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抗日战争史- 第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暮幽习丁
19日,日军第14师又从武安以南强渡漳河,与守军关麟征之第52军激战两昼夜,双方伤亡重大,于丰乐、安阳间形成对峙。10月下旬,军委会决定第1集团军改归第1战区指挥,津浦路之作战由第3集团军负责,改属第5战区,第6战区撤销。同时令第1集团军以一部于平汉、津浦之间钳制日军,以主力协同友军阻击南下之敌;令第3集团军与前出石家庄方面的第1集团军相呼应,攻击敌之侧背,以解娘子关之危。据此,第1战区作了相应的部署。正当各部准备行动之际,第20军团奉命经林县增援太原。而日军则乘势于11月4日抢先向驻守安阳的第20集团军进攻,5日占领安阳,第32军退守宝莲寺东西之线。中国第1集团军仍按预定计划,于6日开始攻击,连克沙河、任丘,逼近邢台,切断了平汉路。日军立即集中第14、第108师等部夹攻向邢台逼近的中国军队,并由邯郸、磁县向大名反击。
11日,日军占领大名,第1集团军退至卫河南岸,与日军隔河对峙。在津浦路的第3集团军,由于韩复榘意存观望,前进迟缓,日军先于11月5日开始分数路向第3集团军进攻:一路日军沿铁路及其两侧南进,连陷高塘、禹城、临邑,向徒骇河进迫;一路由盐山南进,相继占领乐陵、阳信、惠民、济阳。第3集团军退守黄河右(南)岸,与日军隔河对峙。
12月23日,日军一部由青城附近渡过黄河,攻陷周村,切断了胶济路。
24日、26日,日军第10师由济阳和齐河相继南渡,27日占领济南,尔后继续前进。
平汉、律浦路北段作战自9月中旬至12月下旬,历时三十多月。日军虽然击退了平汉、津浦路北段的中国军队,占领了平汉、津浦路沿线广大地区,但未能达到其“消灭河北省中部的敌人”,“挫伤敌人的战斗意志,获得结束战争的机会”的会战目的。'〔日〕《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第321页。'
在日军沿平绥、平汉和津浦铁路大举进攻的三十多月中,中国广大官兵发扬守土抗战和不怕牺牲的精神,进行了抗击或反击,给日军以相当的打击,但是中国军队在这段防御作战中,未能阻止日军的长驱直入并给敌以更大的消耗。
这里除了技术装备等客观因素外,主要是由于国民政府最高统帅部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和消极防御的方针。上层军官指挥不力,消极防守,互不支援,致使部队常常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有的将领一战即退,中央军第2集团军总司令刘峙的大撤退,即遭到全国各界的谴责。国民政府监察院张华润等人于10月26日对其提出弹劾,指出:“豫皖绥靖主任刘峙,恇怯畏死,未经激战,遂下令总退却,一溃至石家庄,致使全冀皆失,而豫晋两省交受其祸。今又退至彰德矣。夫由琉璃河至石家庄计里四百余,石家庄至彰德计里亦四百余,是旬日之间,败退几达千里,自古及今,丧师失地未有如是之速者矣。”'国民政府监察院档案(二)1497,《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3辑,第27册。'
第三编 举国奋战(1937。7—1938。10)
第十一章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实行全国性抗战
 第五节 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平型关大捷
一、红军主力改编为第八路军
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8月22日关于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中共中央军委于8月25日发出改编命令,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及陕北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11日,按全国统一的战斗序列,改称为第18集团军)。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改为八路军总指挥部,以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9月11日改称正副总司令),叶剑英为参谋长,左权为副参谋长;红军总政治部改为八路军政治部,任弼时任主任,邓小平任副主任。
下辖陆军第115、第120、第129师和总部直属队。第115师由红一方面军之第1、第15军团及陕南第74师编成,共1。55万人;第120师由红二方面军之第2、第6军团和陕北红军第27、第28军及独立第1、第2师,赤水警卫营、总部特务团各一部编成,共1。4万人;第129师由红四方面军之第4、第31军及陕北红军第29、第30军、陕甘宁独立第1~4团和第15军团骑兵团编成,共1。3万人;总部直属队3000余人。全军共计4。6万人。其编制序列如下。
第八路军总指挥部:总指挥 朱 德 副总指挥 彭德怀
参谋长 叶剑英 副参谋长 左 权
