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北到北京:胡同台妹眼中的大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从台北到北京:胡同台妹眼中的大陆-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态!

也因此,从这种套近乎的逻辑,又衍生出各种各样的不规范思维!例如,有了关系所以可以不用排队、不用守规矩、不用承担责任,因为“我有人,不用担这些心”,“放心好了,我有办法,我可以搞定”。

说起规范,我忽然想起来,北京人不爱签合同,不愿意按照合同办事。因为有了合同,在深层心态来说,那表示我跟你之间没有“关系”,所以只能靠合同来维系。又譬如说,在北京,你找别人帮忙,经常能听到的一句话是:“放心吧,那人是我哥们儿。”

我只能说这大概是“那可不好说”之后我第二害怕听到的话!每次我只要听到这句话,后面的话我会自动屏蔽。其实这句话仔细分析,也是够农村了。农村里,大家自小在一起,谁都认识谁,靠的就是关系的亲疏远近,在那个环境里,哥们儿是靠谱的,台湾说法就是很可靠的好兄弟,但到了这个大城市里,谁都有几个哥们儿,哥们儿还有哥们儿,谁又能天天自己事不干,帮哥们儿办事呢?

类似的一句话还有“咱俩谁跟谁啊”。这是一句大陆普遍用来表达亲切的说法。台湾人会怎么说这句话呢?台湾人会这么说:就凭我俩的关系,其他的就不用多说了!先不要觉得台湾人说话怎么这么复杂,抛却价值的判断,这两句话除了字数的长短不同外,其实还有在文字运用上的直接与否。我必须承认,台湾人说话比较繁复,但这不是坏事,可以把意思表达明白;然而大陆的说法也没什么问题,这样多爷们儿嘛!如果认知到这一点,也就不难解释,何以台湾人会觉得大陆人说话没有礼貌、好直接,也可以解释大陆人总觉得台湾人娘、啰唆!这中间我用的都是负面的形容词,对照我先前的说法,其实换个角度想,并且理解这中间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动机,这样说来,其实只要彼此理解,那么我们就不会为了某些用语的不同而产生误解了!

当然,现在我非常清楚“咱俩谁跟谁”是为了套近乎,有阵子对这句话我可是极其反感的。如果彼此真是老相识、好朋友,这么讲绝对没问题,不过如果是个陌生人猛然这么说,我心里所产生的图像就是,你肯定有什么意图才要跟我装熟!

我曾经碰过这样的事,有一个报纸业务员来拜访我,希望我能给点广告预算给他!我跟他之间是第一次见面,对方滔滔不绝地谈着他们的媒体优势、价格有多优惠等等,然后他忽然这么说:

“姐,我看您的样子也是很有经验的,对我们媒体的状况肯定也是很了解,这样,我给您一个很棒的折扣,另外再加送您一周,您看这样如何?”

我问:“这样你不是吃亏了吗?价格这么低!”

他:“嗨,咱俩谁跟谁,您就是我姐,给您个好价格也是应该的嘛!”

……

我沉默了许久,当时我心里想的是,这个人做生意不老实,我跟他第一次见面,我就成了他姐,他的价格肯定还能再降,况且这么拉广告肯定不专业,价格一下子就降这么低,可见媒体的效果有问题!说真的,我没去真正研究那个媒体到底是不是效果有问题,当时我只觉得反感,很希望把这个人给送走,我不喜欢一个业务员把死的说成活的,然后还能开花!

回头看看我整个心路历程,其实我的反应很正常,就一个台湾人而言,他这样的说辞也不奇怪,因为大家都这么说,或许他在开头真是报了高价,通过很大的折扣,丢出的其实是合理的价格,这样的操作或许是他的领导、他的前辈告诉他的,因为大家都有这样理所当然的心理预期,不过,我没有!

懂了吧,一句话就算说开来,也因为彼此的理解状态的不同,而造成这笔生意根本失去了可实行性,从一句话衍生出来的所有一连串的假设就是这样产生的,于是在多年以后的今天,我不禁想,两岸之间是不是有太多状况就是来自于这样的理解落差呢?

3 文化差异无处不在

在大陆生活的几年,通过各种各样的磨合,我非常深刻体认到,两岸人民实际上是存在着极大文化差异的,这并不是因为海峡的隔离,更不单单是因为政治体制造成,而是在两个完全不接触的社会环境下,对语言系统乃至背后逻辑各自发展所造成的,这不是刻意的人为,而是自然而然的演变!这本书出版社要我用我习惯的写法书写,要我不要刻意去贴近大陆用语,如果你会感觉有些字句你无法一下子看懂,我可以跟各位说,阅读大陆的报纸、杂志、书籍对我有着相同的困难,我现在可以很流利地阅读简体字,对于横排竖排也不是很在意,但我还是无法一下子就看懂大陆的文章,因为,我需要一个字一个字来看,然后理解、转化到我熟悉的台湾系统里,这样的过程就会比较漫长。

另外,我再举几个显而易见的差异!

