乱。而在给王阳明的私信中,他说,南昌城最近动静很大,你不必在进贵的身上浪费太多精力,要密切注意南昌城。
  王阳明明白王琼的意思,南昌城里正是宁王朱宸濠。也许在此时,王阳明已经猜到了当初王琼要他到江西的真正目的。
  但王阳明也有自己的打算,朱宸濠造反的传言已传播了好多年,不过按他的见解,朱宸濠不会在这个时候造反,因为种种迹象都表明,朱宸濠没有准备好。倘若他真在这个时候造反,那只能证明一点:朱宸濠的智力商数绝对不足以支撑他的帝王理想。所以,他在1519年农历六月初九从赣州启程后,并没有急如星火地奔瑞金过福建,而是绕道丰城直奔广信,理由是他想回家奔丧。
  这在外人看来是典型的不负责任,进贵正在福州大动干戈,大概已血流成河,他不但不去拯救万民,反而要回家奔丧。事后曾有些小人追究王阳明的这一责任,而王阳明给出了巧妙的解释:瑞金、会昌等县瘴气生发,不敢行走,所以取道丰城。
  倘若他走的是瑞金这条路,恐怕他就赶不上朱宸濠上演的那场大戏了,因为朱宸濠在王阳明从赣州启程的四天后掀起了声势浩大的革命。如果他不绕道,此时已在福建福州,正因为他绕了道,所以他在朱宸濠宣布革命两天后的1519年农历六月十五得知朱宸濠革命的消息时,才走到丰城县界。
  先是有人来报告:“朱宸濠反了。”王阳明在船舱里吃了一惊,他急步走出船舱站到船头。紧接着,又有一拨人来报告:“朱宸濠已经发兵了。”王阳明在船头上惊骇起来。他和跟随他的两个谋士说:“想不到宁王如此焦急!”
  他命令他的船原路返回。但返回时是逆风,他的船寸步难行。此时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王阳明在船头焚香祷告,流下眼泪说,如果老天怜悯圣灵,让我可以匡扶社稷,就请给我一阵顺风。如果老天没有此心,此舟就是我葬身之地。他的祷告灵了,很快,风变了方向,王阳明和他的几个谋士顺利地潜进了临江镇(江西樟树临江镇);第二种说法是,虽然有了顺风,可他的船老大不想开船,因为回去肯定是死路一条。于是王阳明抽出卫兵的刀,把船老大的耳朵割掉了一只,船老大认为一只耳朵也能活下去。王阳明又割掉了他另一只耳朵,并且威胁他,如果再不开船,就把他扔到水里喂鱼。船老大认为,不开船是死,开船或许还能有活路。两害相权取其轻,船老大开了船。
  这艘满载着王阳明焦虑的船乘风破浪,把王阳明送到了最荣耀、最光芒的巅峰,也把他推到了别人望尘莫及的传奇圣坛,更把他送进了谗诬诓诈的漩涡中,这艘船永远都不会想到,正是它让王阳明心学“致良知”的终极真理横空出世。
  1519年农历六月十五夜,乌云滚滚,不见月亮。王阳明在临江镇忽明忽暗的灯光下,看向南昌城。那里将是战场,是他和朱宸濠的战场。他将在那里和朱宸濠正式交锋,而实际上,他和朱宸濠早已有过交锋,只不过那时的交锋是隔山打牛,这一次,却是短兵相接!
  


第三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平定宁王
  不被待见的宁王
  在正式进入王阳明和朱宸濠的对决前,有必要了解朱宸濠这位王爷的一切。只有真正了解他,才能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王阳明这位对手的强大,以及王阳明下定决心解决宁王问题时承受的重如泰山般的压力。而王阳明则用后来的成功完美地证明了心学的巨大威力。
  朱宸濠的故事不是他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他整个家族的故事。事情要从明帝国开国皇帝朱元璋谈起。朱元璋建明帝国后,有一天对秘书说:“元帝国强大如超级巨兽,可在短短几十年内就土崩瓦解,何故?”他的秘书当然说些元王朝统治者不珍惜权力,不爱惜百姓的废话。朱元璋摇头说:“他们如此迅速灭亡的原因就是没有藩王。”他的秘书大吃一惊,说:“西汉时建立诸侯国,后来发生了七国之乱;西晋时设置藩王,后来发生了八王之乱,这是历史留下的教训,不能重蹈覆辙。”朱元璋大怒,下令处决这位秘书,开始陆续封他的儿孙们为藩王,分镇各地。
  朱元璋设藩,并不仅仅从元王朝覆亡中得到的启示。他设立藩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功臣尾大不掉的局面,试图以分封藩王的方式来牵制中央政府那些权臣,进而把军权和君权牢牢抓在手中。朱元璋并不是颟顸的君主,那位秘书对他普及的历史知识也深深触动了他的心弦。所以在设藩时对藩王们潜在的危害采取了严厉的“预防措施”,可用六个字来说明:不列土,不领民。
  各位藩王们并未实现朱元璋限制权臣的意图。朱元璋是靠屠刀解决了那群开国功臣,但藩王制却伴随了明帝国的始终。
  “不列土”指的是藩王没有自己的土地;“不领民”指的是藩王不能直接管理百姓,他所管理的只有他的王府。藩王有自己的武装力量——王府卫队,人数不能超过一万五千人。一万五千人和明帝国的百万正规军相比,实在是九牛一毛。藩王所在的地方政府的军政官员不许和藩王有来往。这样一来,藩王没有行政权,只有可以忽略不计的军权,所以他们没有实力造反。
