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抗日战争史- 第1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范围等。企图以苏德条约及日德意三国同盟条约为基础,进一步扩大发展为日、德、意、苏四国同盟。德国方面也参加斡旋日苏关系并对苏谈判四国盟约的问题,11月,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同苏联外交委员莫洛托夫进行了会谈。苏联对于改善发展同德、日的关系也感兴趣,但要价甚高,要求获得在芬兰及巴尔千方面更多的权益,这与德国的企图相抵触,谈判失败。日本方面决心再作努力,1941年1月,外相松冈出访德、意、苏三国,同苏联再度谈判而制定《同德、意、苏交涉案纲要》。目标是,使苏联“同日德意所实行的打倒英国政策协调,同时期望调整日苏邦交。”'〔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大本营陆军部》(2)朝云新闻社,1968年版,第235页。'
为达到这一目的,日本准备让步的条件是,苏联于5年间供应250万吨石油,日本另外设计的世界格局是四大势力圈,由日本控制的大东亚圈,德国的欧洲圈(含非洲),美国的美洲圈,另由苏联控制中国的外蒙古、新疆以及伊朗、印度等形成苏联圈。日本希望苏联能按这个“四圈构想”一道瓜分世界。3月,松冈带着上述构想登程,同苏方进行会谈。4月13日,双方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基本内容是:
“第一条,缔约双方保证维持他们之间和平和友好关系,并相互尊重缔约另一方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
第二条,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者的一国或几国的战争对象时,缔约另一方在整个冲突过程中将保持中立。”
双方还同时声明:“苏联政府和日本政府庄严地声明苏联保证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保证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国际条约集》(1934~1940),世界知识出版社,第303~304页。'
《日苏中立条约》的签定,使苏联对巩固其东部的安全、避免两线作战有一定的意义,也使日本的侵华作战和南进作战免除了北部之忧。《日苏中立条约》互相保证各自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使中华民族的权益又一次遭受践踏。
日苏中立在日本军政当局内部曾受到质疑,枢密院顾问宫在审查该条约时发问:“按照日、德、意同盟条约,德苏发生军事行动时,日本必须支援德国。而按照这个(日苏中立)条约,日本在德苏交战时则应保持中立,这里没有矛盾吗,”松冈外相回答道:“在法理上是发生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应由日德进行协议,但日本将以自主的立场作出决定。”'〔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文史》下,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662页。'
二、日本侵入法属印度支那北部
日本在缓和对苏关系的同时,迈出了实际的南进步伐。1940年德军横扫北欧、西欧,极大刺激了日本的扩张胃口,“不要误了公共汽车”成了朝野上下的一句口号。7月3日,大本营陆军部提出《伴随世界形势发展的时局处理纲要》,23日至25日,近卫内阁讨论了该《纲要》,27日由大本营政府联席会议通过,以“尽快促进迅速解决中国事变,同时抓住良机解决南方问题”为宗旨,规定要领第一条:“处理中国事变须集中政战两略综合力量,尤须采取一切手段杜绝第三国的援蒋行为等,俾使重庆政权迅速屈服。”还具体规定:“对法属印度支那(含广州湾),期待彻底切断援蒋行为,迅速使之承认担负我之补给,允许军队通过及使用飞机场等项,并为获得帝国所需资源而努力。根据情况,可行使武力。”要求处理好对苏、美、英各国关系:“在中国事变尚未解决前,尽量采取不与第三国开战之施策”,“对美国保持公正主张及严肃态度”,特别明确“行使武力时,尽量只限于以英国为战争对手”,以分别对待英美两国,即实行“英美可分”策略。'〔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大本营陆军部》(2),朝云新闻社,1968年版第58页~59页。'
