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福积德造命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修福积德造命法-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确实,从政的人都是有福相的。‘余福薄’,他想想,说:“我福太薄。”没福!没福又不能修福,‘又不能积功累行’,不肯修福。‘以基厚福’,‘基’就是培植;不肯培福、不肯修福。没福不像做官的样子,不足以领导百姓、造福百姓。

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

这个毛病就更大了。性情急躁,就是薄福之相。前面是说一个纲领,底下再给我们仔细分析。前面是总说,后面是一桩一桩来分析。确实没福——不耐烦!性情急躁。‘不能容人’,心量狭小不能容人。不能容人当然就不能用人,不能够服人,这是一定的道理。

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直心直行’是当任意、纵情解释,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使性子”。他高兴怎么做就怎么做,这也是别人所不能承受的。
‘轻言妄谈’,言论不谨慎,随便说话,不负责任。
‘此皆薄福之相也’,这是薄福。真正有福的人莫不浑厚、老成,心胸广阔而能容人,言语动作缓慢;“缓”显得稳重。孔夫子说:“不重则不威。”稳重,其威德才能服人,才能够处世。了凡先生年轻时不够稳重,自己说出自己没福,不应该中科第。下一段则说他不应该有儿女,这一段反省是说明他不应该得科第之所以然。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

俗话说,地下不干净会长东西,会生五谷杂粮;水要是太清了就没有鱼。为什么?鱼在清水里,它也知道会被人家捕去,所以它不会在清水里游。也可以说地里头很干净没有秽物,是不会生长植物的。

余好洁。宜无子者一。

袁了凡有洁癖。整齐、清洁是件好事情,但是太过分的清洁也是个毛病。一点脏东西都不能忍受的,这也不行。这是不应有子的第一个原因。

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

和气能兴家,俗话常说“和气生财”,袁了凡没有财富,与这也有关系。他并不富有,家境清寒。他喜欢发怒,常常发脾气,看不惯的,看不顺眼的,他就要发作,不能容忍。这是没福,这是‘宜无子者’第二个原因。

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

‘爱’是仁爱,能够推己及人。这些道理他晓得,但是自己做不到。为什么?他是个很刻薄的人,‘忍’就是刻薄。换句话说,他爱惜自己的名节,不愿意帮助别人,这也是无子的一个原因。底下又说:

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

前面是讲存心,以下则从生理上说。他反省说了六条原因,前面三条是从心理上讲的——不应该有儿女。后面是从生理上说的,也不应该有儿女;他喜欢说话,喜欢批评人,喜欢论是非,所以说言语上常常喜欢强出人头。这容易伤气,生理上受伤害,这是‘宜无子者’第四个原因。

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

不但喜欢高谈阔论,还喜欢喝酒,大概酒量也不错。饮酒过度会伤神,‘精’是精神;伤精神,对于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妨碍。末后又说:

