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传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们是传奇-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治韬略的要求,“通古斯计划”也是让麦凯思按兵不动的原因之一。
    准确的说,“通古斯计划”的前身,还真是有关彗星的科学实验,只不过没有那么壮观而已。麦凯思的大学同学在国家航天局当局长,他当初的设想就是发射一个关于彗星的探测器。而身为国防部长的麦凯思却敏锐地从这一技术上大胆地想出了一个“通古斯计划”。
    “通古斯计划”的命名来自于着名的“通古斯大爆炸”事件。1908年6月30日,在北纬60。55度、东经101。57度,俄罗斯帝国西伯利亚森林靠近通古斯河畔,突然爆发出一声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天空出现了强烈的白光,气温瞬间灼热烤人,爆炸中心区草木烧焦,七十公里外的人也被严重灼伤,还有人被巨大的声响震聋了耳朵。不仅附近居民惊恐万状,而且还涉及到其它国家。英国伦敦的许多电灯骤然熄灭,一片黑暗;欧洲许多国家的人们在夜空中看到了白昼般的闪光;甚至远在洋彼岸的M国,人们也感觉到大地在抖动……
    这就是着名的“通古斯大爆炸”事件。据后来的科学家们测算,这次爆炸的破坏力后相当于10~15百万吨TNT炸药,稍后的冲击波将附近方圆650公里内的窗户玻璃震碎,并且让超过2150平方公里内的6千万棵树倒下。
    对“通古斯大爆炸”的起因,至今在科学界尚无准确的定论。有核爆说,有外星飞船说,有行形撞地说等等,目前意见比较集中的就是行星撞地说。不管是何种说法,大家在谈论时都会发出同一个感慨,那就是“幸亏当时没有落在某一人口稠密区,否则后果就相当严重了。”
    麦凯思与他的局长同学闲谈到“通古斯大爆炸”事件时,麦凯思特意向他的局长同学请教,现在的航天技术能不能主动控制小行星,使它定向坠落到地球的某处。他的局长同学也没有多想,说基本上是可能的,但需要克服一些技术难题。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麦凯思从那一刻起,就开始制定一个计划,也就是“通古斯计划”。在这一计划中,他设计M国可以利用先进的太空技术,若无其事地控制住一颗小行星。在政治上需要时,让这颗小行星“意外”地坠落在某处,让这一处遭受严重的撞击。这样一来M国可以不费一兵一卒,更不用面对国际舆论压力,就可以将眼中钉除掉。
    这一计划也自然成为了M国的绝密项目,国家情报总局为此制定了周密的保密措施。虽然接触撞击彗星试验的人不少,但知道“通古斯计划”的却总共不超过200人。这些人都与M国国家情报总局签订了严格的保密协议,如果一旦有意或过失泄露这一秘密,则将受到最严厉的惩罚。
    “通古斯计划”制定后,麦凯思首先利用自己国防部长身份的影响力说服国家航天局修改的彗星探测计划,由观测计划改为撞击计划,从而检验探测器对星体控制着力点的准确性。通过真实的撞击实验,M国航天局已经掌握了对星体指定位置的准确打击。这好比打台球一样。如果你的击球着力点能够控制的特别好,就可以较为容易地将球准确击落在目标落袋中。
    在“通古斯计划”中,两年前的“深度撞击”是其中的第一步,主要是测试撞击器能否准确击中天体表面的指定位置。撞击结果让麦凯思总统非常满意,也更加坚定了他全盘推行“通古斯计划”的决心。
    在麦凯思总统的精心安排下,经过M国国家航天局长时间的周密准备,第二次空间实验又开始了。与上次不同,这次撞击的目的是将彗星撞离轨道,以测试撞击对星体轨道的影响力。
    当然,彗星质量虽然轻,但仅凭物理撞击,特别是质量非常有限的人造探测器的撞击,是不可能使彗星的运行轨道有任何偏离的。在第一次“深度撞击”中,那个质量近400千克的铜头撞击器在彗星面前,就好比是一只蚊子去撞波音客机。尽管撞击时有些“惊天动地”,但是彗星既不可能会因此而破裂,更不可能偏离原有轨道。
    在现有的技术能力下,在撞击器质量方面做文章,在成本上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把彗星撞偏既有运行轨道,方法有两种,一是用核弹增大撞击力,二是在彗星上支上一面太阳帆,用太阳风的力量实现轨道偏转。
    可迄今为止,这两种办法都是理论层面的探讨,还没有在实践中操作过。同时,就这两种方法来看,又各有利弊。前者操作简单,但不仅发射时有危险,而且核爆时又容易使彗星破裂失去控制。后者虽然较为“绿色”,但操作复杂,成本非常高,见效也很慢。
    麦凯思与智囊团商议许久后,觉得还是用核爆方式较好,于是在撞击器中安装了微型核爆炸装置,以增大撞击力。
    1_06第一卷 末日 第六章 太空核爆
