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吃的方法,更是五花八门,有烤,有炖,有蒸,有卤,有炸,有烩,有醉,有炙,有熘,有炒,有拌,真正一言难尽。
本期节录两位大师谈吃的作品,说的都是常见吃食,但从他们笔下出来,看得人口舌生津。另,读者不妨读一读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妙趣十足。
云南宣威火腿与浙江金华火腿齐名,难分高下。金华火腿知道的人多,有许多品级。比较著名的是“雪舫蒋腿”。更高级的,以竹叶熏成的,谓之“竹叶腿”。宣威火腿似没有这么多讲究,只是笼统地叫作火腿。火腿出在宣威,据说宣威家家腌制,而集中销售地则在昆明。正义路牌坊东侧原来有一家火腿庄,除了卖整只、零切的火腿,还卖火腿骨、火腿油。上海卖金华火腿的南货店有时卖“火腿脚爪”,单卖火腿油,却没有听说过。火腿骨熬汤,火腿油炖豆腐,想来一定很好吃。
火腿作为提味的配料时多,单吃,似只有一种吃法,蒸熟了切片。从前有蜜炙火腿,不知好吃否。金华火腿按部位分油头、上腰、中腰,——再以下便是脚爪。昆明人吃火腿特重小腿至肘棒的那一部分,谓之“金钱片腿”,因为切开作圆形,当中是精肉,周围是肥肉,带着一圈薄皮。大西门外有一家本地饭馆,不大,很不整洁,但是菜品不少,金钱片腿是必备的。因为赶马的马锅头最爱吃这道菜——这家饭馆的主要顾客是马锅头。马锅头兄弟一进门,别的菜还没有要,先叫:“切一盘金钱片腿!”
一道昆明菜,不是以火腿为主料,但离开火腿却不成的,是“锅贴乌鱼”。这是东月楼的名菜。乃以乌鱼两片(乌鱼必活杀,鱼片须旋批),中夹兼肥带瘦的火腿一片,在平底铛上,以文火烙成,不加任何别的作料。鲜嫩香美,不可名状。
东月楼在护国路,是一家地道的昆明老馆子。除锅贴乌鱼外,尚有酱鸡腿,也极好。听说东月楼现在也没有了。
昆明吉庆祥的火腿月饼甚佳。今年中秋,北京运到一批,买来一尝,滋味犹似当年。
炒鸡蛋天下皆有。昆明的炒鸡蛋特泡。一颠翻面,两颠出锅,动锅不动铲。趁热上桌,鲜亮喷香,逗人食欲。
番茄炒鸡蛋,番茄炒至断生,仍有清香,不疲软,鸡蛋成大块,不发死。番茄与鸡蛋相杂,颜色仍分明,不像北方的西红柿炒鸡蛋,炒得“一塌糊涂”。
映时春有雪花蛋,乃以鸡蛋清、温熟猪油于小火上,不住地搅拌,猪油与蛋清相入,油蛋交融。嫩如鱼脑,洁白而有亮光。入口即已到喉,齿舌都来不及辨别是何滋味,真是一绝。另有桂花蛋,则以蛋黄以同法制成。雪花蛋、桂花蛋上都洒了一层瘦火腿末,但不宜多,多则掩盖鸡蛋香味。鸡蛋这样的做法,他处未见。我在北京曾用此法做一盘菜待客,吹牛说“这是昆明做法”。客人尝后,连说“不错!不错!”且到处宣传。其实我做出的既不是雪花蛋,也不是桂花蛋,简直有点像山东的“假螃蟹”了!
=
核桃酪玉华台的一道甜汤核桃酪也是非常叫好的。
有一年,先君带我们一家人到玉华台吃午饭。满满的一桌,祖孙三代。所有的拿手菜都吃过了,最后是一大钵核桃酪,色香味俱佳,大家叫绝。先慈说:“好是好,但是一天要卖出多少钵,需大量生产,所以只能做到这个样子,改天我在家里试用小锅制作,给你们尝尝。”我们听了大为雀跃,回到家里就天天腻着她做。
我母亲做核桃酪,是根据她为我祖母做杏仁茶的经验揣摩着做的。我祖母的早点,除了燕窝、哈什玛、莲子等,有时候也要喝杏仁茶。街上卖的杏仁茶不够标准,要我母亲亲自做。虽是只做一碗,材料和手续都不能缺少,久之也就做得熟练了。核桃酪和杏仁茶性质差不多。
核桃来自羌胡,故又名胡桃,是张骞时传到中土的,北方盛产。取现成的核桃仁一大捧,用沸水泡。司马光幼时请人用沸水泡核桃,以便易于脱去上面的一层皮,而谎告其姊说是自己剥的,这段故事是大家熟悉的。开水泡过之后要大家帮忙剥皮的,虽然麻烦,数量不多,顷刻而就。在馆子里据说是用硬毛刷去刷的,核桃要捣碎,越碎越好。
取红枣一大捧,也要用水泡,泡到胀大的地步,然后煮,去皮,这是最烦人的一道手续。枣树在黄河两岸无处不有,而以河南灵宝所产为最佳,枣大而甜。北平买到的红枣也相当肥大,不似台湾这里中药店所卖的红枣那样瘦小。可是剥皮取枣泥还是不简单。我们用的是最简单的笨法,用小刀刮,刮出来的枣泥绝对不带碎皮。
白米小半碗,用水泡上一天一夜,然后捞出来放在捣蒜用的那种较大的缸钵里,用一根捣蒜用的棒棰(当然都要洗干净使不带蒜味,没有捣过蒜的当然更好),尽力地捣,要把米捣得很碎,随捣随加水。碎米渣滓连同汁水倒在一块纱布里,用力拧,拧出来的浓米浆留在碗里待用。
