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京师日报的记者?”
“是的!鄙人姓阎名崇年”
“是汉人还是满人!”
“鄙人既然是汉人,也是旗人!鄙人正白旗下汉军旗……”
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阎崇年的下巴微扬,面上尽是得意之色,对于他来说,这是个期待已经的当面斥责这“忘君负义”之乱臣贼子的时候,尽管在他的心里,他压根就不敢斥责,但在问出这些问题之后,他仍然为自己的举动感到得意。
“好,好一个正白旗下汉军旗,……”
语气变得越发冰冷的唐浩然,看着周围的记者沉声说道:
“有关两江民众要求独立,我已经多次表态,两江应该与民众通过和平方式进行交流,毕竟暴力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对话可以解决问题,而事实证明,庄帅无疑是深知此点,深知两江民众之诉求,实则是中国民众之诉求、之渴望,我们看到,面对民众,军警从未曾拿起武器,两江的军警更是为民众保护,而且两江的民众也同样保持着冷静,同庄帅进行谈话,最终,庄帅以及两江民众会作出他们选择。对于两江一事,我的看法是,民众的意愿是不可违背的!”
这绝不是敷衍之词,而是唐浩然在通过自己的言语向两江的民众表示支持,尽管之前他并不倾向于支持关内的改变,但现在随着两场决定性的胜利之后,他已经没有了其它的顾忌,如果关内的变化有利于东北的话,那么就支持这种变化,现在,江宁的变化,是否有利于东北,唐浩然并不清楚,但是他却看到在觉醒的民众面前,关内总督们的那虚弱的本质,他们非但在武力上无法阻东北军的统一,同样也无法在心理挽回当地民众对他们的支持,可以这么说,东北入关的时机已经成熟的,剩下的只差什么?
等到这场战争结束之后!
“至于所谓的厚爱,我想请问大家,满清皇帝何时厚待过我汉人?剃发易服,毁我华夏之衣冠,文字狱,毁我华夏之文明,四库书尽毁我中华古籍,这就是你所谓的厚爱不成?至于,你堂堂汉人,却认贼作父,且又如此堂然而不知耻!你有何面目言称自己是汉人?就你……”
冷哼一声,唐浩然沉声喝道。
“也佩问我问题!”
“鄙人或许不佩,那大人呢?鄙人不佩为汉人,那大人身为我大清之官员,曾向我圣祖皇太后、皇上下跪言称“臣子”,那么以大人之见,大人又岂佩身为汉人!”
也就是在这一瞬间,车站的温度骤然下降了。
而阎崇年更是得意洋洋的看着唐浩然,似是在为自己的这翻诡辩的成功。得意非常的他完全无视了周围的怒目而视的众人,无论是那些侍从官亦或是记者,无不是怒视着他。但他却是是一副全然不知觉的模样,他显然忽视了一点,他这一声问,非但不是给所谓的“我鞑清”挣面子,反而一下把所有的汉人官员,都逼到了一个无路可退的境地,每一个汉人官员都成为了汉奸,这恰恰是那引起汉人官员内心深处最为忌惮的。
如果说在分钟之前,唐浩然还想把眼前的这孙子扔到铁轨上压成三截,那么现在,他的这句话,却让唐浩然想狠狠的夸奖他一翻,甚至送给他一块勋章,如果说自己用十年的时间去改造东北人,用一场战争去唤醒普通百姓的民族魂,那么眼前这个姓阎的一番话,却帮助东北完成了一个最为困难的任务完成对官员、士林的动员,准确的来说,是对内地官员、士林的思想动员,只有他们思想发生根本性的摇摆的时候,东北才能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统一关内。
“多年来,唐某一直以当初之径为耻,亦正因如此,唐某才会十年卧薪尝胆,以求来日,请你转告你家的主子,我们已经沉默太久了,在不远的未来,我们是不会再沉默的!”
在这一瞬间,唐浩然心里的疙瘩被清除了,心情舒畅极为舒畅的他,并没有注意到在说出这句话之后,那些记者们的惊讶,这些记者们如何去想,已经不再是他所能去左右的他,他只知道自己应该朝着那里走去,向前!
于是唐浩然便冲开了记者的包围,朝着前方走去,他的脚步极为坚定,此时他已经再也没有有任何顾虑,是的,有什么好顾虑的呢?是时候统一了!
就在唐浩然踏上列车的时候,列车鸣响汽笛的时候,在车门关闭时,在汽笛声中,专列缓缓驶出站台,人群也渐渐散去。一名前期上车的侍从官却拿出了一份电报。
“大帅,帅府急电!”