政治部主任 任弼时 副主任 邓小平
第115师:师长 林 彪 副师长 聂荣臻
参谋长 周 昆 政治部主任 罗荣桓
第343旅:旅长 陈 光(第685、第686团)
第344旅:旅长 徐海东(第687、第688团)
第120师:师长 贺 龙 副师长 萧 克
参谋长 周士第 政治部主任 关向应
第358旅:旅长 张宗逊(第715、第716团)
第359旅:旅长 陈伯钧(第717、第718团)
第129师:师 长 刘伯承 副师长 徐向前
参谋长 倪志亮 政治部主任 张 浩
第385旅: 旅长 王宏坤(第769、第770团)
第386旅: 旅长 陈 赓(第771、第772团)
第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主任 萧劲光
为了加强党对新形势下军事工作的领导,中共中央政治局洛川会议决定,成立新的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由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11人组成,毛泽东为书记(实际称主席),朱德、周恩来为副书记(实际称副主席)。
会议期间,中央政治局常委还决定成立中央军委前方军分会(后称华北军分会),由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张闻天、林彪、聂荣臻、贺龙、刘伯承、关向应等9人组成。朱德、彭德怀分别为正副书记。同时,中央还决定各师成立军政委员会,由林彪、贺龙、刘伯承分任三个师的书记。
10月16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军委总政治部,任命任粥时为主任。
22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恢复一度取消的政治委员制度,先后任命了师、旅级政治委员。聂荣臻、关向应、张浩分别为第115、第120、第129师政治委员;萧华、黄克诚、李井泉、王震、王维舟、王新亭,分别任第343、第344、第358、第359、第385、第386旅政治委员。同时,还撤销了各级政训处,恢复了师、旅级政治部。中国共产党还在南京、武汉、西安、重庆、太原、兰州、迪化(今乌鲁木齐)等地,公开建立了八路军办事处,在广州等地设立了八路军通讯处。
二、八路军出师华北前线抗日
8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洛川会议确定八路军的基本任务是:创建抗日根据地,钳制与消耗敌人,配合友军作战,保存和扩大自己。八路军的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八路军的作战地区为冀察晋绥四省交界地区。
8月22日,正当日军对华北展开多路进攻,国民党军节节后退之时,中共中央军委未等八路军改编就绪,即命令第115师主力从陕西三原地区誓师出征,8月31日,该师经韩城东渡黄河,至侯马乘火车沿同蒲路北上,挺进晋察冀交界地区。9月3日,八路军总部与第120师主力分别由陕西泾阳云阳镇和富平县庄里镇出发,跟随第115师之后,向华北抗日前线挺进。9月30日,第129师主力也由富平庄里镇出动,东进北上。八路军开赴前线,纪律严明,勇敢迎敌,受到战区人民的称赞。
正当八路军日夜兼程奔赴抗日前线之际,沿平绥路西进的日军察哈尔派遣兵团于9月13日占领大同后,以一部继续向绥远进攻,主力则沿同蒲路南下。与此同时,日军华北方面军之第5师,亦由平绥路东段之宣化南下晋察冀交界地区。中国第2战区部队退守平型关至茹越口内长城一线。9月中旬,日华北方面军7个师沿平汉、津浦两路南犯,突破中国第1战区保定——沧县防线后,继续向石家庄——德县一线进攻。在此形势下,毛泽东于9月16、17日,向八路军发出变更战略部署的指示。指出:敌之战略计划是以大迂回姿势,企图夺取太原,威胁平汉路友军侧背,进而实现夺取华北五省的计划。同时判断恒山山脉一带必力日军夺取晋察冀三省之战略枢纽。
根据这一敌情变化,毛泽东决定将原来三个师集中配置在恒山山脉一区的计划,改为分散配置于山西省的四角,即:第120师转至以管涔山脉为依托的晋西北地区;第115师立即进入恒山山脉南段,准备逐渐南移展开于太行和太岳两山脉中;第129师于适当时机进至以吕梁山脉为依托的晋西南地区。变更后的部署对敌占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形成四面包围之势,它对于八路军保持战略上的主动,配合国民党军作战,粉碎日军的进攻,对于独立自主地进行山地游击战、创建敌后根据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统一八路军指战员对实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战略方针的认识,加速全军向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转变,并使友军也了解与同意这一方针,毛泽东于9月1日致电彭德怀,要求向全军和友党友军解释八路军“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包括:八路军有“依照情况使用兵力的自由”;“有发动群众创造根据地组织义勇军之自由,地方政权与邻近友军不得干涉”;南京国民政府“只作战略规定”,八路军有依据情况灵活机动“执行此战略之一切自由”;并“坚持依托山地与不打硬仗的原则”。'《毛泽东军事文选》,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第81页。'