比如,在两岸“检讨”这个词就有不同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感情色彩和分量的差异上。在台湾,“检讨”就相当于总结,每个公司过一阶段就会开一个“检讨会”,用来总结前一段的成败得失。“检讨”是一个很中性的词,几乎没有任何感情色彩包含在里面。到了北京我才知道,原来“检讨”在大陆是一个很严重的事情,检讨意味着错误,是很严重的情况!

“感冒”这个词在台湾和大陆的意义完全颠倒过来。在台湾“感冒”是不感兴趣的意思,而到了大陆“感冒”成了感兴趣的意思。

另外,我曾经在微博上用了“动机”这个词,结果有个网友说我“狗眼看人低”,还好我大概知道问题肯定出自于对这个词认知不同,立刻问了大陆朋友。果然,动机这个词就跟“企图”一样,在大陆是有负面含义的。看到这里,我想,以后大家在相互理解时,应该可以清楚,许多词语表面上看起来大家是可以沟通的,但内层的感觉,其实是大不同。

从哲学层面上讲,台湾人比较唯心,大陆人比较唯物。反映在对商品的追求上,台湾人比较注重商品的内涵与理念,以及一个商品带来的愉悦感;而大陆人则比较注重商品的功能及实惠。

这一点,在两岸的广告上有所体现,对此,台湾著名的经济学家郎咸平也有提及。

台湾有一个汽车广告,曾经很流行。那是一个新婚家庭,男孩子很喜欢无敌铁金钢的模型,但是女孩子不让他去买,于是他就驾车偷偷去买,后来发现女孩子也背着他为他买回了模型。最后的画面是,两个人拿着无敌铁金钢依偎在一起。

我把这个广告讲给大陆朋友听,他们都听得一头雾水,纷纷问我:“宫铃,你没搞错吧,这是汽车广告?这分明是模型广告嘛。”

我跟他们解释,台湾的很多广告都是在传达商品内在的一些理念。上面的汽车广告传达了这样一些信息:这辆车比较适合刚刚组建家庭的小夫妻,这辆车拥有新婚夫妇所希望拥有的一切浪漫元素。其实,还可以想得更开阔。男主角是偷偷地开车去买模型的,因此这辆车必须很灵活,方便进出家里的车库,发动时的声音也不会太大,不会惊动女主角,等等。这些东西,台湾人看久了,自然而然就会从心中生出这样的感觉来。

另一个比较动人的汽车广告,写一位巨帅无比的爸爸开着一辆家庭房车,他的小女儿在副驾驶座上睡着了,这时已经到了家门口。但这位爸爸没停下来,而是继续开着兜圈子。这时候旁白响起——看着女儿熟睡的样子,实在不忍心叫醒她,疼爱女儿的心情就像谈恋爱。

我曾经为这广告掉了好多次眼泪,不过我想也许有人对整个广告剧情摸不着头绪,其实车子的性能已经在广告中表露无遗。首先,车开了那么长时间,女儿都还没醒,说明这个车既安全又平稳;其次,强调了家庭的甜蜜与温馨,将情感转化到对商品的认同上。这就是台湾广告的状态,而这也是诉诸于台湾这个市场的最佳方式!

反观大陆的汽车广告就简单多了,多数都是直截了当地在广告当中反映车子的性能,用旁白念出来,比如说车子采用了ABS(防抱死刹车系统)系统,大大提升了安全性能,一般还会配合动画来演示这个系统的作用,最后还不忘提醒你,现在购买会免费送音响。

在台湾,这种广告会被认为是“地摊叫卖式”而无人问津。

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广告都是生活的一种延伸,广告同时也是观察社会的一个窗口,通过两岸广告的差异,可以看到两岸人民不同的生活风景。

由于大陆的顾客看重商品的实效,看重利益,商家在广告里就必须要把一切都交代清楚,但是限于时间和篇幅,显然是不可能交代清楚的。所以在大陆的促销活动里最后都不忘加上一句,“本活动解释权归商家所有”。刚开始我对这句话的认知是,前面说的通通不算,实际情况得商家说了算,所以每次看到这句话都有泄气的感觉,这大概也是商家所预料不到的意外解读吧!

奇怪的是,大陆有些广告过于重数量,以至于完全忽略功能性或是内在理念的传达!两个钙产品广告就是如此。

某种钙片为了突出数量多、价格便宜,于是喊出:“现在一片儿顶过去五片儿。”问题来了,钙量提高了,价钱是否不变?又或是到底多少钙对身体才是最佳的补充呢?