第301章 新的开始
(新书不易!您的每一个推荐、每一个收藏对于《铁血宏图》而言,都是极为珍贵的!新书不易,还请大家多多支持,拜谢!《铁血宏图》小说群:,欢迎书友加入,一起讨论剧情!嘿嘿!再次重申,新书不会影响老书!老书会正常更新。ps:这推荐是为新书求的!大家可不要投错了!)
沈阳火车站的,一间贵宾候车室内,两名穿着北洋陆军军装的青年军官有些紧张的站在宽敞的贵宾候车室内,他们的神情显得有些紧张。甚至有些局促不安,他们并没有坐在沙发上等待着火车的到来,而是焦急的来回踱着步。
而在这间贵宾候车室内还有几名东北军的军官,他们的眼睛总会追随着这两个人,像是生怕他们跑了似的,但这两人却完全没有跑的意思,只是不断的询问道。
“长官,大帅的专列还要多长时间到沈阳,我们有要事向大帅报告!”
走到东北军军官的面前,其中一名少校有些焦急的问道,他们已经等了快两个半小时了,怎么还不见大帅过来,现在,也许京城那边早已经打响了,北洋陆军第六镇的一万三千多名官兵,不定现在已经乘火车攻进了京师。
那边的局势到底发展到什么地步了?
最关键的问题是——唐大帅这边是否已经得知消息了?
一个个疑问不时的在他们的脑海中闪动着。
“大帅的列车正在路上!”
东北军中校冷冷的回答道,随后便面朝前方,不再理会这两名冒然来访的北洋军官。
“京师发生革命?”
突如其来的消息,让唐浩然的眉头紧皱,在离开大连的时候,接到电报是京师发生了民众示威的电报,刚一开始的时候,他还以为和江宁差不多。
这只是民众觉醒的第一步!
在唐浩然看来,这一切无疑都在释放一个信号——东北军入关时机的正在成熟,同样也意味着在未来的几个月中,东北军的重点将会转向国内,也正因如此,从大连出发后的一路上,他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应该抽调多少军队入关。
现在东北军的兵力是275万,而其中135万在前线,还有140万编成了一百多个补充团以及近两千个补充营,他们只是作为野战部队的补充力量,也就是说,在不考虑从前线抽调部队的前提下,需要考虑的是对这些补充团、营进行整编,编成至少四十个混成旅,从而才能保证对关内最强大的北洋军保持优势,进而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国家的统一。
但整编部队并不容易,尽管在过去的十年间,东北陆军学校一共培养了近四万名军官,而他们之中,可堪使用的旅团级军官都已经调至前线,后方的许多团级军官都是临时委托,他们在经验上还有欠缺。
不过考虑到进攻关内时,攻击的是诸如北洋军之类的“地方军”,那些军官应该可堪使用,关键的问题是,旅级协同作战的经验不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就在唐浩然思索着这样的问题时,在火车抵达鞍山的时候,又一份绝密电报却改变了一切——革命爆发了!
京师的示威演变成了一场革命!
一场武装革命!数以万计的平民在青年学生们的带领下,正在进攻紫禁城。
“革命……”
念叨着这两个词,不知为何,唐浩然的心底却找不到任何欢喜之意,与看到民众觉醒时的兴奋不同,对于这两个名启,他是心怀警惕的,在接到京师发生示、威、游、行的时候,他就已经做好了准备,准确的来说,他为京城的民众们准备了一份“保险”——东北绝不会坐视任何对民众的伤害。
实际上,隐隐的,他的心里还有种别样的期待——如果满清向民众开枪的话,到时候他就可以光明正大的派兵入关,顺理成章的把推翻满清的统治,至于北洋也好、湖广也罢,到时候任何阻国家统一的力量,都将会被清除。
在必要的情况下,即便是牺牲一百万人也是值得的!
可现在,京师的革命却让唐浩然心生一丝警意,这是怎么回事?这场革命会不会演变成一场共和革命?
相比于其它,这才是唐浩然最关心的,他不关心的革命的结果,他关心的是革命的走向,未来,这场革命会给中国带来什么?