煮核桃酪的器皿最好是小薄铫。铫读如吊。《正字通》:“今釜之小而有柄有流者亦曰铫。”铫是泥沙烧成的,质料像砂锅,很原始,很粗陋,黑黝黝的,但是非常灵巧而有用,煮点东西不失原味,远较铜锅铁锅为优,可惜近已淘汰了。
把米浆、核桃屑、枣泥和在一起在小薄铫里煮,要守在一旁看着,防溢出。很快地就煮出了一铫子核桃酪。放进一点糖,不要太多。分盛在三四个小碗(莲子碗)里,每人所得不多,但是看那颜色,微呈紫色,枣香、核桃香扑鼻,喝到嘴里黏糊糊的,甜滋滋的,真舍不得一下子咽到喉咙里去。
=
评事录雾满拦江,传统文化研究者,作品有《神奇圣人王阳明》《权谋高手李鸿章》《推背图》《烧饼歌》《别笑,这是大清正史》等。本文选摘自其新浪微博。
台湾桃园县高义小学的校猪小美,日前不慎滚落山坡受到重伤,医治无效死亡。校方开生命告别课,小美在校时间13年,学生习惯称它为副校长。它经常在校园走来走去,巡堂一般,与同学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校猪死了,和校猪为伴的校狗也显得落寞……
这叫生命教育。
兰州一货车侧翻橘子遭哄抢,警察拔枪制止……
给警察配上台词:大妈,你来抢橘子你家老公知道吗?
美国南部肯塔基州,布雷克本监狱中42岁的犯人维客,1月5日晚成功越狱,他幸福地冲向自由,冲向广阔的世界。然后寒流来了,气温陡降到零下12℃。维客冻惨了,他心中充满忧伤,找到一家汽车旅馆,请求帮他打电话联系监狱,他要回去取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天气预报很重要。
山东一少年遭同龄人勒索,回家要钱不成挥刀砍手。
这孩子,他敢跟家人凶,敢当家人面挥刀剁手,却没勇气拒绝外人的勒索。如何把对家人凶横的心理能量,转化为对外的责任与担当,这是年轻人成长的人生课题。
江门一名小学五年级女孩,被老师怀疑偷钱,为自证清白从五楼跳下。
看到这条新闻,网友“真妮的咖啡屋”讲了她的孩子在美国的事件,她家小孩被个白人孩子说是拿了他的20元钱,小孩们找老师讲理。老师说:我相信你们。老师自掏20元给丢钱的孩子,并解释说:这样孩子才会有美好的未来。
在德国,有些家长会教孩子认识和使用各种工具及电器。家里的工具房内,有整套的手锯、刨子、锉刀、螺丝刀、钳子等,德国的许多男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工具箱。
觉得中国教育正缺这些,给孩子一个工具箱,多点动手能力,少点夸夸其谈,比任何说教更有价值。
有个打工仔,月薪1000元。有天女朋友拉他逛街,买了20元彩票,得到1000万元大奖,税后800万元。他承诺给村里修路,但路最终没修,他离婚花掉100万元,买车房100万元,赌博和投资失败600万元,5年后警察逮到他,他是个身上只有80元的逃犯。
这告诉我们:会赚钱很重要,学会怎么花钱更重要。
可以原谅年轻人的笨,但不能原谅成年人的坏。年轻人犯错误,多是因为初涉社会,阅历不足,缺乏积累而急于求成,犯错实属正常。所以说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但成年人心智成熟,有资源有人脉有经验有手腕,如果还信奉成事不择手段,信奉成王败寇,追求的不是规则公正而是眼前蝇利,那就不可原谅。
=
渊博的人我认识一些渊博的人,他们是另一种生物。
这些人一般对罗马史很有研究,对每一种农作物的起源也如数家珍,经常探讨的问题包括“郑和下西洋的时候船只到底有多大”,以及“下一场科技革命究竟会发生在什么领域”,对《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里面的谁跟谁通奸,那搞得简直是一清二楚。
这些都是我不懂的,所以跟他们在一起,我总是感到很惊恐。
问题是,作为一个文科博士,我似乎有渊博的义务。人们指望我了解澳大利亚选举制度和加拿大选举制度的不同,指望我说清中亚地区在人种进化过程中起的作用,还指望我对1492年这一年的历史意义侃侃而谈。但是,我哪知道这么多啊,我只是人类而已。
其实我也企图渊博来着,也时不时挑灯夜战抱着厚厚的历史地理科普书啃啊啃,指望第二天在某场对话中“不经意地”引经据典。后来发现,一般来说,当我看到100页的时候,就会忘了前50页的内容,等我回头去复习前50页的内容,又忘了第100页的内容,于是我转来转去,气喘吁吁,最后好不容易把所有100页大致都记住了,过了一个月,却连这本书的作者都忘记。
