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英军事同盟的成立
(一)中英军事同盟的酝酿
1940年10月,英国重新开放了滇缅公路,接着又派出一批从敦刻尔克撤退下来的英军官兵到中国来学习游击战。
1941年1月,任命支持中国抗战的丹尼斯少将为驻华武官。丹尼斯代表英国政府向重庆方面提出中英结成军事同盟共同抗日的建议,得到重庆方面的赞同。中英建立军事同盟的第一个步骤,就是通过中国方面对缅甸、印度、马来亚的军事考察,共同商定保全缅甸的具体军事计划。
1941年1月2日,丹尼斯正式邀请中国派军事考察团前往缅、印、马进行军事考察。中国方面组成了以商震为团长、林蔚为副团长的“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考察团于2月出发,对缅、印、马进行了长达3个多月的军事考察,收集了有关缅、印、马的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资料,编写出共30余万字的《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报告书》。其中最主要的是中英缅共同防御计划草案。
草案综合分析了各方面的情况,认为日军对于滇缅公路,将不是从中国境内截断,而将会配合它对亚洲的政略战略整个策划来处理。一旦日本与英国开战,势必先击败英军,进而侵占马来亚、缅甸,以达到既击败英军,夺占英属殖民地,又可以封锁中国的目的。草案提出,中国军队的作战目的应是将主力集结于缅泰边境,以确保仰光港。草案对未来共同防御及乓力部署提出了以下设想。
共同防御意见:中英两军为确保仰光海港之目的,应集结主力在缅泰边境毛淡棉、登劳山脉、萨尔温江沿岸及景栋以南地区,预先构筑阵地,采取决战防御,并将重点指向毛淡棉方面。另以一小部在中缅边境车里、临江间担任持久防御,以一部配合舰艇在仰光及仰光海面警戒。
兵力部署:
(1)预定英缅军2~3个师,中国3~5个军。
(2)布置中英两军主力(2~3个军)于毛淡棉、克那邦、景栋间地区,并在毛淡棉附近形成重点,构筑半永久性的纵深据点式堡垒群,形成坚固的主阵地带,在主阵地前选择要点,构筑据点式前进阵地,吸引敌人于我主阵地前,以强大之火力摧毁敌人攻势,不失时机转移攻势,将敌人包围歼灭于我主阵地前。
(3)以一小部(1个团至1个师)位置于景栋亘临江、车里以南地区,构筑据点式野战堡垒群,形成纵深的主阵地带,在主阵地前构筑星罗棋布的前进阵地,采用游击战与阵地战相配合的战略战术,依据中缅交界山岳地带的特点,以主阵地为根据地,用小部兵力警戒,以大部兵力担任游击,适时深入泰缅境内袭击敌人后方。(4)仰光及仰光海面由英军及舰艇担任警戒。
(5)控制强大预备队(1个半军至2个半军)于东吁(东瓜、同古)、彬文那、漂贝、敏铁拉间地区,不失时机增援第一线与敌决战。
(6)其他:构筑工事材料及交通、通讯器材等由英方筹备;详细作战部署待双方政府协商后另行拟定。
以上述草案为基础,经过补充修改,中国方面于l941年6月正式向英国方面提出《中英缅共同防御意见书》,策定了中英共同防御缅甸的作战计划。
这个计划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如果能够付诸实施,中英在缅甸的联合作战可能出现一个良好的局面。
(二)中国军队人缅援英作战的准备
中国在同英国共同防御缅甸方面、态度是积极的,在与英国酝酿成立军事同盟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便及时派兵入缅协同英缅军防御缅甸。
1940年9月,日军进占越南北部,直接威胁中国西南大后方,危及西南门户和滇缅公路。为保卫云南及滇缅公路,稳定西南大后方,中国政府开始陆续调集精锐部队向滇越、滇黔、滇川、滇康、滇桂边境集结。
1941年中英酝酿成立军事同盟以协力防御缅甸。为此,中国又作了进一步的准备,军事委员会从所属部抽调人员,在昆明成立军事委员会驻滇参谋团,以军令部次长林蔚中将任团长,萧毅肃中将任参谋处长,作为军事委员会的派出机构,策划有关中英协调作战的一切业务。11月,又令第5、第6军等部,分由贵州境内向云南开进,准备动员入缅,与英军并肩作战。其他集结各部亦准备动员。同时给准备远征的部队充实了装备,并令加紧集训。
还成立昆明防守司令部,以杜聿明兼任司令,令第6军第93师率先开赴中缅边境的车里、佛海布防。随后又将新编第28师、新编第29师、新编第38师编组为第66军,以张轮中将为军长,作为先期入缅的机动部队,准备参加远征。
此次中英军事同盟虽首由英国方面提议,并得到中国方面的积极响应,但英国在中英合作防御缅甸问题上却始终持消极态度,对中国军队入缅布防问题犹豫不决,乃至出尔反尔。
