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来亚驻军有3个师、4个旅,连同增兵约10余万人,飞机150架,舰艇12艘,驻新加坡还有增派到远东来的以新式战列舰“威尔斯亲王号”等组成的特混舰队,总兵力不可谓不强,但却遭受了一连串的失败。日军迅速逼近新加坡英军防线。
在日军进攻马来亚之际,英军特混舰队曾北上增援,在东海岸关丹附近海面遭到日军攻击,“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及“反击号”巡洋舰等大部舰只被击沉,舰队司令菲利普斯海军上将阵亡。英军在新加坡抵抗一周余,到2月15日被迫投降。英军死伤9000余人,被俘10万余人,日军死伤9800余人。
同期,日军还侵入泰国,迫泰国订下《日泰同盟条约》,泰国成了日军在东南亚半岛用兵重要战略基地。1942年1月,日军从泰国等地出发,攻击缅甸,进攻部队有第15集团军所辖第33师、第55师等部共3。5万余人,占领了大半个缅甸。其后陆续向缅甸增兵,缅甸成为日军在南方作战中投入兵力最多的一个战场。其任务是使缅甸成为南方战场的西部堡垒,用以对抗在印度的英国军队,完全切断中国西南地区的对外联络线滇缅公路。
日军对荷属东印度群岛、西南太平洋的关岛、威克岛等诸多岛屿的作战亦进展顺利,2月19日,日军还袭击了澳大利亚北部的达尔文港等地,3月23日占领印度洋上的安达曼群岛、4月初袭击英军在科伦坡海军基地,迫英国东方舰队撤往非洲东岸蒙巴萨港,5月,为攻占新几内亚东部要地莫尔兹比港而在珊瑚海同美军航母舰队大战,双方损失相当,但日本被击沉击伤航母各一艘、驱逐舰1艘及其他舰只4艘、损失飞机80余架、人员约900人,其中的舰载机及熟练飞行员的损失,对日本来说难于承受,以珊瑚海海战为顶点,日本发动的全面攻势终于停滞下来。
日本在发动太平洋战争初期,获得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暂时胜利。但其后果是灾难性的:首先,大规模的太平洋战争使日本陷入严峻的对多国作战的局面,更没有足够的人力和物力来支撑这一场战争。其次,为双开对华战争出路而发动太平洋战争,却使对华战争更加陷入绝境。日本既无法以南进支持其对华战争,也无法从中国抽身专注于太平洋战场。新的大战使日军的全盘战略陷入被动。
二、外交格局的变化与中国战区成立
(一)法西斯国家的紧密勾结与中国推动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德国一直希望日本能够在东方对苏、美、英等国发动攻势以配合德国在欧洲的战争,但日本出自本身的战略需要,始终没有采取与德国直接的军事配合。1941年11月25日,德、意、日等国在柏林签署《延长反共产国际协定的议定书》,决定要“紧密合作,以对付共同敌人。”该协定使1936年签订的已经到期的《反共产国际协定》延长了5年,也使法西斯三国同盟在德苏战争的形势下更加密切起来。
12月8日,日本发动对美英的全面战争后,美、英两国对日宣战。
12月8~10日,中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荷兰、古巴、巴拿马、危地马拉等国,分别向日本以及德意宣战。11日德意两国对美宣战,同日,美国向德、意宣战。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侵略阵线与反侵略阵线,双方对垒分明。
在德、意两国对美宣战的同一天,德国外长同意大利驻法大使、日本驻德大使在柏林会商,签定了德、意、日三国《联合作战协定》,规定三国将共同地并以它们支配下的一切手段对英美作战,除三国协商同意,不与美国和英国订立停战协定或和约。1942年1月18日,三国又在柏林签署军事协定,规定各自的作战范围和任务,日本的作战范围“东经70°以东到美洲西海岸的海面及这一海面的大陆与岛屿等地区”及“东经70°以东的亚洲大陆”,作战任务是摧毁英、美、荷二国在“大东亚”地区的重要基地并占领它们的殖民地,消灭太平洋和印度洋方面的英美两国的海、陆、空军力量,等等。'〔日〕参谋部《杉山笔记》下卷,1967年版,第6~7页。'
由于法西斯国家加紧勾结并在东西方日益扩大侵略,形势迫使受侵略国家和民族逐步走向联合对敌的道路。早在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前夕,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谈话中即提出:我们主张中英美法苏五国建立太平洋联合战线,否则有被敌人各个击破的危险。'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上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658页。'
在“柏林——罗马——东京”侵略轴心已经形成、日本在东方已开始大规模侵略的形势下,1938年2月,毛泽东在与美国合众社记者王公达谈话中又提出:“现在是中美两国及其他一切反对侵略威胁的国家更进一步联合对敌的时候了。”'《解放》第32期,1938年3月5日。'