    这是人类第一次将核爆技术应用在太空中,麦凯思在决策时犹豫了许久,但最终还是下了决心。毕竟,“通古斯计划”的打击效果实在是太诱人了。但是,麦凯思也清楚这种做法的冒险性,公众如果知道真相后一定会有所争议的。因此,他亲自给“勇敢者”探测器要发射的撞击器起了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内部代号,叫做“恐怖大王”,用在“通古斯计划”中,以提醒和警示参与者们,让他们时刻保持高度的紧张感。
    太空技术和核武器一样,都是人类近代科学技术重大发展的结果。1939年初,D国化学家O。哈恩和物理化学家F。斯特拉斯曼发表了铀原子核裂变现象的论文。几个星期内,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验证了这一发现,并进一步提出有可能创造这种裂变反应自持进行的条件,从而开辟了利用这一新能源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广阔前景。
    但是,正如历史上许多科学技术新发现一样,核能的开发也被首先用于军事目的,即制造威力巨大的原子弹。特别是当时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些掌握核技术的科学家在反复权衡利弊后,在M国政府的支持下,启动了代号为“曼哈顿工程区”的庞大计划,直接动用的人力约60万人,投资20多亿美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制成3颗原子弹,使M国成为第一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1945年8月,原子弹投入了实战,造成R国两座城市的毁灭,也让世界开始全面认识核武器的巨大威力和可怕后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恢复和平,但已进入了核时代。许多国家相继研制成功了核武器,同时核武器的威力、数量也在不断提高和增加。


    也许在冥冥中就有内在渊源,太空技术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展起来的。1942年,用于战争目的的导弹发生成功,在成为战场利器的同时,也为日后人类探索太空打开了一扇神奇之门。二战结束后十二年后,也就是1957年,前S国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人类航天的新纪元。随后,各种探测器相继问世并开始遨游太空。二战结束第二个十二年后,也就是1969年,人类就凭借航天技术第一次登上了月球。
    太空飞行器和核武器,都是人类的科技成果,两者发明和使用的时间又都差不多。但是,这两项技术发展了半个多世纪,却始终彼此没有交叉,也就是说从没有在太空中进行核爆。
    在太空进行核爆,许多科学家都曾经研究过其可行性。一些学者还为这一应用找到了具体项目,有人主张利用核爆技术来炸毁或击偏小行星、陨石之类的天体,使地球免于被撞击的劫难。还有人大胆地建议,利用核爆技术在金星上认为地制造“核冬天”,从而降低金星表面的温度,将浓密的气态二氧化碳被岩石所吸附,最终可能让金星变成一个原始地球,为人类将来移居金星做前期准备。
    但是,科学家们也认识到,太空核爆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和技术难度。如果飞行器装载了核弹,那么一旦发生出现问题,将极易产生核事故。即使成功太空核爆,产生的太空核污染也将是被世界舆论所抨击的。
    同时,核技术是一种特殊技术,使用它要统筹政治和经济等多方面。在和平利用核能方面,一直在核俱乐部在掌控。而在核爆方面,则是被控制得更加严格。因此,没有政治家的点头,科学家在太空核爆方面只能是坐而论道。进行太空核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超出了科技领域。因此,掌握这两样技术的国家都非常默契地将这件事情列为禁区,从不涉足。
    M国政界一直对太空核爆不感兴趣。即使是在冷战时期,M国是那么非常热衷于“星球大战”计划,在太空武器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始终对太空核爆讳莫如深。后来冷战结束后,太空核爆一说更是被束之高阁。所以当麦凯思提出太空核爆后,不仅在世界政坛反响激烈,就是在科学界和社会公众也引起了很大争议。就连M国国内,也有一些百姓上街游行,抗议在外太空进行核爆试验。
    世界政坛对太空核爆褒贬各半,支持M国的大多称赞麦凯思为地球安全着想,未雨绸缪,有大国应有的责任意识。而中立者则认为在太空核爆可能会引起宇宙环境和别是近地空间的污染,破坏太空的生态平衡。反对M国的更是借机发挥,声称M国是想借机将核弹部署在外太空,为二次核打击建设更隐蔽、生存能力更强的发射平台。
