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三阴三阳之气也。入于脉中为阖。出于肤表为开。出入于皮肤经脉之外内为枢。此论气而及于脉络也。
  此章论血气出入于十二经脉之中。以合三阴三阳之气。故曰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而不言脏腑之经脉。此论络脉而及于气也。盖血气之行于肤表者。应六气之司天在泉。营运于地之外。肤表之气血。溜注于脉中。应天泉之复通贯于地内。五营运篇之所谓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
  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也。十二经脉。应经水之流行于地中。经脉之血气。从络脉而出于肤表犹经水之从支流而注于海。海之云气。复上通于天。是以论阴阳六气。不离乎经脉。论十二经脉不离乎阴阳。人与天地参也。
  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也。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
  标在耳后上角下外 也。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钳上也。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动也。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俞也。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
  标在腋下下三寸也。
  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而出于头气之街。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 。而出于头气之街。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钳上。而出于头气之街。钳上者。耳上也。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之动处。而出于胸气之街。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俞。而出于胸气之街。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三寸。而出于胸气之街。按十二经脉之终始。出于井。溜于荥。注于输。行于经。入于合。而内属于脏腑。此脏腑之十二经脉也。十二络脉之本标。乃经脉之支别。故曰此气之大络也。络绝则径通。盖血气从络脉之起处为本。尽处为标。而出于气街也。然支络乃经脉之分派。故曰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三寸中。盖以本支所分之处为本。而不定在于经俞之穴会也。至于标在头气之街者。止之于脑。如太阳之在目内。少阳之在耳中。阳明之在颃颡。乃三阳之络脉。绝于头脑之中。亦非头面之穴会也。经脉之内属脏腑。外络形身。应神机之出入。血气之从络脉出于气街。
  营运于肤表。应精气之降升。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曰亭亭淳淳。孰能穷之。言血气之升降出入。合天地之化育营运无息者也。
  凡候此者。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故石者绝而止之。虚者引而起之。
  虚实者。谓十二络脉之血气。有虚而有实也。下虚下盛者。虚实之在本也。是以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上盛者。虚实之在标也。是以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故石者绝而止之。谓绝之于下。而止之盛于上也。虚者引而起之。谓引之于上。而起之出于下也。此候手足之十二络脉。上出于头气胸气之街者也。朱氏曰。绝者。绝其经脉之血气。溢于络脉之中。起者。起其经脉之血气。而引出于气街也。此盖以申明血脉之贯通。非补泻之谓也。
  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之背俞。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针。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乃刺而予之。所治者头痛眩仆。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积痛可移者易已也。积不痛难已也。
  街、路也。气街者、气之径路。络绝则径通。乃络脉之尽绝处。血气从此通出于皮腠者也。止、尽也。止之于脑者。言头气之街。络脉尽于脑也。止之膺与背俞者。谓胸气之街。络脉有尽于膺胸之间者。有从胸上循肩背而始绝者。脉内之血气。或从膺腋之络脉尽处。而出于皮肤。或从背俞之络脉尽处而出于皮肤也。夫十二经脉。上出于头气之街。胸气之街者。血气从下而上出于标也。经云。
  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 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
  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是阳明之血气。又从冲脉而出于腹气之街。故与冲脉会于脐之左右动脉也。本经动 篇曰。冲脉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入 中。 中乃足太阳之部分。故与足太阳之承山。交会于踝上以下。
  此足少阴又同冲脉而出于胫气之街也。毫针。微细之针。取气之出于皮毛者也。按之在久者。候气之至也。夫少阴阳明。为血气之生始。少阴之血气。逆于脉气之街。则不能上行而为头痛眩仆。阳明之血气。逆于腹气之街。则不能布散而为腹痛中满。此因少阴阳明之气厥逆。故用毫针久按以候气。
  故所治者。头痛眩仆中满也。及有新积痛可移者。积在气分。故为易已。积不痛者。积在血分。故难已也。此盖假积以申明经络出荣血。出于气街。与卫气偕行。环转无端。或有因于气逆。或有因于血逆也。阳明为血气所生之腑。少阴乃先天精气之脏。故复从冲脉出于腹气之街。胫气之街。而充布于皮肤肌腠。是以动 篇论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者。乃血气之盛也。
  卷六
  论痛第五十三
  属性:黄帝问于少俞曰。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浓薄。腠理之疏密。各下同。其于针石火之痛如何。肠胃之浓薄坚脆亦不等。其于毒药何如。愿尽闻之。少俞曰。人之骨强筋弱肉缓皮肤浓者耐痛。其于针石之痛。火 亦然。黄帝曰。其耐火 者。何以知之。少俞答曰。加以黑色而美骨者耐火 。黄帝曰。其不耐针石之痛者。何以知之。少俞曰。坚肉薄皮者。不耐针石之痛。于火亦然。( 热同)
  此承上文复申明人之皮肉筋骨。皆藉少阴阳明之所资生而资养者也。少阴秉先天之精气。阳明化水谷之精微。是以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浓薄。腠理之疏密。皆秉气于少阴阳明者也。黑色而美骨者。少阴之血气盛也。肉缓皮肤浓者。阳明之血气盛也。莫子曰。肾为水脏。故少阴之气盛者。能耐火 。阳明秉秋金之气。故气弱则不能耐针石火 矣。
  黄帝曰。人之病。或同时而伤。或易已。或难已。其故何如。少俞曰。同时而伤。其身多热者易已。多寒者难已。