  有些规定制定出来就是让人违反的,而第一个违反规定的人就是朱元璋。他在世的最后几年,蒙古残余在北方持续不断地攻击他的帝国边防,于是他许可在边疆的藩王可以把卫队增加到五万人,用这五万人去和敌人作战。五万人只是个概数,迫于形势,这个数字还会增加。也就是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封到边疆的藩王成了野战军的司令。他们在血肉横飞的战场上锻炼自己和自己的卫队,终于使自己成为英雄人物,使其卫队成了骁勇善战的野战兵团。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就是这方面最卓著的代表人物。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1370年被封到燕(北京)为王,因以地名为藩王称号,所以他的王号为燕王。1380年,20岁的朱棣就藩北京,从此带着他的卫队在长城以北冲锋陷阵。他两次以北伐军总司令的身份带领他的卫队和明帝国主力出击蒙古人,在军界和北京政界威望大振。
  朱权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1392年到大宁(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就藩,是为宁王。由于此地是蒙古主力最活跃的地区,所以朱权的责任很重,压力很大。在和蒙古人无数次交手中,朱权的实力野蛮生长。朱元璋去世时,他的卫队已逼近七万人,强悍善战,是蒙古人最惧怕对手。
  1399年,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wén,建文帝)在几个亲信大臣的怂恿和支持下削藩,朱棣针锋相对地发动“靖难之役”。
  “靖难”是“平定变乱”的意思。朱棣认为朱允炆已被他的大臣控制,不能行使意志,所以他要清君侧,解救朱允炆。
  朱棣当时只有三万人,三万人和中央政府的百万政府军抗衡,后果比用鸡蛋去砸石头还要明显。想不到的是,奇迹发生。朱棣把从蒙古兵团那里学来的闪电战用到了战场上,所过之处,各地政府军丢盔卸甲。但奇迹的发生不会持久,朱允炆反应过来把帝国主力部队投入战场后,朱棣就开始溃不成军。他原来的计划是用机动部队快速有效地向南面推进,遇到朱允炆的反攻后,他向西败退,一直退到了朱权的地盘——大宁。
  朱权对朱允炆不念亲情的削藩极为反感,但从未想过要使用武力和朱允炆摊牌。他对哥哥朱棣的摊牌举动既不赞成也不反对,所以当朱棣来敲大宁城城门时,他和当地政府官员商量了一下,于是带话给朱棣:可带少量卫士进城。
  朱棣当初在北京喜欢看戏,从艺人(优伶)那里学到了精湛的表演技巧,如今有了用武之地。他远远看见朱权,就像是饿狗看到骨头一样,三步并作两步跑了过去,拉起朱权的手放声大哭,哭得如丧考妣,在场的人险些莫名其妙地流下眼泪。当他确信朱权已被他感动后,开始诉衷肠:“我从燕地起兵去南京,千山万水,多劫多难,什么都不图,就是为了让皇上能摆脱奸贼之手。我起兵实在是迫不得已,总不能看着老爹打下的江山落到别人手上。然而现在我的一片苦心遇到了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待,皇上居然派大军把我往死里打,我实在不忍心骨肉相残,所以想结束这场闹剧,这次来大宁,就是希望老弟你能当个中介,帮我去向皇上求情,化干戈为玉帛。我从此做个草民也心甘情愿。”
  朱权很少看戏,大概不知道世界上有演戏这回事。世人传说朱棣善打,朱权善谋。可他的谋都是堂堂正正的阳谋,朱棣这招表演式的阴谋,他从未遇到过。所以,他不确定自己是否该相信朱棣。他让朱棣稍作休息,自己好有时间来思考朱棣的真假。朱棣不给他这个机会,因为正如王阳明所说,戏子的演技再精湛也是假的,假的东西最怕夜长梦多。朱棣决定引蛇出洞。他先密令他的一部分士兵化装成普通百姓混进大宁城,在宁王府附近埋伏下来。而他本人则告诉朱权,他要去南京向朱允炆负荆请罪。
  朱权挽留他,说自己正在写奏疏给朱允炆,希望他能看在亲戚的分上饶朱棣叔叔一回。朱棣摇头说:“我想了一下,要你做中间人,也不是太好的事,因为你也是他手下那些臣子对付的对象。我觉得表示诚意最好的办法就是去亲自见他,到时候杀剐随他,我心甘情愿承受。”
  朱权一听到这话,挽留朱棣的心情更为坚定,他才真是不想看到骨肉相残的人。朱棣马上就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说:“既然你不愿意我死,那我就不去南京,我回我的燕地,解散军队,找个山村隐居起来。你和诸位亲王在皇上面前多向我美言,让他对我网开一面,我老死山中,这样的结局皆大欢喜啊。”
  朱权实在没有别的办法,他不想看到骨肉相残,但他不能把朱棣留在大宁。朱棣说得没错,他现在还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怎么还有闲心保朱棣。
  为了尽兄弟之情,朱权要求送哥哥朱棣一程。朱棣假装想了想,说:“是啊,此次一别大概是永别,你应该送我。就送我到城外吧,然后你走你的,我走我的。”
  朱权被亲情冲昏了头脑,毫无戒备,只带了几百名卫士送朱棣出了城。朱棣拉着他的手,聊些闲话,朱权本想出城就返回,可碍于情面,顺从地被朱棣拉着走。走出很远,朱棣回头望了一眼,确信大宁城部队即使现在出城也无济于事后,立刻大吼一声,早已埋伏在路边的部队一涌而出,把朱权的卫队武装解除,这时他还拉着目瞪口呆的朱权的手。
  朱权毕竟是见过大场面的人,很快就醒悟过来,对朱棣说:“你不怕我的七万人马?”
  朱棣狂笑,说:“你少安毋躁。”
  一会儿工夫,大宁城上插上了一面“燕”字大旗,朱权在城里的卫队跑出城报告朱权,府里家眷都被燕王俘虏了。
  朱权长叹一声。他看向朱棣,咬了咬嘴唇,说:“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