    对这些争议,麦凯思一面窃喜自己的“通古斯计划”的真实意图没有被世人察觉,另一方面也很恼火,竭力利用各种机会进行解释和说明。好在通过自己过硬的口才的巧妙的政治技巧,经过一段时间后,世界舆论逐渐接受了太空核爆的事实。
    看到太空核爆的舆论压力减轻后,麦凯思立即着手布置“通古斯计划”。他首先物色了一批称心的人选,组建了自己中意的团队,随后又煞费苦心地打造出携带核弹的“勇敢者”号探测器,将其任务多样化,既首先对宇宙中的一些天体进行半天的观测后,再进行太空核爆。这样一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太空核爆的舆论压力。
    半年前,“勇敢者”号探测器被“天梭”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在发射的当天,麦凯思还破例亲临发射场,向公众证明将核弹发射道宇宙中是件非常安全的行为,不会有什么危险。发射成功后,麦凯思还在发射场附近植树一颗,以纪念这次发射。
    世界风云变幻,“勇敢者”探测器升空后,公众也就逐渐将其遗忘。在随后的日子里,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恐怖活动不断,洪水和瘟疫依然困扰着人类社会,温室效应和贫富分分化等问题分散着公众对核爆等老问题的关注。
    在静寂的太空中,“勇敢者”探测器肩负着核爆的使命,沿着既定的轨迹,无声无息地飞行着。经过半年的飞行,它终于接近了蒙斯特一号彗星……
    1_07第一卷 末日 第七章 先知的预言
    迈克尔猛然想到“恐怖大王”一词的不祥之兆后,心里很紧张。他连忙将车子停在路边,把墨菲的报告又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
    墨菲在报告中写的很详细,数据论证的也非常严密。从这份报告来看,蒙斯特一号彗星和一般的彗星的确不一样。在天文学上一般将是这样描绘彗星的: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其外貌随着与太阳距离的变化不断改变,当远离太阳时,呈现为朦胧的点状,当离太阳较近时,体积急剧变大,太阳风和太阳的辐射压力把彗星内的气体和尘埃向后推开形成一条长长的尾巴。对于彗星的这种独特外貌,在神秘东方的古中国曾形象地称它为“扫帚星”。
    从表面看,蒙斯特一号彗星是蒙斯特彗星解体后形成的彗星小中的“排头兵”,正在绕太阳运行,而且其质量也不大。在天文望远镜中,蒙斯特一号彗星也有一条长长的尾巴。但是,在这份报告中,墨菲通过大量的数据来证明,这个长尾巴没有按正常规律变化,既长度与离太阳的距离成比例。更重要的是,墨菲通过光学分光仪反复测算,发现蒙斯特一号彗星的挥发性正在迅速减弱,阿耳法值却在迅速增加。这些迹象都表明,蒙斯特一号彗星可能提前进入的衰老期。
    墨菲在报告中认为,对于一颗进入衰老期的彗星进行撞击,是十分危险的事情,也就是他为什么将撞击蒙斯特一号彗星称为制造定时炸弹了。这种做法很容易会使这颗不稳定的彗星发生不可预测的爆炸,进而对整个太阳系生产影响。但墨菲在报告中也承认,如果这种爆炸当即发生,其对地球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正如当年休梅克……列维九号彗星撞击木星时,不仅没有对地球造成任何影响,反而成了地球上的天文学家们一次绝好的了解木星的机会。
    但是,如果蒙斯特一号彗星当时没有爆炸,而是继续前行,那么将对地球的影响是不得而知了。虽然从观测情况来看,这颗彗星的轨道与地球轨道没有交叉点,但有个最近距离点,如果在这个最近距离点上发生爆炸,四散的彗星碎块就可能有些会冲向大气层。虽然蒙斯特一号彗星彗核的质量比较小,但仍不能排除其爆炸后某块碎块有穿破大气层保护的可能。届时地球某地可能就会被星体坠落物打击一下,这一打击的能量估计于当年落在日本广岛上的原子弹相仿。如果这一坠落发生了某大城市,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当迈克尔以冷静的态度来审视这份报告时,特别是在刚才察觉“恐怖大王”一词的不祥之兆后,他猛然发现,墨菲在报告中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危害,那就是彗星坍塌的危险!
    彗星绰号“脏雪球”,因为它组成物质的一半以上是冰。但是另一半不是冰,而是大量的氢云!其物质构成与太阳系形成前的星云类似,而正是这种星云后来坍塌形成太阳和行星。在星云坍塌机制的作用下,就宇宙而言,彗星可以说是非常短命的。彗星每次访问太阳都要丢失一部分星云物质,最终它将进入星体坍塌期,庞大的体积缩成一团,成为太阳系中的又一颗岩石天体。因此许多科学家也有这样的观点,目前在太阳系中游弋的有些小行星实质上就是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