21日,毛泽东再电彭德怀,强调指出:“今日红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任何决定作用,而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种拿手戏中,一定能起决定作用,这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不是运动战)。”'《毛泽东军事文选》,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第84页。'
25日,毛泽东给中央北方局的电报中又指出:“整个华北工作,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一切工作,例如民运、统一战线等等,应环绕于游击战争。”'《毛泽东军事文选》,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第85页。'
八路军总部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于9月21日和25日先后对各师发出指示和训令,要求各部队“应以机动灵活的袭击求得消灭敌人小部”,同时立即在八路军所到之处“独立自主地担负起群众工作”,动员群众,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指示还划分了各师开展游击战争和做群众工作的地区。根据总部指示和地区划分,第115师于9月中旬向五台、繁峙、灵丘等晋东北地区及冀西阜平地区推进;第120师主力于9月下旬前进到宁武、神池等晋西北地区,其第359旅开至五台、平山地区活动;第129师准备向正太铁路以甫之晋东南地区发展。
三、平型关战役
9月中旬,由平绥路东段向西南进攻的日华北方面军第5师,在由大同向南进攻的察哈尔派遣兵团的配合下,迅速向内长城线逼近,企图突破平型关要隘,歼灭第2战区部队,从右翼配合华北方面军主力在平汉路的作战。
至9月20日,日军第5师已占领晋东北的广灵、浑源和灵丘等地;察哈尔派遣兵团亦进逼晋北雁门关,在日军进攻下,中国第2战区司令长官决定在平型关——雁门关——神池内长城线组织防御,凭借长城夭险阻止日军进入山西腹地。部署杨爱源所部第6集团军(辖第15、第17、第33军)担任右翼北楼口以东至平型关的防御;傅作义所部第7集团军(辖第34、第35、第19、第61军),担任左翼北楼口以西至神他沿线防御。9月21日,日军第5师第21旅一部由灵丘向平型关进犯,其后续部队,亦有向平型关开进的模样。第2战区司令长官决心集中4个师和两个旅的兵力,歼灭平型关之敌,并致电八路军总指挥朱德称:“我决歼灭平型关之敌,增加八个团的兵力拂晓可到,希电林师夹击敌之侧背。”'《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3辑,第4册。'
为了配合友军作战,八路军总部按照中共中央调整战略部署的指示,令第120师进至雁门关以西的神他地区,侧击由大同南犯之日军;令第115师进至平型关以西之大营镇待机,准备侧击进犯平型关之日军。
第115师赶到大营镇后,立即侦察平型关方向的敌情、地形。得知日军第5师正由浑源、灵丘、涞源分三路向西进攻,各路相距较远,兵力分散,进攻平型关方向的日军约一个旅。
平型关以东是群山连绵的谷道,而两侧高地又便于隐蔽机动和伏击。
据此,第115师决心以伏击手段,歼灭由灵丘向平型关进犯之日军,配合友军作战,并报请军委和八路军总部批准。23日,第115师在上寨召开连以上干部会议,进行战前动员。当夜,师部率主力进至平型关东南15公里的冉庄地区。24日,林彪师长和聂荣臻副师长组织干部现地勘察后,确定在平型关东北关沟至东河南村长约13公里的公路两侧高地设伏,将由灵丘向平型关进攻的臼军歼灭于狭谷之中,具体部署是:
以师独立团和骑兵营插到灵丘——涞源——广灵之间地区活动,钳制和打击增援干型关之日军。
以第343旅两个团担任主攻:其第685团占领关沟至老爷庙以东高地,截敌先头部队,协同友邻围歼公路之敌,并阻击由东跑池向老爷庙回援之敌;其第686团占领小寨至老爷庙以东高地,分割歼灭沿公路开进之敌,尔后协助第685团向东跑池发展进攻;
以第344旅第687团占领西沟村、蔡家峪、东河南村以南高地,断敌退路,阻敌增援。
以第688团为师预备队,置于东长城、黑山村地域。
同日,第2战区第6集团军送来“平型关出击计划”,要求第115师依据原计划由东南出击。为了隐蔽行动企图,第115师于24日午夜利用夜暗和暴雨,由冉庄向平型关东北之白崖台开进,于拂晓前进入预伏地域,并做好了战斗准备。(见附图1)
25日拂晓,日军第5师第21旅后续部队乘汽车100余辆,附辎重大车200余辆,沿灵丘——平型关公路由东向西开进。7时许,该部全部进入第115师预伏地域,第115师抓住战机,立即命令全线突然开火,并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