  此分论少阴之气。少阴者。至阴也。而为生气之原。故其身多热者。少阴之生气盛也。多寒者。
  少阴之生气虚也。人之形气。生于后天之水谷。始于先天之阴阳。形气盛则邪散。形气虚则邪留。是以病之难易已者。由少阴生气之盛衰也。朱氏曰。少阴先天之精气。藉后天水谷以资培。两火并合。
  故曰阳明。阳明秉燥热之气者也。其身多热者。少阴之气盛也。少阴之气盛。受阳明之所资也。此节论少阴受阳明之气以资培。下节论阳明受少阴之气以合化。
  黄帝曰。人之胜毒。何以知之。少俞曰。胃浓色黑。大骨及肥者。皆胜毒。故其瘦而薄胃者。皆不胜毒也。(胜平声)
  此复论少阴与阳明之相合也。阳明居中土。主受纳水谷。藉少阴之气上升。戊癸相合。化大火土之气。而后能蒸泌水谷之精微。是以胃浓色黑。大骨及肥者。少阴阳明之气并盛。故皆能胜毒。倪氏曰。中下二焦。互相资生。然后筋骨强坚。肌肉丰浓。此注与素问厥论合看。
  卷六
  天年第五十四
  属性: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 。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
  以母为基。以父为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倪冲之曰。此篇论人之生死寿夭。皆本于少阴阳明也。夫阳为父。阴为母。基始也。言人生于少阴而始生也。 者。干盾之属。所以 御四旁。谓得阳明之气。而能充实于四体也。两精相搏谓之神。两精者。一生于先天之精。一生于水谷之精。相搏者。抟聚而合一也。谓得先后天之精气充足。然后形与神俱。度百岁乃去。
  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朱永年曰。此言有生之初。得先天之精气。生此营卫气血。五脏神志。而后乃成人。
  黄帝曰。人之寿夭各不同。或夭寿。或卒死。或病久。愿闻其道。岐伯曰。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朱氏曰。此言已生之后。藉水谷之精气。资生营卫津液资养脏腑形身。而后能长久。
  黄帝曰。人之寿百岁而死。何以知之。岐伯曰。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
  此总论人秉先后天之精气充足。营卫通调。骨肉丰满。可长享其天年。使道者。血脉之道路。
  本输篇之所谓
  间使之道。盖心包络之主血脉也。隧行列也。长者。环转之无端也。此言血气充足。循序而流通也。
  土基高以方者。肌肉浓而充于四体也。脉道流长。肌肉高浓。则营卫通调矣。三部者。形身之上中下。
  三里者。手足阳明之脉。皆起发而平等也。骨高者。少阴之气足也。肉满者。阳明之气盛也。如此者。
  寿之征也。倪氏曰。心包络主脉。包络三焦。乃肾脏所生之气。出归于心下。为有形之脏腑而主血脉。
  此先天之精气也。基墙者。土基浓而四壁坚固。此从天水谷之精气也。
  黄帝曰。其气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闻乎。岐伯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颁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善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此言人之生长。从阴而生。自下而上。故曰其气在下。好走好趋好步者。春夏生动之气也。人之衰老。从上而下。自阳而阴。故肝始衰而心。心而脾。脾而肺。肺而肾。好坐好卧者。秋冬收藏之气也。
  肌肉坚固。血脉盛满。少阴阳明之气盛也。腠理空疏。发颇颁白。阳明少阴之气衰也。朱氏曰。人之生长。先本于肾脏之精气。从水火而生木金土。先天之五行也。人之衰老。从肝木以及于火土金水。后天之五行也。
  黄帝曰。其不能终寿而死者何如。岐伯曰。其五脏皆不坚。使道不长。空外以张。喘息暴疾。又卑基墙。薄脉少血。其肉不石。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数叶朔)
  此言人秉先天之气虚薄。而后天犹可资培。更能无犯贼风虚邪。亦可延年益寿。若秉气虚弱。而又不能调养。兼之数中风寒。以致中道夭而不能尽其天年矣。五脏不坚。使道不长。空外以张。喘息暴疾。先天之气不足也。又卑基墙。薄脉少血。其肉不石。又失其饮食起居之调养矣。数中风寒。
  又不知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矣。致使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倪冲之曰。先天者。肾脏之精气也。然有生之后。惟藉后天以资培。水谷入口。其味有五。津液各走其道。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五脏主藏水谷之精者也。肾为水脏。受五脏之精而藏之。是以先天之精气不足。得后天以资养。亦可以享其永年。故曰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久长。
  卷七
  逆顺第五十五
  属性: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气有逆顺。脉有盛衰。刺有大约。可得闻乎。伯高曰。气之逆顺者。所以应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也。脉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气之虚实有余不足也。刺之大约者。必明知病之可刺。与其未可刺。与其已不可刺也。
  余伯荣曰。此论病气亦随血气出入于皮肤经脉之外内而刺之有法也。气有逆顺者。谓经脉外内之气。交相逆顺而行。所以应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之升降出入。脉有盛衰者。谓经脉外内之血气。有出有入。是以有虚有实。有有余有不足也。刺之大约者。必明知病之方来之可刺也。与其方盛之未可刺也。与其已过之不可刺也。
  黄帝曰。候之奈何。伯高曰。兵法曰。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刺法曰。无刺 之热。
  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无刺病与脉相逆者。黄帝曰。候其可刺奈何。伯高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
  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逢叶彭)
  此言刺法有如兵法。当避其来锐。击其惰归。按史记轩辕之时。神农时世衰。诸侯相侵伐。及蚩尤作乱。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故即以用兵之法。而为刺之大约。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再而衰。三而竭。是以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俟其气衰阵乱。然后击之。无有不克者矣。
  之热。热盛于皮肤也。漉漉之汗。邪盛在肌腠也。浑浑之脉。邪入于经脉也。病与脉相逆者。真邪相攻也。离合真邪论曰。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无逢其冲而泻之。知机之道。不可挂以发。盖邪之方盛不可迎。邪之以往不可追。俟其来去之时。如发机之速。不可差之毫发者也。刺其未生者。未生于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