中英缅共同防御计划草案拟定以后,英国最高军事当局认为这种形式上的结盟就足以保证缅甸的安全;他们认为要中国军队帮助防守缅甸有损于大英帝国的威信,并害怕中国军队入缅会扩大自己的影响,助长缅甸人民的反英情绪,危及英国在缅甸的殖民统治。因而他们否定了中国军队及早入缅布防的意见,错误地判断日军若要切断滇缅公路,必然会先从中缅或中老边境进攻,而决不会轻易向缅甸冒进,一再强调中国军队应在中缅、中老边境布防,以防止日军切断滇缅公路,而以时机未到为由,不同意中国军队入缅布防。这样,中英合作共同防御缅甸的计划,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双方酝酿讨论了将近一年之久,仍限于纸上谈兵,进展十分缓慢,从而使中英在缅甸的军事合作从一开始就蒙上了不协调的阴影。
(三)中英军事同盟的成立
1941年12月8日,日军愉袭珍珠港,进攻美、英、荷在太平洋的其它属地,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在亚洲坚持了4年半之久的单独对日作战,变成了中、美、英、荷、澳等国的联合对日作战。
珍珠港事件的消息刚刚以闪电般速度传到重庆,蒋介石立即(8日上午)主持召开会议,研究对策。会议决定立即对日宣战;建议太平洋反侵略各国成立正式同盟,由美国领导。下午,蒋介石分别召见美、英、苏等国驻华大使,声明:“中国现决定不避任何牺牲,竭其全力与英、美、苏及其他诸友邦共同作战,以促成日本及其同盟轴心国家之完全崩溃。……中国政府建议,各友邦(中、美、英、苏、澳洲、荷兰、加拿大、纽西兰)应成立军事同盟,并推举美国为领导,指挥共同作战之军队,实为必要。”'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3编,《战时外交》(3),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版,第41页。'
同日,蒋介石还约见各国驻华使馆武官,说明中国军队已准备对香港、越南、缅甸采取行动,配合各国友军作战。9日,蒋介石致电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建议在反轴心各国间组织某种联合军事会议,协调作战。10日和11日,蒋介石邀请英、美等国大使和武官商讨中、英、美、荷、澳5国联合军事计划,并请美国军事代表团团长马格鲁德准将将下列4点意见电告罗斯福:
“(一)由华盛顿建议五国联合军事行动之具体计划,并以华盛顿为政治与军事中心点。
(二)在苏联未宣战前,由美国建议香港、菲律宾、新加坡、缅甸、荷印区域问之四国联合军事行动之具体计划。
(三)四国初步谈判集议地点应为重庆,其永久地点再行讨论决定之。
(四)由美国建议五国军事互助协定之协定。”'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3编,《战时外交》(3),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版,第47页。'
罗斯福很快接受了这一提议,电复蒋介石:“立即发动步骤,准备一致行动,以抵御井同敌人,应视为异常重要之举。为达成此项目的起见,本人敬建议:由麾下最迟于12月17日在重庆召集联合军事会议,交换情报,并讨论在东亚战区最有效之陆海军行动,以击败日本及其同盟国。”'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3编,《战对外交》(3),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版,第66页。'
罗斯福积极支持蒋介石的建议,主要是美国为了实现“先欧后亚”全球战略,迫切需要中国积极行动,在远东担负起阻止日本的责任。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明了指出了美国对中国的企图:“在英美总战略中,对德作战居第一位,位居第二的是横跨太平洋对日本岛国的大规模‘陆海空,行动,中印缅战区处于可怜的第三位。但是,就其战略和政治意义而言,世界的这一地区是极其重要的……它持续不断地提供以异常低廉的代价取得惊人的军事和政治胜利的可能性……从战略上讲,美国在这一地区的政策的目的是使中国继续作战,因此要加强它,使它能够迫使日本入侵者付出不断提高的代价。”'〔美〕赫伯特·菲斯:《中国的纠葛》,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6页。'
同时,罗斯福也十分关心缅甸的安全,因为在“英美总战略”中的远东部分设想了一个包括中国在内的防止日本进一步扩张的防线。这条防线一端的支撑点计划设在澳大利亚,另一端的支撑点设在印度和缅甸。因此,罗斯福希望借召开联合军事会议之机促成议而不决的中英军事同盟,支持并力促中国派兵人缅作战,以保卫缅甸和滇缅公路。丘吉尔也认识到中国战场和缅甸的重要战略地位。1942年1月20日,丘吉尔在给伊斯梅将军转参谋长委员会的电报中指出:“作为一个战略目标,我认为使滇缅公路畅通无阻要比保持新加坡更为重要。”'〔英〕温所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4卷第1分册,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74页。'