另外一个广告是葡萄糖酸钙口服液的广告,一直在强调蓝瓶的钙如何如何好。我不知道蓝色的玻璃瓶是不是这家公司的防伪技术,即便是防伪技术那也不是产品的功效啊,也不是产品的内在理念啊!再说了,蓝色瓶子跟产品的功效有何逻辑上的联系?

在台湾,由于保健品的特殊性,其广告也可能变成“唯物”风格。保健品广告一定会告诉你,你为什么需要他?以钙片为例,它会跟你说,不仅成长发育中的小孩需要补钙,更年期的女性面临着钙的大量流失,易引起骨质疏松,因此更需要补钙。接着,会告诉你补多大剂量的钙是合理的,再由此切入到产品中。

这里我就想到了曾在网络被痛批的一则广告,那是一个服装类品牌,将十二生肖念了个遍。我第一次看这广告时,电视是静音,同时开着音乐,我忽然发现这个画面定格好久,很诧异,还想着是不是电视坏了呢,赶快打开声音才知道这广告玩的什么把戏,或许这也算是一种吸引眼球的做法吧!

既然上面那句话用到了吸引眼球这四个字,就不得不提提我对这四个字的感觉,在台湾,这句话我们会说,吸引目光焦点!当我第一次在报纸上看到吸引眼球这四个字时,我脑中立刻浮现的是,用通马桶的吸引器放在眼睛上不断地吸着,然后眼珠子跑出来了……

最后,当然要不免俗地说说房地产广告。

大陆的地产广告大多数都会明确告诉你楼盘所在位置,距离哪个商业区有多远,交通是否方便,周围有没有地铁,当然也会少量涉及居住环境及生活体验方面,甚至会很直接地说明买了这房子才表示你很有地位。

台湾的地产广告跟汽车广告有些类似,除了强调生活便利性外,还是会像一出戏或是电影那样,把房子塑造成为一种幸福感、成就感、恋家感的发生地点。对于住房,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梦,台湾的地产广告就是为你准备好了一张温暖舒适的床,让你自己去纺织属于自己的梦想。

台湾的文化很大部分都是“俗”文化,不会经常把事情上升到哲学高度去讨论;与之相对,大陆的文化是“雅”文化,碰到幽默也会釜底抽薪探个究竟。

在台湾我自以为自己很能搞笑,但是到了大陆我却成了冷笑话王。由于表达幽默的方式不能被人接受,一句话似乎就能让现场的气氛僵住。

在台湾,一个出色的演讲者必须要会讲笑话,因为演讲都很冗长枯燥,如果不讲点笑料出来,下面的观众就要睡着了。一次,我的朋友到大陆演讲,他循例在演讲中穿插许多笑话,但他很快就发现,台下的人没有一个人露出笑容,据他转述,他的那个急呀,都恨不得在台上翻跟斗了,直到演讲结束,主办方有人私下告诉他,下面坐的都是公务员,无论笑话说得再好笑,他们是不会笑的。这才解了他的窘!

而在2009年夏天,我去湖南长沙,跟当地旅游部门相关人员简报一个提案,由于相谈甚欢,在结尾时,我想幽默一下,于是说:“看来前不久落幕的国共文化论坛,它的结论简直就是在为我们这次见面做准备。”没想到对方一行大约五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面无表情地看着我,那时,真的好像有一大群乌鸦,嘎嘎嘎嘎地从我们中间飞过,那个冷呀,我只好尴尬地干笑两声,自己解自己的窘!

另外有一次,我在网络上发表了一段话,我自认为有很明显的幽默痕迹,谈到了美台军售问题,未料,许多网友竟然很认真地开始讨论我的文字,直到有位网友留言说:台妹是在开玩笑呢!整个讨论才告终。可见,词语的不同、理解的不同是会造成很多在沟通上的误差。

在两岸交流的问题上,无论大陆或台湾,都会在不经意中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值套用在对方身上,这也就会造成彼此之间想当然的误解根源了。如果我们都能将对方先看做是“外国人”,而不是理所当然地去推测,或许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发现彼此的不同,在这中间找到趣味。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4 身边小事不可漠视

我一直认为,所谓文化就是生活样态的一种呈现方式,无所谓高低好坏,然而基于我对北京深厚的情感,加上我的观察,我做过几件希望促使北京更为完美的作为!

2006年大年初七,我从杭州搭飞机返回北京。由于北京大雪导致飞机延迟,原本应在晚间十点多抵达的航班晚到深夜两点才到。下雪、过年加上深夜两点,所有旅客只能选择坐出租车,但等待的出租车并不多,旅客显得很焦躁,当时在第二航站楼的等待处挤了一堆人,我排人队伍。这时我看到有人企图翻过围栏抢出租车,队伍中的众人气不过,有人把插队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