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

他晚上不睡觉,一定是找朋友聊天,喝酒作乐,不知道保养。想必了凡先生的身体相当虚弱,他不知道保养身体。

其馀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想想自己一身的过失毛病,恶作太多了,数不尽。他的为人真正诚实,这叫“忏悔”,发露忏悔。自己身心毛病都能够对人说出来,坦诚的说出来,毫无隐瞒。佛门讲“忏除业障”,这样才能够真正把自己的业障除掉。能够发现自己种种的弊病,这叫“开悟”。觉悟之后能够把这些毛病改正过来,这叫“修行”。一般人修行,修什么行!自己有什么毛病都不知道,从那里修起呢!“修”是修正,“行”是错误的行为;把错误的思想,行为改过来,这叫“修行”。所以修正行为第一要紧的,就是要知道自己的错误行为,才能改过自新。了凡先生很了不起,云谷禅师一追问,他认真的反省,就把自己心行的毛病一桩一桩的找出来,这是后来他能够改造命运的根本原因。
他凭什么能改造命运?我们为什么不能改造?我们对于自己的毛病一无所知,从那里改起?人家一反省,明明白白的摆在面前,就一桩一桩的把它改掉。所以内里求德行,外面求富贵、求儿女,样样都得到了。他不是从外面求的,我们看他并没有在送子观音前面烧香拜拜,求菩萨送一个儿子。他求功名、富贵也不是在佛菩萨面前去祷告求的。现在人拜神求神都是错了!那里能求得到!寺庙香火鼎盛,一天到晚不知道多少人去求富贵、求男女,得来的全是命里有的,不求也会得来。还以为是神赐给他的,神对他特别有恩惠,实在是冤枉!所以学佛的人一定要明理,如理如法的去求,就是云谷禅师所讲的“内外双得”,没有得不到的。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云谷大师这些开示非常重要,绝对不能看作迷信。如果看作迷信,实在讲不是云谷迷信,是我们自己迷信。自己迷了,不相信圣人之言,不相信事实的真相,是自己迷惑颠倒。前面云谷禅师教袁了凡真实的反省检讨,才直正知道自己过失很多。“知过能改,善莫大焉。”世间最大的善行就是改过。
我们在《无量寿经》里也读到,佛告诉我们,纵使供养无量无边的圣人——这是大善,还不如自己回头来认真修行。认真修行就是改过自新,我们古圣先贤所讲的,改过是大善,中外的圣人都有共同的见解。
云谷在此就讲到‘岂惟科第哉’,岂只是功名?求取功名是要靠积德,是要靠过去生中的修积,才能够得到科第。‘世间享千金之产者’,这是讲富贵。家财万贯,一定是富贵之人,他才能够享受富贵。富贵不是随便可以得来的,佛门里说,这一生中得大富是前生财布施修得多,这一生才能得大富。我们这一生贫困是前生没有大修财布施的果报,能不能勉强得到呢?不可能,得不到的。如果勉强去求,灾祸跟着就来了。“祸福无门,唯人自召。”我们看中国古人造字,学问都很大,“祸”跟“福”两个字很像,就差那么一点点,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些都是教我们要知道因果,然后我们求功名、求富贵,才能够如理如法,没有一样求不到的。
‘千金’是说大富,‘百金’是讲中富,就是讲中产阶级,必定他们前世都种了善因,所以是大富之人,或是中富之人。“应该饿死的人”,是他前世造恶多端,不修布施,贪妒吝啬所致。世间有没有这样的人?有。我们也曾见过一毛不拔,一点好事都不愿意做的人。他劝人布施,自己不肯布施。这样的人,我们知道,来生必得贫穷的果报。因缘果报是自作自受,绝没有个主宰在支配。如果说有个主宰在支配,这是错误的看法。
‘天不过因材而笃’,世间人常以为一切皆是天意安排,其实不然,里面真正的原因是自己的造作,绝对不是天意,天没有意思。只有大圣大贤有真实的智慧,能把这些事相和事实真理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一段是讲富贵穷通都有定命,下面是讲儿女也有定命,这是世间人的两桩大事。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中国的大德,印光大师常赞叹的有两个人。第一是孔老夫子,所修的是“百世之德”。孔夫子所念都是利益国家、利益百姓,没有一丝一毫为自己着想。他一生从事教学,把自己的理想抱负传给学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子孙一直到今天,已经七十多代了,孔德成先生在全世界还受到大众的尊敬。不但是中国人,甚至外国人——像美国人,一听到他是孔老夫子的后代,特别加以礼敬,特别招待他。种善因得善果,于此显见。
‘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十世之德”,在中国历史上,帝王将相建立一个政权能够传十几代;像清朝传了十代——从顺治到宣统。如果祖先不积德,那是不可能的!今天的人不相信这些事实,认为自己有能力、有权谋、有智慧,这些想法都错误了。祖宗积德,及本身宿世的德行,感应道交,有同样德行的人到了一家,才能够保得住。
小而言之,我们家庭的事业能够传多少代?我们举个例子,像台湾同仁堂。同仁堂原来是在北京,也是祖先积德,这个堂号做了一百多年——百年老店,他传多少代!老祖宗存的心仁慈,开药店是以救人为目的,利润不在乎,只要生活能够维持,店面能够维持下去就可以。不是以赚钱为目的,不是以个人享受为目的,是以利益社会,帮助苦难的众生为目的。他存这个心,所以他能够维系一百多年。如果子子孙孙不变祖先的宗旨,他的公司行号必然能够不断的延续下去。不像现在许多人开公司,开不到二、三年就倒闭了,这就是德薄。
‘有三世二世之德者’,能够传三世、二世,也‘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我们中国俗话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德很薄,以至于他不能传下去了。过去社会对这些事很重视,现在观念完全改变了,甚至于有许多年轻的夫妇,他们不要儿女,嫌儿女麻烦。现在社会的结构跟从前不一样了,现在有社会福利。美国或加拿大,谁养老?国家养老,不需要靠儿女养老,所以他可以不要小孩。六十五岁退休了,国家有养老金,按月送来,比儿子还孝顺。这是现代的社会福利制度比从前好,从前老人唯有儿女来抚养,现在的社会逐渐趋向于由国家、由政府来照顾。但是因果的原则是不会变更的。
养儿防老这是世俗的观点。在出世间法,尤注说:“出世圣贤以绝欲断爱,为去惑转智,超凡入圣第一功修,惜俗情未及了解耳。”这种观念至今还存在。年轻人发心出家,父母亲友总是想尽办法来阻挡,原因在他不晓得,还守着旧观念——无后为大。佛法是看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它看到整个宇宙,实在是认清宇宙本来面目。我们世俗人看的只是宇宙中的一部分,看不到全体,而且只看到很小的一部分。在十法界里只看到人法界;人法界里面只看到现前,看不到过去、未来,所以眼光没有佛菩萨那样的透彻。家里面如果有人出家,那真正是第一大喜事、第一殊胜之事。
可是出家一定要认真修行,出家修行要是没有结果,于家庭没有损害,于自身必定堕落。佛家常说:“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这是很严重的问题。了道的确很不容易,你修行要有一定的成就,决定要证果,至少也要决定往生净土,超出三界。譬如小乘一定要证得须陀洹果以上,虽没有出三界也不要紧。为什么?证得“位不退”,就算是圣人了。以后天上、人间七次往来,决定证阿罗汉果,时间虽然长,不堕三恶道,算是有成就了。
以这个标准来看,在大乘佛法里面最低限度,也要把见思烦恼断一部分——也就是八十八品见惑断掉,才算是成就。八十八品见惑没有断掉,这一生就没有成就,这是我们必须要认清楚的。八十八品见惑断掉,在大乘圆教里是初信位,小乘是初果位,不达到这个标准不算成就,还是要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就要还债,十方的供养你必须要一一偿还。人家不是白白的供养你,一定要偿还。如果证得小乘初果、圆教初信位,供养的人都有福了,也不要还债,他的确种在福田上了。依此标准来看,我们这一代的出家人做不到。谁有能力可以做到!
做不到还有一个方法——求生净土。求生净土,一定要能往生,若不能往生还是不行。实在讲求生净土。比断八十八品见惑实在容易得多了。生西方净土,八十八品见惑一品不断都没有关系,所谓带业往生。只要具足真正的信心、真实的愿行,老实念佛,没有一个不成就的,这是我们在《无量寿经》、《弥陀经》上看得清清楚楚的。所以发心出家,一定要成就的。