次日,他又电伊斯梅指出:“缅甸如果丧失,那就惨了。这样会使我们同中国人隔绝,在同日本人交战的军队当中,中国军队算是最成功的。……新加坡一旦沦陷,科里凡多尔必将相继沦陷,这将使印度大大震惊;只有强大的部队的来到和缅甸方面战事的成功才能把印度支持下来。”'〔英〕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4卷第1分册,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79~80页。'
在罗斯福和丘吉尔的支持下,联合军事会议于12月23日在重庆召开,参加会议的只有中、英、美3国代表。蒋介石亲自主持会议。他原本希望这次会议应该为太平洋的作战行动制定一个全面计划,既要包括共同保卫中国的计划,又要包括共同保卫新加坡、菲律宾、香港、缅甸、荷属东印度群岛的计划;并制定陆海空部队的作战计划和租借物资分配计划作为补充。
因此,在联合军事会议上,中国主张规划足以兼顾整个亚洲地区的战略。但是,英方却只重视自己的利益,只关心其在亚洲的殖民地特别是缅甸和印度的安全。因此,会议伊始中、英之间就发生争执。英国代表韦维尔上将的态度十分明确:英国在东南亚对日作战,为的是保护自己的殖民地。他认为远东盟军的当务之急,是防止日军进攻印度和缅甸,并且要求加强在缅甸的空军力量;在此之前,英方已公开将缅甸境内的一批美国援华物资据为己有,对此,蒋介石十分气愤,让何应钦发言声明:中国愿将所有在缅甸的租借物资全部退还美国,停止中、英、缅合作。美国代表马格鲁德当即出面调停。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后,联合军事会议终于达成协议,将美国军事代表勃兰特少将提出的草案修改为《远东联合军事行动初步计划》,向罗斯福总统报告。其主要内容是:
(一)首要的是防止敌人进攻缅甸,它对于中国的继续抗战和从中国向外扩展的任何联合作战都至关重要。
(二)通过继续以物资供应中国的办法为中国军队能为对日最后进攻进行准备和训练。
(三)中国军队继续牵制在中国战线上的日本军队。
(四)一旦人力物力允许,即转为用可调集的全部中、英、美军队进攻日本。
(五)设在重庆的联合军事委员会将召开会议,并提供建议和情报,使盟国最高作战委员会能够制订东亚战略。
(六)希望尽早在美国设立永久性组织。
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遂告成立。
1942年元旦,中、美、英、苏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对轴心国共同行动宣言,亦即《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后正式形成。
同时,蒋介石就任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美国的史迪威中将被任命为中国战区参谋长,形成盟军共同对日作战。
第五编 渡过难关(1941。1~1943。6)
第三十章 中国远征军入缅援英作战
第二节 中国远征军入缅援英作战经过
一、英方阻挠中国军队人缅布防及英罩在缅甫的溃败
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当天,蒋介石就召见英国驻华武官丹尼斯少将,指出中英有协调行动以保卫缅甸的必要,并询问需要多少中国军队人缅作战,丹尼斯回答可能需要1个团,也许过不了多久还需要2个团,总共1个师。蒋表示准备提供更多的兵力,立即提供3个师,不久再提供另外3个师。丹尼斯没有进一步响应这项提议。10日,丹尼斯晋见蒋介石,请派中国军队入缅布防,蒋于11日令第6军第93师开赴滇南车里,原驻车里和佛海的第93师加强团入缅进驻孟洋,接替景栋附近英军防务;令第6军第49师以1个加强团即开畹町,归英缅军总司令胡敦中将指挥,准备向景栋前进。同时派侯腾率中国驻印缅军事代表团飞缅,筹备中国军队入缅事宜。
15日,美国军事代表团团长马格鲁德准将向蒋介石转达了美国陆军部关于希望中国尽速派兵入缅布防的建议,蒋当即首肯,于16日令第5、第6军向滇西保山、芒市等地集中,编组远征军,准备入缅作战,但韦维尔借口滇缅路运输不便,拒绝中国军队迅速入缅。24日,蒋介石告诫韦维尔:“中英两国,不可有一国失败。因此,如果贵国需要,我国可以派遣八万人入缅作战。”韦维尔立即答称:“如由贵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