但是,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进展仍很艰难。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终于爆发,中国共产党立即指出:“苏联抵抗法西斯侵略的神圣战争,不仅是保卫苏联的,而且也是保卫正在进行反法西斯奴役的解放斗争的一切民族的。目前共产党人在全世界的任务是动员各国人民组织国际统一战线,为着反对法西斯而斗争”。并提出,“在外交上,同英美及其他国家一切反对德意日法西斯统治者的人们联合起来,反对共同的敌人。”'《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806页。'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的实践中,不仅与朝鲜等国的爱国者结成牢固的反日统一战线,并肩战斗;而且推动与组织了延安的“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大同盟”。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指出“全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划分为举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举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已经最后地明朗化了。”呼吁“中国与英美及其他抗日诸友邦缔结军事同盟,实行配合作战,同时建立太平洋一切抗日民族的统一战线,坚持抗日战争至完全的胜利。”'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48~249页。'
同时,中国政府提议,在重庆召开由中、美、英、苏、荷等国代表参加的会议,商讨战争事宜,中国政府还提出了《五国军事代表会议大纲》。应中国政府之邀,12月22日英国驻印军总司令韦维尔和美国航空队队长勃勒特飞抵重庆,协商对日战争的战略与合作问题。会议初步决定由中英两国联合防卫滇缅路,签订了《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会议还决定,中美英三国在重庆正式成立军事会议,以加强对日作战协调。中国对于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和东方对日战线作了直接的推动。
(二)中国战区成立
12月22日至翌年1月14日,美、英两国首脑又在华盛顿举行了《阿卡迪亚》会议,协商在全球范围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的战略问题。会议首先确认战争的主要敌人为德国,欧洲为大陆的主要战场,但同时也对东方战场作了调整与安排。由美国方面提议成立中国战区,中国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出任战区最高统帅,在越南和泰国等国的军队也统一由蒋介石指挥,在重庆设立一个联合计划参谋部。美国所提议这一中国战区职实质为虚衔,因为在泰越地区无盟军军队可供中国指挥,美英两国的联合参谋团会议也没有中国参加,但美方认为这样可以使中国在总体战略中发挥作用。1月2日,蒋介石复电罗斯福,“最高统帅之建立,将使中国盟军充分合作,战略统一,……本人将全力支持阁下之努力,为所有联合国家之福祈效命”,同意出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同时建议:“本人欢迎英美速派代表,作为联合总部计划参谋。”罗斯福于1月22日任命在华供职多年的史迪威为中国战区参谋长。
1942年1月1日,由中、美、英、苏四国领衔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宣言规定:加盟诸国应尽其兵力与资源,以打击共同之敌人,且不得与任何敌人单独媾和。联合国家的成立,表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后正式形成,中国人民的长期艰苦抗战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敬佩,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2月7日,美国总统罗斯福致电蒋介石:“中国军队对贵国遭受野蛮侵略所进行的英勇抵抗已经赢得美国和一切热爱自由民族的最高赞誉。中国人民,武装起来的和没有武装的都一样,在十分不利的情况下,对于在装备上占极大优势的敌人进行了差不多五年坚决抗击所表现出的顽强,乃是对其他联合国家军队和全体人民的鼓舞。”'《罗斯福选集》,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45页。'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通过中国战区成立等实际活动,中国同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联系密切起来,中国长期以来单独抗击日本侵略的局面终于结束。
三、美英对华援助与不平等条约的废除
(一)美英对华援助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美国对于日本侵华战争采取了两面的政策尽力避兔涉足冲突。