②针对缺失彻底改过

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

这是云谷禅师教给了凡先生改造命运的方法,对着袁了凡的习气毛病来下药——应病与药。他已经知道自己的毛病习气,所以教他要‘尽情改刷’,‘改’是改过,‘刷’是刷洗。尤注说:“各人有各人之病痛,既能平心自检,寻出一一病痛、一一过失所在,便有下手处。”‘尽情改刷’是真正的修行,并不是天天念经、拜佛、念咒这些形式上的功夫——修一辈子还要搞六道三途,都叫形式。形式的目的无非是提醒自己,是表演给别人看的,引发别人觉悟,真正目的在此地。个人修行不重形式,重在发现自己的毛病,这个叫“开悟”;把自己的毛病改正过来,就叫修行的“功夫”。所以最要紧的是,自己能心平气和来反省检点,把自己的毛病习气找出来。“寻出”就是寻找,找出自己的病痛,找出自己过失到底在那里,这样“便有下手处”,你才知道如何去修正,怎样去改过。“用全神全力反转来”,“神”是精神——用全副的精神、全副的力量,“反转来”,把它反转过来。下面尤注举出几个例子教我们。
“悭贪者转之以施舍”,譬如“悭贪”,“悭”是悭吝;我们有的不肯施舍给别人,没有的希望贪得。如果我们有这个毛病,“转之以施舍”,用布施的方法把它改正过来。我有的别人没有,人家向我要,我很慷慨、很大方,我能送给别人。或者我看到别人有急需,他还没有向我要,我就主动的布施给他,这是修福。
“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三大类。法布施是我们以智慧、技术去帮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