会不会是如另一个时空一般,给中国带来所谓的“共和”。而这正是唐浩然所不愿意看到的,并非仅仅只是因为在内心深处,他渴望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还有一个深层的原因是,因为他相信,那种仓促的共和会给新生的国家留下太多的隐患,也正因如此,他才不想做袁世凯。
不,他想做袁世凯,只不过,他并不想走那一道弯路,原本一切都应该非常直接,至少不需要走什么弯路,东北军进军关内,击败敌人的同时,作为东北军统帅的他顺其自然的成为皇帝,就如同中国古代的任何一位开国之君一般。
到时候,会有很多官员劝进,所有的一切都如同历史上一般,在官员们的劝进下,一个新的王朝会建立,一个新的皇帝将会成为帝国的主宰,到那时,所有的一切会像自己想象的那样,有条不紊的进行。
只是现实的发展完全超出了他的意料——突如其来的革命,正在京师上演着,数以万计的武装起来的平民,正在向紫禁城,向千百年来皇权的象征发起进攻!
这又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
民众的觉醒,猛然向前跳动了一大步——在中国的历史上,尽管有一个又一个所谓的起义者将皇帝拉下马,但是他们无一例外都会打着顺应天命的理由,打着自身才是“真命天子”的借口。而现在,那些在皇权下生活几千年的百姓,却不再畏惧皇权,向皇权的象征——紫禁城发起了进攻。
攻克巴士底狱!
没来由的,这个历史事件立即在他的脑海中闪现出来,在那个特定的时期巴士底狱成了法国****王朝的象征。1789年7月14日,起义的民众终于攻占了巴士底狱。也正是从那个时候“攻占巴士底狱”成了全国革命的信号。随后各个城市纷纷仿效巴黎人民,武装起来夺取市政管理权,建立了国民自卫军。不久,由人民组织起来的制宪会议掌握了大权。
如果他们攻占紫禁城的话,会不会引发全国的连锁反应?
“攻占巴士底狱”之后的法国,又是什么情况?
混乱、动荡成为大革命的代名词,在随后的近十年间,曾经的革命者一次次的被押上了断头台。如果在中国发生这一幕的话……这绝不是他所愿意看到的,更何况,革命很有可能导致王朝的破灭……
就在神情越发严肃的时候,一个声音在耳边浮现。
“大帅,火车已经抵达沈阳站了,在站上有两位从内地过来的北洋军官。还在等着您的接见,他们有要事向大帅报告!”
北洋过来的军官?有要事?
“哦!好,请他们进来……不,还是在站内接见他们吧!”
什么!
进关主持大局!
几分钟后,在会客厅中,面对这两名军官的报告,唐浩然整个人都被惊呆了,怎、怎么会这样!
进关主持大局!
现在北洋陆军第六镇正在向京师开进,他们请自己进关主持大局!
为什么会请自己?
这会不会是什么阴谋?
诸如此类的念头在唐浩然的脑海中闪动着,尽管通过之前获得的情报,他非常清楚,李鸿章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但是他却没有想到,在其未去世的时候,被其视为殷股的北洋军就会选择背叛。
同样更没有想到,就在自己千方百计的寻思着如何进关的时候,突然,这关内的大门却由其“守门员”主动的向自己敞开了……这,这怎么可能?
就在唐浩然为这个消息处于惊愕中的时候,在沈阳的街道上,数以万计的青年学生却正在朝着一个方向聚集着——火车站。
城中的军警对此似乎全是视而不见,他们只是尽职的维持着秩序,这些青年来自沈阳的十几所高等学校,他们高举着旗帜,打着横幅,横幅上尽是声援关内同志的口号。
一开始,队伍中只有那些学生,但在队伍在游行的过程中却不断的壮大着,市民们不断的加入其中,几万人的队伍变成了一个十几万人的队伍,甚至二十几万人的队伍。
这是怎么了?
他们为什么会朝火车站去?
半个小时前,也许会有人有这么个疑问,但是现在,当他们抵达火车站的时候,人们似乎明白了为什么来到这里——大帅在这!
半个小时后,唐浩然感觉自己已经被几十万人包围了。站在阳台上的他用目光扫过人群……穿着汉服的,西服的以及男女学生制服的民众聚集在火车站前,其中甚至还有不少东北军的官兵,还有警察以及事务官员。
几乎各个阶层的人们都来到了这里,他们来这里干什么?
随车而来的警卫队这时更是紧张万分,他们一面指挥着军警保护车站,一面紧紧的护住了大帅的,随车的警卫更是立即在火车站内架起了机枪。于此同时,又不断的用电话呼叫着附近的驻军,在沈阳有一个大型的集训基地,那里驻扎有近五万军队。
在火车站外,面对数十万民众,一名侍从官手按着滨江式手枪的木壳,大声喊道。
“你们要干什么!”
人群中闪开一条道,一位穿着汉服的学者走到前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