由于日本在东方的战争与扩张,危及美国的战略利益,美国对其侵略行动给予了谴责并试图遏制其扩张势头。1940年3月14日,美国宣布不承人日本扶植的汪精卫政权,要求日本维护《九国公约》,并再度给予中国政府2000万美元贷款。日本进驻法印北部以及德意日三国同盟签字之后,美国又宣布借款2500万美元给中国,中方以钨砂为抵押。1941年初,罗斯福第二次当选总统,采取了更加强硬的措施。罗斯福提出的援助各反法西斯国家的《租借法案》在国会得到通过,宣布这一方案同时适用于中国,不久决定给予5000万美元援助。
在英国方面,其战略利益是同日本相冲突的,但因受欧战的牵制,无力采取更多行动对抗日本,对华援助也是有限的。1941年4月英国曾以支持中国的法币为名借款500万英镑给中国。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美英两国同时加强了对华援助。美国宣布给予中国贷款5亿美元,这是中国所获最大一笔援助。同时英国宣布对华贷款5000万英镑,但该款项由于英国采取拖延手法,终抗战结束,“英国未拨付分文”。'《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战对外交》(2),第26页。'
抗战时期中国政府获美国援助总约8。4亿美元。作战物资以飞机为例,购机总数为2351架,其中来自美国占59%,来自苏联占37。6%。
获取外国物资与财政援助,对于中国坚持抗战的意义是重大的,但实际所获与所需相距甚远。中国相继失去东北以及华北和沿海等大部分较富庶的地区,而且自1937年全国抗战起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也有四年多,物资消耗和财政支出甚巨,所以,外援输入只能满足部分作战需要。况且外援是以中国出口产品为代价。
各国援华物资还受到交通条件方面的限制。南方地面运输线自滇缅路被日军切断之后,只能通过飞越驼峰形山地的中印航线输入物资,成本高而运量有限。据统计运往前线汽油一吨,则需途中消耗汽油三吨以上。美英等国曾希望苏联能够开放中亚陆上交通线,自中东方向经中亚进中国新疆地区转用援华物资,但苏联受与日本的“中立条约”限制,反应冷淡,未能谈成。
此外美英两国以欧战为战略中心,作战物资也首先满足欧洲战争需要,途经印度各地的援华物资经常被英军截留或挪用。
如果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苏等国所获外援数字比较,则中国所占极小。仅以美援为例,美国援外租借物资总值485亿美元,英国所得占63。71%,苏联获22,76%,中国仅为1。8%。'《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战时外交》(2),第307页。'
以绝对数字看,中国战时获美援总值8。4亿美元,而苏联获美援租借物资达108亿美元之多,相当于中国13倍,其中重要作战物资有飞机1。5万架,坦克7000辆,卡车38。5万辆,吉普车5。2万辆,电话机42。7万部,电话线可绕地球50余圈。'《罗斯福选集》,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22页。'
综上可知,中国遭受日本侵略时间最长,受害最深,但所获外援最小,中国主要是依靠自已力量进行持久艰苦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废除不平等条约
废除不平等条约,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各阶层爱国力量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但列强一直不愿放弃在华特权。中国人民在艰苦的抗战之中赢得世界人民的尊敬,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同时,日本在亚洲的不断扩张,严重侵害着美英的权益,他们希望中国坚持抵抗,钳制住日军的主力。因此废除对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使双边关系得到重新调整,就顺乎情理地提上了议事日程。
由于中国的要求和对抗日本扩张的需要,美英两国虽先后多次表示与中国商讨取消领事裁判权问题,但并未采取实际的行动。1941年4月,中国政府电令回国赴任的驻英大使郭泰祺顺访美国,向美国政府提请缔结中美平等条约,废除现有不平等条约,并建议“实行之期,不妨俟诸中日战事结束之后。用意在壮吾人今日之声势,而增高他日之国际地位”。'郭泰祺致胡适电,1941年4月20日。'
5月下旬,以换文形式达成协议,中方表示“忠实遵守国际信约”,美方承诺通过谈判。“迅速地做到取消一切有特殊性质的权利”。7月上旬,英国亦与中国政府互换照会,表示愿根据平等互惠原则,修改条约。1942年3月,美国向英国通报,准备着手与中国举行谈判,废除治外法权等在华特权,改订新约。英国表示同意并准备采取一致行动。10月9日,美英两国将其决定正式通知中国政府。
10月下旬,中国政府接到美英两国的新约草案后,即开始与两国的谈判。中美两国的谈判比较顺利,12月18日,美国政府向中国提交照会,认为两国对条约草案及所附条文,认识已趋一致,建议于1943年1月1日在华盛顿正式签署条约和换文,中国表示赞同。中英两国的谈判较为艰难。英方竟拒绝讨论归还九龙租借地等问题,中国方面要求先行收回九龙,以为将来解决香港问题之基础,但英国不允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