从上述纲领可见,日本希望在避免对多国同时作战,特别是要避免对美作战条件下,解决中国问题,美国如果施加影响或干涉则不辞对美一战。所以,中国问题是日本南进的核心目标,具体言之,乘英法在欧洲战败之机攫夺其南洋殖民权益,掠获日本急需的橡胶、石油等战略资源,为解决中国问题即为侵华战争获胜而切断中国的国际补给线,是日本南进最重要的目标。
侵华战争的困境,导致日军扩大战争而转向南进。
日本转向南进并引起整个对外战略发生重大变化的行动是对法属印支北部的侵略。1940年6月4日,德国攻占敦刻尔克,取得决定性胜利,即又转锋南下,进攻法国首都。6月14日,巴黎沦陷。
16日,日本决定乘机强行断绝经由法属印支北部的援华交通线,日军大本营直属部队第5师一部奉命进入法属印支国境。对于是否大规模对法属印支作战,日本当局于18日召开四相会议,就两个方案进行了讨论:
“一、对援蒋行为提出建议,如法国不允,即诉诸武力;
二、无需交涉,立即诉诸武力。”'〔日〕松本俊一、安东义良:《日本外交史22。南进问题》,鹿岛和平研究所出版会,1975年版,第80页。'
通过了第一个方案。
由于法国在欧战中完全败北,法属印支当局毫无力量可言,迅速于6月20日答复日本,完全封锁印支国境,同意日军派出军事专家进行监督视察。
法属印支当局的决定,破坏了中法之间的正常关系,给中国的国际运输造成了巨大困难。
6月29日,日本以西原一策少将为监督机关长的监督团到达河内,成员包括陆海军官员共30人,7月2日正式建立常驻机关。日本得陇望蜀,又向法印当局提出新的要求,参谋总长训令西原,要使法印当局“尽快承认为通过法属印支的集团(即第22集团军)进行补给,可能时设法使之允许(日本)军队在法印通过及使用飞机场。”'〔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大本营陆军部》(2),朝云新闻社,1968年版,第76页。'
在日方高压之下,法国被迫让步,8月5日法驻日大使安里正式接受日方要求。9月4日驻法印陆军司令马尔丁同日本驻河内监督机关西原机关长共同签署《为成立日本、法属印度支那军事协定的基础事项》,即通称的《西原——马尔丁协定》。
但军部强硬好战派并不满足于“和平”进驻方式。就在《西原——马尔丁协定》签署的当天,日机编队即多次飞入法印境内,第5师一个营越境侵入同登地区。9月5日,日本印支派遣军正式编成。日军的挑衅行为迫使法属印支当局不得不提出抗议,日军则对之实施大规模武装进攻。
23日第5师进攻谅山与同登地区,法军于25日投降。
26日,由海军协同,西村琢磨少将所率印支派遣军在海防港强行登陆。
至此,日军终于完成了对法属印支北部的武装入侵,日军战史承认这是“对南方作战的第一步”。'〔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大本营陆军部》(2),朝云新闻社,1968年版,第107页。'
日本向法属印支扩张的同时,又对英国施加压力,解决滇缅交通线问题。
6月19日向英国正式提出切断援华路线要求:一是封闭滇缅路;二是封锁香港与广东边界。英国屈服于日本的压力,7月8日,由英驻日大使克莱琪正式答复有田外相,同意关闭滇缅路3个月,在香港地区也同时禁止中国方面的军械和汽油等物资的运输。
日本对英、法实施压逼之时,实行“英美可分”策略,尽量避免同美国发生磨擦。但日本在东亚的势力愈是膨胀,美国愈加不能容忍。英国驻美大使向国务卿赫尔通报滇缅路线封锁决定之后,赫尔立即表示,封闭滇缅路不止是对中国的打击,进行国际贸易并开放通商大路,也关系到美国的利益,美国对此表示遗憾和失望。'松本俊一,安东义良:《日本外交史,22,南进问题》,鹿岛和平研究所出版会,1975年版,第94页。'
7月18日赫尔对新闻记者发表声明,再度对闭锁滇缅路作法表示了反对,23日美同宣布对外输出废铁及某些等级的汽油予以签证控制。日美双方正在进行的“有田——格鲁会诙”遂告夭折。
日本对美方的反应不予理睬,继续扩张侵入法属印支北部。美国采取更为强硬的对抗措施,在日军入侵法属印支的第三天宣布,除西半球各国及英国之外,禁止向其他国家输出废钢铁。这一决定,使作为战略资源缺乏的岛国日本,在钢铁等物资方面倍感恐慌,日美矛盾开始激化。
美国的上述立场,还止住了英国的对日让步势头,10月8日英国宣布重新开放滇缅路,美英双方的对日政策协调起来。日本的“英美可分”的策略宣告破产。其依靠外交压力完全切断中国南方补给线的企图落空。日军决定挺而走险,诉诸武力解救困境。
三、日本的北进策动
(一)德苏战争爆发及日本的“关特演”
在日军向南扩张之际,德国于1941年6月22日发动对苏联的大规模进攻。战争打破了曲折变化着的日苏关系,使日本面临着新的战略抉择。(小说下载网|。。)
德军以152个师的庞大兵力,由三个方向对苏联全面展开了进攻,北路集团军群沿波罗的海进攻列宁格勒,中路经斯摩棱斯克指向莫斯科,南路进攻基辅和顿巴斯等地。德军迅速深入苏联国土500~600公里。日军统帅部情报机构的一份报告称:“在几个月内结束战争的可能性很大,其结果将有可能促进现政权的崩溃。”'〔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大本营陆军部》(2)朝云新闻社,1968年版。第306页。'