渊博的人是多么神奇啊,他们的大脑像蜘蛛网,黏住所有知识的小昆虫。而我的大脑是一块西瓜皮,所有的知识一脚踩上,就滑得无影无踪。
认识到这一点后,出于嫉妒,我就开始四处散布“知识智慧无关论”。我的观点是这样的:知识只是信息而已,智慧却是洞察力。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村老太太可能看问题很深刻,一个读书万卷的人可能分析问题狗屁不通。我甚至发明了一个更邪恶的“知识智慧负相关论”,在目睹一些知识渊博但逻辑比较混乱的人之后,我非常以偏概全地认为:渊博的人往往不需要很讲逻辑就可以赢得一场辩论,因为他们可以不断地通过例证论证其观点。而大多数不那么渊博的人,因为无法举出相反的例子哑口无言,以至于渊博的人的逻辑能力得不到磨炼,但事实上,例证并不是一种严密的科学论证方法。
得出这个结论后我非常振奋,获得了极大的心理安慰。
可问题是,由于这些都是歪理,没有博得任何人的同情。人们还是指望我,一个文科博士,了解澳大利亚选举制度和加拿大选举制度的不同,指望我说清中亚地区在人种进化过程中起的作用,以及1492年的历史意义。
我于是看见有一天,自己也站在讲台上,因为缺乏某种常识,遭到耻笑。
看来只有指望芯片了。报纸上说,总有一天,人类会发明一种芯片,把大百科全书插到大脑里,你可以用脑子Google芯片,想多渊博就多渊博。对此我多么期待!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走进文具商店,说:小姐,我买一个大脑硬盘。
小姐说:您要什么样的,我们这有外挂式的,内置式的,40G的,100G的……
我打断她:最大号的,外挂式!
摘自三联书店《送你一颗子弹》
=
窗是宋词震撼绝世的美吴文英,南宋词人,号梦窗;周密,亦为南宋词人,号草窗。
“南宋之末,终推草窗、梦窗两家”,他们在文学史上被并称为“二窗”,听上去像是构建了一户南北通透的宋词小两室。
梦窗是唯美精致的窗,远观美轮美奂,近看更属极致的美,七宝楼台,炫人眼目,美得让人透不过气来。这种美于读家实在是有一种距离感,像我们做过的那种梦,要么别做,要么别醒,做了再醒了,然后就出了一身误入浮华的汗。
梦窗很勤奋,放在我们这个时代便是那种著作等身的文人。他一生未应科举,以布衣出入侯门。不做官很好,没有那么多应酬和假面,按照自己的心思生存,作品必然丰硕。清人上疆村民选编的《宋词三百首》,梦窗的词占了25首,数量上排在了榜首。
“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风入松》)看黄蜂频频扑向秋千的绳索,因为那里凝留着你纤手的馨香,可叹你绣着鸳鸯的鞋再也没有踏上这条小路,孤寂的台阶上一夜苔藓丛生。
梦窗忆旧怀人的词众多,只因他本就是个神经敏感的感情动物,他忘不了离开他的女人,也接纳不下爱着他的那些知音。“问苍波无语,华发奈山青。”(《八声甘州》)
梦窗的词读来美极,但你无从借鉴,像西施的皱眉,你学来就是东施。它也太过晦涩,又极力雕琢。梦窗读过太多的书,他本身就像是一个图书馆,作词时嗜用典故,太讲求辞藻与格律,读起来时常让人似懂非懂,模仿起来便难上加难。“连鬟并暖,同心共结,向承恩处。凭谁为歌长恨?暗殿锁、秋灯夜语。叙旧期、不负春盟,红朝翠暮。”(《宴清都》)《蕙风词话》说,“梦窗之词,则严妆盛饰之美人也”。美与完美是梦窗词的主要特征,就像是京剧的唱念做打,一招一式已经千锤百炼了,进步不得。“归梦湖边,还迷镜中路。可怜千点吴霜,寒消不尽,又相对落梅如雨。”(《祝英台近》)“烟波桃叶西陵路,十年魂断潮尾。”(《齐天乐》)
在梦窗看来,那个时代的主旋律无非豪放和婉约,就像主食中的米和面,这些都让他无动于衷。他乐于自成一格,甘愿在甜腻的番薯粥中找寻自我。
或许可以这样认为,凡研究梦窗的人都该授予一纸博士的文凭,因为那需要耗费一个文学博士耗费的时间和经历,熬成一个苦相的中年人,才配说,我只读懂了梦窗的一半。
草窗是另一种窗,同样唯美丽密,于宋末元初之间,又难免清疏、凄咽。草窗相比梦窗,更接近人间烟火,更明媚敞亮,也更能感到窗里窗外人切身的悲苦。凄美比唯美只是多了一份真实的花草生长凋零,多了一种草样人生。
草窗比梦窗晚二十年,来到了这个无