作为德国的盟国,日本军政当局内部主张配合德国行动,立即对苏开战的北进论活跃起来,陆相东条英机和外相松冈洋右为北进派的代表人物。松冈甚至估计:“德苏战争在短期内就要结束。今秋或本年之内德英战争也将结束,不要对形势持过分观望态度。”'〔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大本营陆军部》(2)朝云新闻社,1968年版。第311页。'他们主张,首先实施北进,解决北方问题之后再向南进。松冈曾是日苏中立条约的炮制者和缔定者,转而鼓吹对苏开战,有人对此提出质询,松冈回答说:“英雄善于回头,我辈讲过南进论,但今天却必须立即转向北方。”'〔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64页。'
但是,由于侵华战争的牵制,日本兵力严重不足。部署在对苏前沿的关东军头目首先提出不同看法:“对苏行使武力需要相应的准备时间,实际难于过早和过急地加以实施。”参谋部作战指挥机构强调:“以八九月前后出现行使武力之良机为前提而促进战争准备。”'〔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大本营陆军部》(2)朝云新闻社,1968年版,第318~319页。'
因为至少需要在八九月份才能判断欧战的形势结局以及苏军在远东究竟能保留多少兵力,海军方面则强调南进,对于北方的策略是“待柿子熟再摘”。6月30日的军事参议官会议认为,应该避免立即介入德苏战争。
日军作战指挥机构认为,当苏联对德作战吃紧的时候,就必然会将远东兵力西调,远东苏军减半之时,即从现有70万人减少到35万,为对苏进攻“最为有利”时刻。甚至还明确强调,若对苏作战兵力超过以上估计数字太多,如需要三四十个师之时,则“应放弃行使武力”。'〔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大本营陆军部》(2)朝云新闻社,1968年版,第309~310页。'
7月2日御前会议制定《适应形势演变之帝国国策纲要》,规定日本的方针是:“不论世界形势如何变化,也要坚持以依靠建设大东亚共荣圈而确立世界和平之方针,”据此应该“加快向南扩张之步伐。并视形势的变化而解决北方问题。”'〔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大本营陆军部》(2)朝云新闻社,1968年版。第309~310页。'
1941年6月德苏战争爆发前夕,日军提出的一份调整方案《准备南北对阵》'〔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大本营陆军部》(2)朝云新闻社,1968年版。第318页。',内容是:
甲、准备南北对阵的态势
1。以日本内地2个师(第51师、第57师)派往满洲,使驻满、鲜兵力成为16个师的基干阵容,作为对苏警戒兵力。另以日本内地1个师(第7师)作为对库页岛的预备乒力置控于北海道。
2,以在华4个师(近卫师、第5师、第18师、第48师)作为对南方之预定兵力而集结待机。其中近卫师进驻法属印支南部。
3,中国战线以23个师(其中1个师即第38师担任对香港作战)确保现在的作战面。
4。以日本内地5个师(第2师,第16师、第52师、第55师、第56师)作为总预备队。另在日本内地新编成两个师(第53师,第54师)。
乙、解决北方
1。以日本内地5个师与在华4个师增派至满洲,使在满、鲜的对苏进攻兵力为25个师的基于阵营。
2。对南方预备兵力如准备对阵方案所规定。
3,从中国抽出6个师作为总预备队。中国作战面适当缩小。
丙、解决南方
1。以内地5个师增派至南方,使南方作战兵力为9个师。另派1个师担任香港作战。
2。对苏警戒兵力如准备对阵方案所规定。
3。从中国抽出6个师作为总预备队,中国作战面适当缩小。
以上方案的基本要求是,无论对苏还是对南方作战,都需要从中国战场抽调兵力,至于抽调多少,则将以作战规模而定。按上述方案所决定的对苏兵力安排大体为两种选择,第一是在中日战争期间与苏对峙而部署所谓“警戒态势”兵力,以16个师为骨干;第二是根据需要而发动对苏作战,需要在中国东北地区集结25个师。
上述方案提出后不几天,德苏战争爆发,日本军政当局内部有关北进或南进的讨论更为激烈,同时也对苏军在远东兵力部署及其战斗力作了新的估算。日军认为在正常动员的条件下,日苏双方师的战斗力大体为一比一,而目前苏军的整备状况欠佳,战斗力已下降为日本师的七成五。因此对付苏军远东兵力15个师,日本只需动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